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隋唐時期音樂繁榮的基礎上,宋元時期文化藝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是戲曲藝術的第一個黃金期,?為戲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在這種背景下,戲曲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以宋雜劇、元雜劇、南戲等為代表,逐漸取代隋唐時期歌舞音樂成為主流藝術形式。本文對宋元時期代表性戲曲種類進行概述,進而對宋元時期戲曲藝術的產生與發(fā)展、代表作品進行闡述,希望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二、宋元時期的戲曲概述
(一)宋雜劇
宋代是我國戲曲的成熟期?!八坞s劇”為宋代一種綜合性的戲曲,泛指各類表演技藝,其核心在于將角色的臺詞與說唱、歌曲、舞蹈等元素巧妙融合。這一藝術形式早于南戲出現,源于唐朝的參軍戲,并在此基礎上逐漸演變,形成了由各類雜戲歌舞構成的戲曲形式,融合了武術、說唱、歌舞等多種技藝,其內容包括諷刺戲與滑稽戲,主要盛行于北方,經過北宋與南宋的發(fā)展,最終在元代達到巔峰。
宋雜劇展現了多元化的藝術特點,其中包括末泥、引戲、副凈、副末、裝孤等主要角色。其表演結構層次分明,首先,艷段作為開場部分,通常是一段簡短的、獨立的歌唱舞蹈段落;接著,正雜劇作為主體,呈現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包括歌唱、舞蹈、說白等元素;最后以雜扮作為結尾,以滑稽戲的形式展現自由隨意的表演。這樣的結構使宋雜劇在戲曲藝術中獨具魅力,為后世戲曲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三個部分可以分開單獨進行相應的演出。宋朝的雜劇音樂汲取了唐朝的歌舞大曲、百戲以及說唱音樂中的一些曲調元素,唱段結構一般由曲牌體構成,曲式是北曲,旋律為七聲音階,可以說宋雜劇是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上最早的戲曲形式。
(二)元雜劇
宋代雜劇受金院本影響不斷發(fā)展,至元朝達巔峰,稱北雜劇或元雜劇。元雜劇基于金院本與諸宮調,融合曲詞、賓白、科介等元素,成為獨特的綜合藝術形式。其結構嚴謹,通常由四折加一個序幕組成,有時也通過楔子來連接各個部分,使故事連貫流暢。元代時期,眾多文人紛紛投入元雜劇創(chuàng)作,使這一藝術形式從簡單的說唱逐漸演變?yōu)榫哂型暾麛⑹滦缘膽蚯问?。元雜劇以其嚴謹的結構、豐富的音樂元素和獨特的角色表演,在中國戲曲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在音樂方面,元雜劇以北曲的七聲音階為基礎,每一折都使用相同宮調的曲牌組成套曲,當折數變換時,宮調也隨之改變,這體現了元雜劇在音樂結構上的獨特之處。在角色設定上,元雜劇將人物分為末、旦、凈、雜等幾類,其中末和旦是主要的演唱者,其他角色則以賓白的形式展現其表演特點。
(三)南戲
南宋初,溫州一帶流行的南戲,即永嘉雜劇,源于南方民間戲曲,融合多種表演方式,含插科、打諢、念白、歌舞等元素。元代雜劇雖盛,但南戲在江南仍獨具魅力。至元末,戲曲發(fā)展注重綜合藝術元素,歌舞尤為突出,賓白、曲白等語言藝術亦不可或缺,共同豐富了戲曲的內涵。由此可見,南戲最初基于五聲音階,后來又加入了北曲,是南北曲的融合,它的節(jié)拍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樂曲沒有受到宮廷曲調的約束,可以在任何時候進行變化。
同時,南戲的舞臺體系獨具匠心,其結構靈活多變,分為上下場,每場都有獨特的場景設計,每幕則擁有獨立的表演空間。這一體系將戲曲的唱、念、做、打等元素融為一體,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南戲的演唱形式豐富多樣,包括齊唱、對唱、獨唱等,而念白則占據重要地位,與歌唱相互映襯,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南戲的角色豐富,有生、旦、凈、丑、外、末、貼七個主要角色,這些角色通過念白與演唱相結合的形式,展現出各自的性格與情感。念白形式既具韻律性又通俗易懂,與唱腔相互穿插,使劇情更加緊湊,人物矛盾更加突出。
元末明初時期,隨著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北方藝人南遷并與九山書會等藝術團體融合,推動了南戲的全面發(fā)展。南戲逐漸從北方傳播到南方,成為一種跨地域的劇種,對中國戲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梢哉f,南戲不僅是中國戲曲的重要基石,更是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三、宋元時期戲曲的產生與發(fā)展
(一)戲曲的產生
1.宋雜劇
