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跨文化翻譯視角下《茶花女》在中國和土耳其的傳播與接受

      2024-09-29 00:00:00盧夢莎
      關(guān)東學刊 2024年3期

      [摘 要]19世紀末,《茶花女》在中國和土耳其的譯作引起了巨大轟動。盡管中國和土耳其在地理位置上相隔甚遠,但都在數(shù)年內(nèi)相繼翻譯了這部作品,并在隨后各自創(chuàng)作了本土版本。本文通過對中國譯者林紓與土耳其作家米塔特的《茶花女》翻譯進行研究,從語言和文化角度分析其在不同語境中的翻譯與接受過程,并探討兩位譯者對原作的理解與詮釋,能夠揭示跨文化翻譯中文本的再現(xiàn)方式以及其在不同文化價值觀下的命運。

      [關(guān)鍵詞]《茶花女》;林紓;土耳其文學;跨文化翻譯

      [作者簡介]盧夢莎(1993— ),女,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引言

      在翻譯史上有一些文本在被翻譯之后,在譯入語的社會文化語境中比譯出語的社會文化語境中更受歡迎。它們不僅很快就成為時代的熱點話題,且在翻譯之后的很長時間里,還是會被學者提及并引發(fā)進一步的討論。林紓與王壽昌在1898年【關(guān)于譯述時間,學界有不同說法,如胡孟璽表示《茶花女》譯于1891年,寒光在《林琴南》中說是光緒十九年(1893),高夢旦說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阿英在《關(guān)于巴黎茶花女遺事》一文中說是在1898年所譯的。另外還有黃濬、楊蔭與當代學者曾憲輝認為譯于1987年。因此林紓翻譯《茶花女》的時間應該是1897、1898年左右。】合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便是其中絕佳的例子。譯本出版之后大受歡迎,受到中國讀者的高度評價。林紓之后的不少人也重新翻譯了這部小說,陸續(xù)出版了三四種新的譯本【素隱書屋1899年本,玉情瑤怨館1901年本,文明書局1903、1906年本?!?,與此書相關(guān)的演出更是不勝枚舉。

      幾乎在林紓翻譯《茶花女》的同一時期,在距離中國十分遙遠的一個國度,有另外一位作家也注意到小仲馬的《茶花女》,他就是土耳其作家阿合麥特·米塔特【阿合麥特·米塔特(Ahmet Mithat Efendi 1844—1912):土耳其作家、翻譯家、報人、出版商。他以在奧斯曼社會中傳播現(xiàn)代思想而聞名,被視為奧斯曼文學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關(guān)鍵人物。他的著作通常涉及社會議題,并強調(diào)了教育、道德和改革等方面的社會需求?!浚姿赜?880年翻譯了《茶花女》,譯本一出版即引起巨大反響,獲得讀者的高度評價。不過,引人矚目的是,19世紀80年代的奧斯曼帝國(土耳其),與中國一樣,也是一個比較保守、對傳統(tǒng)文化以及道德價值觀高度重視的社會。將小說視為教育百姓的最佳媒介的米塔特,為何覺得這部小說對社會有利?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米塔特與林紓為何會選擇翻譯《茶花女》,其中包含了許多觸動當時中國與土耳其社會敏感神經(jīng)的議題,如“戀愛自由”“妓女”以及“異教”等,這些議題中有許多不符合本土文化的因素。除此之外,翻譯《茶花女》之后,兩位作家各自創(chuàng)作了類似《茶花女》的作品,即林紓的《柳亭亭》和米塔特的《苦之心》(Mihnetkesan)、《才十七歲》(Henuz On Yedi Yasinda),這些作品同樣圍繞著男主人公與妓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展開。總而言之,本文試圖對跨文化翻譯中的文本再現(xiàn)以及在文化沖突背景下文本的命運進行比較分析,并展示翻譯與創(chuàng)作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

      一、《茶花女》與本土社會的交融與認可

      法國浪漫主義小說家、劇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在1848年寫作的《茶花女》,雖然不是法國經(jīng)典作品,小仲馬也不是西方一流作家,但無論在中國還是土耳其,經(jīng)過林紓與米塔特有效的翻譯策略,譯作都受到兩國讀者很高的評價。對林紓《巴黎茶花女遺事》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力的評論不少,在當時出版的報紙、雜志,以及私人的詩集中,很多人寫詩抒發(fā)自己的讀后感【例如,嚴復1904年寫的一首詩中有“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一句。邱煒萲贊嘆林紓說:“以華文之典料,寫歐人之性情,曲曲以赴,煞費匠心,好語穿珠,哀感頑艷,讀者但見馬克之花瑰,亞猛之淚漬,小仲馬之文心,冷紅生之筆意,一時都活,為之欲嘆觀止。”又說:“年來忽獲《茶花女遺事》,如饑得食,讀之數(shù)反,淚瑩然凝欄干。”包天笑在《釧影樓回憶錄》中還把《茶花女》稱為“外國的《紅樓夢》”。張靜廬在《中國小說史大綱》中曾寫道:“人情好奇,見異思遷,中國小說,大半敘述才子佳人,千篇一律,不足以饜其好奇之欲望;由是西洋小說便有乘勃興之機會。自林琴南譯法人小仲馬所著愛情小說《茶花女遺事》以后,辟小說未有之蹊徑,打破才子佳人團圓式之結(jié)局?!薄?。陳平原教授曾也表示,除了福爾摩斯之外,茶花女可以說是在清末民初的語境中知名度最高的外國小說人物之一?!娟惼皆骸抖兰o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11頁?!靠偠灾?,《巴黎茶花女遺事》譯本的出版是近代中國文學翻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次活動。與傳統(tǒng)的才子佳人小說相比,它“‘令中國讀者耳目一新’,‘為中國士人提供了一種新的審美參照系’”【韓洪舉:《林譯小說研究——兼論林紓自傳小說與傳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38頁?!?。

      《茶花女》在土耳其被翻譯后,在土耳其文壇也引起不少人注意。米塔特翻譯《茶花女》之后,不少土耳其作家對這部作品進行了重新翻譯,并在他們的小說或書信中提到《茶花女》,表達了對主人公遭遇的同情和感動。在土耳其文學界,如同在中國文學界一樣,后來創(chuàng)作的許多小說中都可以看到《茶花女》的影子。顯而易見,《巴黎茶花女遺事》在當時強烈地打動了中國與土耳其讀者的心弦。

