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青春期聽力障礙學生“三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024-10-15 00:00:00白云
      現(xiàn)代特殊教育 2024年18期

      【摘要】 青春期是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fā)的階段。聽障學生由于聽力與言語方面的障礙,并受到自身、家庭及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其心理問題更加復雜獨特。為此,聾校在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時可采取服務學生、助力家長、賦能教師“三位一體”的教育策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促進青春期聽障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 青春期;聽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62

      【作者簡介】 白云,一級教師,蘇州市盲聾學校、蘇州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江蘇蘇州,215000),1012555989@qq.com。

      黨的二十大提出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發(fā)展”的目標[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殘障兒童和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意識,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潛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關鍵一環(huán)。因此,做好聽力障礙(以下簡稱“聽障”)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聾校德育的工作重點之一。青春期屬于每一個孩子,它不因障礙而缺席,也不因殘疾而失色。守護學生,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是家長和教師共同面臨的課題。

      一、青春期聽障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xiàn)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青少年期定義為10歲到19歲從童年步入成年的人生階段,這是人類發(fā)展的一個獨特階段,也是奠定健康基礎的重要時期。青少年在身體、認知和社會心理方面都在迅速成長,并影響到他們的感覺、思維、決策以及與周圍世界的互動[2]。青春期是心理問題高發(fā)的階段,而聽障學生由于聽力與言語方面的障礙,則需要面對更多更復雜的問題[3]。

      張寧生、簡仲謙、蘭繼軍等學者的研究顯示,聽障學生與同齡健聽學生相比,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心理問題檢出率較高[4-7]。徐方忠等人的調查研究則顯示,青春期聽障學生在同一項目的得分普遍高于低年級進入青春期前的聽障學生,且具有典型性特征[8]。

      (一)自我意識水平偏低

      自我意識構成了個體心理素質的核心要素。健聽學生通常會在青春期階段迎來自我意識的顯著增加。然而,由于聽障學生在聽力和語言上的障礙,這一成長階段常常會伴隨著心理上的微妙轉變或失衡。這種狀況可能抑制他們的自我意識,從而引發(fā)一系列心理和行為上的挑戰(zhàn),如:對自己的潛力和才能缺乏信心、思維不夠靈活、創(chuàng)新能力受限;在獨立思考方面存在困難,過分依賴他人,難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此外,他們更容易選擇放棄,缺乏恒心和自控力,情緒和行為表現(xiàn)出不穩(wěn)定性。

      (二)社會交往能力偏弱

      青春期是青少年在情感、行為和思想上逐漸與父母產生距離的時期。與此同時,他們對教師的看法開始帶有保留、批判和懷疑的成分,而同伴關系開始在他們生活中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青春期學生常常有強烈的社交需求,但人際交往障礙卻是他們需要面對的一個普遍且復雜的問題。

      聽障學生在理解及運用口語方面經常面臨重大挑戰(zhàn),即便是那些有部分聽力并能夠進行一定口語交流的學生,其發(fā)音和語調也可能存在問題,從而造成交流障礙。這種溝通障礙不僅減少了信息傳遞的有效性,還會引起社交排斥,增加個體感到孤立的風險。除了直接的語言交流難題,聽障學生在社交經驗方面也相對不足,這使得他們在理解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等非語言性信息時,同樣面臨挑戰(zhàn)。這種局面進一步削弱了他們準確識別他人情緒和意圖的能力。此外,由于缺乏正常的社會經驗及對社交禮儀的不熟悉,聾校聽障學生在社交互動中常常表現(xiàn)出不符合社交規(guī)范的行為。

      (三)情緒控制能力偏弱

      青春期的到來伴隨著青少年心理狀態(tài)的顯著變化。最顯著的表現(xiàn)通常是難以控制情緒,對外界刺激反應敏感,情緒波動頻繁,容易發(fā)怒和過度激動。此外,這一階段青少年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這可能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一方面極度希望與異性建立聯(lián)系,另一方面則對異性交往感到恐懼或排斥。在沒有得到恰當?shù)那啻浩谏砗托睦斫】到逃那闆r下,這些心理障礙可能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持續(xù)存在的問題。

