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39年10月至1941年5月,以彭介人為隊長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第三隊,來甘、青兩省從事抗戰(zhàn)宣傳活動。該隊先后在青海和甘肅的數(shù)十縣市及一些村鎮(zhèn),開展電影放映、抗敵畫展、標語壁報簡報張貼、抗戰(zhàn)講座、歌詠教導等工作。其活動量大面廣,成績突出,不僅使包括少數(shù)民族同胞在內的150余萬基層普通民眾、學校師生和駐軍官兵首次接觸到電影這一現(xiàn)代文化產品,享受到戰(zhàn)時難得的快樂;同時,也使兩省基層民眾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我國的抗戰(zhàn)形勢,掌握了一定的抗戰(zhàn)知識,從而潛移默化,幫助普通民眾形成初步的民族意識與國家觀念。故第三隊對兩省當時的抗戰(zhàn)宣傳與社會教育做出了積極貢獻。
[關鍵詞]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 電影放映; 第三隊; 抗戰(zhàn)宣傳; 甘青
[中圖分類號] J943.2;K26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3115(2024)03-0089-13
[作者簡介] 楊思信(1966-),男,漢族,甘肅靖遠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思想文化史。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戰(zhàn)時期西北國際通道資料整理與研究”(19ZDA21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內遷學人群體對抗戰(zhàn)時期甘肅教育的影響研究(1938—1946)”(22YJA880072);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西北地區(qū)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保護的機制與路徑研究”(23XMZ029)。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為擴大宣傳、教育軍民,由郭沫若擔任廳長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先后成立了4個抗敵宣傳隊、10個抗敵演劇隊、1個抗敵漫畫宣傳隊、2個劇團(即孩子劇團和教導劇團),分赴各地開展各種宣傳工作。同時,該廳還在此前舉辦電影放映人員訓練班的基礎上,于1938年12月1日正式組建了3個電影放映隊(至1942年擴大為11個隊,至抗戰(zhàn)末期擴大至40個),開赴相關地區(qū)進行電影宣傳與教育活動。長期以來,關于軍委會政治部電影放映隊的活動,除幾篇文史回憶外,目前僅見3篇研究成果①。至該部電影放映第三隊(該隊以陜甘寧青四省及綏遠為工作區(qū)域)的具體活動,則除《民國甘肅影壇實錄》一文有少量涉及外②,迄今無人關注。有鑒于此,本文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軍委會政治部電影放映隊部分文獻為基礎,并結合當時報刊報道及《鄭君里日記》等資料,擬對該隊1939-1941年在甘青兩省的電影放映及其他宣傳活動作一概述,希冀對抗戰(zhàn)電影史及相關地方抗戰(zhàn)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電影放映第三隊的緣起、人員構成與經費
(一)緣起
電影是基于近代工業(yè)發(fā)展而誕生的新型產品,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與藝術欣賞價值,而在娛樂性上又可替代傳統(tǒng)戲劇,故其誕生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自1903年傳入我國以后[1]6,電影在國內東南沿海大城市和商埠中得到了較快傳播,上海的電影業(yè)在20世紀30年代曾一度繁榮。但是,在交通困難、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廣大內地與邊疆,電影的傳播則一直比較緩慢。全面抗戰(zhàn)發(fā)生以前,內地省份除省會偶爾會有少量的電影放映以外,一般縣城居民及農村民眾,則幾乎不知電影為何物。
