摘要:月份牌是中國20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視覺廣告形式之一,其繪畫題材豐富,后期以美女畫為主體。月份牌畫中的女性雖然是迎合男性審美的產物而非社會現(xiàn)狀的忠實呈現(xiàn),但其樣本取自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女性的形象變化、意識變化和社會審美變遷。本文將探析民國月份牌中的女性圖像敘事。
關鍵詞:月份牌;女性;身體敘事
19世紀后期,西方資本大量輸入上海,開廠設店,為傾銷商品,將商業(yè)廣告嵌入中國民間年畫中發(fā)行,廣受歡迎,逐漸形成了民國時期影響廣泛的一種商業(yè)廣告繪畫—月份牌。初期月份牌有相當豐富的題材,歷史典故、戲曲人物、民間傳說、時裝仕女、摩登生活等無所不包,后出于商業(yè)盈利的需要,開始通過美女形象與商品廣告結合的方式來吸引眼球,并逐漸形成固定的模式,民國時期90%的月份牌是以美女為主題。本文將探析這一現(xiàn)象,研究月份牌中的女性圖像敘事。
從知網收錄的文章數(shù)據(jù)來看,從1996年開始,2001年后國內學者對月份牌的研究開始增多,相關研究文獻至今不到900篇,國內對于月份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包裝設計、廣告招貼設計、繪畫風格變遷、民國女性形象變化等幾個方向。就月份牌中的女性形象變化,一些學者認為月份牌上的女性是民國女性形象變化的客觀反映,是現(xiàn)代女性解放進步的象征;王樹良教授則認為摩登女郎形象依然體現(xiàn)了權力對女性身體的規(guī)訓,是對女性的一種物化,并不能體現(xiàn)女性意識的覺醒。筆者認為,月份牌女性雖然依舊在男性構建的審美框架之下,但取材來自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女性的變化,雖然不能代表女性自我意識已覺醒,但是能反映女性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同時月份牌女性的形象也作用于時下的女性,民國時期的女性被動接受審美和生活方式的多樣性,從而引起對自我的關注,促進了民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一)清末時期
此時期的月份牌風格更接近傳統(tǒng)木版年畫,月份牌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傳統(tǒng)仕女,人物保有古典傳統(tǒng)仕女的清瘦之態(tài),標準的柳眼細眉、丹鳳眼、櫻桃小口、瓜子臉,典型的傳統(tǒng)封建社會女性形象。女性的個性化特征被畫家弱化,映射出早期月份牌繪畫中缺失的女性自我意識:女性所在的場景多為室內家庭場景,或者照顧孩子或者圍繞在丈夫周圍服侍;女性僅是為了表現(xiàn)家庭生活而出現(xiàn)的附屬物,她們的價值在于為家庭傳宗接代,女性在潛意識中將自己作為男性依附者,構建自我身份。
(二)民國初期
20世紀初期,傳統(tǒng)仕女圖像無法滿足商品宣傳需求,以女性形象為主的月份牌畫逐漸成為新的流行藝術品。這一時期,月份牌畫中的景物被縮小,整個場景被縮減,女性人物在圖像內所占的比例提升,占據(jù)了畫面的視覺中心,作為畫面的主要符號出現(xiàn)。人物的面部表情、衣著紋飾相較之前都更加細膩。畫面中的女性發(fā)型除了戴抹額這種傳統(tǒng)發(fā)飾的造型外,還有元寶髻等,妝容以淡雅為主,上著傳統(tǒng)過腰線的窄袖元寶領上衣,下著褲或裙,袖長到小臂。身材纖細瘦小,平胸小腳,表情平和,端莊文靜,沒有明顯的情緒表露,也少了些清末時期頷首低眉的感覺。畫面中的角色多為生活富裕的家庭婦女,人物所處的場景有室內室外,不同主題的畫呈現(xiàn)的女性形象卻十分相似,女性形象依舊呈現(xiàn)“標準化”“程式化”的狀態(tài),人物個性不突出,缺乏活力,傳統(tǒng)而保守。
(三)20世紀20年代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月份牌流行的頂峰時期,也是月份牌女性形象發(fā)生較大變化的時期。20世紀20年代,月份牌中的女性角色除了貴婦形象外,還出現(xiàn)了頭梳發(fā)髻,額前留有劉海的年輕女性形象。斜劉海直至耳邊或長劉海直至眉前,或留一小綹至額間或兩小綹分開至兩側(如鄭曼陀的作品《清溪艷影》)。頭發(fā)長度一般齊耳,分為有劉海、無劉海兩種,給人清爽干練、知書達理的感覺(如佚名的作品《折梅圖》)。