      對于聽障學生而言,語言能力的不足限制了他們表達情緒的能力。缺乏及時的情緒反饋、社會支持和有效的情緒管理技巧,使得聽障學生難以察覺和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導致在情緒控制方面的能力通常較弱。與同齡健聽學生相比,聽障學生更容易出現(xiàn)抑郁和焦慮的情緒反應。

      除此之外,青春期聽障學生還可能遭遇其他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源自對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和生活理想的不確定感,以及與同伴在學業(yè)成績、外貌、社交關系或物質條件等方面的比較所引發(fā)的嫉妒,家庭環(huán)境的緊張和親子關系的沖突也是常見的問題。此外,個別學生會存在孤獨癥譜系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問題[9]。這些心理問題會對他們的學業(yè)表現(xiàn)和日常生活產生不利影響,這要求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在各方面給予關注,并采取適當?shù)母深A措施。

      二、青春期聽障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

      青春期聽障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多維度的社會現(xiàn)象,其成因可以從個人、家庭及外部環(huán)境等多個層面進行分析。

      (一)個人因素

      1.性壓抑

      青春期階段,伴隨第二性征由出現(xiàn)到成熟,聽障學生和健聽學生一樣,開始對性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欲,但他們對性的渴求和探索通常會受到來自社會文化和教育體系的保守態(tài)度的抑制。弗洛伊德強調了性本能在個體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性壓抑可能導致心理問題[10]。青春期的性壓抑往往導致聽障學生情緒上的躁動不安,乃至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

      2.身心發(fā)展不平衡

      埃里克森提出,在青春期階段,青少年通常會面對“建立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11]。在青春期,聽障學生的生理成長速度加快,然而他們的心理成長與健聽同齡人相比可能會顯得滯后,進而導致身心發(fā)展之間的不協(xié)調。這種不匹配、不協(xié)調加劇了他們內心的沖突感。聽障學生在從兒童期過渡到成年期的過程中會面對諸多矛盾與不確定,這些連續(xù)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常常使他們感到焦慮不安。

      3.聽力障礙

      在青春期,同伴接受度和歸屬感對于個體的自我認同和情感健康至關重要,其重要性往往會超越師生乃至家庭關系。由于聽力的限制,聽障學生在參與集體活動或理解同齡人的社交暗示時可能會遇到困難,這進一步增加了建立同伴關系的復雜性。聽障青少年會因為無法充分參與同伴間的互動而感到自己與群體格格不入,這種被排除在外的感覺會加劇他們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此外,聽力障礙造成的自我價值和社會融入障礙容易引發(fā)自卑感,并影響聽障學生的社會關系和情感表達,這與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補償理論相呼應[12]。

      (二)家庭因素

      1.親子溝通困難

      米紐慶的家庭系統(tǒng)理論認為,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和溝通模式對個體發(fā)展至關重要[13]。盡管健聽學生的親子溝通也存在著各種問題,但與其相比,聽障學生家庭中由于聽力損失導致的語言特殊性造成的親子溝通困難則更為嚴重。聽力障礙限制了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對于聽障學生而言,聽力損失是遺憾的源頭,而沉默反而增強了他們與他人交流的渴望。然而許多聽障學生的家長由于缺乏學習手語的意愿或資源,并不熟悉手語。雖然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交流可以通過眼神和簡單手勢完成,但這種溝通方式難以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因此,家長可能難以覺察和應對聽障孩子的心理需求。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親子間的溝通障礙可能會逐漸演變成溝通缺失。溝通的缺失不僅影響了聽障學生對他人理解和信任的能力,也可能對他們建立同伴關系造成負面影響。

      2.家庭教育不科學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健聽學生而言,不科學的家庭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家長基于錯誤的成才觀、教育觀與價值觀對子女寄予過高的期望,導致子女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此外,家庭環(huán)境和氛圍的不和諧,如夫妻關系緊張和頻繁爭吵,以及對子女心理需求的忽視,也會對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傷害,引發(fā)親子關系的緊張和子女的叛逆情緒。

