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是促進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標志。術語是各領域知識和信息傳播的核心和靈魂?,F(xiàn)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兩岸多個領域的術語差異高達30%以上。從語言學角度看,同實同形術語包含兩岸共同的語言表述規(guī)律性,“同實異形”的差異術語存在共性規(guī)律和微觀可協(xié)調性;從術語使用現(xiàn)狀看,異形術語有兩岸融合的情形。學界已建設了大量的術語對照資源,據(jù)此本研究提出兩岸術語研究應以“求同化異”為理念。本著同中求規(guī)律、異中找共性的研究思路,文章以社科領域兩岸對照術語為研究基礎,以英語對照術語含system的一組術語為例,對兩岸同實同形、同實異形術語進行了分類研究,歸納了兩岸同實同形術語的共同表述規(guī)律,分析了同實異形術語的差異類型和共性特征,討論了相應的協(xié)調策略,期待為之后的術語生成、翻譯提供參照,從而服務于兩岸統(tǒng)一大業(yè)。
關鍵詞:兩岸術語;求同化異;同實同形;同實異形
中圖分類號:H083;C04;C61文獻標識碼:A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4.006
Abstract: The unity of language and writing is a symbol of promoting and maintaining national unity. Terminology is the core and soul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various fields. Existing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re are over 30% differencVOxT6MNaL516IbhASmlk63FRMWZRsDpmTnLqWuaRdRE=es in terminology between many fields between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of China). From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the terms of “the same reality in same form” contain the common regularity of expressions shared by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while the differential terms of “the same reality in different forms” have common regularity and coordination at the micro level; From the current usage of terminology, there is a trend of integr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crossstrait terminolog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esta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terminology comparison resources.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crossstrait terminology research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seeking assimil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ollowing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seeking rules within similarities and finding commonalities within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Chinese crossstrait comparative terminology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s. Taking a family terms of English comparative terminology with the word “system” as an example, it classifies and studies crossstrait