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進了!我要哭了!天哪!足球萬歲……馬拉多納,足以寫進歷史的帶球,史無前例的腳法,他到底是哪個星球的生物?”1986年世界杯,伴隨著名解說員烏戈·莫拉萊斯聲嘶力竭的吶喊,迭戈·馬拉多納連過5人,攻破英格蘭球門,打入世界杯歷史上無可爭議的最經(jīng)典進球。4分鐘之前,他剛上演世界杯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上帝之手”。就在6天之前,阿根廷淘汰老對手烏拉圭。綠茵場上,宿敵與宿命,阿根廷人仿佛重溫百年足球夢。
成也英國,恨也英國。阿根廷的歷史與足球,走過相似軌跡。英國良種牛,讓潘帕斯從人煙稀少的草原變成世界馳名的牧場,英國人投資的鐵路,令阿根廷從邊遠小邦躍升為發(fā)達國家。阿根廷人眼里,英國人精明又貪婪,把手伸向所有跟金錢有關的角落,也搞出數(shù)不清的新玩意。19世紀末,當阿根廷海關官員第一次檢查裝在麻袋里的未充氣皮質足球,他大惑不解,分不出這是新式帽子還是酒袋,隨手登記為“英國瘋子的玩意”。那時,潘帕斯已經(jīng)上演第一場足球比賽,一群遠渡重洋討生活的英國青年組成紅白兩隊,可焦點不是足球本身。他們一度中斷比賽,圍在一起辯論,在淑女面前穿短褲跑來跑去,是否合乎禮儀。
英國人的新玩意很快風靡整個阿根廷,那里從不缺少足球土壤。鐵路邊、碼頭上、草原牧場的空地里,隨處可見熱情奔放的年輕人,沒有皮質足球,扎緊碎布頭和舊報紙也能臨時充數(shù)。時代推波助瀾,成片工廠拔地而起,更密集的居住環(huán)境,讓人們更容易聚在一起,俱樂部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xiàn)。然而,一個尖銳問題隨即浮現(xiàn):阿根廷為什么要玩英國殖民者的游戲?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許多民族皆是如此,既自卑又自大。好在,機智的媒體人迅速給出答案:阿根廷,有自己的足球。
一個時髦觀點在大街小巷傳播開來:英國人踢操場足球,阿根廷人踢空地足球。操場足球不難理解,指英國貴族學校的足球訓練,強調紀律與團隊??盏貏t是一種阿根廷景觀,在潘帕斯的城鎮(zhèn)里,往往有幾片高低不平的空地,不適宜建造工廠也不足以放牧,孩子們在這里踢球,靠的是技術與頭腦、激情與詭詐。還有報紙總結出阿根廷獨具一格的足球關鍵詞:潘帕斯、烤肉與馬黛茶。時至今日,如果你熟悉足球,一定知道它們與阿根廷的羈絆。
大蕭條前后,英國資本陸續(xù)撤離,對足球日益癲狂的阿根廷人趕忙又找了一個假想敵:烏拉圭。這個鄰國雖然不大,卻是初代足壇霸主,率先奪得奧運會金牌。自卑又自大的阿根廷人分外眼紅,急欲在1930年首屆世界杯一決高下。雙方會師決賽,烏拉圭坐擁主場之利,1萬阿根廷人乘船跨國助威,只是沒法擠進球場。4比2,世界杯金靴斯塔比萊沒能拯救阿根廷,失敗沖昏了頭腦,憤怒的球迷沖向烏拉圭大使館,將一場足球比賽釀成國際暴亂。報紙寫道:“仿佛國家未來、社區(qū)福祉,全都靠場上這些試圖把足球踢進球門的男人……”一位旁觀的意大利記者則評價道:“烏拉圭是螞蟻,阿根廷是鳴蟬?!痹谝了髟⒀岳铮浵伱β祪溥^冬糧食,鳴蟬卻逍遙自在地跳舞。阿根廷足球也是如此,熱衷于個人炫技,執(zhí)迷于狂熱的愛國熱情。這句一針見血的評價似乎化為魔咒,接下來半個世紀,阿根廷足球繼續(xù)華麗優(yōu)雅,繼續(xù)難登巔峰。
