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的學生因學齡低,基礎薄弱,思維單一,學前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入學后,會在學業(yè)表現(xiàn)上出現(xiàn)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無論是知識點的橫向梳理,還是知識點的縱向探究,他們的能力都尚未入軌。微專題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低年級教學更有針對性。所謂“微專題”教學,褚樹榮老師曾提出:“是在學習任務群框架中,選擇核心的語言知識、關鍵的語文能力、基本的審美方法、典型的文學現(xiàn)象、多元的文化話題等要素,提煉成小而精的教學點,然后圍繞這些教學點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培育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審美經(jīng)驗、文化理解四種核心素養(yǎng)?!碧剿鬟m用于一年級學生的微專題,能幫助低年級學生梳理知識,形成方法,訓練思維,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于學生需求處,定位微專題
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小學階段最薄弱。他們識字量少,大部分學生還不會寫字,表達也不完整,閱讀能力不高。這個階段的學生心智不成熟,活潑好動,專注時間短,也影響了學習能力的提升。為了減少學習的阻力,我們應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定位微專題。
1.在“識字與寫字”活動中定位微專題。針對學生需要大量識字的學情,我在識字課《猜字謎》《動物兒歌》教學中,設計微專題“有趣的形聲字”,突破形聲字“形旁表字義,聲旁表字音”的難點。在復習時,構建“漢字來聚會”微專題,梳理象形字、形聲字、會意字,讓學生運用識字方法,觸類旁通,產(chǎn)生識字的愿望;把反義詞、數(shù)量詞、“的”字短語放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形成微專題“逛逛詞語樂園”,在情境中綜合運用詞語,凸顯語言積累的方法,激發(fā)對漢字的熱愛之情。
2.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定位微專題。大部分學生雖然閱讀能力弱,但閱讀興趣濃厚。我設置閱讀微專題“借助拼音閱讀”,幫助學生朗讀課文,和大人一起讀故事,自主讀童謠,形成閱讀的習慣。在微專題“我會閱讀”中,指導學生學習“一邊讀一邊提問”“圖文結合讀故事”“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讀文本”等方法,推進深度閱讀,理解文本內(nèi)容。
3.在“表達與交流”活動中定位微專題。一年級學生愿意表達,卻表達不清楚。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內(nèi)容適時開展“看圖說話”微專題,形成有梯度的練習。在教學識字《春夏秋冬》時,先練習看四季圖,分別說一句話來理解四季的不同;再觀察“湖邊的春天圖”,講述中心位置景物的模樣,然后由近及遠地描述其他景物,形成一段完整的話。
針對學生常見的學習需求定位微專題,使微專題的構建富有現(xiàn)實意義和教學價值。
二、于學習困難處,設計微專題
微專題主要服務于教學,解決學生真實的問題,而學生的真實問題均來源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識字低效是學生入學后面臨的第一個學習難題。識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一、二年級學生要會認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會寫800個左右。靠短時記憶,學生容易記住生字;時間長了,不少學生對生字記憶模糊。
皮亞杰提到六七歲的孩子活潑好動,動手能力強,喜歡借助手、耳、鼻、眼等多種感官來參與學習。于是我嘗試精心設計識字環(huán)節(jié)。如在《小猴子下山》教學中,學生要會認一連串動詞,如“掰、扛、扔、摘、捧、抱”等。生字單獨出現(xiàn),學生難以記憶。我針對學生特點構思了微專題“玩轉動詞”,調動學生感官去識字。設計動手圈一圈、動詞分分類、動作演一演、兒歌唱一唱等活動,在微專題活動中復習,加深記憶。
不會閱讀課文是學生遇到的另一個困難。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課文,區(qū)分課文和詩歌,認識自然段,提取關鍵詞理解課文內(nèi)容都是閱讀方法。為了鞏固這些閱讀方法,我設計微專題“閱讀有妙招”,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閱讀方法。我為學生提供一篇詩歌和一篇課文,開展閱讀訓練。第一步,對比整體結構,區(qū)分是詩歌和課文,課文分自然段,詩歌分節(jié),分別標序號。第二步,借助拼音朗讀文本。第三步,帶著問題再讀文本,邊讀邊圈畫關鍵信息回答問題。第四步,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主動閱讀提取信息。這個微專題將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融于一體,是學生閱讀的拐杖。