terms with the same reality in same form, and the same reality in different forms. This article also summarizes the common expression rules of crossstrait terms with the same reality in same form,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ms with the same reality in different forms, and discusses corresponding processing strategies. It is hoped that thi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terminology generation and translation, and serve the great cause of China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Keywords: CrossStrait terminology; resolving differences; the same reality in the same form; the same reality in different forms
0引言
海峽兩岸,同宗同源,同文同種,文脈相承,血脈相連。但由于歷史原因,海峽兩岸經(jīng)歷了長達70余年的各自發(fā)展,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對外開放程度和時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在語言文字的使用上有了不可忽視的差異。
術語是科技和文化的載體,是專業(yè)或行業(yè)知識和信息傳播的核心與靈魂。術語使用不一致,將不僅直接影響領域和行業(yè)的溝通交流,且不利于民族統(tǒng)一。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積極推進,增進了解;擇優(yōu)選用,統(tǒng)一為上;求同存異,逐步一致”的工作方針下,學界、行業(yè)已構建了大量兩岸術語對照資源。這些資源建設為兩岸交流與溝通奠定了基礎,但“求同存異”的最終目標是術語統(tǒng)一、語言文化統(tǒng)一,以及民族未來的統(tǒng)一。因此,本研究提出“求同化異”為兩岸術語的研究理念。
1兩岸術語研究的現(xiàn)狀
兩岸術語對照研究,大約始于1988年。1993年“汪辜會談”后,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組織兩岸專家,按照統(tǒng)一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不斷地推進兩岸術語的交流和統(tǒng)一工作。之后,兩岸術語對照研究進入受關注期,到1999年達到高峰,2010年后進入常態(tài),各界開始較為廣泛地進行兩岸術語差異、比較、對照資源建設和工具書編纂等各方面的研究。
1.1兩岸術語差異現(xiàn)狀
兩岸術語差異已經(jīng)深刻地影響到了兩岸多領域的溝通和信息傳播等方面。據(jù)《兩岸科學技術名詞差異手冊》統(tǒng)計,兩岸術語的差異狀態(tài)為:兩岸術語定名一致率約為62.63%,差異率達37.37%[1]。但術語差異在各領域分布不同:計算機等信息科技領域,大約只有58%的名詞相同,差異率高達42%;在“共通詞語”相對較多的物理學領域,也有約20%的名詞存在差異;化學等傳統(tǒng)學科中,不一致的名詞術語也在30%以上[2]。我們對兩岸人文、社會科學類術語的調查結果顯示,其差異率分別約為31.9%和41.93%。而在日常交際中,若只有70%左右的共同語,那將是一種障礙交際??梢?,對如何化解兩岸的交際障礙進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1.2兩岸術語資源建設——求同化異的基礎
2010年以前,對于兩岸詞匯工具書的整理與出版,主要由兩岸學者自發(fā)組織。之后,為了促進兩岸的經(jīng)濟、文化和科學交流,經(jīng)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下文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與臺灣多個學科領域的專家共同審定后,“先后出版了近30種分學科的‘海峽兩岸名詞對照本’”[3]。2015年,《兩岸科學技術名詞差異手冊》對全國科技名詞委已經(jīng)公布、出版的 25個學科的兩岸術語對照單行本中的157 461組術語進行了集中整理,從58 837組差異術語中遴選了41 595組典型術語,列出“大陸名”“臺灣名”“英文名”和“學科”等內容,這是研究兩岸術語差異的權威數(shù)據(jù)。2016年7月,兩岸合編工具書《中華語文大辭典》(大陸版)發(fā)布。2018年兩岸《中華語文大辭典》正式出版發(fā)行。2019年,《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10卷)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詞典由全國科技名詞委組織編寫,兩岸專家相互配合,先后有500多位各領域的學者參與了詞典編纂和審定,涵蓋96個學科約50萬條科技名詞。2022年5月《海峽兩岸大數(shù)據(jù)百科術語詞典》出版。當前,兩岸工具書合編工作還在不斷推進,這些工具書不僅具有實用性,促進了兩岸的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為之后兩岸差異術語的消解化異提供了研究基礎。
