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認識習作單元課文的教學價值,聚焦單元語文要素,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學習能力進階,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 學力進階 習作單元 教學實踐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習作策略單元,編排了兩篇閱讀課文和兩篇習作例文,選文素材在課程知識層面有明顯的螺旋式進階層次,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習作思維、學習力的進階和發(fā)展。
1.聚焦要素,統(tǒng)整單元教學目標。單元語文要素是單元學習的總目標,要想把總目標落實好,就要對總目標進行整體設計,并在各課時的教學中分層落實?;趩卧獙дZ“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確立本單元的兩個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钡谝粋€語文要素是學習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謀篇布局,這個目標是從文章的整體層面上來要求的;第二個語文要素則是針對文章具體內容提出的,學習怎樣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來寫。這兩個語文要素最終的指向,都是為了突出表達文章的中心意思。因此,統(tǒng)整單元教學目標,統(tǒng)籌規(guī)劃單元語文要素,有助于教師理清課時教學任務,并在實際教學中逐一落實。
2.分解要素,細化課時教學目標。本單元有兩篇閱讀課文,分別是《夏天里的成長》和《盼》。要統(tǒng)整單元目標,課時教學目標應隨之細化。
《夏天里的成長》一課,語文要素側重于“從不同方面來圍繞中心意思寫”,因此,教學時可以制定這樣的目標:找出課文的中心句,說說課文是從哪些方面描寫夏天里的成長的,體會課文從不同方面表達中心意思的寫法。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落實好這一目標,就可以為教學《盼》筑好基礎。
《盼》一課,語文要素側重于“選取不同事例來圍繞中心意思寫”,可以制定這樣的教學目標:(1)梳理作者圍繞“盼”寫了“我”的哪些表現(xiàn);(2)重點學習“盼出門”部分,體會作者為了將重要部分寫具體而運用的多種描寫方法;(3)通過品讀關鍵詞句,感受作者的心情變化?!拔摇钡哪男┍憩F(xiàn),就是課文圍繞“盼”字寫了關于“我”的哪幾件事。作者為了表現(xiàn)“盼”,選取了“盼變天”“盼出門”“盼雨?!比齻€不同事例。而“盼出門”寫得最具體,是怎樣寫的呢?哪里寫得最生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呢tHO921b8gHg1StRD25s7cfBWnH578kd9RE0Gv60o1YU=?這是在單元語文要素的觀照下,基于課文具體內容提出的課時要素。這一要素的落實直接關系到本單元的習作教學。
所以,課時教學目標的細化和合理制定,一定是在單元教學目標之下的,是緊扣課時語文要素的,是關注學生學力基礎的建構、發(fā)展和進階的。
1.設置學力節(jié)點,實現(xiàn)任務關聯(lián)。所謂學力節(jié)點,就是將課時教學中的核心學習任務分層設置為若干子任務,這些子任務就如同在達成核心任務這個路徑上的一個個知識和能力的節(jié)點。子任務的達成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在課時學習中階段性學習力的發(fā)展程度。
如,教學《夏天里的成長》一課時,可以設置這樣幾個學力節(jié)點:(1)作者圍繞“萬物生長”寫了哪些事物的生長?自讀課文第3、第4自然段,完成思維導圖;(2)三個不同方面的事物能否刪掉一個?能否調換順序?其實,這兩個學力節(jié)點就是圍繞本課的核心學習任務“從不同方面來圍繞中心意思寫”設計的子任務,兩個任務相互關聯(lián),又相對獨立。
同樣,在教學《盼》一課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學力節(jié)點:(1)想想課文圍繞“盼穿雨衣”寫了“我”的哪些事例;(2)讀“盼變天”“盼出門”和“盼雨?!比齻€部分,找出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我”的心情變化,并據(jù)此完成思維導圖。
兩節(jié)課中,第二個學力節(jié)點都是緊扣第一個學力節(jié)點來設計的。
所以,學力進階視角下的課堂教學中,學習任務一定是緊密關聯(lián)的。只有實現(xiàn)任務關聯(lián),才能把握知識本質,建構知識結構,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實現(xiàn)學生學力進階。
2.整體推進實施,驅動任務落實。設置了學力節(jié)點,再設計出用來整體組織和推進學習活動的真實情境,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就能夠被激發(fā),學習任務才能夠真正得以落實。
如,圍繞《夏天里的成長》一課設置的兩個學力節(jié)點,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找出課文圍繞“萬物生長”寫了哪些事物,進而發(fā)現(xiàn)這些事物并不是同一類的,課文中也是分段來寫這些事物的,每一段寫的是同一種類型的事物。經(jīng)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就可以順利地落實本課時的核心任務,即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從不同方面,表達中心意思”的學習任務。
