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sures Against Counterfeit Products in Russia
在俄語中“贗品”一詞源于西歐語言,與意為“假裝的”中世紀英語單詞“counterfeit”有著相同的詞根。而溯源至拉丁語中,該詞由“contre-”(對著)和“faire”(做)組成。因此,該詞的直譯可理解為針對某物而制作的物品,準確地揭示了“假冒產品”的本質,即任何對他人知識產權構成侵犯而制造的商品。根據俄羅斯聯邦最高法院2006年6月19日第15號決議“關于法院審理與適用版權和鄰接權法律相關民事案件時出現的問題”,所謂“假冒”是指那些制造和傳播侵犯知識產權及相關權利的作品和錄音的副本。隨著《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四部分的通過,第1252條第4款明確規(guī)定,任何制造、銷售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表達智力活動成果或個性化手段的物質載體,若導致侵犯其專有權,則該物質載體應被視為假冒產品。
一、俄羅斯市場面臨的假冒偽劣產品問題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近年來俄羅斯的國內市場也受到假冒偽劣產品沖擊的影響。聯邦海關總署報告稱,該機構在2022年查獲了820萬件假冒商品。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涉及《俄羅斯聯邦行政違法法典》第14.10條和第7.12條,共立案563起。而在2021年,則查獲了假冒商品720萬件。據俄羅斯廣播公司(RBC)根據俄羅斯國家統計局、俄羅斯聯邦海關總署和其他政府機構的公開數據所作的分析調查數據報道,到2023年年底,俄羅斯的非法交易額將達到 5萬億盧布,占全國零售市場總額的 10.1%,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社會組織“商業(yè)俄羅斯”輕工業(yè)委員會主席安德烈·帕夫洛夫指出,就假冒規(guī)模而言,服裝和鞋類行業(yè)在俄羅斯聯邦處于領先地位,“單運動鞋一項,假冒產品的營業(yè)額就高達630億盧布。這相當于全國鞋類生產的總產量。就假冒產品的銷售渠道而言,線上占比60%,線下為40%”。
二、假冒偽劣產品在俄羅斯泛濫的原因
專家指出,非法交易額的增長源于多個因素,包括西方制裁、平行進口合法化、通貨膨脹的加劇、暫停商業(yè)檢查以及市場的發(fā)展。其中,俄烏沖突導致的經濟制裁對俄羅斯造成的影響最為顯著,伴隨而來的是大量外資企業(yè)的撤離以及諸多商品進口渠道的關閉。受此制約,過去一年中,俄羅斯市場上來自國際制造商的假冒設備與商品的數量激增,增幅超過了一倍。在這樣的背景下,平行進口一詞在相關討論中越來越頻繁地被提及。平行進口是指未經權利人許可,將商品引入國內市場。為應對西方國家的集體經濟制裁,俄羅斯聯邦政府于2022年春季出臺了相關法規(guī),包括2022年4月29日第506號決議和2022年4月19日第1532號命令。這些法規(guī)規(guī)定,未經權利人許可進口特定商品的行為不再被視為侵犯專有權。根據官方數據,2022年俄羅斯的平行進口額已達200億美元,進口超過100萬噸的重要商品。但克里姆林宮的平行進口政策一方面確保了俄羅斯能夠獲取所需的設備和商品,同時也暗中助長了假冒商品的蔓延。平行進口商品意味著繞過生產國的直接交付,通過第三國進口,因此缺乏授權進口所具備的產權保護,也沒有品牌方的售后服務保證。據安全專家謝爾蓋·赫拉帕奇估計,在現階段,假冒產品的數量和范圍還不足以對國家構成威脅,但在某些行業(yè),如航空運輸,可能會造成安全隱患。備件短缺和采購困難刺激了假冒備件市場的發(fā)展,這無疑會影響航空運輸的質量,從而侵犯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必須正視假冒偽劣產品帶來的深遠影響,加大監(jiān)管力度,完善法律制度,聯合各方力量有效打擊此類產品,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和社會的整體利益。
三、俄羅斯治理假冒偽劣產品的舉措
(一)多角度構建法律框架,與時俱進加強立法
銷售假冒商品的責任有幾種類型: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根據《俄羅斯聯邦行政違法法典》第7.12條和第14.10條,營利目的下的偽造作品或錄音制品的復制,以及對他人商標的非法使用,將受到行政處罰。對此類違法行為的公民,將處以1500盧布至2000盧布的罰款,并且假冒產品及其生產設備將被依法沒收。
在民事責任的框架內,假冒商品將退出流通。被扣押的產品需由經銷商自行處理。知識產權的所有者有權提起訴訟,要求賠償因侵權所造成的損失,具體賠償金額將由法院裁定。根據《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1253條,如果知識產權遭受系統性侵犯,檢察機關可以請求法院對涉嫌犯罪的法人實體進行清算,或終止個人作為個體企業(yè)家的經營活動。