1.3兩岸術語協(xié)調及詞匯互通
在部分領域,兩岸已經(jīng)在積極溝通協(xié)調新術語的指稱詞,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通過進行兩岸科技名詞研討,一些學科的不一致名詞獲得了統(tǒng)一定名。如昆蟲學名詞中的‘trophamnion’,大陸叫‘滋養(yǎng)羊膜’,臺灣叫‘滋養(yǎng)鞘’‘圓卵膜’,經(jīng)過研討,統(tǒng)一定名為‘滋養(yǎng)羊膜’。又如101~111號元素,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IUPAC)對其重新命名之后,全國科技名詞委在確定其漢文名過程中,及時征求臺灣專家的意見,兩岸化學專家經(jīng)過研討,對11個元素的定名達成了一致意見。于是,目前兩岸100號之后元素的稱謂是完全一致的?!盵4]說明新產生的術語,兩岸行業(yè)、領域專家坐下來協(xié)商是一種可行的工作方式。那么,組織兩岸專家對造成術語的用字、用詞差異的問題進行探討,制定擇選標準和規(guī)范也不是不可行。
語言學界也對兩岸詞匯的互通性和語義知曉度等進行了調查。調查發(fā)現(xiàn):“隨著兩岸持續(xù)互動,大陸詞語將逐漸被臺灣接受,兩岸詞語的些微差異不足以阻擋兩岸詞語的互通?!盵5]。互通性研究發(fā)現(xiàn):“兩岸之間的交流還未深入,目前多數(shù)交流僅限于表面,互通性不佳,不利于兩岸民眾的彼此了解和雙方的相互合作。”[6]由此也證明,為促進兩岸統(tǒng)一,兩岸術語交流協(xié)調、求同化異工作勢在必行。
1.4兩岸術語研究態(tài)勢及主題分布
以“兩岸術語”為關鍵詞,從中國知網(wǎng)(CNKI)檢索結果看,30余年的兩岸術語研究主題分布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自1988年以來,兩岸術語工作大量集中于對照資源建設,其次是術語差異及其原因分析[1-2,7-9],以及翻譯中存在的問題[10-14]。從研究目標看,均以兩岸術語統(tǒng)一為目標。研究內容方面,對術語的差異類型、差異的原因、兩岸翻譯中的不同策略選擇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研究聚焦的主要領域為自然科學領域,關于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觸及較少。從研究理念看,之前的研究秉承“求同存異、逐步統(tǒng)一”的理念,未提出“求同化異”這樣的目標,因而大量的同實同形術語的作用被忽視,而這些同實同形術語資源中存在有兩岸共同的表述規(guī)律,這正是兩岸術語融合統(tǒng)一的重要參照。若能把“同實同形”的表述規(guī)律與“同實異形”的差異分析相結合,則有利于今后術語差異的消解。
綜上,雖然兩岸術語差異研究和相關資源建設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我們追求的目標是術語統(tǒng)一,而不是“求同存異”。因此,不論是學界的差異研究,還是對照資源建設,以及兩岸術語的協(xié)調工作,都亟須把研究和工作的目標更直接地定位于求同化異。通過術語統(tǒng)一,鞏固同源同宗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堅定團結。
2兩岸同實同形術語特征
本節(jié)以201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兩岸對照詞典《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社會科學卷》(以下簡稱《社會科學卷》)中的術語為研究基礎,對其中同實同形術語表述的規(guī)律進行量化分析和歸納。
該卷所收術語詞條來自社會科學領域共計12個學科?!渡鐣茖W卷》共收錄37 864組,排除繁體字與簡體字的轉換因素后兩岸術語詞形完全相同的共21 989組,存在用字差異但同義的術語共15 875組,兩岸社會科學術語定名一致率為58.07%,差異率達到41.93%[15]。
《社會科學卷》兩岸對照術語,以相同的英語對照作為術語同實與否的錨點。本節(jié)以社會科學領域英語對照術語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高的實義詞system(不包括systematic、systemic)的譯詞和使用語境為例,考察兩岸同實同形術語的表述規(guī)律。