抗戰(zhàn)軍興,民族生存危在旦夕,如何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動員全國廣大軍民,盡可能匯聚抗敵力量,成為當時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所共同努力的方向。除傳統(tǒng)的圖書報刊等文字宣傳方式以外,如街頭演講、廣播、歌詠、話劇、壁報簡報、漫畫、電影等,均被迅速利用起來,成為戰(zhàn)時新興的宣傳利器。1938年1月29日,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xié)會在漢口成立。該協(xié)會在成立宣言中發(fā)出號召:“要使每一張影片成為抗戰(zhàn)到底的武器,使它深入軍隊、工廠和農村中去,建立一個新的電影戰(zhàn)場,集中我們底人才,一方面以學習的精神來提高自身教育,一方面以集體行動來服務抗戰(zhàn)宣傳。”[2]17時任中國電影制片廠廠長鄭用之也強調:“在抗戰(zhàn)期中,我們的攝影機等于機關槍,我們的水銀燈等于探照燈,我們要把握住更要好好的使用我們的武器……每一個文化工作者都清楚的知道,單單靠了武裝同志浴血抗戰(zhàn)是不夠的,必須積極動員廣大的民眾,喚起他們,組織他們?!彼J為,與演劇、歌詠、漫畫、文字印刷品等其他宣傳工具相比,對于“廣大不識字的民眾”來說,電影則是“更動人的一種”,它“可以把具體的事實一件一件映入一般觀眾眼里”,從而激發(fā)起觀眾的同情、悲憤、奮起等感情與抗敵意識[3]6。電影放映第三隊隊長彭介人,在1940年11月12日出版的《甘肅民國日報》上曾發(fā)表《談談電影》一文,亦論及抗戰(zhàn)中電95yN3SdR2JpiWU16gcKw3A==影宣傳的重要。他引用了發(fā)明家愛迪生、軍事家拿破侖的名言來說明電影的重要性。愛迪生說過:“誰能夠把握電影,誰就將影響群眾的最大權力握在手里?!蹦闷苼鲆舱f:“每一新聞社的力量,足與一師之兵力相匹敵?!迸斫槿苏J為,電影最突出的特點在于真實,它的最大作用在于教育民眾。一般知識不夠的后方民眾,由于“沒有親嘗到那種流離失所的痛苦,更沒有親見到敵寇殘暴的獸行”,故“對抗戰(zhàn)演成漠不相關的態(tài)度”。如能對民眾進行電影放映,“把淪陷區(qū)里和戰(zhàn)場上的真相搬到他的面前,沒有疑義的,除了極少數(shù)存心當漢奸者外,沒有不激起他敵愾同仇的心理的”。通過這樣的電影宣傳,“極易達到這戰(zhàn)時動員民眾最大的兩個目標‘有錢出錢’‘有力出力’”[4]。
限于彼時我國電影教育尚比較落后的條件,在全面抗戰(zhàn)發(fā)生后的兩三年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和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為僅有的從事電影宣傳與教育的兩個政府機構。關于戰(zhàn)時教育部的電影宣傳與教育當另文討論,國民政府軍事委員(簡稱“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于1938年4月正式成立后,即積極籌辦電影宣傳。該廳在廳長郭沫若領導下,于1938年7月在漢口舉辦電影放映人員訓練班(簡稱“放訓班”),“招致戰(zhàn)地流亡的高中程度學生為學員,予以政治的、軍事的、技術的訓練”。該班初期學員有50多名,后來又在長沙招收了13名女青年。受戰(zhàn)事影響,該班先后遷至長沙、衡陽三塘辦理。至本年底,該班辦理結束,第三廳即以該班學員為基礎,于12月1日正式組建了軍委會政治部電影放映隊。由于放映機等設備不足,當時只成立了第一、二、三隊,隊長分別為林斐、歐陽齊修和彭介人,三支放映隊分別在湖南、廣西、西北工作。1939年7月,第三廳成立了電影放映總隊,郭沫若親任總隊長,鄭用之任副總隊長。此時,總隊下轄的放映隊已擴編至10個隊,“分派在前方后方巡回工作,計達湘、鄂、贛、浙、皖、粵、桂、黔、川、豫、晉、陜、甘肅、青海、綏遠、西康等省的都市、小鎮(zhèn)、農村、戰(zhàn)場,以及邊區(qū)山野、塞北沙漠都曾留下他們的足跡”[5]148。
由上所述,以彭介人為隊長的軍委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第三隊,是1938年12月1日該部第三廳最早成立的三個放映隊之一,其成立目的是向軍民推行戰(zhàn)時電影宣傳。
(二)人員構成
軍委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第一、二、三隊,在初成立時,編制未定,各隊人數(shù)不一。第一、二隊“男女同隊,每隊都有三四十人”,而第三隊“配備人員較少,也沒有女隊員參加,全隊大約十三四個人”[6]13。至1939年7月總隊成立后,各隊編制始歸統(tǒng)一,每隊定編10人,即隊長1人,放映員2人,電氣員3人,助理員1人,技術練習生1人,公役1人,長伕2人[7]2-7。
根據(jù)檔案記載,1938年12月第三隊初成立時,全隊共有13人,即彭介人、董應春、宗定芳、王鵬漢、曾廣驥、魏延齡、張鳳錦、尹炎、鄭天順、陳鑫堂、李明、張仁謹、周維振[8]6-7。1939年7月電影總隊成立后,原屬第三隊的董應春改任第六隊代理隊長,王鵬漢、曾廣驥、魏延齡、尹炎、李明、周維振六人則先后調往他處工作。第三隊隊員張鳳錦(江蘇人),則于該隊抵達西安后,離隊去延安學習,并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于次年底仍回第三隊。如表1,具體列出1940年1月時第三隊正式隊員的姓名及簡歷{3}。
除表列5人外,根據(jù)第三隊的工作報告,1940年時, 該隊當時還增加了李正祥、楊琦(后辭職)兩名正式隊員,及陶德時、張祖聯(lián)、王忠誠三名公役人員[9]176-182,但其年齡、籍貫等均不詳。另外,第八戰(zhàn)區(qū)政治部于本年中還向該隊派出一名練習生許國權,隨隊學習放映及電氣技術,預備日后派往駐青海的第82軍政治部工作。1941年5月16日,第三隊離開蘭州前往洛陽工作后,彭介人調任第三廳電影放映總隊秘書,該隊隊長改由張鳳錦擔任。至1944年10月,第三隊隊長為張鳳錦(后于1949年8月蘭州解放前夕在蘭遇害),隊員有鄧捷、賈普云、陶得時、張志仁、張肇血、張東化、鄭培信、郭樹濂、張運升等9人[10]28-33。