學生的學習困難還有很多,我們需要將困難排序歸類,將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困難放在最前面,及時設計微專題,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化解難題。
三、于思維訓練處,落實微專題
語文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放在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上。有效的思維訓練能夠讓學生獲得學習方法,打開學習的通道,將知識融會貫通。側重于“思維訓練”的微專題教學,有助于訓練學生歸納、比較、判斷等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能力。
1.借微專題梳理識字方法
為了鞏固識字方法,激發(fā)學生識字熱情,我用微專題“漢字來聚會”幫助學生將所學生字進行梳理與歸類,以活動形式開展復習。活動一“甲骨文秀”,看甲骨文,猜當今漢字?;顒佣芭鋵庾帧?,連連漢字部件組成會意字?;顒尤白x字謎,識字族”,運用形聲字規(guī)律歸類識字,拓展識字?;顒铀摹安乱徊聺h字的意思”,根據(jù)漢字的偏旁,猜字義;活動五“送漢字回家”,聚會結束后送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寶寶回各自的漢字屋。在活動中,學生學習興致高,參與面廣。原本學得不扎實的學生在活動中鞏固了識字方法。與此同時,“識字族”“猜字義”活動又打開了學生識字的路徑,拓寬了學生識字的視野,增強了學生的識字能力。
2.用微專題打通文本與生活
一年級課文看似簡單,但因學生閱讀經(jīng)驗少,所以他們對文中的一些詞語、句子不理解。于是我用微專題打通文本與生活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閱讀方法理解文本。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以課文《秋天》教學為切入點,設計情境化、任務式的微專題“尋找秋天的足跡”,它包括“誦讀四季”“品讀秋意”“尋找秋味”“記錄秋跡”四個進階式板塊。其中“品讀秋意”是主要板塊。學生對于秋天獨有的景象“天氣涼了”“天空那么藍,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飛”不容易理解。此時,我播放生活中的天氣預報、天空圖片和秋色影像勾起學生對秋天的回憶,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回想樹葉飄落的樣子,說說當天為什么穿長袖,感受秋天的天氣,然后借助科普視頻讓學生了解大雁南飛的現(xiàn)象。通過回想生活,談談感受,使學生讀懂文字里濃濃的秋意,感受作者用語言表達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3.用微專題搭建表達的支架
一年級教材里有很多生動的故事,如《小蝸牛》《動物王國開大會》《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等。這些故事情節(jié)反復,蘊含生活啟示,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內(nèi)容。如何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道理,需要學生熟悉故事的內(nèi)容和表達邏輯。因此,我在群文閱讀中開發(fā)微專題“動物故事會”,用方法指引學生講故事,用評價導向學生講好故事。在初讀時,引導學生用圖文結合的方法讀故事,降低閱讀的難度。在精講時,圈畫關鍵詞,梳理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師生共同繪制故事的思維圖。在回讀時,學生根據(jù)可視化的思維支架講述故事,訓練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思辨主題,理解中心意思,提升理解能力。
經(jīng)過近一年的實踐,我發(fā)現(xiàn)“微專題”教學功能并不“微小”,反而成為一抹光亮,指引學習能力尚弱的低年級學生習得方法,形成能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對標褚樹榮老師提出的微專題教學標志:一是讓學生學到了本乎教材(教參)又高于教材(教參)的知識,教學內(nèi)容適度“陌生化”。二是教材內(nèi)容做到了集中、凝聚,定向鉆探、深入爆破,學生在某個知識點、技能點、經(jīng)驗點上,學得深透,形成建構。三是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形散神不散,點連成線,線構成面,面結成體,學習既有“景深”又有“廣角”。這提示我們在低年級微專題構建及實踐過程中,需要邊做邊思考,知行合一,不斷探索更合理的微專題,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助力。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香洲區(qū)香華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