2.1不同對譯詞的使用情況
含有“system”的兩岸同實同形術語共487條,對應system的譯詞有10個,在兩岸術語中的使用情況如表2所示。譯詞排前三位的為:系統(tǒng)、制度、制。體制、體系和無翻譯處于第二梯隊。法、系、工具、組只是個別使用,但各具特征。
這10種對譯情況按出現(xiàn)頻次降序排序,與《柯林斯英語詞典》(通用領域的學習型詞典,其義項也是按使用頻率降序排列)的義項排序有所不同。該詞典排在第一梯隊的是“體系;制度;體制;組織”,第二梯隊的是“系統(tǒng)”。表2顯示,在社科領域“系統(tǒng)”這一譯詞使用頻率遠高于“體系;制度;體制;組織”,這說明在社科領域system對應“系統(tǒng)”,才是最常用的義項。其中,“無翻”是指英語對照術語有system,但漢語術語沒有出現(xiàn)其對譯詞。如表3所示。
那么,這10個譯詞在構造術語時,或者說system的對譯詞語境使用有無規(guī)律性?即語境與對譯詞存在怎樣的關系?
2.2對譯詞使用的語境特征
2.2.1“系統(tǒng)”的居位與適用領域及對應語境
system譯為“系統(tǒng)”在社科術語中共有185條,“系統(tǒng)”出現(xiàn)的位置有三種,作為修飾語居左使用,作為中心語居右使用,與其他詞語組合作修飾語的居中使用。以居右使用為主(70.27%)。
居左使用?!跋到y(tǒng)”居左使用的術語共37條,其中作為社科領域科技類術語使用的占91.89%,一般社科術語占8.11%。可見“系統(tǒng)”作為system的對譯詞,作修飾成分使用主要用于科技術語,如:系統(tǒng)動力學、系統(tǒng)動力學分析、系統(tǒng)分析法、系統(tǒng)工程、系統(tǒng)功能分析、系統(tǒng)功能模型、系統(tǒng)恢復程序、系統(tǒng)結構分析、系統(tǒng)結構模型、系統(tǒng)模型、系統(tǒng)評價、系統(tǒng)設計、系統(tǒng)演化分析、系統(tǒng)演化模型、系統(tǒng)最小割集等。
當術語的右語境出現(xiàn)“方法、模型、分析、評價、程序、××學” 等科技詞語時,system譯詞為“系統(tǒng)”,這是兩岸共同認可的對譯詞。
居右使用?!跋到y(tǒng)”作為中心語、居右使用的術語共130條,其中作為社科領域科技類術語使用的占13.08%,計算機信息類占36.92%,其他社科術語占50%??梢姟跋到y(tǒng)”作為system的對譯詞,當作中心語使用時,其他社科術語占半壁江山,信息類術語+科技術語共同占據(jù)另一半。信息類術語是譯詞“系統(tǒng)”作中心語使用的一個獨有特征。
占半壁江山的含“系統(tǒng)”的其他社科類術語多涉及社會各領域的管理系統(tǒng),如:工資管理系統(tǒng)、休假服務系統(tǒng)、登記系統(tǒng)、區(qū)域城市系統(tǒng)、基礎庫存系統(tǒng)、大眾運輸系統(tǒng)、組織系統(tǒng)、管理子系統(tǒng)、貨物跟蹤系統(tǒng)、庫存訂貨系統(tǒng)等。
學科科技類術語左語境常涉及各種社會學科的具體科技詞,如:串聯(lián)、靜態(tài)、線性、動態(tài)、復雜、最小-最大、并聯(lián)。
居中使用?!跋到y(tǒng)”居中使用的術語共18條,均為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科技術語。如:灰色系統(tǒng)預測模型、檢索系統(tǒng)評價、社會技術系統(tǒng)學派、社會協(xié)作系統(tǒng)學派、空間系統(tǒng)樣本等。
綜上可見,“系統(tǒng)”一詞主要使用位置是居右(中心語位置),且位置不同對應的術語類型有所不同??傮w看,使用領域主要為社會各領域管理系統(tǒng)類的術語,其次是學科科技類,信息類術語也占據(jù)明顯數(shù)量。
2.2.2“制度”的居位與適用領域及對應語境
譯詞為“制度”的system,在社科術語中共有113條,“制度”在社科術語中出現(xiàn)的位置雖有三種,作為修飾語居左使用的只有2條,與其他詞語組合作修飾語且居中使用的僅1條,而作為中心語居右使用占絕對優(yōu)勢(97.35%)。
居左使用。2條術語:制度基礎審計、制度圖書館學。其中“制度”都是管理法令、規(guī)范、規(guī)定的意思。
居中使用。1條:人事制度改革。
居右使用。“制度”居右使用的術語共110條,其中作為經(jīng)濟類術語使用的占60.00%,法律類的占18.18%,其他社科術語占21.82%。可見“制度”作為system的對譯詞,絕大多數(shù)作中心語使用,應用于經(jīng)濟、法律以及其他社科領域的各種管理法令、規(guī)范等,且以經(jīng)濟領域為主,如:住房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務員回避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yī)療制度、部分儲備銀行制度、存款保護制度、存款保險制度、兌換制度、多邊貿易承諾制度、二元式中央銀行制度、婚姻制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繼承制度、舉證時限制度、音像制品許可制度等。