如果對權利侵害者造成的損失超過10萬盧布,相關責任人將面臨刑事責任。根據《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147條的規(guī)定,侵權者可能面臨最高20萬盧布的罰款,或最高相當于18個月的工資或其他收入的罰款,或最高480小時的強制勞動,或最高兩年的監(jiān)禁,或在同樣期限內的剝奪自由。在集體犯罪的情況下,處罰將更加嚴厲,可處以10萬至30萬盧布的罰款,或處以一年至兩年的工資或其他收入的賠償,或處以五年以下的強制勞動,或處以最長六個月的拘留,或處以五年以下的監(jiān)禁。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公民提出申請的情況下,警察才會對法人和個體工商戶進行檢查。
與此同時,聯邦立法機關積極關注實際發(fā)展動態(tài),著手推進該領域的立法完善工作。根據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提出的為所有小學生提供優(yōu)質餐食的倡議,聯邦委員會于 2020 年2月通過了“關于修改《俄羅斯聯邦食品質量與安全聯邦法》和《俄羅斯聯邦教育聯邦法》第 37 條”的聯邦法,旨在確保教育機構的營養(yǎng)餐食質量,強調了對食品、材料和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的工業(yè)控制、研究(測試)方法、測量和識別規(guī)則的強制性要求。
(二)多主體形成管控體系,各司其職綜合監(jiān)管
參與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國家機關如下:
1.聯邦海關總署。聯邦海關總署的主要職責是對涉及知識產權的貨物進行海關監(jiān)管。這包括文件審核、貨物及車輛的檢查與監(jiān)控等,旨在確保消費者的安全、保護權利人的利益、收取海關稅款,并履行俄羅斯聯邦在國際上的義務。聯邦海關總署在防止生產和銷售違禁品的工作中遵循《歐亞經濟聯盟海關法典》《俄羅斯聯邦海關法》和《俄羅斯聯邦行政違法法典》。根據《俄羅斯聯邦行政違法法典》第14.10條第1部分的規(guī)定,針對相關違法行為將追究行政責任,并處以相應的行政罰款。其中,普通公民所面臨的罰款金額介于5000至10000盧布之間;對于官員而言,罰款金額則在10000至50000盧布之間;而法人單位則可能面臨更為嚴厲的經濟制裁,罰款金額可高達50000至200000盧布。這些罰款的制定旨在維護海關法規(guī)的嚴肅性和執(zhí)行力度,確保各類主體能夠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促進國家海關管理的規(guī)范化和透明化。自2005年以來,聯邦海關總署通過知識產權物品海關登記冊強化了與權利人的合作。在此登記冊中,國家注冊商標的提交數量不斷增長:截至2013年底,登記冊中注冊的知識產權對象為3053件,而到2019年上半年結束時,這一數字已增至5054件。登記后,權利人將獲得一系列打擊侵權行為的工具,包括向海關當局發(fā)送禁止進口商品的書面禁令,以及通過法院采取臨時防護措施,例如對貨物的扣押等。
移動海關小組在成立之初旨在抵制非法進口制裁原料和產品進入俄羅斯。目前,該小組已獲得更廣泛的權力,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攔截貨車進行檢查。這一變化顯著加大了對假冒偽劣商品的打擊力度。海關機關通過快速傳遞有關假冒產品供應及其相關標準的信息,為移動小組提供了重要的輔助工具。這意味著與潛在假冒商品相關的信息能夠迅速傳遞給在打擊假冒方面處于前線的工作人員,從而提高了執(zhí)法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2.警察。為使該機關啟動訴訟程序并尋找可能的犯罪跡象,權利人必須提交相應的申請。根據損害的具體情況,可以提起刑事或行政訴訟。不過,即使是在行政案件中,根據《俄羅斯聯邦行政違法法典》第14.10條第二部分也足以沒收與銷毀假冒產品,并由侵權者向權利人進行賠償。盡管報案是打擊假冒行為的最有效手段,權利人通常仍需積極協助警方,明確指出違法行為的具體情況。
3.法院?!抖砹_斯聯邦民法典》第1252條第1款的規(guī)定,對知識產權成果及個體化標識的排他性權利加以保護。法院可根據起訴書作出如下判決:對侵犯專有權的行為進行賠償;停止違反權利或對其構成威脅的行為;沒收并無條件地銷毀假冒產品,而不進行任何形式的賠償。
(三)利用技術手段搭建平臺,整合資源智能監(jiān)管
國外的經驗表明,技術監(jiān)管措施在遏制違法產品(如假冒偽劣商品)進入、生產和流通方面對于國內市場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商品標識——在產品上施加獨特的控制標志,以便追蹤其整個“生命周期”,即從投入流通(生產、進口)到最終銷售給消費者的全過程。2016年,俄羅斯啟動了商品標記系統的創(chuàng)建,首先進行的是關于毛皮大衣的試點項目,隨后在2017年展開了對某些類型藥物的標記試驗,次年則對酒類和煙草產品進行標記。由于毛皮大衣的強制標記制度的實施,僅在一年內,合法產品的市場份額增長了十倍。在藥物標記試驗中,發(fā)現了金額高達5億盧布的違規(guī)行為。
