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馨香幽遠,常開不敗。日前,赴橫山考察采風,在“中國傳統(tǒng)村落”王皮莊看到一塊小小的石匾,拍照玩味,竟數(shù)日不輟。那么,三字匾額、十二個小字的題款,究竟有何引人入勝的文化韻味呢?
匾額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物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從宮殿朝堂到廟宇寺觀,從皇家園林到民間亭臺,從街市商鋪到民居廳堂,或華麗大氣,或質樸端莊,或木質或磚石,到處都能看到傳統(tǒng)匾額。這不能不令人感嘆,文以化人,竟無處不在。
在王皮莊,留有建于清朝后期的八大院石窯四合院,院落依山而建,上下四層,錯落有致,結構精巧;觀其地,臨田疇而帶清流,眺長城而廣視野;踞大道可通南北,宜農商能匯財源。其主人為晚清的耕讀之家——張氏家族。其中,八院之一的下房院西側為三孔廂窯,中窯窯面上方正中嵌有一塊長方形精美石匾。石匾約1200cm×60cm,邊框凸出,中面凹進,邊框有精雕細琢的花紋。匾額題字為陽刻楷體大字:“錦繡春”,上下題款為陰刻楷體小字,上款曰“道光上章攝提格”,下款為“梅月主人題”,均為繁體字??梢韵胂螅诋斈?,主人為了讓自己的宅院有“靈魂”,一定是不惜代價、煞費苦心的。那么,這寥寥15字,又表達了宅院主人怎樣的理念、情感和期冀呢?
我們首先來看看上下題款:“道光上章攝提格”“梅月主人題”。“道光”二字顯然是指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說明此宅建筑年代?!爸魅祟}”是指此石匾由主人創(chuàng)意確定或撰文。在這里,需注意傳統(tǒng)匾額、摩崖和石碑加工制作中的三道工序,即撰文、書丹、勒石,撰文一般用“題”“撰”來表示,書丹多用“書”“書丹”來表記,勒石多由“刻”“鐫刻”表明。這個石匾不大,不像文字較多的石碑,分別記述題寫者、書家和刻工,所以只說“主人題”,但是不表明一定是主人書寫的,此“題”只說明匾額正文內容是由主人確定的,具體書寫多會請書法水平較高的人來完成?!懊吩隆笔呛我饽兀俊懊吩隆辈皇恰懊穲@”“梅齋”“梅堂”之意,不是表達地方或者主人宅子的雅名,而是說明時間的,準確地說是表示月份的,“梅月”指農歷四月,表明此時是一年中的梅雨季節(jié)。古人根據(jù)時序、氣候、物候等變化,賦予十二個月許多雅稱。比如,二月又稱為“如月”“杏月”,五月稱為“榴月”“蒲月”,九月稱為“菊月”“玄月”,等等。
張氏下房四合院大的營造時段清楚了,即為清朝道光年間,宅子營造的月份也有了——農歷四月。但是,最為重要的具體年份卻沒有找到。那么,這個秘密究竟隱藏在哪里呢?若無意外,應當就在剩下的幾個字——“上章攝提格”里邊。照理說,我國古代記錄年份習慣于用干支紀年法,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組合為60組,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組合為“甲子”“乙丑”“丙寅”等60組,所謂“六十花甲子”,用來順序紀年,循環(huán)使用??醋置?,“上章攝提格”無法與諸如“甲子”“乙丑”等聯(lián)系起來,倒是有點兒外文音譯的感覺。
查閱典籍史料可知,上古三皇之天皇氏創(chuàng)制歲星名,以“歲”來表示四季轉換周期,從上一個立春到下一個立春,謂之“一歲”?!皻q”又名為“攝提”“太歲”,用以紀元。歲以六十甲子(干支紀年法)為一個周期,循環(huán)往復,無窮無盡。但是,歲星名稱為兩字或者三字,干支組合在一起就是四五個字,不方便使用和記載,于是在實踐中將其統(tǒng)統(tǒng)簡化為一個字,組合紀年也只有兩個字。簡化前后的干支對照名稱,在《爾雅》《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比如,《爾雅·釋天第八》曰:“大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zhí)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xié)洽,在申曰涒灘,在……”于是,閼逢、旃蒙等十天干有了新名稱,攝提格、單閼等十二地支也有了新叫法,因此也就有了“甲子”“乙丑”等簡單易記的紀年名稱。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原來“上章攝提格”不過是使用了原來的干支名稱,“在庚曰上章”、“在寅曰攝提格”,“上章攝提格”就是“庚寅”年。