綜上可見,“制度”一詞構成的術語多涉及經(jīng)濟、法律和社會其他領域的法令、規(guī)范、規(guī)定等,幾乎只作中心語使用。
2.2.3“制”的居位與適用領域及對應語境
system譯詞為“制”在社科術語中共有112條,“制”出現(xiàn)的位置只有2種,作為中心語居右使用占絕對優(yōu)勢(99.11%),與其他詞語組合作修飾語且居中使用的僅1條。
居左使用。無。
居中使用。1條:韓非法制思想(legal system thought of Hanfei)
居右使用?!爸啤本佑沂褂玫男g語共111條,其中作為經(jīng)濟類術語使用的占42.34%,其他社科術語占45.95%,工廠管理制度占8.11%,法律類占3.60%??梢姟爸啤弊鳛閟ystem的對譯詞,作中心語使用時多用于經(jīng)濟、法律和其他社會領域,工廠管理方式也有明顯占比,如:三審制、勞動合同制、一院制;蘇俄泰勒制、泰勒制、阿克萊特工廠制;稅制、金本位制、紙幣本位制;鄉(xiāng)族之制、功績制保甲制、任期制、身份制、單一制、漢堡制、內閣制等。
綜上,可見“制”一詞構成的術語多涉及社會各領域的法令、規(guī)定、規(guī)范等,與“制度”在使用的范圍、用法上重疊度很高,但“制”有自己的使用特征:(1)作為“制度”的縮略詞使用,義同“制度”,如“稅制”“三審制”,此時“制”可使術語簡潔明了,同時滿足語言表述的韻律限制,但當語義不明時則不能用“制”,如“人事制”就讓人不明所以;(2)當涉及經(jīng)營方式、管理方式、組織方式時,多用“制”而非“制度”,如“泰勒制”“福特制”。
2.2.4“體系”的居位與適用領域及對應語境
System的譯詞為“體系”時,在社科術語中共有33條,“體系”在社科術語中出現(xiàn)的位置雖有三種,作為修飾語居左使用僅1條,與其他詞語組合作修飾語且居中使用的僅1條,而作為中心語居右使用占絕對優(yōu)勢(93.94%)。
居左使用。僅有1條:體系解釋。“體系”的意思是把法律看成一個整體,從而去解釋法律規(guī)范的含義。
居中使用。1條:世界體系理論。用“世界體系”的觀點來分析整個世界及其組成部分的發(fā)展和變化。
居右使用?!绑w系”居右使用的術語共31條,其中經(jīng)濟類的占35.48%,其他社科術語占51.61%,法律類占12.9%??梢姟绑w系”作為system的對譯詞,主要作中心語使用,應用于經(jīng)濟、法律和其他社會領域,如:刑罰體系、法學體系、風險防范體系、金融監(jiān)管體系、文獻保障體系、核心媒體體系、社會安全體系、全球創(chuàng)新體系、鐵路管理體系、索霍工廠管理體系、雙軌制銀行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等。
綜上,當涉及社會各領域某個關注自身構成要素、內部結構、內部組織的事物整體時,system對應的譯詞多用“體系”。
2.2.5“體制”出現(xiàn)的位置及對應語境
System的譯詞為“體制”時,在社科術語中共有13條,“體制”在社科術語中出現(xiàn)的位置有2種,與其他詞組合且作為修飾語居中的有2條,作為中心語居右使用占絕對優(yōu)勢(84.62%)。
居左使用。無。
居中使用。兩條:經(jīng)濟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
居右使用?!绑w制”居右使用的術語共11條,主要涉及社會管理的組織形式制度。可見“體制”作為system的對譯詞,主要作中心語使用,如:跨國公司管理體制、兩合公司體制、領導體制、檔案事業(yè)管理體制、分稅制財政體制、雙重管理體制、糧食流通體制、政法體制、金融監(jiān)管體制、檔案工作管理體制等。
2.2.6無翻或譯為“法、系、工具、組”的使用特征
無翻。涉及中國獨有的事物,system或不翻,其漢語術語也語義自明或約定俗成,system對譯詞在中文術語中不出現(xiàn),如:保辜(the system of victim protection)、三宥(Sanyou, sanyou system)、三赦(San She, sanshe system)、斬監(jiān)候(suspended the death penalty system in Qing dynasty)、游戲出版?zhèn)浒福╮ecord system for online game publishing)、認證注銷(certification system)、英鎊匯票(sterling exchange standard system)、官員財產申報(official property declaration system)等。
法。涉及領域或學科分類、索引、其他具體操作或工作方法時,system的對譯詞采用“法”,如:四分法、分類賬式借書登記法、混合式分類法、八分法、六分法、四部分類法、七分法;詞串索引法、元詞法系等。
受漢語表述習慣、交際便捷需要,“系”作為“系統(tǒng)”的縮略詞,如:環(huán)系索引(ring system index)、印度法系(Hindu law system)、伊斯蘭法系(Islamic law system)等。
工具、組。根據(jù)術語具體表示的事物、現(xiàn)象翻譯為符合領域表述習慣的對應漢語詞,如:附錄式檢索工具、卡片式檢索工具;完全方程組(數(shù)學領域術語“方程組”)。