      縱觀原文里包含著不少有悖于傳統(tǒng)道德因素的《茶花女》,為何能在比較傳統(tǒng)和保守的中國與土耳其社會獲得如此高度的接受和贊揚,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作家所采用的翻譯策略有關(guān)。從林紓和米塔特的譯本來看,他們對原文的翻譯和改寫顯然處于不同的層次。林紓在翻譯過程中,對原文進行了一種融入與和諧本土文化以及目標語言的翻譯操作,他十分注意本土社會對小說內(nèi)容的接受程度,盡可能地給中國讀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能設想”的瑪格麗特形象與容易理解的文本。首先,他對原本中的不熟之物進行了一種“本土化”的改寫,如馬克乘坐的馬車在原本中寫為“兩匹栗色駿馬駕著的藍色小四輪轎式馬車”,而這馬車在林紓筆下卻成了“油壁車駕二騾”,無法代替的某些不熟之物被直接刪掉,如“開司米大披肩”“鑲著寬邊的綢裙”“厚厚的暖手籠”等中國讀者不太熟悉的物品都被林紓刪除了。在譯本中,刪除或改寫具體的“不熟悉的事物”,或者馬克的外貌細節(jié),是隨處可見的,然而本文的主要關(guān)注點是跨文化翻譯過程中文本再現(xiàn)的問題。因此,從道德角度審視原文的修改才是本文的核心關(guān)注點。

      眾所周知,孔孟之道與程朱理學對林紓的影響比較深刻,因此林紓把綱常名教看得比較重,在他的文本中也經(jīng)??梢钥吹健靶ⅰ薄柏憽薄爸摇薄般钡葌惱淼赖掠^念。就是這個原因,使得原文中的馬克跟林紓翻譯出來的馬克形象之間有所不同。在原本中馬克有不少非道德、非貞節(jié)的行為和情節(jié),但這些情節(jié)卻大部分都被林紓刪掉了。由于馬克社會身份的特殊,林紓不得不對她進行一種“消去”。林紓對中國社會的傾向和禁忌特別了解,因此他在翻譯的過程中采取了將馬克“貞潔化”的翻譯策略。例如:

      你認識一個名字叫瑪格麗特·戈蒂埃的女人嗎?茶花女嗎?就是她。熟悉得很!熟悉得很!他們說這句話的時候,有時臉上還帶著那種含意明確的微笑?!綶法]亞歷山大·小仲馬:《茶花女》,王振孫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第27—28頁。】(王振孫譯)

      一日,余問一友人以馬克事,友人曰:“即所謂茶花女者乎?我固識之”。余問女之平生如何。友曰:“視他人略聰慧耳”。【[法]亞歷山大·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紓、王壽昌譯,杭州:浙江出版集團數(shù)字傳媒有限公司,2013年,第31頁?!浚旨傋g)

      “熟悉得很!熟悉得很”這句話有時會伴隨著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發(fā)音,而這個微笑讓人對其含義毫無疑問?!続lexandre Dumas Fils,Kamelyali Kadin,Ahmet Midhat trans.,Istanbul:Akademik Kitaplar,2015,p.27.本文所引用的米塔特的言論和著作的中文翻譯,均為筆者所作?!浚姿刈g)

      可見,為了維持馬克之貞潔形象,林紓將原本中“熟悉得很”一句所表達的含義部分全部進行了刪除。與此相比,米塔特則直接翻譯了原本中的樣子。

      又如,亞猛看到馬克一個人回家心里很高興,就自言自語地說:

      她一個人回家可能是偶然的,但是這個偶然使我覺得非常幸福?!綶法]亞歷山大·小仲馬:《茶花女》,王振孫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第50頁?!?/p>

      林紓把這句話刪除后,直接開始翻譯后面的部分,盡管他刪掉的只是一句話,但在筆者看來這也是很值得留意的一個細節(jié)。因為林紓不希望讓讀者懷疑馬克之貞,或者不希望讓讀者設想出一些非道德畫面,他才有意地把這句刪除了。反觀米塔特,卻把林紓刪除的這部分也直接翻譯出來了。

      當我們看林紓的譯本的時候不難發(fā)現(xiàn),他極力把馬克和“貞節(jié)”連在一起。原本中看不到的“貞”一詞,在林紓譯本中卻屢次三番地出現(xiàn)。比如馬克對亞猛說:

      我既不是黃花閨女,又不是公爵夫人。我不過今天才認識你,我的行為跟你有什么相干,就算將來有一天我要成為你情人的話,你也該知道,除了你我還有別的情人?!綶法]亞歷山大·小仲馬:《茶花女》,王振孫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第73頁?!浚ㄍ跽駥O譯)

      馬克曰:“我身非閨秀,而君今日方邂逅我,我何能于未識君前,為君守貞。”【[法]亞歷山大·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紓、王壽昌譯,杭州:浙江出版集團數(shù)字傳媒有限公司,2013年,第56頁?!浚旨傋g)

      如上所述,林紓為了維護馬克的貞潔形象所下的功夫真令人矚目。我們從慧云讀《巴黎茶花女遺事》后所寫的一首詩中,可以看到林紓所下的功夫沒有白費:“病中咯血一聲聲,垂死頻呼亞猛名。強起口口猶把筆,寫將心事表堅貞。愿不從心傷命薄,幾多苦惱有誰知?擲將性命惟拼誣,恨海情波豈盡期!”【慧云:《讀〈巴黎茶花女遺事〉》,《國民日日報匯編》1904年第4期?!?/p>