(三)經費
據(jù)1941年12月第三廳《電影總隊三年來的工作報告》:“全總隊活動經費每月支一萬二千元,每一隊僅月支九百五十元至一千二百余元(三十年八月以后,才每隊增加事業(yè)費二百元)。”[5]150不過,這只是一個概略的說法。從檔案記載看,1939年7月電影放映總隊成立時,總隊全年經費預算為12035.2元。其中,總隊部全年經費為2207.2元,每支放映隊每月經費為982.8元。這982.8元中,俸給費為472.8元,宣傳費為30元,辦公費為70元,汽油費(以每月平均放映20次,每次需汽油兩加侖計,汽油價格則暫據(jù)重慶當時的市價,即1加侖約需7元計)為280元,旅運費為130元[7]2-7。至1940年7月時,由于物價上漲,各隊經費均不敷使用,每隊每月總經費才增加至1307元[11]20。
由上所述不難看出,包括第三隊在內的各電影放映隊,其活動經費在當時是比較少的。特別是第三隊要在地域廣闊而又交通不便的西北四省及綏遠開展工作,其經費短缺是可想而知的。
二、第三隊在甘青兩省的巡回路線和日期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后,我國抗戰(zhàn)進入第二個階段。國民黨最高層提出“政治重于軍事,后方重于前方,宣傳重于作戰(zhàn),民眾重于士兵”的戰(zhàn)略方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因此更加重視宣傳的作用,強調“宣傳即教育”“服務即宣傳”“宣傳要通俗化、大眾化”[12]9-10。鑒于日軍在占領武漢后有覬覦西安、蘭州之圖,西北形勢日趨緊張,故軍委會政治部有意加強對西北軍民的宣傳與動員[13]220。第三廳因而確定電影放映第三隊的工作區(qū)域為陜甘寧青四省及綏遠,具體工作則采巡回流動的方式。
不過在后來的巡回實踐中,第三隊曾于1939年3月底及1941年7月兩次赴河南洛陽一帶工作,這已超出原定的工作區(qū)域。由于現(xiàn)存檔案不完整,目前關于第三隊在陜西、河南、寧夏、綏遠四省的詳細情況仍無法弄清。根據(jù)近年出版的《鄭君里日記》,目前僅知1939年9月17日鄭君里率軍委會軍訓部西北戰(zhàn)時巡教班抵達寧夏石嘴山渡口堂時,恰遇先前到達該地的電影放映第三隊,遂一同前往甘肅蘭州[14]169。此后于9月22日晚,第三隊在金積堡(今寧夏吳忠市西南),為招待寧夏中學師生,而放映了電影《八百壯士》[14]174。
第三隊在甘青兩省的活動,則大體可考。概而言之,從1939年10月至1941年5月,第三隊除常駐蘭州工作及在1939年12月中下旬去過一次平涼外,其主要的巡回行程,即是兩次赴青海和兩次赴甘肅各縣開展工作。
(一)第一次赴青海工作
1939年9月30日,第三隊與鄭君里率領的西北戰(zhàn)時巡教班同車抵達蘭州。鑒于鄭君里正計劃籌拍紀錄片《民族萬歲》,須前往青海取景,而10月份青海氣溫已不斷下降,過晚抵青則于攝影不利。故他們在蘭只休息一日,即于10月2日啟程同車前往青海,于10月4日抵達西寧郊區(qū)的羅家灣(時為馬步芳的兵營),隨即展開在青工作?!肚嗪C駠請蟆吠?0月5日報道:“軍委會政治部電影放映隊第三隊一行,昨由隊長彭介人率領,隨西北戰(zhàn)教班抵省。聞該隊攜有多種有聲電影機,此次自綏西最前線工作完畢后,沿途經寧、甘等省來青,頗受歡迎。該隊定今下午七時在公共體育場放映,歡迎各界到場參觀。”[15]第三隊在西寧城內、魯沙爾(今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塔爾寺進行電影放映一月有余后,即于11月8日離開西寧返蘭[14]252。
(二)第二次赴青海工作
第一次赴青海結束后,第三隊除在蘭休整與放映外,還于1940年兩次出發(fā),赴甘肅隴南及河西一帶工作各數(shù)月。但在本年10月,第三廳指令第三隊“赴青海工作一月后赴成都”,彭介人以該隊前已赴青工作為由而呈請“不必前往工作”[9]176-182,但未獲同意,第三隊只能籌備再次赴青。當時,第三隊與第八戰(zhàn)區(qū)政治部所屬的新西北劇團及有關宣傳人員,以及鄭君里所率領的西北戰(zhàn)時巡教班等一起,聯(lián)合組成了赴青宣傳隊,全隊共20余人。該宣傳隊由鄭君里任隊長,新西北劇團團長兼總導演毛志義、電影放映第三隊隊長彭介人分任副隊長,于1940年12月28日乘車離蘭赴青。抵達西寧后,聯(lián)合宣傳隊先后在西寧城內、大通、湟源、海東設置局三角城(今海晏縣三角城鎮(zhèn))、樂都、民和享堂等地,開展了話劇公演、電影放映、漫畫展覽、電影拍攝、標語張貼等工作。工作兩個多月以后,于1941年2月27日返回蘭州[16]148。
(三)第一次赴甘肅各縣工作
當時第三隊與甘肅省抗敵后援會合組巡回宣傳隊,全隊共計16人(其中第三隊7人)。由甘肅省抗敵后援會宣傳組副組長文杰任隊長,彭介人為副隊長,于1940年2月2日離蘭,徒步前往臨夏、甘南等地下鄉(xiāng)宣傳。巡回宣傳隊當時動用省抗敵后援會經費3000元[17],在“三個多月的時間,徒步三千里,經過十六縣份、三十四個村鎮(zhèn),遍歷回藏同胞居住地區(qū)”[18]。這次巡回宣傳,第三隊到過臨夏、夏河(拉卜楞)、卓尼、臨潭、岷縣、臨洮、渭源、隴西、武山、甘谷、天水、通渭、定西、榆中等縣城和一些村鎮(zhèn),開展了電影放映、募捐公映、壁報簡報與標語張貼、慰勞征屬、流動圖書館、社會調查與家庭訪問等工作,于同年5月18日返回蘭州。
(四)第二次赴甘肅各縣工作