宋雜劇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雜戲組合而成的綜合性形式,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的戲曲雛形——歌舞雜戲。宋初生產力恢復,經濟繁榮,城市因此成為文化與音樂的交融中心,諸如“瓦舍”“勾欄”等娛樂場所應運而生,對雜劇藝人隊伍的發(fā)展壯大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些場所,雜劇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慢曲類型曲牌,按不同的民謠和叫賣聲唱出曲調,以單純的鼓樂形式演唱。宋代,文人、學者對隋唐曲子進行了重新編排,采用了豐富的音樂形式,如“犯調”“攤破”“偷聲”“減字”等。抒情性的歌曲迅速融入了詞牌,這些短句長度不等,適于表現復雜情緒的變化。
2.元雜劇
元代不斷接觸印度文化與西方戲曲藝術,推動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此外,元代城市繁榮為戲曲的興盛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民眾基礎,這為元朝戲曲的興盛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由于元代統(tǒng)治階層對文化、藝術等方面重視不足,知識分子不被重視,士大夫也參與各類劇種的創(chuàng)作之中,為元朝戲曲的發(fā)展與興盛做出了重要貢獻,使元雜劇完全具備了戲曲的本質特征,既嚴謹、完整、統(tǒng)一,又個性鮮明。
3.南戲
史料中關于南戲起源的記載存在兩種觀點:一是北宋末年說,二是南宋光宗朝說。兩者時間跨度約有70年之久。這70年間,南戲經歷了從農村坊間的小規(guī)模演出逐步成長為一種成熟的戲曲形式的關鍵發(fā)展階段。由此可推知,南戲大約萌生于北宋與南宋交替之際,并在南宋時期臻于成熟,最終確立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隨著宋代統(tǒng)治階層遷至浙江溫州一帶,溫州的政治、經濟地位顯著提高,文化藝術進入了空前發(fā)展階段,為南戲的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南戲又被稱為“永嘉雜劇”“溫州雜劇”。南戲產生后發(fā)展至杭州、蘇州、福州、泉州、景德鎮(zhèn)等地,逐漸成為紅遍大江南北的聲腔劇種,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種聲腔,如溫州腔、杭州腔等。
(二)戲曲的發(fā)展
1.宋代
宋代的戲曲活動,地域上主要集中在以北宋都城汴梁為中心的中原地區(qū)、以金上京會寧府為中心的東北地區(qū)以及以南宋永嘉為中心的南方地區(qū)。由于地域不同,戲曲的形態(tài)與文化氛圍也不同,故又有“宋雜劇”“金院本”和“南戲”之分。長期以來,“雜劇”一詞是指各類演出藝術,到了北宋,與隋唐時期雜戲側重于“雜”有所不同,宋雜劇的側重點已經逐漸落到了“劇”上,雜劇與歌舞分離,形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出現了大量的戲曲作品。
宋代戲曲特色鮮明,分為歌舞戲與滑稽戲兩大類型,內容豐富多樣?;鼞蛑校豆俦倦s劇段數》收錄了280種劇目,以《老孤遣妲》《四孤夜宴》等為代表。歌舞戲在當時同樣重要,其名稱常以大曲、法曲、抒情曲等作為修飾,占《官本雜劇段數》半數以上。南宋時,雜劇藝術人才輩出,女演員尤為出色,如崔上壽、楊總惜等,均為民間瓦舍勾欄的名角,展現了宋代戲曲的繁榮與活力。
2.元代
元曲是元代戲曲藝術發(fā)展較快的一種形式,它包含雜劇、散曲,在實際內容和藝術創(chuàng)造方面都是當時的典型。散曲分為兩種,即小令和套數。小令起源于唐代晚期,常常被寫成一個單獨的旋律,就像一個單獨的音符,但是這個音符可以反復出現,或者與其他一兩首同樣音調和節(jié)拍的過場旋律一起出現,在每個段落中加入一些補充的詞語,從而構成了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固定的節(jié)拍。
散曲是由同一宮調組成的一組連綴的小曲,它包含六宮和十一調。其中,六宮分別為中呂宮、正宮、南呂宮、仙呂宮、道宮和黃鐘宮等;而十一調則涵蓋了小石調、大石調、般涉調、高平調、商角調、歇指調、商調、雙調、宮調、角調以及越調。元曲的起源廣泛,既有源自里巷的民間曲調,也有來自北方及西部少數民族的曲調,這些不同的音樂元素共同構成了元曲的豐富內涵。
四、宋元時期的戲曲作品