      在此值得指出的另一點是,林紓不僅僅把丑化馬克的部分刪掉了,還把亞猛呈現(xiàn)出的不符合中國社會理想中的男性形象的很多細節(jié)也刪除了。例如,當亞猛在劇院看到馬克與伯爵在一起時,感到不高興,安慰自己說:“G伯爵在瑪格麗特的包廂里出現(xiàn)是件極其平常的事。他過去是她的情人。既然我有一個像瑪格麗特那樣的姑娘做情婦,當然我就應該容忍她的生活習慣?!薄綶法]亞歷山大·小仲馬:《茶花女》,王振孫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第93頁?!吭诹旨偟姆g中卻完全看不到這句話,而且馬克對亞猛說的前一句“乖乖地回到你的座位上去,再不要吃什么醋了”也被林紓刪除了。另外一個例子是,亞猛說:“我愛的是瑪格麗特·戈蒂埃,這就是說在巴黎,我每走一步都可以碰到一個曾經(jīng)做過她情人的人,或者是即將成為她情人的人?!薄綶法]亞歷山大·小仲馬:《茶花女》,王振孫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第124頁?!吭诹旨偟淖g本里,這句話也被刪除了。林紓所做的努力不僅僅是為了隱瞞馬克的非道德行為,同時也是為了隱瞞亞猛的過度浪漫、不顧男性自尊的行為。毫無疑問,無論林紓多尊重女性,他還是無法超越潛意識里男尊女卑的男權(quán)制度。誠然,這也有為中國讀者的考慮所在。因為亞猛的很多行為,在比較保守的父權(quán)制社會中確實是無法讓人接受的,林紓很可能也是擔心讀者對文本產(chǎn)生反感。同時,觀察米塔特的譯本可以發(fā)現(xiàn),林紓所改寫的部分在米塔特的譯本中都保持了原文的直接翻譯。

      面對文本中的宗教話題,林紓與米塔特又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而這一點是因為中國與土耳其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首先,文本中出現(xiàn)的有關(guān)基督教的某些概念,如對上帝與耶穌的贊美與稱呼,都被林紓通通刪掉了,而在米塔特的譯本中,這些內(nèi)容卻全部都被留下了。盡管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社會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但事實上,基督教里很多關(guān)于圣人的概念,在土耳其人看來并不是禁忌話題;恰恰相反,在當?shù)孛癖娧劾铮系叟c耶穌都是不可不敬的概念。對米塔特而言,翻譯這些宗教話題并沒有不符合土耳其本土文化以及民間信仰的一面,因此決定在原本基礎上直接翻譯。反觀林紓的翻譯,這些宗教話題對于崇拜孔孟之道的林紓來說,難免會引起心理上的抗拒。假如他照原本翻譯了,很可能會引起當?shù)厣鐣牟焕斫?,譯出的文本不被社會所理解的危險,是很多譯者都不希望看到的結(jié)果。

      總而言之,從林紓與米塔特對《茶花女》的翻譯來看,林紓對原文的改動比米塔特更多,而米塔特則展現(xiàn)了一種更忠于原本的翻譯趨勢。依筆者之見,產(chǎn)生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翻譯《茶花女》時的初衷以及面對的不同社會背景。

      首先,從他們翻譯《茶花女》的初心來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林紓是比較隨意地決定【關(guān)于林紓翻譯《茶花女》的原因,有不少人表示其是“為了緩解妻子的去世”帶來的痛苦。但張俊才教授在《林紓評傳》一書中卻表示,林紓在翻譯《茶花女》之前,對翻譯其實已經(jīng)有過一定的嘗試和準備。他在寫給胡孟璽的一封信中,有一句“先母太宜人生時,頗喜紓所譯小說,夜中恒聽三鼓始寂”。他母親是1895年去世的,可見他翻譯《茶花女》之前對翻譯小說已經(jīng)有所嘗試。】翻譯這部作品的,而米塔特選擇翻譯《茶花女》背后是具有其特定目的的。米塔特開始連載《茶花女》之后,在其所創(chuàng)辦的報刊《真理之抒發(fā)》上發(fā)表的一篇著者不明的文章中表示,翻譯《茶花女》不是因為小仲馬是大仲馬的兒子,也不是因為他是法蘭西學院的成員,而是因為小說內(nèi)容所含的寓意才被翻譯的。在《茶花女》連載完之后發(fā)表的另外一篇文章中再次指出,米塔特介紹小仲馬的《茶花女》,旨在教育當時的奧斯曼社會。米塔特對文學以及小說的功能性的考慮,是他在原文的翻譯中進行少量改寫和刪除的主要原因。他將小說看作教育百姓的一種媒介,因此他畢生從地理到科學、從文學到數(shù)學、從哲學到經(jīng)濟學如此廣泛地涉獵中,翻譯與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作品。他認為文學應該教育人們、培養(yǎng)美德、激發(fā)美麗情懷。但在此需要強調(diào),米塔特雖然提倡文學不應該宣傳不良之事,但是在不良之中如果有寓意,為了提醒人們的話也可以寫這些題材。這也就是他選擇翻譯《茶花女》以及沒有改動太多的原因。在米塔特的譯本中,被林紓刪除的小仲馬對妓女的同情言辭都得以保留。因為米塔特也特別同情妓女,并希望人人都可以幫助她們拋棄這種生活方式以及融入到社會中。他并沒有試圖將瑪格麗特描繪成一個十分貞潔的女性,其目的只是想要指出妓女所面臨的問題。相比之下,林紓更關(guān)注譯本在中國讀者中的接受程度以及本土文化的道德觀念。他并沒有像米塔特一樣希望通過《茶花女》的翻譯來教育社會,指出妓女問題,因此林紓對原作的修改也是出人意料的。