第三隊首次赴甘肅各縣巡回宣傳,深得民眾歡迎,收效頗大。返蘭后,該隊即擬定了第二次赴甘肅各縣巡回工作的計劃,預定赴甘肅河西各縣工作數(shù)月,報請第三廳電影總隊和第八戰(zhàn)區(qū)政治部獲得同意。第三隊即與第八戰(zhàn)區(qū)政治部所屬幾名漫畫工作者,共十幾個人,再次組成聯(lián)合宣傳隊。他們于1940年6月19日乘車離蘭,23日抵達巡回工作的首站酒泉。在酒泉城內、玉門油礦局工作幾天后,又在金塔、高臺、臨澤、張掖、民樂、山丹、永昌、武威、古浪、永登等地,開展了電影放映、抗敵漫畫展覽、抗建講座、歌詠教導、標語張貼等工作,于9月30日順利返回蘭州,行程總計達4000余里[19]。
三、第三隊在甘青兩省的主要活動
第三廳所屬各電影放映隊的主要任務,即是運用電影這一形式對軍民開展抗戰(zhàn)宣傳。同時,為增強宣傳效果,各放映隊亦注意運用其他輔助宣傳手段。從現(xiàn)有材料看,第三隊在巡回甘青兩省時,主要開展了電影放映、漫畫標語壁報與簡報編貼、抗建講座與街頭新聞廣播、歌詠教導等工作,以下分別述之。
(一)電影放映
此為第三隊所從事的一項最主要工作。要放映電影,首先就要有放映設備。戰(zhàn)時我國尚不能自己制造,需全部從美國進口。第三廳成立后,即向美國陸續(xù)訂購了一批電影放映設備,其中主要是Devry(譯名“敵弗來”)200尺放映機、1000尺放映機,交直流發(fā)電機等。此外,還有擴音機、變壓器、傳話器、收音機、留聲機、照像機、倒片機、夾片盤、銀幕、鐵架、皮箱、木箱、皮尺、喇叭、接線等[20]45-49。第三隊在巡回甘青兩省工作時,即攜帶有上述成套設備。
影片方面,在1939-1941年巡回甘青兩省時,第三隊所攜帶的影片,主要有9部:新聞記錄片《抗戰(zhàn)特輯》第一集、第五集、第六集,《電影新聞》,卡通音樂片《抗戰(zhàn)歌輯》第三集,軍事教育片《航空救國》和《防御戰(zhàn)車》,故事片《八百壯士》和《保衛(wèi)我們的土地》。其中,《電影新聞》一種,在第三隊的工作報告中,往往寫成《抗戰(zhàn)新聞》;故事片《保衛(wèi)我們的土地》,軍事教育片《防御戰(zhàn)車》,則為1940年10月后第三隊所收到的兩部新片。如表2,具體列出這9部影片的情況簡介{4}。
至于第三隊在甘青兩省的電影放映方式,絕大多數(shù)為晚間露天免費放映,少數(shù)為室內專場免費招待放映。露天放映多在比較開闊、能容納大量觀眾的公共體育場,學校與部隊的操場,各機關門前廣場或院內,農村集市或戲臺,甚至在黃河邊河灘等處舉行,這種放映一般對觀眾無限制。室內放映,則多在蘭州、西寧、天水、武威等一些較大縣市的電影院、戲院及禮堂內放映,此種放映一般對觀眾身份和人數(shù)有所限制。第三隊駐蘭和巡回青海、甘肅各縣放映時,每次觀眾人數(shù)均有所不同(從數(shù)百人直至2萬余人均有),但在整體上,多為部隊官兵、當?shù)毓珓諉T、學校師生、普通民眾(市民、鄉(xiāng)民)、壯丁與國民兵團、少數(shù)民族同胞及外賓等幾類人群。其中,又以普通民眾、學校師生、部隊官兵所占比例最大。
第三隊的電影放映,尚有另一種形式,即募捐放映。其名義有“政工號”獻機募款,“七·七”獻金,籌集慰勞寧綏前線將士基金、慰勞出征軍人家屬基金、慰勞傷殘軍人基金,征募前線將士寒衣代金等。此種放映票價低廉,如1939年12月10-13日該隊在蘭時,曾與甘肅省抗敵后援會聯(lián)合舉行“慰勞出征將士家屬募捐公演電影”四天,票價只有3角。據(jù)當時報紙報道:“公演以來,以票價低廉,故觀眾極為踴躍,計公演四日,共售出票二五二五張,合計洋七百五十七元五角。此款待后援會宣傳隊出發(fā)臨夏一帶工作時,即作為慰勞出征將士家屬之用?!保?1]在1940年2-5月巡回臨夏、甘南工作時,為響應甘青各界寧綏前線慰勞活動,第三隊曾于岷縣、臨洮、隴西等三縣舉行過募捐放映。其中在隴西縣,“特發(fā)動隴西各界舉行募捐公映電影一天,總得捐款一千元,民眾踴躍輸捐情形,實為本隊出發(fā)以來舉行募捐公映中成績最佳者,由此亦可見隴西各界對抗建救亡工作熱心一般”[22]35-71。在天水時,該隊又“發(fā)動慰勞本城一〇七后方醫(yī)院暨十三殘廢軍人院所有負傷及殘廢軍人募捐”。僅4月17、19兩日的募捐放映,就得款2000元,“以一部份款作為充實一零七后方醫(yī)院傷兵俱樂部之用,另一部用作殘廢軍人組織手工業(yè)廠之用”[22]35-71。此一募捐運動在秦安時亦繼續(xù)發(fā)動,但所得款項不詳。1940年6月至9月巡回河西各縣時,第三隊則在武威、永登兩縣舉行過“擴大征募寒衣代金運動”,當時票價為1元。返蘭后,第三隊本擬繼續(xù)舉辦此項募捐公映,“因事實上市區(qū)人口之疏散與是項征募工作已由省后援會統(tǒng)籌辦理,故作罷”[23]215-216。1941年4月初,第三隊曾在蘭市各影院舉行“政工號”獻機募款公映,放映新片《防御戰(zhàn)車》,極受觀眾歡迎[24]。
由于電影在當時西北地區(qū)特別是基層尚屬新鮮事物,絕大多數(shù)民眾均為首次接觸,不能理解片中內容,故第三隊在放映時經常派專人用傳話器(話筒)向觀眾講解。其慣常做法是:“每次放映時先報告本隊出發(fā)工作之意義與觀電影應用之認識,時或講述最近抗戰(zhàn)形勢,與各項抗建問題。放映電影中途及休息時間,因影片原有說明每多不易使民眾領悟,故隨時利用傳話器加以簡明之解釋,并由本隊同志或本隊所組成之聯(lián)合歌詠隊獨唱抗戰(zhàn)歌曲,更有時在放映完畢趁民眾情緒激昂之際,領導高呼口號,群眾時有感奮而流涕者,其印象為更深?!保?5]142-148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放映時,由于語言隔閡,蒙、藏、哈薩克等同胞難以看懂和聽懂電影內容。故第三隊又聘請當?shù)赝〞陨贁?shù)民族語言的學生或其他“懂土語者”,翻譯講解。據(jù)報紙報道,該隊在甘南拉卜楞寺放映電影和演講時,“有些地方藏民不能了解,但經用藏語翻譯之后,群眾興奮的表示,簡直使人感動”[18]。1940年12月底至次年2月,該隊第二次赴青工作時,“電影放映及話劇方面,均由懂土語者口頭翻譯,務使蒙藏同胞究竟明了,所收效果之圓滿,實出吾人之預料”[26]。