1978年,阿根廷終于在本土舉辦的世界杯上揚眉吐氣。這原本是一屆屬于潘帕斯的大賽,6個主辦球場之中,有5個位于潘帕斯地區(qū)。但世人并未記住草原與都市的旖旎風光,只記得場內場外充斥著爭議與丑聞。
歸根結底,還是足球與國家、政治走得太近。尤其致命的是,阿根廷當年處于軍政府統(tǒng)治之下。1976年,阿根廷突發(fā)政變,魏地拉將軍上臺,聲稱軍人接管政權是出于家國大義,只為終結腐敗和顛覆活動。國際輿論質疑動蕩的阿根廷是否有能力繼續(xù)扮演世界杯的東道主,軍政府拿出十足誠意,動用國家年度預算的10%修繕球場,還筑起水泥高墻隔離貧民窟,靠著大興土木和面子工程勉強說服國際足聯(lián)。
當年魏地拉將軍殘酷鎮(zhèn)壓進步青年與異見領袖,上萬人平白無故失蹤,遭到軍政府暗殺,或是關押在秘密監(jiān)獄。直至世界杯開幕當日,失去丈夫和兒子的女人們,依然聚集在廣場,向各國記者哭訴自家遭遇。綽號“飛人”的荷蘭名將克魯伊夫拒絕參賽,從日后采訪來看,與抗議阿根廷政治丑聞脫不了干系。
另外不得不提世界杯最著名的假球疑案。彼時世界杯采取兩輪循環(huán)賽制,在與秘魯?shù)慕裹c戰(zhàn)之前,阿根廷已命懸一線。如果不能凈勝4球以上,東道主就將無緣決賽。6比0,酣暢淋漓的勝利帶來如潮的質疑和指責。事后諸葛亮而言,確實存在太多巧合:賽前魏地拉將軍與亨利·基辛格反常地造訪秘魯更衣室,這在足球比賽里太過蹊蹺。此前5場比賽只丟6球的門將基羅加大失水準,更不幸的是,他出生并出道于阿根廷,因而成為眾矢之的。有傳言稱,阿根廷許諾無償提供秘魯急需的軍火與糧食,以換取決賽門票。一些調查宣稱,兩國早就暗中勾結,用默契球交換政治犯。
漩渦中的阿根廷球員備受煎熬,盡管主教練梅諾蒂一再強調,他們只是踢球,不是保疆護國、捍衛(wèi)國旗。他竭力在媒體面前表明態(tài)度:阿根廷足球不忠于某個政權,只忠于自己的風格。決賽前夕,球員收到指示,要望向觀眾席,向到場的大人物致敬。梅諾蒂不敢抗命,又不愿執(zhí)行,委曲求全地說道:“我們望向看臺吧,那里也許坐著我們的父親,那里有工人、肉販、烘焙師和計程車司機……”在夾縫里追求自我的阿根廷隊,配得上世界冠軍,但無冕之王荷蘭隊輸?shù)魶Q賽的悲情和場內場外一幕幕非議,沖淡了偉大勝利的傳奇色彩。
即便如此,奪冠還是讓阿根廷陷入狂歡的海洋。鮮有人知的是,在一座潘帕斯市鎮(zhèn)的街道上,一輛黑色小轎車穿過沸騰的人群,車上坐著幾位軍官和一位女囚。興奮過頭的軍官打開車窗,一語雙關地說道:“你看,我們贏了!”類似的黑色幽默,讓冠軍更像反派或傀儡。阿根廷還需要一場救贖,幸運的是,他們等到了迭戈·馬拉多納。