      米塔特對妓女問題的關(guān)注并不是他對某一個特定女性群體的關(guān)注的反映。事實上,他是土耳其文學史上最早關(guān)注婚姻和女性社會地位問題的作家之一。他與林紓的思想觀點之間有不少相似之處,他也主張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反對傳統(tǒng)的包辦婚姻。他在不少小說中講述婚姻中女性被男性壓迫的情景,并對此現(xiàn)象表示不滿。他對女性充滿同情,常常批評男性在婚姻中的不道德行為,并嘲諷那些要求女性如花似玉卻自身無所作為的男性的奇特期望。他在作品中不僅強調(diào)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同時還把女性的經(jīng)濟獨立等同于女性的自由來看。他借助茶花女的經(jīng)歷和感人的故事,揭示了妓女問題和女性在社會中的不幸境遇。顯然,他對女性問題的關(guān)注遠超林紓。在寫作過程中,他特別注意所使用的語言表達,從未忽視女性讀者的存在。然而,這并不是為了提高小說的銷量或吸引更多讀者,而是為了強調(diào)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存在。他在作品中呼吁讀者的時候,經(jīng)常寫到“karilerim”與“kariyelerim”,詞根kari的意思是讀者,前者的意思是“我的男性讀者們“,后者的意思則是“我的女性讀者們”。在另外一本書中,米塔特把“人類”這個詞特意分開寫為“insanoglu”與“insank?z?”【“Insan”一詞源自阿拉伯語,意指人類或人類群體?!癘gul”最初指的是不分性別的子女,意思是孩子,但后來更多用于表示“男性子嗣”?!??!癷nsanoglu”的意思是人類,但后面的“ogul”詞根表示男性,而米塔特自造的“insank?z?”后綴的“k?z”詞根表示女性。由此可見,米塔特對女性的關(guān)注以及對男女平等問題的重視,并非僅限于口頭上的空談,而是貫穿于他運用的語言中,真實地反映了他對女性問題的關(guān)心和重視。他曾經(jīng)處在一個“女性并不被視為作家的社會”當中,卻堅定地支持土耳其第一位女性作家法特瑪·阿里耶(Fatma Aliye Topuz)。他通過翻譯、創(chuàng)作以及直接的“支持”來提升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促進其在各個領(lǐng)域的發(fā)展。他對女性積極參與社會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然而,《茶花女》正好傳達出他所想傳達的寓意?,敻覃愄夭⒉皇亲栽赋蔀榧伺?,她因為家庭原因最終走上了這條路。同時,她在戀愛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勇敢放手的性格,也是米塔特認可她的另一個原因。在米塔特看來,瑪格麗特雖然是個妓女,但她自從愛上阿爾芒之后,便愿意摒棄所有的壞習慣,而和他過起了一種平靜平淡的生活。阿爾芒的父親在得知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之后,盡管當初曾羞辱瑪格麗特,但后來在看到她為阿爾芒所做的自我犧牲之后,也向她道歉了?,敻覃愄匾猜男辛怂龑Π柮⒅傅闹Z言,離開了阿爾芒,最終心如死灰地死于結(jié)核病?!綡arika Durgun,“Turkcede La Dame Aux Camelias Tercumeleri ve Hakkinda Yazilanlar”(在土耳其《茶花女》的翻譯以及其相關(guān)評論),Turkluk Bilimi Arastirmalari,vol.45,2019,pp.82.】總而言之,面對像瑪格麗特這樣的女性,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土耳其社會,都會引起人們的敬佩。顯然,她的勇氣和為愛奮不顧身的精神能夠跨越文化和時代的背景,激起人們共同的認同和尊重。

      二、追溯《茶花女》的遺跡:從翻譯到創(chuàng)作

      翻譯與創(chuàng)作都是文學手段,現(xiàn)在比較容易分清兩者之間的區(qū)別,但20世紀人們對翻譯與創(chuàng)作的看法與當今社會不大一樣。當時且不說普通老百姓,甚至很多士大夫、知識分子都說不清翻譯與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guān)系。在“著述如云,翻譯如霧”【陳平原、夏曉虹:《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315頁。】的時代,著譯往往合而為一,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然而,翻譯文學往往是構(gòu)成新文學的重要資源之一,它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主題、題材、表現(xiàn)手法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翻譯文學推進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除此之外,經(jīng)過翻譯,可以給原著在不同國度、不同社會、不同語境當中找到更多傳播的機會。而有意思的是,有時候原本經(jīng)過翻譯之后,在目標語言文化中會得到比作品所在的原社會更多讀者的認可,并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

      如前所述,林紓與米塔特先后翻譯《茶花女》之后,在中國與土耳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茶花女》對林紓和米塔特的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他們后來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到《茶花女》的影子。首先,林紓翻譯《茶花女》多年之后,自己也創(chuàng)作了一部書生與妓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柳亭亭》。這部短篇小說講述了秦淮名妓柳亭亭與貴族青年姜瑰之間的愛情故事。換言之,《柳亭亭》是林紓心目中擁有美滿結(jié)局的《茶花女》。與馬克相似,柳亭亭也是被逼無奈才走進妓院的,因“父卒家貧”,她被家人“以術(shù)鬻于曲院中”。雖然在《茶花女》中亞猛不管馬克社會身份仍愿和她在一起,但《柳亭亭》中的姜瑰卻因“知一身為承祧主鬯之人”,而“不能娶妓自斬其祀”。此外,與崇尚個人自由、戀愛自由的亞猛相反,姜瑰是個孝子賢孫,擔心“老父方嚴,決不能許”他和柳亭亭的這種關(guān)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柳亭亭》可以視為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道德價值觀念的東方版《茶花女》。通過《柳亭亭》,我們可以看到林紓關(guān)于“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如何避免《茶花女》的悲劇結(jié)局”的設定。在林紓筆下,姜瑰的父親不但沒有使柳亭亭離開他的兒子,反而親自找柳亭亭“為吾子訂婚約耳”。那在林紓眼里馬克與柳亭亭的區(qū)別是什么?換言之,導致作為妓女的柳亭亭最終能擁有大團圓結(jié)局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林紓在小說的開頭就說明柳亭亭之父是名秀才,她“少受庭訓,填詞書畫、皆能得古人遺法”。當姜瑰的父親聽到柳亭亭的名字時,他突然想起柳亭亭的書法和繪畫,并問:“尚書公子齋中,有長箋細書,臨褚河南真跡,下著柳亭亭者是乎?”“又有便面一方,上作龔半千山水,亦曰亭亭。究一人耶,兩人耶?”【林紓:《柳亭亭》,林薇選注:《林紓選集》(小說·卷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0頁?!拷宓母赣H得知那些都是柳亭亭之作之后,他很贊賞,并說:“風塵中乃有此雋品!”林紓對柳亭亭這個人物進行了細致的刻畫,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讀者對柳亭亭的接受與認同。相比于馬克勇敢追求愛情的性格,由于當時的中國社會環(huán)境容不下這樣的性格,因此林紓選擇強調(diào)更符合本土社會的特質(zhì),那就是“才華”。盡管傳統(tǒng)文化中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林紓卻常常提倡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筆下的柳亭亭并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嬌美如花的姑娘,而且她字如褚河南、畫如龔半千。如此一來,柳亭亭作為妓女的身份,就得到了其工書善畫的補償,轉(zhuǎn)變?yōu)橐粋€林紓理想中的女性形象。