在俄羅斯通過《在俄羅斯聯邦建立和運作商品標識和追蹤系統的概念》后,開始了形成統一的國家商品流通監(jiān)測信息系統的過程,該系統將整合在試點項目實施過程中建立的各項資源,構建成一個統一的信息庫。該系統將包含所有標簽商品的信息,但藥品除外,因為藥品流通信息的處理將按特殊順序進行。據專家稱,該系統的建立將使影子經濟的份額減少 50%-60%。在監(jiān)測系統中,市場參與者將被要求披露有關應進行強制標記的商品流通參與者的信息、被標記商品的信息、印在商品上的識別手段的信息,以及用于與監(jiān)測系統進行信息交換的技術手段的信息。此外,系統中還將包含有關消費者發(fā)現的所有違反商品標記要求情況的信息。對于生產商、供應商和零售商,將對未提交或在統一的國家商品流通監(jiān)測信息系統提交不實信息的行為處以行政罰款。罰款的具體數額將由《俄羅斯聯邦行政違法法典》的條款規(guī)定。
根據俄羅斯聯邦政府2018年4月28日第792-р1號命令,2019年開始實施以下商品類別的強制性標識:藥品、鞋類、煙草制品、香水和化妝水、照相機、閃光燈及閃光燈泡、服裝等高仿冒風險的商品。后來,又決定從 2020 年 3 月起對乳制品實行強制標簽制度。到2024年,當局打算建立一個包含廣泛商品清單的完整標識和追蹤系統。然而,據專家稱,建立該系統將增加企業(yè)的負擔,因為標簽的生成和發(fā)放將是收費的(這項服務只在試點項目實施期間是免費的),在監(jiān)測系統中注冊也有可能收費。此外,制造商必須購買特殊設備,以便在制成品上貼標簽代碼。供應商必須購買掃描儀來讀取和核對代碼。
(四)設立專門委員會,統籌推進工作落實
2015年1月2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了一項法令,成立反假冒偽劣產品國家委員會。該委員會的設立旨在增強國家在打擊非法進口、生產和流通工業(yè)產品(包括假冒產品)方面的管理能力,協調聯邦行政機關、各主體行政機關及地方自治機關的相關活動,并對俄羅斯聯邦境內該領域的情況進行監(jiān)測與評估。委員會主席由俄羅斯聯邦工業(yè)和貿易部長兼任。根據該部門負責人丹尼斯·瓦倫蒂諾維奇·曼圖羅夫的觀點,在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的過程中,必須從以價格競爭為主轉向以質量競爭為主。因此,俄羅斯反假冒偽劣產品國家委員會的工作中融入了俄羅斯的質量監(jiān)督體系。此外,在打擊假冒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積極增強了與歐亞經濟聯盟國家及所有獨聯體國家的合作。
(五)電商平臺參與打假,攜手共建誠信市場
究其根本,以上提到的種種國家機關的制裁措施顯然存在滯后性,無法從根本上遏制假冒產品的出現。例如,為了將原創(chuàng)產品納入知識產權注冊處體系(ТРОИС),首先需要證明假冒商品已進入該國,并提供有關假冒產品的詳細證據。因此,商家和銷售平臺也應當承擔相應的防治責任。
俄羅斯最大的線上零售平臺奧松(Ozon)的新聞部門表示,該公司高度重視賣家在市場上出售商品的質量,并持續(xù)改進打擊假冒產品的措施。奧松定期研究客戶需求,并根據反饋制定了一份特別關注的品牌動態(tài)清單。對于這些產品,該平臺要求賣家提供所有證明商品質量和原產地的相關文件。如果未能通過這些審核,熱門品牌的賣家將無法在平臺上銷售相關產品。此外,任何買家都可以在購買前向市場支持部門申請?zhí)峁┫嚓P文件和質量證書。同時,奧松率先推出了“品牌辦公室”系統,以識別和處理非法產品。數以千計的賣家和企業(yè)與之合作,對平臺上數千萬件商品進行了審查。通過這一服務,商標擁有者獲得了更強的控制工具:他們可以訪問所有在市場上銷售其品牌商品的賣家信息,聯系在線市場的管理方提出投訴,并要求封禁有假冒跡象的產品。
線上商品零售網站野莓(Wildberries)設有一個名為“數字仲裁”的系統,與之類似。通過該系統,權利人能夠直接與銷售商進行聯系,并要求提供相關的所有權文件。賣方必須在一個月內對此作出回應;若未能及時回復或其回復未能令人滿意,網站將介入并對索賠進行審議。若認定存在侵權行為,網站有權凍結賣方的個人賬戶,并對每一項侵權行為處以25000盧布的罰款(依據商品銷售要約第9.8.1條)。
四.俄羅斯治理假冒偽劣產品的經驗
(一)強化法規(guī)建設,切實落實監(jiān)管責任
俄羅斯已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以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主要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消費者保護法》等法律。這些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懲罰措施,旨在維護消費者及合法經營者的權益。隨著強制標簽制度的實施,俄羅斯的法律體系也在持續(xù)優(yōu)化。例如,在2014年,聯邦法《關于修改俄羅斯聯邦部分立法以加強打擊假冒產品流通以及酒精和煙草制品走私的措施》正式簽署,其中涉及對《俄羅斯聯邦行政違法法典》《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和《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的修訂。隨即,針對生產、采購、儲存、運輸或銷售未標識且缺乏相關信息的產品的行政與刑事責任變得更加嚴格,從而有效震懾了潛在的違法行為者。同時,監(jiān)管機構加強了對市場的監(jiān)管,定期開展抽查和檢測,以確保產品符合質量標準。根據俄羅斯聯邦總檢察院的數據,2019年,檢察官在監(jiān)督知識產權、版權及相關權利立法的實施過程中,共發(fā)現了430多起違法行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檢方向法院提起了超過1000起訴訟和請愿,并對46起違法行為進行了抗訴,對1100多名被判有罪的人員追究了紀律和行政責任。