      對聽障學生而言,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因為自身教育層次和對聽障的認識不足,家長采取了不恰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部分家長對聽障子女持有消極態(tài)度,認為他們不如其他孩子,未來沒有太多希望,甚至將他們視為家庭的負擔。這種態(tài)度導致家長忽視聽障子女的潛能和需求,對他們的教育和發(fā)展投入不足;部分家長則因為對聽障子女的愧疚感而采取溺愛的教養(yǎng)方式,不設定合理的期望和界限,導致聽障子女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

      3.代際觀念沖突

      在家庭環(huán)境中,不同代際之間由于價值觀、行為習慣、社lOuxGkDTvz017K/4SuMvxQ==會角色期望、文化認同等方面的差異產生矛盾和沖突,尤其是在快速發(fā)展和變化的社會背景下,這種沖突更為明顯。而青春期是聽障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他們開始對自然世界、社會生活、人際交往等問題進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其認知發(fā)展水平的局限,人格具有幼稚性,表現(xiàn)出主觀的片面性和絕對性,聽障學生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更為顯著,這更加劇了其家庭中的代際觀念沖突。在這種情況下,聽障學生往往不明白家長的想法為什么與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從而出現(xiàn)煩躁和不安的情緒,進而在心理上產生障礙。

      (三)環(huán)境因素

      1.人際環(huán)境

      青春期是人際關系網(wǎng)絡迅速擴展的時期,同伴間的相互作用對個體成長具有顯著影響。聽障學生的這一發(fā)展階段尤為關鍵。在這一階段,他們開始探索外部世界,尋找自我認同,并尋求在父母和教師之外的獨立性,建立多樣的人際聯(lián)系。對于住校的聽障學生而言,校園生活成為他們社交互動的主要場所,同伴和師生關系對他們的社交技能發(fā)展至關重要,也是他們表達和處理情緒的關鍵渠道。然而,當同伴或師生關系出現(xiàn)問題時,聽障學生可能會感到焦慮或抑郁,因為這些關系是他們社交發(fā)展和情緒釋放的主要途徑。由于聽障的影響,聽障學生更容易在社交互動中遇到挑戰(zhàn),小矛盾可能被放大,導致過激反應或回避行為,影響他們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他們對他人的無意動作更為敏感,容易誤解他人的意圖,感覺被排斥或不受喜愛。

      2.教育及生活環(huán)境

      教育及生活環(huán)境在青春期聽障學生的發(fā)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一時期的聽障學生不僅要應對學業(yè)上的難題,還需面對職業(yè)發(fā)展路徑的未知,這些挑戰(zhàn)讓他們感到迷茫和受挫。對于能力發(fā)展尚未成熟的聽障學生來說,這些問題更易引發(fā)挫敗感。尤其是那些家庭經濟條件和學業(yè)成績平平的學生,在與同伴的比較中,更容易感到孤立、孤獨和敏感,從而產生心理適應問題。

      3.社會環(huán)境與支持

      社會對聽障群體的接納程度和態(tài)度會影響其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開放和包容的社會環(huán)境可以鼓勵他們的社會參與,而歧視和偏見則可能導致孤立與邊緣化。盡管近年來社會對于殘障人士的整體接納有了長足發(fā)展,但現(xiàn)實生活中,依然有部分人會因為不了解而對聽障學生持有偏見。同時,相應的支持服務與資源、政策與法律保護還不健全,這些都對聽障學生的社會交往和個性發(fā)展產生了消極影響。聽障學生在社會交往中遇到溝通障礙和不公正的對待等經歷時會對與健聽人群的互動產生畏懼,從而選擇避免這種交往。長此以往,這種回避導致他們逐漸與外界隔絕,社交圈受限,并進一步影響其心理健康發(fā)展。

      三、“三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針對影響青春期聽障學生心理健康的個人、家庭及環(huán)境三大因素,蘇州市盲聾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創(chuàng)設了關注學生自我成長、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專技提升的“三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形成了校長負總責、副校長具體落實、各科室負責人為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充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將其納入多項工作體系和目標,采取多種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深入,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及資源拓展