綜上可見,同實同形術語在不同語境下的使用位置和選詞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如從使用位置看,system不管對譯詞是什么,均以居右、作中心語為主;但當其作為修飾語居左出現(xiàn)時,一般譯為“系統(tǒng)”,個別情況下?lián)嵶g為“制度”或“體系”,而且必翻,譯詞亦居左。從譯詞的語境對應上看,system對譯詞為“系統(tǒng)”時,主要為社會各領域的管理系統(tǒng)類術語,其次科技類、信息類術語也占據(jù)明顯數(shù)量;對譯詞為“制度”時,多涉及經(jīng)濟、法律以及社會其他領域的法令、規(guī)范、規(guī)定等,幾乎只作中心語使用;當涉及社會各領域某個關注自身構成要素、內部結構、內部組織的事物整體時,system對應的譯詞多為“體系”等。這種規(guī)律性的特征可以為之后的構造新生術語提供參照,指導之后的術語翻譯和詞語選擇,為兩岸同實異形術語的統(tǒng)一提供選擇和參考。
3兩岸同實異形術語特征
已有學者從不同角度如語法角度[1]、語言變體的角度[8]和翻譯的角度對兩岸術語的差異進行了研究,但依然缺少結合同實同形表述特征規(guī)律的兩岸同實異形術語研究。本節(jié)將采用語義+語形的方式,對兩岸同實異形術語進行分類分析,探索影響兩岸信息交流的主要障礙,并把上節(jié)同實同形術語的結論應用于差異分析中,討論差異消解的途徑。
本文的同實異形術語是與同實同形術語的對舉詞語,是狹義的差異術語。術語差異包括語形上有差異的同實異形術語,也包括語義或語音不同的同形異實術語等。
為此,我們基于大陸術語,從《社會科學卷》的差異術語中抽取171條以system對應譯詞為“系統(tǒng)”的兩岸同實異形術語作為考察對象,通過對差異的分類分析,探索術語差異消解的可能性和途徑。
首先,把這171條術語分為兩岸均譯為“系統(tǒng)”和臺灣譯為其他詞語兩類,其中system譯詞均為“系統(tǒng)”的兩岸術語有163條,占比高達95.32%;臺灣譯為其他詞語的僅有8條,占4.68%。
3.1兩岸system譯詞不同的同實異形術語
通過分析兩岸譯詞不同的8條術語,發(fā)現(xiàn)大陸術語的譯詞,比較符合上一節(jié)同實同形system的表述規(guī)律,即當術語為科技或信息技術類術語時,譯詞為“系統(tǒng)”。而臺灣地區(qū)對這8條術語的翻譯比較復雜。
表4中,3條system無翻術語。從理解的角度看,大陸對應術語比較易于理解,如“保留上下文索引系統(tǒng)”就比臺灣的“保留內容索引”更易理解。該術語指的是一個索引軟件系統(tǒng),臺灣地區(qū)的翻譯缺失了“系統(tǒng)”這個軟件語義標記詞,致使術語所指不夠明確。從符合漢語表述習慣看,大陸的翻譯合于漢語表述習慣,上節(jié)結論當system“作為修飾語居左出現(xiàn)時,一般譯為‘系統(tǒng)’,個別情況下?lián)嵶g為‘制度’或‘體系’,而且必翻,譯詞亦居左”,這是兩岸同實同形術語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規(guī)律,但對應“system open market account”的臺灣術語“公開市場操作部門”卻不符合這一共同特征規(guī)律。
2條大陸譯詞為“系統(tǒng)”,臺譯詞為“制”,如混合系統(tǒng)VS混合制,根據(jù)上節(jié)同實同形術語的結論,譯詞為“制”通常對應的是各種法令、規(guī)范,有時為管理、組織方式。臺灣地區(qū)的譯詞“制”顯然偏向了社會管理領域,而大陸譯詞“系統(tǒng)”明顯傾向于學科領域科技術語。且根據(jù)“composite system”的使用語境看,該術語主要用于學科技術語境,所以大陸的翻譯更加符合實際一些。
2條臺灣譯詞為“體系”的術語,根據(jù)上一節(jié)的結論,當關注事物構成要素、內部秩序、組織關系的整體性時譯詞為“體系”,當對應的語境為學科技術語境時應譯為“系統(tǒng)”。雖然“創(chuàng)新系統(tǒng)”語境多樣,有時可以譯為“體系”,但“知識發(fā)現(xiàn)系統(tǒng)”的使用語境基本是與計算機軟件相關的,故大陸方面的譯詞“系統(tǒng)”應該更貼切一些。
3.2兩岸system譯詞相同的同實異形術語的用詞差異
system譯詞為“系統(tǒng)”的“同實異形”術語163條,“系統(tǒng)”在術語中出現(xiàn)位置有三種:左、中、右。其中居右的術語有132條,居左+居中的術語共31條。以下我們分兩種情況對兩岸同實異形術語的語境差異進行考察:(1)居右、居中術語的左語境差異情況;(2)居左、居中的右語境差異,以針對差異類型歸納共性、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尋找化異的途徑。
3.2.1“系統(tǒng)”左語境差異情況分析
居右的術語共有132條,居中術語14條,對其左語境用詞情況進行基于語義+語形的標記和分析,發(fā)現(xiàn)左語境差異類型有7類,歸納見表5。差異的主要類型是“選詞不同”和“近義詞”,差異主要發(fā)生在修飾限定成分的選字和用詞上。其中,因語形差異導致理解困惑,從而影響信息交流的主要是“選詞不同”“含字母”和“結構不同”三類,占比42.46%。兩岸“近義詞”類術語有可理解的規(guī)律特征?!伴L度不一”“一對多”“帶標點”三類不影響交流和語義理解。以下我們將分類分析這些差異語境。