      林紓首先通過對一個妓女的美麗與才華和溫文爾雅的形象的刻畫,在讀者眼里給柳亭亭奠定了一種初步的合法性。其次,他又通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古有之的“納妾”文化來轉(zhuǎn)寫《茶花女》的悲慘結(jié)局。當姜瑰之父聽到兒子與一個妓女之間的關(guān)系時,他并不像阿爾芒的父親那樣徹底反對。恰恰相反,他表現(xiàn)得很開明、通達,認為以前古人以妓為偶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兒子與妓女之間的關(guān)系并沒有什么不道德的,既然“亭亭悅吾子,當為成之”。與此同時,他還不忘記克服時人關(guān)于“對妓女不育”問題的焦慮,說“凡妓女不育,皆靜脈亂耳。吾精于婦科,治之當?shù)米印?。為了避免兒子相思成疾,他直接去柳亭亭家登門拜訪,表明來意并約定婚姻??梢?,林紓試圖一舉兩得,他一方面讓姜父以“讓”的傳統(tǒng)美德來維護其子與柳亭亭之間的“愛情”,讓“父子之情當愈親”,另一方面通過“納妾”的方式來讓這種愛情合法化。如此的安排,使林紓不再面臨像他在翻譯《茶花女》時所面臨的那種“禮與情”的沖突,促使他成功地塑造出一個“不棄禮又不棄情”的空間。

      當我們看土耳其作家米塔特時,會發(fā)現(xiàn)小仲馬以及《茶花女》對米塔特創(chuàng)作的影響更明顯。米塔特在1871年所撰寫的短篇小說《苦之心》(Mihnetkesan)是土耳其第一部關(guān)注妓女問題的文學作品,因此在土耳其文學中占有比較特殊的位置。小說講述了男主人公達克貝在青樓認識了一位姑娘之后,最終不僅把她從青樓中救了出來,還跟她結(jié)了婚。達克貝是個有學問的手工藝人。因為他喜好尋歡作樂,所以天天都不管不顧地生活,也經(jīng)常去青樓。有意思的是,米塔特作為講述故事的人,同時也把自己設定為小說人物之一,即主人公的朋友。有一日,小說人物之一的米塔特在酒店遇見愁苦的達克貝。當米塔特問起原因時,達克貝解釋說,他在青樓聽到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孩被母親賣入青樓,感到非常憐憫,因此決定救她。此事讓他意識到自己過去的生活多么空虛而無意義,他希望米塔特能幫助他與女孩結(jié)婚。盡管米塔特最初對婚姻的穩(wěn)定性存有疑慮,但最終還是決定幫助他們。最終他們的愛情消除了米塔特的質(zhì)疑,并有了大團圓的結(jié)局。小說的結(jié)尾部分,與小仲馬相同,米塔特也在對妓女表示同情之后,希望“真主”可以引導并幫助那些像達克貝那樣把珍貴的人生浪費在這種地方的人。

      值得強調(diào)的是,小說中的達克貝不是以道德標準來評判妓女,而是從人性的視角去理解她們。他先闡述導致女人進入青樓的各種原因,接著提出應該如何對待這些不幸的女人,并且給出了避免她們淪為妓女的建議。小說的結(jié)尾部分,米塔特以作家的身份呼吁社會應該同情這群不幸的女人,并且?guī)椭齻冎匦氯谌肷鐣M炼洚敶骷姨婆良{爾在《十九世紀土耳其文學史》一書中指出米塔特的《苦之心》為他所在的時代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并認為這部小說在當時的時代語境當中,不再根據(jù)傳統(tǒng)習俗無條件地譴責賣淫,而是同情妓女并愿意分擔她們的痛苦;在他看來,即使這種作品是受外界(西洋小說)影響創(chuàng)作的,它依然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苦之心》的問世,土耳其文學引入了一個新的主題——同情心超越了源自宗教的道德觀念。他認為這部作品是在土耳其文學中人性道德的初次覺醒?!続hmet Hamdi Tanpinar,XIX.Asir Turk Edebiyati Tarihi(十九世紀土耳其文學史),Caglayan Publishing House,Istanbul,1988,p.289—290.】

      在米塔特撰寫《苦之心》的十年以后,1881年他再次撰寫了一部關(guān)于妓女問題的長篇小說,名叫《才十七歲》。小說講述了因為家境貧窮被父母賣給妓院的卡麗由琵的遭遇。小說名為《才十七歲》,是為了強調(diào)卡麗由琵被賣到妓院時只有十七歲。米塔特,這位喜歡將自己寫進小說的作家,在這部作品中再次出現(xiàn)。男主人公阿合麥德【米塔特的全名是阿合麥德·米塔特,在小說中他以阿合麥德這個名字出現(xiàn)?!亢退呐笥押J瑟某晚去看戲劇,由于外面下著暴雨且時間已晚,在葫蘆瑟的建議下,他們決定在妓院過夜。阿合麥德在妓院認識了卡麗由琵,了解到她的遭遇后感到非常驚訝。原本對妓院和妓女懷有極大敵意的阿合麥德,開始同情和憐憫她們。小說的結(jié)尾,阿合麥德幫助卡麗由琵成功脫離妓院,并為她找到了一個好的歸宿。

      這部小說中充滿了對妓女表示同情的言辭。米塔特通過阿合麥德之口,呼吁社會應當友善地對待這些不幸的女性。他對妓女的同情心及希望她們重新融入社會的愿望,與小仲馬在《茶花女》中所展現(xiàn)的態(tài)度頗為相似。盡管《才十七歲》的主題與《苦之心》有相似之處,但兩者之間依然存在顯著差異。最為明顯的區(qū)別在于,《才十七歲》的敘事表現(xiàn)出更為顯著的排外傾向。敘述者表示賣淫行為及妓院的出現(xiàn)與西方國家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他在小說中寫道:“我說我們民族、伊斯蘭教或奧斯曼文化中都沒有這種惡俗現(xiàn)象,這些都是來自法蘭西(西方)的。我說他們那些帽子【作者指的是西方人?!堪?!這些帽子出現(xiàn)在哪里,哪里就產(chǎn)生惡俗。”【Ahmet Mithat Efendi:Henuz On Yedi Yasinda(才十七歲),Turkiye Is Bankasi Kultur Yayinlari,2019,p.122.】

      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僅聲稱在伊斯蘭教中不存在賣淫行為,還強調(diào)基督教中也沒有。他表示:“我們本地的基督徒以前沒有這種不良習慣,自從‘帽子的出現(xiàn)’,這些不良習慣也隨之出現(xiàn)……我們本地基督徒中的一部分人在戴上帽子后,開始接受歐洲人的風俗……”他對基督教的強調(diào)有其內(nèi)在用意,意在通過指出基督教的禁忌來提醒生活在奧斯曼土耳其的少數(shù)民族。顯然,米塔特批判的并非基督教或異族,而是他對現(xiàn)代化過程中所帶來的無節(jié)制和放縱行為的擔憂。