      1.創(chuàng)設心理健康友好環(huán)境

      學校通過構建心理健康工作網(wǎng)絡體系、落實學生心理健康三級監(jiān)護網(wǎng)絡、制訂心理危機干預應急處置預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設,建設專業(yè)規(guī)范的心理咨詢室,建設游戲治療、音樂治療等專項治療室,開通校內心理求助熱線保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建設。學校在常規(guī)心理健康課程的基礎上,開展校本特色體音美勞動相關課程,利用班級環(huán)境與校園環(huán)境布置、“我們的節(jié)日”等系列德育活動與豐富多彩的課后延時服務等,增強聽障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師生幸福指數(shù),增強學生生命安全意識,提升心理調適能力。

      2.青春期自我成長專題“團輔”

      青春期聽障學生在自我認識、人際交往和情緒管理等方面問題突出,為幫助他們更好地度過這一關鍵時期,學校面向聾部高年段學生開展了“潤心”守護——青春期自我成長團輔系列活動(見表1)。為使團輔效果最大化,團輔結束后,班主任在班級開展后續(xù)引導,提高針對性。此外,面向全校各年齡段學生,圍繞“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和“自我認識”等主題開展心理團輔活動,加強心理教育系統(tǒng)性。

      表1 青春期自我成長團輔主題

      [主題

      主要內容 1.我是一個獨特的人 從自己的視角來認識自己和他人,從別人的視角來重新認識自己,并練習真誠地贊美別人 2.人際交往——尊重 尊重并不意味著對方必須和你一模一樣,如果他愿意聽你說完,或者愿意給你機會表達,這就是一種尊重 3.認識我們的情緒 用情緒ABC理論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事件 4.你和你喜歡的“TA” 明白在這個年齡階段每個人普遍會面臨的困惑,通過學習斯滕伯格的“愛情三元論”,了解“完美”愛情 ]

      3.青春期自我成長“個輔”

      從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出發(fā),建立個別輔導模式,以彌補“團體輔導”的不足。每學期初,學校對全體在校學生進行兩次心理測評,第一次測評使用《癥狀自評量表》(簡化版),復評則使用《抑郁焦慮壓力量表》(DASS-21);廣泛征詢班主任、任課教師的意見,排查、篩選有心理輔導需要的學生;學校陽光中心在列出主要問題癥狀后與家長進行溝通,在獲得家長同意后,推薦給專職心理教師和外聘心理咨詢師,由他們進行個別輔導。對于那些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還會在基本評估的基礎上建議其監(jiān)護人帶去醫(yī)療機構作相關診斷和治療。此外,鼓勵有需求的聽障學生在游戲治療室中進行充分的自我表達和自我探索,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心理上的療愈和成長。

      4.性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

      “健全人格”是學校辦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引導學生學習各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對于青春期學生來講,性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為進一步加強聽障學生的性教育工作,學校成立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盲聾學生性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研究組,在文獻分析、專家咨詢、考察訪談的基礎上,設計編制了《聽障學生健康狀況調查表》。問卷在學校小學四年級以上范圍內發(fā)放,共有120位學生參與問卷填寫,最終收到120份答卷,有效問卷達到96%。

      課題組對收集的問卷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分析與總結。在獲得理論、政策、現(xiàn)實依據(jù)的基礎上,課題組借助“你我伙伴計劃”的“青春無礙殘障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項目”平臺,進行聽障(視障)學生性教育課程的設計研究?;趪蚁嚓P政策法規(guī)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學校將性教育課程的總目標定為:根據(jù)聽障(視障)學生身心發(fā)育特點,通過性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性行為的習得與管理、情感管理及溝通與交往,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本課程包含性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性行為的習得與管理、情感管理及溝通與交往三個方面,三者相互滲透。課題組秉承整體性、科學性原則,對盲聾學生性教育課程內容進行選擇,設計了課程內容大綱,包含“了解/愛我們的身體”“生殖系統(tǒng)”“青春期的變化”“公共與隱私”“性暴力”“性行為與決策”“避孕與疾病預防”“性別平等”“溝通與交往”“愛情與婚姻”十個方面。性教育課程的開展,絕不只是性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傳遞給學生正確的性觀念,建立良好的性道德,珍愛生命,學會選擇、尊重、自律自護,對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積極影響。