這一時期畫中的女性神情恬淡,不施脂粉,眉眼細長,清麗脫俗,有的著改良的旗裝長裙;有的著上衣下裙或下褲,上衣短至腰部,微喇袖管短至肘部(七分袖),外擺呈圓弧狀,略有紋飾,兩側開衩,面料常用蕾絲花邊、鏤空花邊等,甚至有荷葉邊、流蘇等裝飾,裙有長有短,長的至腳踝,短的到腳踝上約10厘米處;高低衣領都有,有的甚至無領,此外,還有馬甲疊穿。有些女子以絹花、絲帶、皮草裝飾自身,絲巾不僅會扎于頸部,還會垂于裙邊,柔風輕媚,十分動人,而絹花或裝飾于鬢角耳邊,或裝飾于肩部,絲毫不懼媚俗。較統(tǒng)一的服裝有體現(xiàn)個性的獨特裝飾細節(jié)。畫面中,女學生面帶微笑,儀態(tài)大方,參與了如游園、釣魚等娛樂活動,無論是穿搭還是娛樂活動都非常前衛(wèi)??梢姰敃r的女學生對于服飾穿搭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與創(chuàng)意,穿著逐漸體現(xiàn)個人特色。
20世紀20年代末,人物的衣著和背景色調逐步變得靚麗起來,旗袍美女開始登上月份牌,并成為月份牌中最受歡迎的視覺符號。旗袍女郎身著的旗袍款式多種多樣,有長袖、短袖、無袖,花色各異,有的還外搭了一件皮草外套或披肩。她們手里分別拿著香煙、鮮花、樂器或洋傘,人物姿態(tài)不再拘泥于簡單的站姿和坐姿,有時還有兩三人的組合形式。畫中女子坐姿溫文爾雅,自信微笑,露出一條小腿,大膽地看向消費者,打破了傳統(tǒng)女性的坐姿。高跟鞋,燙卷發(fā),施重脂粉,涂鮮艷的口紅,眼睛大,面露微笑,直視鏡頭,她們大膽展現(xiàn)凹凸有致的身材,開放、自信中又有傳統(tǒng)女性的中規(guī)中矩。
這一時期,中國一大批知識分子受到西方科學與民主思想的洗禮,社會上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引發(fā)了一系列運動:女子接受教育逐漸合法化、新文化運動、“天足”運動、廢領運動、“天乳”運動等,女性知識分子開始主動追求合法權利。從月份牌畫上看,女性形象相比之前身體健全,服裝樣式增多,表情更生動,笑不露齒,不再是全身包裹嚴實,部分畫中女性露出了脖子、手臂或小腿,沖破了舊社會風俗的束縛,她們展現(xiàn)了更加活潑、自信、奔放的都市女性時尚氣質。
(四)20世紀30年代
20世紀30年代開始,月份牌畫面中的女性,神采飛揚,大膽自信,人物的服飾不僅是裙長和開叉高度不同的旗袍,還出現(xiàn)了洋裝、西裝、禮服、短褲、運動服、泳衣,人物的姿態(tài)有站有坐,還有在運動的,運動種類繁多,如網球、騎車、騎馬、高爾夫、跳舞等。除了新潮的摩登女郎,溫婉賢惠地照顧三兩稚童的母親形象也出現(xiàn)較多。
相比之前,這一時期的畫中女性穿著上有更多西方元素,社會角色類別更豐富,出現(xiàn)在各種生活場所,如1933年全運會女子游泳冠軍的泳裝照和女子飛行員畫像,體現(xiàn)了都市社會對女性個性發(fā)展的包容性,打破了封建束縛的女性審美呈現(xiàn)多元化的局面。另一方面說明女性身體被視為一種商品,月份牌畫是男性凝視的產物。
從民國開始,月份牌畫中的女性形象不斷變化,20世紀30年代,出現(xiàn)了與清末民初時期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而每一個新出現(xiàn)的女性形象都能體現(xiàn)審美變遷。
(一)女性形象變化
1.外部裝飾變化
從外部裝飾上看,早期月份牌畫中的女性皆著傳統(tǒng)服飾,隨后穿上了旗袍、西裝、洋裝、短裙短褲、泳裝、運動服、馬甲等融合了西方審美的新式服裝,袖長從十分到七分到短袖到無袖,領子從元寶領到無領,裝飾增加了蕾絲衣邊、寶石盤扣,妝容從清新淡雅到濃妝艷抹,發(fā)型從傳統(tǒng)一字髻、元寶髻到學生短發(fā)、時尚燙發(fā),從保守到開放,從傳統(tǒng)到中西融合。
2.背景/場景變化
早期月份牌中的女性身處閨閣、家中庭院,或作為畫面中男性的陪襯,后逐漸出現(xiàn)在公共場所,參與游園、騎馬、打高爾夫球、游泳、騎車等活動,開始參與社交活動和時下流行的娛樂活動,女性從家庭走向了社會。
(二)女性意識變化