(二)漫畫、標語、壁報與簡報張貼
電影放映之外,第三隊也比較重視漫畫、壁報、標語等文字圖畫宣傳的作用,“因為漫畫在教育上和宣傳戰(zhàn)的部門里,有他特殊的力量,它沒有文字語言的限制,無論城市和鄉(xiāng)村、識字與不識字的,它都可以把所要告訴的事情赤裸裸的表現(xiàn)在群眾的面前了”[25]。第三隊在駐地附近,時常舉辦漫畫展覽及張貼宣傳標語。如1940年2-5月間該隊巡回臨夏、甘南時,在每縣均舉行過抗敵畫展。同時,“除工作地點經常需繪制墻壁標語外,決定在沿洮天公路旁繪制標語網,整齊嚴整,形式一律,除使其他工作隊有以效法外,深入鄉(xiāng)間,以資普遍”。1940年6-9月巡回甘肅河西各縣時,該隊亦繼續(xù)舉辦這種工作:“各工作地點及旅途一帶,均有展覽宣傳,并用擴大器播音號召群眾,并由各同志分別輔導解釋,觀眾感覺興趣,時有因語言口音不同,故常商請當?shù)匦麄鲌F體或學生協(xié)助,收效益大……各工作地點及旅途一帶,繪制醒目墻壁標語,并利用群眾聚觀之際,附帶識字及解釋字意工作,是項工作頗使好感,民眾有自動義務購油殺豬,以免風吹雨打而消失者?!保?5]142-148如在武威,該隊就在各通衢街口寫制和張貼大幅標語,并在公共體育場墻壁上繪制了一個抗戰(zhàn)形勢的大地圖。亦在街頭張貼漫畫,并派專人去講解,“圍繞著一群群的人們,望著畫圖出神,在他們的表情里,知道他們是領會了”[27]。當時武威民眾最喜歡的該隊漫畫,是名為《王老五當兵打日本》的連環(huán)通俗畫。1940年10月在蘭時,該隊巡回蘭州市郊區(qū)鄉(xiāng)村工作,于放映電影之外,仍舉辦抗敵畫展和標語張貼[9]176-182。第二次赴青時,第三隊共舉辦畫展14天,并在旅途和工作地墻壁上書寫醒目的抗日標語,“有漢文的、蒙文的、藏文的,共計44條”,并采錄青海各民族民歌15首[16]148。
至于壁報,則張貼不多,其原因在于該隊人力不足。如1940年2-5月巡回臨夏、甘南時,關于壁報,該隊“本擬每到一縣出刊一次”,但“因同人等工作紛繁忙碌豐富,加之旅行辛苦,未能如期編刊”。后在抵達定西時,恰遇“五九”國恥紀念日,該隊即全體出席該縣舉行的紀念大會并演講,“是日更出刊‘五九’反漢奸專號大壁報,引起民眾之注意”[28]72-95。
除此而外,第三隊在巡回工作時,還利用所攜帶的收音機及宣傳材料,制作張貼《戰(zhàn)訊簡報》,向基層民眾及時傳遞前線消息,引導民眾關注抗戰(zhàn),產生了較好影響。
(三)抗建講座與街頭新聞廣播
戰(zhàn)時在后方工作的各宣傳隊與社教隊,多開展此類講座與街頭演講,第三隊亦不例外。該隊在巡回甘青工作時,“各工作地點及旅途一帶,在漫畫展覽地點設一通俗抗建講座,講述各項通俗簡單之抗建問題,并能問答,借以引起群眾之興趣,頗受歡迎”[25]142-148。特別是在1940年2-5月巡回時,因甘南各縣“以往煙毒泛濫,煙民極多,自中央頒布禁政,此間煙民拘者眾多”,“為使煙民知道目前抗戰(zhàn)形勢,與煙毒為害之深烈,特前往演講”[29]3-34。1940年10月,該隊在蘭州市郊的桑園村、金家崖、費家營,亦曾舉行過六次抗建講座,總計民眾有1500余人[9]176-182。
1940年11、12月,第三隊還曾利用該隊所攜帶的收音機與留聲機等設備,在蘭州市內的院門口(今中央廣場南),試辦新聞廣播。具體時間為每晚6時,“播送當日新聞半小時,以廣宣傳,聞并有抗戰(zhàn)歌曲及音樂之轉播”[30]。試辦以后,“聽眾踴躍,成績甚佳”[31]。后該WR0wReaqepuh78M1IMrvgQ==隊因準備赴青工作,此一廣播遂在12月21日結束。
(四)歌詠教導
在戰(zhàn)時的西北地區(qū)特別是基層,音樂教育人員奇缺,普通民眾多未聞抗戰(zhàn)歌聲,中小學生練習歌詠亦極為困難,開展抗戰(zhàn)歌詠教育十分必要。
第三隊隊員張仁謹,年輕有為,工作努力,并具有歌詠特長,故該隊經常派其至巡回地附近學校、部隊,向學生、士兵甚至普通民眾教唱抗戰(zhàn)歌曲。在該隊第一次巡回甘肅各縣時,張仁謹即在臨洮、隴西、甘谷、天水、通渭、定西等縣的中小學校教唱,也曾至駐岷縣的騎24團、臨洮駐軍等部隊中,開展短期歌詠教育。
在第二次巡回甘肅各縣時,第三隊繼續(xù)開展歌詠,“各工作地點及旅途一帶,召集該點民眾等分別教以抗戰(zhàn)最新歌曲,并組織各縣歌詠研究通訊網及建立各縣聯(lián)合歌詠隊,更經常與是項團體聯(lián)絡并指導之”[25]142-148。據(jù)記載,第三隊在武威工作時,就曾組織過“晨呼隊”,每天早晨在縣城大街進行歌唱、呼口號。同時,“負責歌詠的張仁謹同志,更是忙得沒有吃飯的功夫,白天按約定時間往中小學教抗戰(zhàn)歌曲,晚上又要隨著電影放映隊報告劇情,在電影休息時要唱歌,并且還要抽暇與工作在此地而愛好歌詠的同志們談話,研究將一部分新歌留給他們,以便能夠繼續(xù)未竟的工作”。當時該隊所教唱的歌曲,主要有《保衛(wèi)我們的土地》《大同府》《血花》《總動員歌》《保家鄉(xiāng)》《洞庭湖》《自衛(wèi)歌》等10余首。[27]
1940年10-11月,第三隊曾為蘭州市工合辦事處、蘭州市工業(yè)協(xié)會舉辦過一個歌詠干部訓練班,惜具體情形不詳。