      5.大學生心理健康課

      學校于2018年與蘇州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合作,設立了針對聽障學生的五年一貫制園藝技術專業(yè),迎來了一批大學生。為此,學校特別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該課程綜合了知識教育、心理實踐和行為訓練,旨在幫助高職階段的學生認識到健康心理狀態(tài)對其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重要性。課程通過教授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幫助他們理解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認識到自己的個性特點,并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觀念。學生將學習如何調整心理狀態(tài)、解決心理問題,以及如何面對在適應環(huán)境、個人發(fā)展、職業(yè)規(guī)劃、學業(yè)成就、社交、情緒控制、應對壓力、戀愛關系、情感以及人格發(fā)展等方面遇到的困惑。課程內容還包括預防心理問題和危機的發(fā)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些內容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接納,以及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壓力管理能力,幫助他們對未來和人生作出科學的規(guī)劃。此外,課程還鼓勵學生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品質,發(fā)掘自身的心理潛能,完善人格,形成樂觀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心理素質基礎。

      (二)深化落實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為了更好地支持家長并提升他們的養(yǎng)育能力,學校堅持深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通過多種形式增強家長對青春期聽障學生身心特點的理解。通過這些活動,家長學習到科學的養(yǎng)育方式和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從而提升日常的親子溝通和交流質量。此外,學校還提供個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根據(jù)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理解和支持。

      1.青春期成長家庭教育工作坊

      學校針對中、高年段聽障學生家長,在調查其需求的基礎上,結合青春期聽障學生的身心特點,開展青春期成長系列家庭教育工作坊主題活動(見表2),幫助家長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對其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有效促進親子之間的良性溝通。

      2.線下親子溝通拓展

      學校堅持開設家長手語學校,近年來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定期發(fā)布結合課程教學的手語視頻,幫助家長了解相關知識,掌握與聽障學生溝通的基本技能,拓寬親子溝通的途徑。同時,通過組織開展線下親子實踐活動“親子游園會”“親子運動會”等,增強家校連接,提升親子溝通的有效性,促進聽障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3.線上家校社共同體

      利用線上平臺建設家校社共同體,提升特殊學生家庭幸福感是學校在疫情期間進行家庭教育指導路徑探索中找到的有效方法并沿用至今。“家庭教育”是學校微信公眾服務平臺的固定欄目,包含手語繪本故事、通用手語推廣、通用盲文推廣和家庭教育工作坊四個子欄目。聽障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不是青春期突然出現(xiàn)的,而是源于長期矛盾無法化解的積累和集中爆發(fā)。因此,青春期問題并不只在青春期用力,而是要把工作做到前面,在學生剛入學時就進行家庭教育的干預,幫助聽障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家庭關系,降低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概率。聽障學生親子關系中最后的一堵“墻”是語言。之前家長通常借助手語學校的幫助拆“墻”,但受困于學校工作時間和家長工作時間的重合,能夠堅持來學習的家長并不多,學過了也容易忘記。目前,學?;诮滩倪M行通用手語推廣,既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和課后復習,家長也可以同時學習手語和督促孩子的學業(yè),增進親子溝通。學校家庭教育項目組精選了關于兒童社會交往中文明禮儀教育的繪本,并錄制了手語故事視頻,在家長的引導下,讓孩子在趣味閱讀中也能輕松學到社會交往的禮儀知識,助力社交能力發(fā)展。

      (三)強化教師專業(yè)技能提升及自我關懷實踐

      1.多措并舉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技能

      青春期聽障學生心理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在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和整體規(guī)劃的基礎上,為滿足教師的學習需求,采用上崗資格培訓、心理沙龍活動、專題講座、團輔、集中會議、心理教師專業(yè)督導等形式,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提升工作。

      2.培養(yǎng)教師心理健康素質

      教師自身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是落實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學校多措并舉,加強教師對自身的關懷,在日常教學中能從積極關注的視角,以全然的傾聽、陪伴和接納為主,不斷為每一位教師尋找他們曾經成功的經歷,從而增強他們的力量感和效能感。以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培養(yǎng)其認知素質,提高情緒識別能力和應對能力培養(yǎng)其情緒素質,鼓勵其克服困難、完成工作目標、培養(yǎng)其意志素質,倡導真誠、公平、勤奮等積極品質,培養(yǎng)其個性素質[14]。