宋代的戲曲音樂皆有劇本,但多數失傳,僅留目錄記載。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舊事》記錄了《官本雜劇段數》,開列南宋時臨安宮廷和民間演出的雜劇劇名280目。其演出形式活潑多樣,題材豐富,尤以滑稽戲為多,如《眼藥酸》《急慢酸》等。當時演出活動盛行,如《目連救母》在京城極受歡迎。后來,金繼承宋雜劇,稱金院本。當時的雜劇藝人經常創(chuàng)編許多新奇的故事來豐富它?!恫滔e》就是其中一個新編創(chuàng)的作品。如果說金代中前期是對宋代戲曲音樂的編創(chuàng)期,那么金朝后期可以說是對宋代戲曲音樂的定稿期。金院本題材廣泛,風格各異,佳作有《禾下家門》等。南宋定都臨安后,溫州成為抗金后方要地,文化、經濟、政治地位上升,成為藝人云集之地。在南戲的基礎上,“永嘉雜劇”就成型了。其代表作品有永嘉人編創(chuàng)的《王魁負桂英》《趙貞女蔡二郎》等?!稄垍f(xié)狀元》是目前傳世的南戲曲本,代表了當時南戲的最高成就。到了元代,由于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劇作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即為后人所說的“元曲四大家”。其中,關漢卿是元代雜劇的重要代表人物,作品豐富,如《竇娥冤》《望江亭中秋切鲙》《關大王獨赴單刀會》《詐妮子調風月》等,深刻反映社會現實,推動了藝術進步。另一位杰出劇作家王實甫,其作品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代表作《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均為戲曲音樂中的經典,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這兩位劇作家的作品不僅豐富了元代戲曲藝術,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此時,南北戲基本定型,北戲以七聲音階為主,風格雄渾;南戲以五聲音階為主,稍顯輕柔。隨著元代戲曲藝術的發(fā)展,燕南芝庵的《唱論》和周德清的《中原音韻》相繼問世,成為最早的戲曲演唱理論和韻書,對后世語音研究及歌劇、說唱音樂發(fā)展影響深遠。
五、宋元時期戲曲的影響
北宋統(tǒng)一后,中原迎來了百余年的和平與安定,經濟、文化均獲得了顯著發(fā)展,這為宋元戲曲的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社會的穩(wěn)定與經濟的繁榮,戲曲音樂這種宮廷貴族獨享的娛樂方式逐漸平民化。元代文人杜仁杰在《耍孩兒·莊家不識構闌》中生動描繪了當時農民觀看戲曲的情景,只需花費少量錢財,即可隨時進入勾欄欣賞戲曲表演。這一現象標志著戲曲開始擁有了自己的舞臺,并逐漸成為市民文化的主流。
瓦舍、勾欄等娛樂場所的出現,是當時社會市民文化的重要體現。這些場所不僅為戲曲藝人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也吸引了大量觀眾,使戲曲的受眾從宮廷貴族擴展到普通百姓。這一轉變極大地推動了戲曲的普及與發(fā)展。戲曲由祭祀的附屬品演化為一種娛樂方式,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也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此外,劇本創(chuàng)作的繁榮也是推動戲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戲曲作品不斷涌現,戲曲音樂逐漸多元化,迎來了古代戲曲的繁盛時期。
宋元時期,?戲曲藝術走向成熟,通過深厚的文化內涵,?傳遞了中華傳統(tǒng)道德觀念、?美學觀念,?對民眾的思想、?情感、?精神等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宋元時期的戲曲不僅在藝術形式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也占據了重要地位,?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結語
宋元時期是中國戲曲發(fā)展的第一個黃金期。勾欄、瓦舍的出現與民間曲藝的繁興,實現了說唱、歌舞和扮演故事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呈現。這一時期,?戲曲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藝術形式逐漸形成并得到發(fā)展,為戲曲藝術第二個黃金期的到來打好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鄭育.宋元時期戲曲音樂探源與形成[J].戲曲之家,2020(24):8-9.
[2]萬蕾琪.我國戲曲藝術的萌芽與發(fā)展[J].黃河之聲,2019(13):20.
[3]朱佳媚.戲曲史百年寫作史研究[D].廈門大學,2017.
[4]彭夢溪.宋元時期戲曲音樂的發(fā)展[J].通俗歌曲,2017(03):28.
[5]梁靜梅.宋元時期的音樂形式之分析[J].民族音樂,2014(06):9-10.
[6]梁靜梅.宋元時期的音樂形式之分析[J].北方音樂,2014(17):4+7.
(作者簡介:朱慶煒,男,碩士研究生,聊城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研究方向:音樂)
(責任編輯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