除以上幾種工作外,第三隊在巡回甘青時,還開展過流動圖書館、出版《巡宣特刊》、開展社會調查與家庭訪問等工作。
四、第三隊在甘青兩省活動的成績與貢獻
從1939年10月至1941年5月,以彭介人為隊長的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第三隊,來甘青兩省活動。該隊先后在青海的西寧、塔爾寺、魯沙爾、大通、三角城、湟源、樂都、民和,甘肅的蘭州、臨夏、夏河(拉卜楞)、卓尼、臨潭、岷縣、臨洮、渭源、隴西、武山、甘谷、天水、秦安、通渭、定西、榆中、酒泉、玉門、金塔、高臺、臨澤、張掖、民樂、山丹、永昌、武威、古浪、永登等縣市及一些村鎮(zhèn),進行抗戰(zhàn)電影放映、漫畫標語壁報與簡報張貼、抗建講座與街頭新聞廣播、歌詠教導等工作,成績突出,被當時軍委會政治部“記功一次,傳令嘉獎一次”[32]63-65。
整體上看,第三隊在甘青兩省的電影放映等活動,蓽路藍縷,拓荒墾殖,為兩省的抗戰(zhàn)宣傳與動員、社會教育等均做出積極的貢獻。這主要表現(xiàn)在:
首先,第三隊的電影放映活動,受益民眾數(shù)量較大。由于現(xiàn)存檔案不完整,無法準確列出該隊巡回甘青電影放映的全部觀眾人數(shù),但通過該隊的工作報告等資料,仍可窺其端倪:第一,1939年10月至11月第三隊赴青工作一月余,雖無觀眾人數(shù)統(tǒng)計,但至少當在3萬人次以上。第二,1940年12月底至次年2月27日,第三隊第二次赴青工作兩月余,共計放映電影26場,觀眾人數(shù)為227900人次[16]148。第三,1940年2-5月,第三隊第一次赴甘肅各縣工作三月余,目前雖缺失2月2日至2月28日在臨夏、夏河(拉卜楞)的電影放映觀眾人數(shù)統(tǒng)計,但尚存3月1日至5月18日該隊在臨潭、卓尼、岷縣、臨洮、渭源、隴西、武山、甘谷、天水、秦安、通渭、定西、榆中等縣的電影放映觀眾人數(shù)統(tǒng)計,為268200人次[33]。第四,1940年6月19日至9月30日,第三隊第二次赴甘肅各縣工作三月有余,“計放映電影七十次,其他舉行抗敵畫展及抗建講座六十余次……沿途更繪制醒目標語計二百余條,抗戰(zhàn)形勢圖及墻壁漫畫數(shù)十幅……總計此行計宣傳群眾達五十萬人以上”[18]。第五,該隊在蘭時間較長,前后約為10個月。據(jù)該隊工作報告,僅1940年10月份,該隊即在蘭放映14次,觀眾數(shù)為58600人次[9]176-182。如以每月觀眾5萬人次計,則10個月至少有觀眾50萬人次左右。以上五項統(tǒng)計,總計即達152萬人次以上。由此即凸現(xiàn)出第三隊巡回甘青所取得的突出成績。
其次,第三隊在甘青的電影放映,在兩省的電影史上亦屬較早,它使兩省基層的廣大普通民眾、學校師生和駐軍官兵等,首次接觸到電影這一現(xiàn)代文化產品,為他們帶去了戰(zhàn)時難得的快樂。電影傳入西北地區(qū)較遲,甘肅直到1918年才有首次電影放映,而青海則更遲,至1925年始有。在全面抗戰(zhàn)以前,除兩省省會以外,可以說,兩省基層各縣的民眾均不知電影為何物。第三隊巡回甘青兩省數(shù)十縣市和農村,將電影這一現(xiàn)代文化產品帶到基層,縣城居民與農村民眾“對于這一機械化電氣化的有聲影片的享受,簡直是夢想不到的幸?!保?9]3-34。從檔案看,第三隊當時的公映幾乎場場爆滿,人山人海。如1940年3月4日,第三隊在甘肅卓尼設置局卓尼寺經堂前放映電影《抗戰(zhàn)特輯》第五集,“觀眾因從未見過電影,故有不遠數(shù)十里而來者,情緒非常熱烈,對影片內容與放映機件之清晰更覺滿意”。同年3月13日,該隊在岷縣箭營公映《抗戰(zhàn)特輯》第六集及《抗戰(zhàn)新聞》,觀眾達1萬余人。次日在同一地點公映,觀眾數(shù)更上升為1.5萬人,第三隊因此自評:“電影公映全城轟動,盛況空前,其宣傳力量之偉大,實堪驚人,工作者精神每因而振奮?!保?8]同年4月22日,該隊在天水縣公共體育場放映《抗戰(zhàn)特輯》第一集及《抗戰(zhàn)新聞》,觀眾數(shù)竟高達2.3萬余人,“觀眾情緒熱烈,批評極佳,其盛況之空前,實打破天水縣每次集會之紀錄,電影宣傳之偉大,已被公認”[22]35-71。在其他各縣的放映亦多類此,限于篇幅,此處不能一一列舉??梢哉f,第三隊當時的電影放映深受基層民眾歡迎,其對甘青兩省的電影傳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再次,第三隊通過電影放映、抗敵漫畫展覽、街頭演講、標語與簡報張貼等活動,向甘青兩省基層民眾直觀地展現(xiàn)了日軍的殘暴,和我軍前線將士的英勇抵抗,并介紹了抗戰(zhàn)形勢,普及了抗戰(zhàn)知識,這些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普通民眾民族國家意識的自覺。民族國家意識是現(xiàn)代國家存在的根基,但此意識并非國民生而具有,而是后天教育、宣傳等社會影響的結果。長期以來,由于甘青二省深居內陸,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文化教育發(fā)展滯后。但第三隊的到來,使這一情況有了局部的改觀。據(jù)該隊記述,“在臨洮的時候,有三個壯丁在電影上看到前方英勇抗戰(zhàn)的事實,感動得要求我們設法送他們到前方去參加抗戰(zhàn)”[18]。