同樣,圍繞《盼》一課設置的兩個學力節(jié)點,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出為了表現(xiàn)“我”盼穿雨衣,課文中還寫了“我”“盼變天”“盼出門”“盼雨?!边@三件事情。由“盼變天”到“盼出門”再到“盼雨?!保拔摇钡男那槠鹌鸱?,而能將這起伏的心情串聯(lián)起來的就是課文的中心——“盼”。為了將“盼”寫具體,作者在寫這些事例時還綜合運用了多種描寫方法。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實踐中,從學方法到用方法,從學表達到進行自我獨特的表達,在自學自悟和分享交流中實現(xiàn)感悟能力、表達能力的雙重提升。在落實本課時核心學習任務的同時,再次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的學習任務。
兩篇課文的多課時教學,教師緊緊圍繞單元語文要素設計每篇課文的學習任務和學力節(jié)點,進行整體規(guī)劃和實施,驅動任務落實,為本單元學習的最終任務——習作,夯實了學習基礎。
1.搭建學習支架,實現(xiàn)問題真實解決。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時設計了很多學習支架。從單元視角看,本單元兩篇課文的語文要素就是落實“圍繞中心意思寫”這個習作單元總目標的學習支架。如果站在課時視角看,教師制定的課時教學目標和設置的學力節(jié)點就是落實課時教學目標的支架。教師在組織層級性教學、落實層級性任務時也可以使用支架來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經(jīng)歷知識和能力的建構過程,解決學習中的真實問題。
支架一:思維導圖
學生通過繪制樹形的思維導圖可以清晰地從整體上認識《夏天里的成長》這篇課文,作者就是從動植物的生長、沒有生命的事物的生長以及人的生長這三個不同方面圍繞中心意思寫的。而總分式的思維導圖看似簡單,卻可以一目了然地表現(xiàn)出《盼》這篇課文的結構特點,即通過不同事例來圍繞中心意思寫。這也正是本單元導語中強調的“立意為宗”的體現(xiàn)。
支架二:任務勾連
教師還可以結合“初試身手”中的內容,設計學習支架來輔助教學。如,圍繞“閑不住的奶奶”這個習作主題,教學《夏天里的成長》一課時,先讓學生根據(jù)課堂上所學的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思維導圖形式試著理一理。到教學《盼》時,抓住這個支架進行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指導學生圍繞“閑不住的奶奶”這一主題,從學習《夏天里的成長》一課時繪制的思維導圖中選擇一個事例,再運用上本課所學的描寫方法,將事例說具體、說生動。這樣,一個任務在兩篇課文的學習中實現(xiàn)了有機勾連。由此可見,任何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制定都是為了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能力。
2.注重任務關聯(lián),實現(xiàn)結果遷移運用。本單元兩篇課文的教學指向,是為了落實寫好習作這個主要任務。怎樣才能基于兩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調取已有經(jīng)驗,實現(xiàn)遷移運用呢?在本單元的習作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三個教學任務:(1)回顧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明確習作要求;(2)速讀兩篇例文,學習如何使用不同方法把重要部分寫具體;(3)完成“習作單”,分解寫作任務,嘗試寫作。第一個任務是對兩篇課文如何落實“圍繞中心意思寫”的再回顧和再總結;第二個任務是學習兩篇文章如何以不同的行文風格來“圍繞中心意思寫”;第三個任務中“習作單”的使用,則是caffcac6d298910adca51cc3a25fe88567512af6044376781f8540d9c60815c8幫助學生在寫作前對習作進行一次整體的思想和內容的建構。
寫作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不只是為了寫好作文,更是為了寫作思維的訓練。同理,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什么?不只是為了讓學生學好課文,學好教材,而是要站在語文素養(yǎng)、課程標準,甚至是學生身心成長的高度去發(fā)展學生,為學生的生命成長賦能。賦予他們良好的學科學習習慣、學科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運用所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提升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質量。指向學力進階的習作單元教學實踐是基于兒童本位,指向學生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形成的有效嘗試。※
[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中小學課程基地與學校文化建設項目“指向兒童自能的‘學力進階’課堂建設”研究成果;2023年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小學學力進階課堂的建構與實施”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23JSQZ0152]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