在阿根廷人勇奪世界杯的整整50年前,一位知名足球評論家提出,阿根廷的足球形象既不是紳士也不是斗士,而是“頑童”:臉蛋臟兮兮,滿頭梳子無法馴服的亂發(fā)。眼睛像是會說話,眼神聰慧、狡猾、左顧右盼,矚目之時眼內波光流動,似乎預示著即將發(fā)出惡作劇般的大笑,然而唇間卻不露笑意,嘴里細碎的牙齒可能已被隔夜面包磨損。他的褲子上粗糙的補丁疊補丁,背心則是阿根廷的藍白間條,領口很低,因為穿得太久,出現(xiàn)無數(shù)鼠咬般的小洞。一條綁在腰間的布料像肩帶一樣穿過胸膛,用作褲子背帶。膝蓋上布滿結痂的傷口,沒有感染全靠老天眷顧。赤著腳,如果有鞋的話,那么腳趾上的破洞證明他穿這雙鞋射過太多次門……
這段惟妙惟肖的描述深入人心,阿根廷人一直在尋找完美契合自己足球氣質的明星,直至迭戈·馬拉多納橫空出世。他簡直與“頑童”的模板分毫不差:土著瓜拉尼人與意大利移民的混血后裔,出生于潘帕斯小鎮(zhèn),生長在草原邊緣的破敗工業(yè)區(qū),蝸居在一間用零散磚塊和金屬板臨時搭建、沒有自來水也不通電的小棚屋,用腳顛著橙子、揉皺的舊報紙或一捆破布是兒童時代唯一的娛樂??涌油萃莸目盏厣?,跟一群小伙伴對著鐵絲網(wǎng)揮灑汗水,貧民窟教會他義氣、堅韌和狡黠。如果不是足球,迭戈或許只是一個混跡街頭的無業(yè)游民,但上帝太過眷顧他,無與倫比的天分令這個小鎮(zhèn)青年名滿全國。然而,1978年主教練梅諾蒂堅持將不滿18歲的迭戈排斥在世界杯陣容之外,惹得他與球迷號啕大哭。
轉眼到了1982年,迭戈·馬拉多納以創(chuàng)紀錄高價轉會西甲豪門巴塞羅那,成為世界上第二著名的阿根廷人。第一?就當年熱度而言,必定是打響馬島戰(zhàn)爭的阿根廷總統(tǒng)加爾鐵里。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阿根廷攜上屆冠軍之威和足球天才馬拉多納而來,卻意外鎩羽而歸。馬拉多納回憶,抵達西班牙后,自己和隊友才通過當?shù)貓蠹埗聪ゑR島戰(zhàn)爭的真相:阿根廷損失慘重,并非軍政府宣傳的大獲全勝。愛國熱情一落千丈的馬拉多納,在球場上情緒失控,以兇狠犯規(guī)染紅離場,為世界杯首秀畫上遺憾的句號。
也正是馬島戰(zhàn)爭的復仇情緒,讓1986年世界杯的英阿之戰(zhàn)被奉為永恒經(jīng)典。那時,馬拉多納內外交困。國家層面,軍政府倒臺,經(jīng)濟崩潰,阿根廷進入“失去的10年”,幾乎跌至黑暗谷底。更衣室里,吸毒丑聞讓他百口莫辯,與冠軍隊長帕薩雷拉反目成仇引來輿論口誅筆伐。無論是阿根廷還是馬拉多納,都太需要一場復仇來扭轉困境。上帝之手,連過5人,馬拉多納一戰(zhàn)封神,完美詮釋了“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甚至連后面的奪冠都更像是這場大戰(zhàn)的尾聲。馬拉多納的回憶都在反復橫跳,談及這場比賽,他時而會說,足球無關政治,阿根廷人沒有扛著槍,也沒有彈藥,有時又會慷慨激昂地演說:“我們贏下的不僅僅是一場足球賽,我們打敗了一個國家……”
無論如何,1986年的盛夏,屬于潘帕斯的足球天才。然而,就在那一年,馬拉多納冉冉上升,阿根廷緩緩下落,步入“失敗國家”之列,也許正應了綠茵場上的一句名言:“貧窮無好事,足球是例外?!?/p>
(責編:李玉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