從表5可見,語素差異是同實異形術語差異的主要類型,但語素差異又可分為兩類:選詞不同和近義詞。從可理解的角度看,此兩類差異又存在可理解程度的不同。
(1)“選詞不同”指構造術語時兩岸各自采用了不同語素來構成詞語。形式不同通常會反映在詞語的語義上,故這種同實異形術語容易引發(fā)理解困難,又由于占比較大,故是影響兩岸信息交流的主要障礙。
表6列出了一部分隨機抽取的“選詞不同”的兩岸“同實異形”術語。
通過觀察表6例子和對照數(shù)據(jù)庫中的術語用詞,不難發(fā)現(xiàn)“選詞不同”形成的差異詞具有規(guī)律性,即大陸和臺灣的差異詞會在相同語境中復現(xiàn),故存在詞對映射關系。基于以上例子,可以構建出兩岸詞對映射表(表7)?;谠~對映射表可以發(fā)現(xiàn),有些詞對兩岸已經(jīng)通用,或者詞對之間存在日常和專業(yè)、外來和本土、古今、新舊用詞之分等。比如“數(shù)據(jù)/資料”“電腦/計算機”“經(jīng)理/主管”等。那么在術語對照資源的基礎上,如果構建兩岸詞對映射表,兩岸若能協(xié)商這些詞對的選擇依據(jù)和標準,將有利于今后新術語的統(tǒng)一。
(2)“近義詞”本質上也屬于“選詞不同”,只是由這些近義詞構成的術語,兩岸信息交流中更易理解一些。如表8所示。
從近義詞對看,近義詞兩相對照比較好理解。之所以好理解,一是因為其中有些詞本就兩岸通用,如“訂貨點/訂購點”“詞組/短語”等;二是因為兩岸選字如“回/歸”“跟/追”“型/式”“級/層”“分布式/分散式”“編著/編輯”“跟蹤/追蹤”都屬于同義或近義語素,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互相替代使用,所以基本不影響理解。然而,術語講究專業(yè)性、精準性、無歧義性,因此可以通過構建兩岸近義詞對映射表,研究字、詞的用法,兩岸協(xié)商制定用詞、用字標準,為之后構造新術語服務。
(3)“長度不一”的術語位居第三。這些術語在關鍵語素上具同實同形特征,一般不影響理解。如表9所列示。
(4)“一對多”兩岸對照術語,通常由某方有多個推薦術語語形所致,而且多個語形中有一個是兩岸同實同形術語,且那個不同語形的術語通常采用近義詞表述。所以一般不影響兩岸信息交流和理解。如表10所示。
(5)其他類型的差異?!皫它c”僅1條:自適應系統(tǒng)、[自]適應系統(tǒng)。“含字母”僅1條:斯坦納三重系統(tǒng),Steiner三重系統(tǒng)?!敖Y構不同”1條: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tǒng),整合式圖書館系統(tǒng)。“帶標點”不影響理解。但“含字母”涉及翻譯方式的不同,這就可能影響交流了?!敖Y構不同”反映了兩岸對術語結構的不同認識,同時存在選詞差異,通常情況下會直接影響兩岸信息交流和理解。
綜上,左語境約有40%左右同實異形術語存在交流和理解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選詞不同”的術語中。本研究認為該問題可以通過構建兩岸術語差異詞對映射表,協(xié)商制定用詞標準和依據(jù),擇優(yōu)而用,為之后構建新術語服務。容易理解的“近義詞”類同實異形術語,也可參照“選詞不同”進行類似的處理。其他幾類差異術語,在不影響術語理解的情況下,兩岸盡量協(xié)商完成語形統(tǒng)一。
3.2.2“系統(tǒng)”右語境差異情況分析
本節(jié)將對譯詞“系統(tǒng)”在術語中居左和居中(共31條)情況下的右語境用詞情況進行分析。
對兩岸同實異形術語中system譯詞為“系統(tǒng)”的右語境基于語義、語形標記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右語境情況與左語境不同。影響信息交流的只有“選詞不同”和“結構不同”兩類,但占比只有16.13%,其中 “結構不同”的僅1條術語,為“系統(tǒng)發(fā)行/分佈系統(tǒng)(system distribution)”,根據(jù)上一節(jié)同實同形術語的結論:system作為修飾語居左,必翻且譯詞居左的特征,大陸的表述“系統(tǒng)發(fā)行”結構更符合共同表述規(guī)律。
右語境中的其余各類型“近義詞、長度不一、標點、一對多”均與左語境情況類似,統(tǒng)計見表11??梢?,31條術語中,右語境詞語24個屬于科技類術語,5個其他社科術語,經(jīng)濟類與信息類各1條。與同實同形術語“系統(tǒng)”右語境的表述特征類似。
通過分析同實異形術語的左右語境用詞,可以發(fā)現(xiàn)“語素差異”為造成兩岸術語差異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選詞不同”為主。因此,可以通過構建兩岸近義詞對、差異詞對映射表,研究術語用字和用詞,協(xié)商制定兩岸用字、用詞標準,為之后構建新術語服務。
4結語