(二)強化國際協作,共同應對挑戰(zhàn)
自2017年起,根據歐亞經濟聯盟國家元首決定,國際反假冒論壇成為年度官方國際活動,并在聯盟成員國輪流舉辦。與會者將介紹由歐亞經濟委員會編寫的聯盟國家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執(zhí)法實踐的詳細報告,并討論各國現狀、互相交流經驗,打擊假冒領域的高級專家將提出應對這一問題的方案。
2023年論壇的主要議題包括:制定監(jiān)管歐亞經濟聯盟市場共同方法的可能性、打擊跨境非法貿易的措施、統一全聯盟的消費稅率,以及擴大須貼標簽的商品范圍。俄羅斯聯邦工業(yè)和貿易部部長曼圖羅夫在論壇中表示:“我們打擊假冒偽劣的聯合行動的關鍵要素之一是在商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引入商品可追溯系統。作為這項工作的一部分,我們需要積極推進標簽互認?!边@將為商品在歐亞經濟聯盟內部的自由流動提供機會,并防止假冒商品從聯盟外部進入。這些商標和商品原產地名稱可列入聯盟成員國知識產權物品統一海關登記冊。
(三)形成多方合力,實現數據互聯
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工作并非僅屬于國家機關或企業(yè)的單一職責,而是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建立統一的市場規(guī)則,實現數據共享,才能走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為此,俄羅斯反壟斷局與公司律師協會聯合編制了一份文件,匯總了電商平臺與權利人及銷售商之間良好互動的實踐清單。該項目旨在簡化投訴要求,促進電商平臺之間的數據交換,并為電商平臺、權利人和賣家三方之間的良好互動實踐制定了一份“白皮書”,以此來提升打擊假冒產品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有效性。通過建立統一的規(guī)則,該機制使市場參與者能夠攜手共進,共同打擊電子商務中的假冒商品。在項目的前6個月內,共有4個電商平臺和20個權利人參與了該文件的制定。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公司央捷科斯(Yandex)根據收到的投訴,成功屏蔽了35000件商品,而在2024年第一季度,該平臺收到了來自權利人的約3000件投訴。因此,該機制的實施顯然有助于清理在線貿易市場上的假冒商品,并有效減少投訴數量。
打擊非法貿易是各國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任務,假冒產品在某一國家市場的份額直接影響其經濟狀態(tài)。首先,假冒產品的進口會干擾創(chuàng)新進程,降低科研積極性,從而最終抑制經濟增長。其次,假冒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屬于犯罪行為,可能導致國家犯罪率上升,而獲得的利潤還可能被進一步濫用。再次,假冒產品的制造商通過非法銷售逃避稅收,給國家造成嚴重的稅收損失。最后,假冒偽劣產品也會影響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動。在進行海外投資時,企業(yè)考慮的一個關鍵因素是該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根據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的分析,假冒程度相對較低的國家吸引了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因此,俄羅斯正積極采取多項措施,以降低因制裁與平行進口而導致的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從而減輕對國內市場的負面影響?!?/p>
【作者簡介】李心怡,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法學院研究生,CSC國家公派留學獎學金獲得者,俄羅斯南聯邦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生。曾發(fā)表論文3篇。
(責任編輯:古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