      此外,在《苦之心》中不太分明的妓女身份、民族、宗教信息等,在《才十七歲》中卻很明顯,卡麗由琵和阿賅尼都是少數(shù)民族,而且都是非穆斯林。同一個作家在間隔十年所寫的兩部小說,雖然講述的都是大同小異的主題,但在后者的寫作當中,作家所采取的寫作策略很值得我們關(guān)注。作家雖然都想強調(diào)妓女問題,但與此同時他還特意暴露妓女的民族身份與這一問題的產(chǎn)生根源。從某種程度來講,這是他應對文化沖突,同時維護自己以及本土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首先從守護自己的角度來看,作家沒有把穆斯林的奧斯曼女性設定為一個妓女形象,這不僅是因為作家自己不愿意這樣安排,更大程度上是因為作家擔心遭受社會的攻擊。他之前曾因為在小說中設定了一些不符合社會道德的人物和行為而受到不少讀者的批評和攻擊。正如《苦之心》一樣,作者本可以在不揭示人物民族身份的情況下敘述這個故事,但為何他選擇了暴露其民族信息呢?與林紓相仿,米塔特在其翻譯和創(chuàng)作實踐中,同樣注重維護本土文化的價值觀以及國家安全。從時間上來看,米塔特寫《苦之心》的1871年是奧斯曼帝國剛進入停滯時期,但還沒有很明顯地感受到帝國衰落的遠景。因此,在作家于1871年寫成的《苦之心》中,我們看不到對西方與異族的強調(diào);但在創(chuàng)作《才十七歲》的1881年,人們更明顯地感受到了西方對本土文化的危機,以及隨著“西方化”現(xiàn)象先在少數(shù)民族之中的普及,很多變化都先在異族身上有所表現(xiàn)。一直很支持奧斯曼主義【奧斯曼主義主要主張建立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文化帝國,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統(tǒng)一?!康拿姿?,自然而然地擔心這種現(xiàn)象。在某種程度上講,《才十七歲》或多或少體現(xiàn)了米塔特對現(xiàn)代化的批評。

      在文學史研究中,有些學者傾向于因為某些言論或文章而直接給作家貼上某些標簽。正如林紓與米塔特,許多生活在“過渡時代”的傳統(tǒng)文士在面對現(xiàn)代化所帶來的“亂象”時感到恐懼,并表現(xiàn)出“回歸”的傾向。盡管林紓曾提倡許多先進的概念,但他在晚年仍然成為“遺老”;米塔特一生致力于教育民眾、主張維新,然而在面對徹底推翻帝制的局面時,他也選擇了“退步”。在評價他們的作品與言行時,我們不應簡單地將他們歸類為某某“派”。他們反對和排斥的其實并不是“現(xiàn)代化”本身,或者變革,而是對“不可控制”的轉(zhuǎn)變、文化自我的喪失乃至國家的衰落的擔憂。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土耳其,這種現(xiàn)象都可以視為過渡時代的一種常態(tài),而并不代表他們思想的全貌。時代背景或多或少影響著人們思想的形成,這種因果關(guān)系在過渡時代人物身上尤為明顯。在接觸這些文士的言論和作品時,我們應避免簡單和直接的定義,而應該更深入地探究他們言論前后的意圖和動機,理解背后的驅(qū)動力。

      林紓在其作品中試圖突出柳亭亭的才華與文雅,而米塔特則更注重刻畫卡麗由琵悲慘的命運。從這個角度看,兩位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顯然影響了他們筆下妓女形象的塑造。林紓創(chuàng)作《柳亭亭》時,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正面臨巨大沖擊。他不僅希望創(chuàng)作一部暢銷的小說,同時也期望通過塑造一位開明通達、懂得忍讓的家長,一個博學的孝子,以及一個多才多藝的女性形象,以喚起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規(guī)范的認同。與小仲馬或米塔特相比,這群女性的遭遇以及重新融入社會的問題并非林紓關(guān)注的重點,他甚至可能從未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他的目標是通過借用《茶花女》的故事情節(jié),創(chuàng)作出一部可以避免原作悲劇結(jié)局的“東方版”的《茶花女》。為此,他著重修飾柳亭亭的形象,強調(diào)她的文雅和才華,試圖掩蓋她的青樓女子之身份,從而提升她的社會地位。與之相反,米塔特的目的在于強調(diào)這些女性的困境,幫助她們重新融入社會。他通過翻譯《茶花女》和創(chuàng)作《苦之心》《才十七歲》等作品,意在引發(fā)更多人的同情與關(guān)注。因此,他將小說中的妓女形象描繪得十分可憐和無力,以激起讀者的同情心。

      說林紓是因受《茶花女》的影響才寫青樓女子相關(guān)題材的作品,恐怕失之武斷。因為林紓翻譯《茶花女》之前,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已經(jīng)有很多杰出的妓女戀愛的故事了,雖然傳統(tǒng)中的妓女愛情故事與《茶花女》有所不同,但至少存在這樣的題材。與此形成差異的是,米塔特寫的《苦之心》是土耳其文學當中的第一部關(guān)注妓女問題的小說。米塔特寫《苦之心》在1871年,翻譯《茶花女》在1880年。雖然看上去是米塔特在翻譯《茶花女》之前撰寫《苦之心》,但這并不代表他寫《苦之心》之前沒有讀過或者聽說過《茶花女》,因為小仲馬《茶花女》寫于1848,遠在米塔特翻譯它的32年之前。雖然米塔特是第一個翻譯《茶花女》的人,但在1871年,也就是米塔特寫《苦之心》當年,在另外一位土耳其作家的作品中曾提到《茶花女》這部作品,并且分享了馬克給亞猛寫的信。因此,筆者認為在撰寫《苦之心》之前,米塔特很可能已經(jīng)閱讀過或聽說過小仲馬的《茶花女》。

      林紓和米塔特的個案為我們揭示了“作家型譯者”和“譯者型作家”之間的區(qū)別。盡管他們都具有雙重身份,但某一身份的突出會導致他們在文本的闡釋、傳達以及翻譯效果上產(chǎn)生差異。林紓作為譯者型作家,在翻譯《茶花女》時,特別注重本土讀者對文本的接受程度和易懂性。他翻譯《茶花女》的動機并非教育公眾或傳達特定觀點,而是純粹為了翻譯作品。而米塔特作為作家型譯者,他的翻譯工作始終帶有特定的目的。因此,即便翻譯的是同一文本和人物,兩位譯者所呈現(xiàn)的茶花女形象卻截然不同。