至此,我們完全明白了張氏下房院建于清道光庚寅年梅月,即道光十年(1830)四月。至于,攝提格、執(zhí)徐、大荒落、敦牂等不符合漢語組詞、命名習慣的疑惑,雖然在《淮南子·天文訓》等典籍中有一些解釋,但十分牽強,不能令人信服。可喜的是,近年來專家學者就此課題不斷有新的研究成果,比較有影響的是著名語言學家聶鴻音,他認為,這些不甚明了的叫法是藏緬語音譯的結果。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語言多屬藏緬語系,因此又進而認為其來源于天文歷法較為發(fā)達的三星堆文化。比如,“攝提格”對應藏緬語的“虎(寅)”,與《爾雅·釋天第八》“太歲在寅曰攝提格”相合;“單閼”對應藏緬語的“兔(卯)”,與“在卯曰單閼相合”。
接下來,再看看題額內容“錦繡春”所言何指?錦繡,原指精美鮮艷的絲織品,比喻美麗的、美好的事物,如錦繡河山、錦繡前程。錦繡春,描述的是百花盛開、春光明媚,期待的是生機勃勃、前程似錦。這當然是石窯四合院主人的初衷,是王皮莊張氏先人對安康富足生活的向往,對后輩們忠厚傳家、詩書繼世的期望。
“錦繡春”出自元末明初詩人郭鈺(江西吉水人)的《奉和龍西雨自洪見寄》一詩:
青樓風月故相干,慷慨樽前舞地寬。
錦繡春明花富貴,瑯玕晝靜竹平安。
杉關旗鼓元戎勝,閩海舟車去客歡。
舊日交親應有問,一蓑煙雨楚江寒。
郭鈺生逢元末亂世,隱居不仕,一生窘困。著有《靜思集》十卷,收入《四庫全書》。作品多悲苦慷慨,四庫館臣認為其反映“殘破郡邑事實,言之鑿鑿,足補史傳之闕”。
其實,本詩中包含“錦繡春”的兩句——“錦繡春明花富貴,瑯玕晝靜竹平安”常常被后世化用為楹聯(lián)。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東北岸有一二層小樓,面西向湖而建,名曰“夕佳樓”,其一層廊柱配聯(lián)為:“錦繡春明花富貴,瑯玕畫靜竹平安?!爆槴\,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仙樹,其實似玉如珠,典出《尚書》;平安竹,意為竹報平安,典出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此聯(lián)意為:春光明媚中,繁花似錦,牡丹花雍容華貴;寧靜祥和里,嘉竹如翠,傳報著平安信息。顯然,楹聯(lián)是對頤和園春景的贊美,也是對歲月靜好、國泰民安的期許。
無獨有偶,北京西苑惇敘殿亦有化用該詩句的楹聯(lián),可是它反映的時代變遷,令人感慨。惇敘殿曾為滿清朝廷賜宴外藩王公貴胄之處,乾隆當年題有匾聯(lián):“睦親九族:彝訓念貽謀本枝百世;仙源長篤慶華萼一堂?!逼渲小氨局Π偈馈薄叭A萼一堂”體現(xiàn)了乾隆皇帝意氣風發(fā)、共創(chuàng)盛世的志趣抱負。而百余年后的同治時期,禮部侍郎李文田再為此處題聯(lián)曰:“錦繡春成花富貴,瑯玕晝永竹平安?!庇烧粽羧丈系目登⑹赖浇尤障碌耐庵信d,本為彰顯天朝恩威的歡宴之處,此時也只可勉強表達歲月靜好、平安喜樂之意了。
當然,帝王貴胄和黎民百姓不同,前者借匾額楹聯(lián)表達江山永固、皇權萬世的愿望,而后者借諸如“錦繡春”“耕讀”“勤儉”等匾額楹聯(lián)期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期盼詩書繼世、家業(yè)興旺。
題額楹聯(lián),可以增加傳統(tǒng)建筑物的視覺美感,可以用俊美而神奇的漢字提升建筑物的意蘊和氣象,當然也能夠彰顯建筑物主人的品味格局和志趣抱負,這一切又會留下深深的時代烙印。品讀橫山張氏石窯四合院的“錦繡春”石匾,書法之俊秀、文辭之優(yōu)美、意境之深邃,可以兼而得之。正可謂:一塊百姓小石匾,牽扯文史諸多事。
責任編輯: 徐睿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