本著同中求規(guī)律、異中找共性、于細微處尋特征的研究思路,本文力圖把求同化異的研究理念落實到兩岸術語的對照研究中。研究發(fā)現(xiàn),對同實同形術語的特征和規(guī)律進行研究,是兩岸術語融合統(tǒng)一所必需的,因為兩岸語言表述規(guī)律是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共同基因。
本項研究中,(1)分析、歸納了兩岸對照術語中同實同形術語的表述特征、語境限制,發(fā)現(xiàn)兩岸術語共同的表述規(guī)律和特征,并把結論應用于同實異形術語的分析中;(2)通過對“同實異形”差異術語的分類分析,發(fā)現(xiàn)“語素差異”是影響兩岸術語理解的主要障礙;(3)建議兩岸術語研究應將研究目標定位于求同化異,在已構建的術語對照資源基礎上,通過建立兩岸術語差異詞對映射表,基于詞對映射表分析用字、用詞和語境條件,協(xié)商制定兩岸用字、用詞的標準和依據(jù),擇優(yōu)而用,為之后的術語生成、翻譯服務。
本研究對英文對照術語含system一詞的兩岸社科領域術語進行了調查分析。雖然system是英語對照詞中使用頻次最高的實義詞,但與整個社科術語數(shù)量相比,也只是滄海一粟。由于樣本容量所限,本研究的結論無法涵蓋或代表同實同形和同實異形術語的所有典型特征,但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大海,這是以求同化異為研究目標的一次有益嘗試,希望可以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 張暉.兩岸術語詞之微差異語素、類型、分布及成因[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 42(4):28-37.
[2] 范武,邱胡健.海峽兩岸軍事術語翻譯差異及原因探析[J].上海翻譯,2015(4):29-33.
[3]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路甬祥序:3-4.
[4] 交流兩岸名詞術語 促進科學文化繁榮:路甬祥院士訪談錄. 光明日報,2009-08-03.https://www.gmw.cn/01gmrb/2009-08/03/content_957543.htm.
[5] 王立,儲澤祥.海峽兩岸漢語詞義知曉現(xiàn)狀之探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5(6):98-104.
[6] 孫燕琳,胡森慶,李力珊.海峽兩岸詞匯差異與互通性的調查與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7(5):28-33.
[7] 李平.當代海峽兩岸術語差異分析[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4): 120-122.
[8] 趙文.術語變體視閾下的海峽兩岸航空術語翻譯差異研究[J].中國科技術語,2022,24(4):78-85.
[9] 陳瑩.縮小海峽兩岸信息技術術語差異是當務之急[J].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02(1):28-29.
[10] 殷健,劉潤澤,馮志偉.面向翻譯的術語研究:“中國學派”的時間特征和理論探索——馮志偉教授訪談錄[J]. 中國翻譯, 2018, 39(3):6.
[11] 袁慧.淺議海峽兩岸入侵植物術語的漢譯及其規(guī)范化[J].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學報,2017(4):45-47.
[12] 金艷艷.兩岸科技術語差異成因初探: 以《兩岸科學技術名詞差異手冊》為例.中國科技術語,2015,17(5):5-8.
[13] 李亞舒.論海峽兩岸名詞術語一致化的發(fā)展與展望[J].譯苑新譚,2011(00):123-141.
[14] 許蕾.海峽兩岸詞語差異的類型研究[J].江漢學術,2013,32(4):68-74.
[15] 陳詠媛.面向求同化異的海峽兩岸社會科學術語差異探究[D]. 廈門:廈門大學, 2023.
作者簡介:鄭澤芝(1964—),女,博士,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語料庫語言學、語言資源建設、術語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福建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國家語委項目等10余項,參加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發(fā)表論文6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通信方式:zhengzz@xmu.edu.cn。
收稿日期:2024-08-01修回日期:2024-08-26
基金項目:2020年度教育部重大項目“海峽兩岸統(tǒng)一進程中的語言政策研究(20JZD04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