1940年6月26日,第三隊在酒泉東關小教場放映《抗戰(zhàn)特輯》第五集,觀眾約1萬余人,“盛況空前,情緒熱烈,開酒泉集會人數(shù)之新紀錄,影片內寇軍暴行與國軍作戰(zhàn)之英勇,使其感動,竟有老婦感動而落淚者甚多”[34]104-132。當時報紙對第三隊在武威電影放映的記述,則更為全面、真實,此處可略為引用:“(九月)第七、八、九三晚上是在公共體育場放映給民眾看,片子是第五集與第六集,插著《航空救國》的滑稽卡通片……人的洪流不停的涌往影場,真如《河西日報》特寫上說的:‘這是抗戰(zhàn)以來最大的集會!’廣大群眾,都是坐在地上,目不轉晴的看著聽著,聚精會神的幾乎透不過氣來!敵人的殘暴獸行,同胞的號淘呻吟,我將士的英勇抵抗,與國際愛好和平人士的同情援助等,一幕幕的融在同胞們的面前,印在他們的腦海!因為后方的同胞,對于敵人的殘暴只是耳聞,并未眼見啊……群眾們面部的表情,隨著影片而轉變!使他們對敵人有了一番重新的認識,于是心理上起了反應,聽到影片上說:‘這種殘暴,我們若不趕快去抵抗,今天在他們頭上,明天也許會到你的頭上!’的確,激昂的情緒,和為同胞復仇的決心,深深的表現(xiàn)在大眾的面部和拳頭!”[27]此段材料真實地展現(xiàn)了第三隊電影放映對當時基層民眾所產生的強烈震憾與影響。少數(shù)民族同胞方面,亦是如此。夏河(拉卜楞)為甘肅藏族聚居地,第三隊初抵此地時,當?shù)厣袩o有影響的抗戰(zhàn)宣傳,“抗戰(zhàn)烽火燃遍了各地,敵人的飛機大炮擊破了每一個角落里的沉默,然而夏河,我們除了見到初民時代的百姓牧羊的歌聲、牛羊的嘶鳴外,幾乎什么也不見”。但是,當該隊在此地宣傳兩個星期后,這里的居民“不但曉得祖國的存亡和他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知道只有加緊團結,才能把鬼子們趕出去,這不是夸大宣傳,而是事實在告訴我們夏河在動了”[35]。很明顯,當民眾能夠親眼看到、親耳聽到中國抗戰(zhàn)的真實畫面與真實聲音時,其抗敵情緒與國家觀念自然呼之欲出了。
總之,從1939年10月至1941年5月,軍委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第三隊在甘青兩省所開展的電影放映等活動,是我國抗戰(zhàn)電影史和西北抗戰(zhàn)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隊對兩省的抗戰(zhàn)宣傳、社會教育等均做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對此史實,今人應予以書寫與銘記。
[注 釋]
①據(jù)筆者所見,目前關于軍委會政治部電影放映隊的回憶文章主要有:彭介人《抗戰(zhàn)時期郭老創(chuàng)辦的一個放映訓練班》,《新文化史料》1987年第4期;舒文《抗日戰(zhàn)爭中的電影放映隊》,《新文化史料》1994年第3期;《一九四〇年電影放映總隊來青海工作一瞥》,《青海文化史料》第1輯,第148-149頁,《青海文化史料》編輯部1991年版(注:該文實質所談的是第三隊第二次來青之事,但文中不僅將第三隊兩次來青工作混為一談,而且在時間上出現(xiàn)幾處表述錯誤。實際第三隊第一次來青工作的時間為1939年10月2日至11月8日,第二次來青工作的時間則為1940年12月28日至翌年2月27日)。研究論文則有:郭洋《電影與抗戰(zhàn)動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電影放映隊的實踐》,《民國研究》2019年秋季號(總第36期);曾祥金《郭沫若與電影放映隊關系考——以“二史館”藏檔案為中心》,《郭沫若學刊》2021年第3期;朱柏成《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隊考》,《當代電影》2023年第12期。
②吉光安《民國甘肅影壇實錄》(載《蘭州文史資料選輯》第16輯,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該文對彭介人率領的第三隊1939-1941年來蘭進行電影放映情況有所介紹,但文中所述第三隊在蘭放映的電影名稱及場次、觀眾人數(shù)等,有不甚準確之處。
{3}本表據(jù)《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一至五隊工作人員簡歷冊》(1940年1月),見《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部隊職員、官佐員生名冊及放映隊一至八隊工作人員簡歷表》(1940年1月至1944年10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軍委會政治部檔案(以下簡稱“二檔館檔案”),檔號:七七二—2309,第10-13頁。
{4}本表據(jù)楊燕、徐成兵《民國官營電影發(fā)展史》(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157頁;嚴彥、熊學莉等著《陪都電影專史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頁;羅靜予《談新聞紀錄影片》一文(載《抗戰(zhàn)電影》1938年第1期);史東山《關于保衛(wèi)我們的土地》一文(載《抗戰(zhàn)電影》1938年3月第1期)等資料而制成。
[參考文獻]
[1]李鎮(zhèn).鄭君里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6.