      顯然,在跨文化語境下的翻譯活動中,兩種文化之間的距離越遠,譯者對文本的修改就越多。為了彌補讀者在跨文化知識上的不足,譯者可能會對原文進行增補、解釋,甚至刪減。這種翻譯手段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如果采用直譯,原文很可能會因無法被讀者理解而顯得晦澀難懂。雖然本論文并不專注于討論在跨文化翻譯中應當如何考慮本土文化與社會背景的影響,但這一現(xiàn)象再次表明,非文本因素對翻譯過程以及最終的譯文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結(jié)語

      上述圍繞林紓與土耳其作家米塔特對《茶花女》的翻譯以及他們后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進行了比較性的探索。盡管學界對林紓的譯文與原文之間的異同進行了廣泛研究,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譯美學的視角,探討譯本的本土化過程,或從翻譯史與文學發(fā)展史的角度分析《巴黎茶花女遺事》對晚清文壇的影響,而且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對林紓本人的研究。本論文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林紓與另一位具有相似翻譯經(jīng)歷的土耳其作家米塔特的翻譯實踐,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與比較。因為任何人物或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得到更全面的理解。

      通過對這一案例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表明,任何翻譯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文化或意識形態(tài)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將文學翻譯簡單地視為“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并期待高度的忠實度,既無用也不恰當。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與傳統(tǒng)翻譯研究相反,將翻譯視為一種文化與歷史現(xiàn)象的描述性翻譯研究受到更多關(guān)注。這種翻譯研究家通常強調(diào)將譯文與翻譯活動放在目的語言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去研究。描述性翻譯研究派的代表人物安德列·勒菲弗爾(Andre Lefevere)在其《〈翻譯·歷史·文化〉論集》中提出非常重要的觀念叫作 “Universe of Discourse”(論域),并認為“譯者必須在兩個論域之間找到平衡:一個是原作者所屬文化中的概念、意識形態(tài)、人物和事物構(gòu)成的整體話語體系,另一個是譯者及其讀者所接受和熟悉的話語體系”?!綶美]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Routledge,1992,p.35.】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偶爾采取本土化策略,或考慮本土文化的接受程度,不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恰當?shù)?。只有將林紓與米塔特的譯本置于“以符號轉(zhuǎn)換為手段,意義再生為任務的一項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許鈞:《翻譯論》修訂本,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第50頁?!窟@一語境中,才能在翻譯史上對他們的翻譯作品給予應有的評價和價值。

      然而,翻譯不僅僅是一個語言轉(zhuǎn)換的過程,它同時也是對原文及作者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文學翻譯家呂同六在談及翻譯與文學研究的關(guān)系時曾表示:“文學翻譯離不開文學研究,研究也需要翻譯。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翻譯一部文學作品,需要對作家,對另一種語言、另一種文明,有較為深入的理解與研究?!薄驹S鈞、呂同六:《盡可能多地保持原作的藝術(shù)風貌》,許鈞等著:《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翻譯對話錄(增訂本)》,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第74頁?!咳欢?,在林紓的翻譯過程中,他首先未能完成這一關(guān)鍵的第一步,即翻譯的最基本步驟。盡管王壽昌的幫助與指引使他能夠跳過這一步驟,但無論如何,這與他親自閱讀和深入理解原文本質(zhì)上仍然有所不同。林紓未能充分做好翻譯的前期準備工作,他既沒有深入研究原作,也沒有親自閱讀和理解原文。同時,他對本土化的過度強調(diào),不可避免地導致譯文在某些方面出現(xiàn)“邊緣化”的問題。目前,對于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的研究已有諸多成果,但這些研究多集中于從翻譯學角度分析林紓的翻譯策略,主要依據(jù)“字與字”之間的“忠實度”對譯文進行評價。然而,《茶花女》的真正意義是什么?小仲馬通過這部小說究竟意圖傳達什么社會效果?盡管小仲馬推崇愛情與戀愛自由,并贊揚瑪格麗特的性格,但他最為關(guān)心的核心問題仍然是妓女的境遇。他整部小說的核心旨意在于同情這些女性的苦難與不幸,并強調(diào)社會應以寬容之心對待她們。林紓的翻譯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他在翻譯過程中歪曲了原文的意義,違背了原文的精神。在原作中,敘述者不僅頻繁表達對妓女的同情,還深入展現(xiàn)了女性的內(nèi)心世界、男性和社會對她們的看法,以及她們?nèi)绾慰创约?。這些重要議題在林紓的譯文中被削弱。此外,原作中也蘊含一定的女性主義色彩。茶花女,作為一名青樓女子,雖身處賣身求生的境地,卻展現(xiàn)出某種對男性和男權(quán)社會的反抗意識。從另一種角度來看,《茶花女》描繪了一位女性為了追求正派、潔凈的生活,毅然放棄了所有的奢華與便利,但卻始終無法讓她所處的社會相信她已徹底改變的悲劇。作者通過敘事,試圖喚起讀者對這些女性的同情心。正如他在小說結(jié)尾部分所言,講述瑪格麗特的故事是他的一種“責任”,他堅定地表示:“不論在什么地方聽到有這種高貴的受苦人在祈求,我都要為她作宣傳。”【[法]亞歷山大·小仲馬:《茶花女》,王振孫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第204頁?!?/p>

      很多人對此可能會覺得可笑,但是我對煙花中人總是無限寬容的,甚至我也不想為這種寬容態(tài)度與人爭辯。【[法]亞歷山大·小仲馬:《茶花女》,王振孫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第6頁?!浚ㄍ踝g)

      可憐的女人哪!如果說愛她們是一種過錯,那么至少也應該同情她們?!@些殘疾逼得那個不幸的受苦的女人發(fā)瘋,使她無可奈何地看不到善良,聽不到上帝的聲音,也講不出愛情、信仰的純潔的語言?!抑砸偃龔娬{(diào)這一點,因為在那些開始看我這本書的讀者中間,恐怕有很多人已經(jīng)準備把這本書拋開了,生怕這是一本專門為邪惡和淫欲辯護的書……希望這些人別這么想……為什么我們要比基督嚴厲呢?……不要輕視那些既不是母親、師妹,又不是女兒、妻子的女人?!谖覀冃羞M的道路上,給那些被人間欲望所斷送的人留下我們的寬恕吧,也許一種神圣的希望可以拯救他們?!綶法]亞歷山大·小仲馬:《茶花女》,王振孫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第18—20頁。】(王譯)