“民國”初期,社會審美崇尚窄瘦,早期月份牌畫中的女性服裝大多采用能夠將臉型修飾成瓜子臉的元寶領。后西方資本主義進入上海,同時也把大量的西方文化帶入中國,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強烈碰撞,引發(fā)了社會思考,女性開始追求教育公平。20世紀20年代,月份牌畫中出現(xiàn)了著低領、無領上衣的短直發(fā)女學生形象,映射出當時短發(fā)女學生是社會目光的聚焦點。當時政府禁止剪短發(fā),但女學生卻將之變成一種流行。女學生形象不同于傳統(tǒng)發(fā)髻的短直發(fā),正是女學生對社會規(guī)訓的一次反抗,是女性自我意識的一次覺醒。
20世紀30年代,月份牌畫中出現(xiàn)大量旗袍名媛和摩登女郎,穿著時尚,打扮明艷,表情自信大方,是當時女性追求美與個性的體現(xiàn)。同時,畫中的女性出現(xiàn)在各種場所,甚至民國第一位女飛行員被繪進畫中,側面反映了女性社會角色的變化,女性不再只是家庭婦女,也能夠與男性一樣外出進行社交活動,在男性領域也能施展才華。這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又一次萌芽。
繪制月份牌畫的畫家全是男性,因而繪畫始終體現(xiàn)了男性凝視,強調慈母形象,將女性與家庭綁定,又物化女性,讓其成為男性的凝視對象。有些學者以此否定月份牌女性形象是女性自我意識的一次覺醒,認為月份牌上的女性形象是畫家為了確保商品營銷效果,符號化傳統(tǒng)生活觀念與方式,創(chuàng)造滿足男性對于女性的幻想和期許的商品,是男性塑造的而非女性發(fā)自內心改變的形象,忽視了民國女性客觀上發(fā)生的變化。這種認定是失之偏頗的。筆者認同月份牌畫中女性形象是為了推銷商品、吸引男性購買的手段,是對女性的物化,沒有擺脫男性凝視。但在客觀上,月份牌是社會女性變化的反映,即使是男性審美視角下的時代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萌芽,同時也開闊了女性的眼界。女性主動或者被動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新潮流,從而促進她們改變并引發(fā)女性對自身的思考。
清末民初的月份牌畫是當時商業(yè)繁榮的體現(xiàn),月份牌畫中的女性樣本取自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女性的形象變化、意識變化和社會審美變遷。這一時期的女性形象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固化的形象,審美變得多樣。民國后期的女性開始追求教育平等,追求健康、開朗、自我展示、積極上進,月份牌畫的廣為流傳也引發(fā)了女性進一步思考,使社會女性關注女性自我本身,促進社會女性在被動接受多元審美后進行自我身份的構建和思考,推動女性自我意識覺醒。
作者簡介
張婷,女,苗族,湖南湘西人,助教,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與數(shù)字媒體藝術。
參考文獻
[1]張佳欣.民國時期招貼藝術表現(xiàn)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2.
[2]馬麗娜.老上海月份牌設計形態(tài)的演進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2017.
[3]劉芳.哈爾濱商業(yè)招幌藝術風格研究(1898—1949)[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
[4]楊勇.中國清末民國時期招貼形態(tài)研究[C]//中國設計師協(xié)會,中國美術研究院,成都蓉城美術館.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下).中國礦業(yè)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2010:316-323.
[5]代麗霞.中西老式招貼的圖式比較研究—以穆夏和杭穉英為例[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