[2]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xié)會成立專輯[J].抗戰(zhàn)電影,1938,1(01):17.
[3]鄭用之.全國的銀色戰(zhàn)士們起來[J].抗戰(zhàn)電影,1938,1(01):6.
[4]彭介人.談談電影[N].甘肅民國日報,1940-11-12.
[5]楊邨人.關于軍委會政治部電影放映隊三年來工作情況的報告(1941.12)[A].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文化(一)[C].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148,150.
[6]彭介人.抗戰(zhàn)時期郭老創(chuàng)辦的一個放映訓練班[J].新文化史料,1987,(04):13.
[7]郭沫若簽呈(1939.5.21)[Z].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及所屬各隊編制表和經常費預算書等有關文書(1940年7月至1941年1月),二檔館檔案,檔號:七七二—2370,2-7.
[8]軍委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第三隊人員名冊(1938.12.6)[Z].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所屬一、二、三隊人員名冊和總隊編制表及任免各隊指導員的文書(1938年5月至1945年12月),二檔館檔案,檔號:七七二—2367,6-7.
[9]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二十九年十月份工作報告[Z].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一九四〇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報告及第三隊會議記錄等有關文書(1940.3-1943.12),二檔館檔案,檔號:七七二—907,176-182.
[10]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卅三年十月份現(xiàn)職官佐員生名冊[Z].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部隊職員、官佐員生名冊及放映隊一至八隊工作人員簡歷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檔案,檔號:七七二—2309,28-33.
[11]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民國二十九年度某月份經常費支付預算書(1940.7)[Z].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及所屬各隊編制表和經常費預算書等有關文書(1940.7-1941.1).二檔館檔案,檔號:七七二—2370,20.
[12]第二期抗戰(zhàn)宣傳綱要[M].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1939:9-10.
[13]李鎮(zhèn).鄭君里全集(第8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220.
[14]鄭君里.民族萬歲——鄭君里日記(1939-1940)[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169,174,252.
[15]軍委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第三隊來青今晚在公共體育場放映[N].青海民國日報,1939-10-05.
[16]一九四〇年電影放映總隊來青海工作一瞥[A].青海文化史料(第1輯)[C].西寧:《青海文化史料》編輯部,1991:148.
[17]發(fā)展蘭市抗戰(zhàn)文化創(chuàng)辦印刷廠一所抗敵會第十四次全委會通過[N].甘肅民國日報,1940-02-02.
[18]下鄉(xiāng)宣傳的經驗談省抗敵后援會昨招待文化界巡回宣傳隊報告三千里工作[N].甘肅民國日報,1940-05-21.
[19]軍委會政治部電影放映三隊昨返蘭跋涉四千余里宣傳成績美滿[N].西北日報,1940-10-01.
[20]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機器零件移交清冊(1940.10.14)[Z].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及所屬各隊編制表和經常費預算書等有關文書(1940.7-1941.1),二檔館檔案,檔號:七七二—2370,45-49.
[21]募捐慰勞將士電影公演完畢[N].西北日報,1939-12-15.
[22]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二十九年四月份工作報告[Z].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報告及第三隊會議記錄等有關文書(1940.3-1943.12),二檔館檔案,檔號:七七二—907,35-71.
[23]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二十九年十一月份工作計劃[Z].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報告及第三隊會議記錄等有關文書(1940.3-1943.12),二檔館檔案,檔號:七七二—907,215-216.
[24]政工號獻機電影成績極佳[N].西北日報,1941-04-06.
[25]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二十九年九月份工作報告[Z].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報告及第三隊會議記錄等有關文書(1940.3-1943.12),二檔館檔案,檔號:七七二—907,142-148.
[26]戰(zhàn)區(qū)政治部聯(lián)合宣傳隊在青工作成績圓滿攝影話劇均收預期之成效[N].甘肅民國日報,1941-02-19.
[27]李云卿.電影放映在涼州[N].甘肅民國日報,1940-10-03.
[28]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二十九年五月份工作報告[Z].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報告及第三隊會議記錄等有關文書(1940.3-1943.12),二檔館檔案,檔號:七七二—907,72-95.
[29]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二十九年三月份工作報告[Z].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報告及第三隊會議記錄等有關文書(1940.3-1943.12),二檔館檔案,檔號:七七二—907,3-34.
[30]電影放映隊試辦新聞廣播[N].西北日報,1940-11-04.
[31]電影放映隊試辦新聞成績頗佳[N].西北日報,1940-11-07.
[32]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所屬各隊工作地區(qū)行程表(1940.10.14)[Z].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及所屬各隊編制表和經常費預算書等有關文書(1940.7-1941.1),二檔館,檔號:七七二—2370,63-65.
[33]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報告及第三隊會議記錄等有關文書(1940.3-1943.12)[Z].二檔館檔案,檔號:七七二—907.
[34]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二十九年六月份工作報告[Z].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第三隊一九四零年度三至六、九至十一月份工作報告及第三隊會議記錄等有關文書(1940.3-1943.12),二檔館檔案,檔號:七七二—907,104-132.
[35]張雋.夏河在動了——后援會巡回宣傳隊通訊之三[N].甘肅民國日報,194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