      從以上引述的段落可以看出,小仲馬的原作中充滿了類似的言論和呼吁。這些內(nèi)容不僅可以視為一種宗教贊美的表現(xiàn),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小仲馬對不幸女性的深切同情與關(guān)注。當然,不可忽視小仲馬對這一主題的關(guān)注與他個人經(jīng)歷的關(guān)聯(lián),但林紓的譯文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原文中的核心議題。他將自己想要突出的文本意義強加于譯文中,使得整個文本始終體現(xiàn)他的解讀方式,讀者也因此按照他的詮釋來理解作品,從而使其譯作獲得了廣泛的歡迎。相比之下,米塔特的譯本則保留了這些內(nèi)容,從而保持了原作的核心意義。除了文字上的修改與刪減之外,是否成功呈現(xiàn)文本的核心意義,才是評判翻譯忠實度的真正標準。然而,這一點常常被研究林紓譯作的學界所忽視。

      林紓與米塔特在翻譯《茶花女》之后各自創(chuàng)作了類似的作品,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互文性”的體現(xiàn)。所謂互文性,不僅指文本之間的相似之處,更指其中一者對另一者的影響。因為“任何文本都處在若干文本的交匯處,都是對這些文本的重讀、更新、濃縮、移位和深化”【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從翻譯與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guān)系來切入林紓與米塔特的這一個案,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收獲。因為《茶花女》的翻譯對林紓與米塔特的創(chuàng)作活動具有一定的影響。然而,通過對兩者的翻譯及作品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到林紓在《茶花女》的被接受和被認可上的影響超越米塔特,而《茶花女》對米塔特的創(chuàng)作的影響則超越林紓。首先,《茶花女》對林紓創(chuàng)作的影響最多體現(xiàn)在小說題材的選擇上。盡管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青樓女子戀愛故事并非罕見的題材,但林紓的《柳亭亭》與《茶花女》從題材的選擇以及故事情節(jié)的布置上,兩者之間的相似性還是顯而易見的。此外,作為19世紀浪漫主義的重要文本之一的《茶花女》,從內(nèi)容來看,對“愛”的推崇是十分突出的;而林紓的《柳亭亭》從某種程度上也是贊頌男女戀愛的文本。與此相比,米塔特的《苦之心》《才十七歲》是土耳其文壇上第一部有關(guān)妓女題材的小說。因此,在這一點上小仲馬的《茶花女》對米塔特的影響是很大的。

      然而,米塔特的創(chuàng)作更能體現(xiàn)《茶花女》影響的主要原因在于,林紓與米塔特在個人審美趨勢、價值觀以及作家身份上存在差異。《茶花女》恰好完美契合了米塔特所要傳達的“意義”,因此無論是在《茶花女》的翻譯中,還是在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文本中,米塔特都沒有歪曲原文的核心意義。他作為一位致力于提升民眾意識的作家,在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往往通過小說情節(jié)和人物,架起虛構(gòu)故事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橋梁,并揭示善惡對立的主題。在一個識字率較低的社會中,他肩負起了教育者的責任,致力于減少公眾的誤解和偏差。因此,《茶花女》對米塔特的真正吸引力并非源于其浪漫色彩或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而在于小說整體傳達的深層意義,也就是林紓特意歪曲的“意義”。他特別認同小仲馬在小說中對妓女的同情以及社會對這些不幸女性的責任感。因此,米塔特的創(chuàng)作,如《苦之心》和《才十七歲》,也都表達了類似的社會關(guān)懷和道德反思。

      通過“林紓與米塔特”這一案例,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跨文化翻譯中,文本的再現(xiàn)與在不同文化價值語境下的命運,同時還可以看到盡管本土文化在文本轉(zhuǎn)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作者在翻譯活動背后的最終目的對其翻譯方式和審美趨勢的影響往往超越了前者,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導致出現(xiàn)兩種不同翻譯策略以及效果背后的重大原因。顯然,《茶花女》的成功不僅歸功于原作本身的魅力,還與當時目標語社會的狀況與需求密切相關(guān)。

      總而言之,林紓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和米塔特的《Kamelyali Kadin》在某種程度上標志著中國與土耳其跟世界文學之間建立初步交流的重要翻譯活動?!恫杌ㄅ肥峭炼湮膶W中首批翻譯成土耳其語的小說之一,僅在《魯濱孫漂流記》《基督山伯爵》等作品之后位列第八部翻譯小說。盡管《茶花女》并不是中國文學史上首部翻譯小說,但它在中國士人拓展世界文學視野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林紓的《巴黎茶花女遺事》使中國士人認識到,西方也能夠創(chuàng)作出類似《紅樓夢》般動人的作品,并且“似一顆炸彈炸裂了中國士人‘唯中國有文學’的狹窄地域觀念”?!距u振環(huán):《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年,第123頁?!?/p>

      眾所周知,翻譯不僅促進了世界文學的形成,也推動了本土文學的發(fā)展。通過這樣的比較,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本土文學作品如何走向世界,以及本土文化和社會如何影響其命運。從世界文學到本土文學,再從本土文學回歸世界,這是一種動態(tài)循環(huán)?!恫杌ㄅ冯m然并非法國文學中的經(jīng)典之作,但經(jīng)過林紓與米塔特的翻譯,卻成為一部在中國與土耳其社會都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作品。通過采用不同翻譯手段,林紓與米塔特對原作施加了影響,與此同時原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

      高邮市| 温泉县| 利川市| 永宁县| 新兴县| 玉树县| 内乡县| 莱阳市| 额敏县| 桃园市| 南雄市| 巧家县| 自贡市| 沂水县| 科尔| 吉木乃县| 喜德县| 宁南县| 宜阳县| 营山县| 团风县| 苍梧县| 万安县| 潢川县| 海安县| 抚远县| 玉龙| 金阳县| 廊坊市| 渝北区| 新昌县| 凤山市| 封开县| 芮城县| 佛坪县| 崇文区| 田林县| 柯坪县| 阳西县| 疏勒县|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