      三、基本成效

      關注學生自我成長、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專技提升的“三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構建了一個全面的支持系統(tǒng),不僅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也關心家長和教師的成長和發(fā)展,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個健康、積極的教育環(huán)境。

      學校面向校內49名青春期(10—19周歲)聽障學生,在實施“三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一學年開始前后,兩次使用《癥狀自評量表》(簡化版)進行心理健康情況測評,被測學生在軀體化、焦慮、抑郁等項目得分均有顯著下降(詳見表3),心理健康教育卓有成效。

      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和實施有效提高了青春期聽障學生對自身心理問題的覺察能力,學生主動求助的意愿明顯增強,求助時的疑慮和“羞恥感”明顯減少,能夠坦然地和心理教師預約時間,并按照約定走進“陽光中心”解決自己的煩惱,突發(fā)性心理危機事件減少。家長對青春期聽障學生的身心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科學的養(yǎng)育方式,提升了日常親子溝通和交流質量。同時,學生也看到了家長為自己做出的嘗試和改變,對家長多了一份理解,增強了家長與學校的黏合度,實現(xiàn)了家校協(xié)同“1+1>2”效應。學校專兼職心理教師與學生的師生比接近1∶8,遠超規(guī)定的1∶500,為青春期聽障學生心理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教師在精進心理健康教師專業(yè)技能的同時,通過自我覺察和自我疏解,提高對自身的心理關懷度,從而以更加專業(yè)、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面對每一位學生,進一步助力聽障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16)[2024-05-25].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世界衛(wèi)生組織.青春期衛(wèi)生[EB/OL].(2021-11-17)[2024-05-25].https://www.who.int/zh/health-top-ics/adolescent-health#tab=tab_1.

      [3]Kail R V,Cavanaugh J C.Human development:a lifespan view[M].5th edition.Stamford:Cengage Lear-ning,2010:296.

      [4]張寧生.聽力殘疾兒童的心理與教育[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

      [5]簡仲謙,湯素梅,胡勝利.聽障中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6(14):38-43.

      [6]蘭繼軍,張銀環(huán).我國聾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6(24):30-35.

      [7]蔡希美,羅其昌.聾生、盲生SCL-90測試結果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1998(3):21-25.

      [8]徐方忠,馮年琴.聽力殘疾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2):145-146.

      [9]李若暄.新時期初中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有效干預對策探究[J].學苑教育,2023(2):9-11.

      [10]弗洛伊德.性學三論[M].若初,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2-36.

      [1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孫名之,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101-156.

      [12]黃曼娜.中學生自卑感的特點及其克服[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9(4):40-44.

      [13]米紐慶.家庭與家庭治療[M].謝曉健,錢銘怡,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32.

      [14]劉金平,任潔,原雨霖.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結構及其培養(yǎng)[J].課程·教材·教法, 2019(1):118-123.

      A Study of the “Three-in-On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trategy for Adolescent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Take Suzhou School for the Blind and Deaf as an Example

      BAI Yun

      Abstract: Adolescence is a period of high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face more complex and uniqu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ue to the affects from themselves, family an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their hearing and speech obstacles. Therefore, deaf schools can adopt a “Three-in-One” education strategy of serving students, helping parents and empowering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deaf school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adolescent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Key words: adolescence;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al strategy

      Authors: BAI Yun, first-grade teacher, Suzhou School for the Blind and Deaf, Suzhou Special Education Guidance Center(Suzhou, Jiangsu, 215000), 1012555989@qq.com.

      (責任編輯:張彩霞)

      宜春市| 泰兴市| 灵武市| 襄汾县| 新密市| 娄底市| 多伦县| 津南区| 凌海市| 民权县| 宜昌市| 平舆县| 通化市| 武川县| 卓尼县| 和顺县| 临清市| 宣城市| 新干县| 昌宁县| 仪征市| 郴州市| 乌审旗| 洛南县| 蓝山县| 迁安市| 襄汾县| 桃江县| 古浪县| 宝兴县| 东宁县| 邵东县| 青海省| 靖西县| 花莲县| 五指山市| 泽库县| 辽阳市| 肥乡县| 白山市| 西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