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中職教育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以“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專題”教學為例,分析了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價值,調查了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專題教學的現(xiàn)狀。在此基礎上,具體論述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專題教學設計思路,提出“一核雙線三環(huán)六步法”教學設計策略,并對專題教學實施效果進行總結。通過本研究,以期為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專題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專題教學;設計策略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因此,加強對中職學生的思政教育意義重大。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是中職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其本身包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自古以來就有“文以載道”的說法,因此,在中職語文課程中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是順理成章的事。2020年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以專題形式組織課程內容,實施專題教學,為語文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開展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專題教學,對習慣了單篇教學的教師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诖?,筆者以基于課程思政的中職語文專題教學設計策略進行了探究實踐。
一、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價值
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價值在于通過文學作品的學習,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人生選擇,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信心,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
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增強愛國意識:語文課程可以通過學習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
弘揚傳統(tǒng)文化:通過語文課程,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傳統(tǒng)文學作品,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熱愛。
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習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使學生了解社會現(xiàn)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激發(fā)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
擔當。
培養(yǎng)批判思維:語文課程可以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他們具備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能力。
二、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專題教學現(xiàn)狀
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專題教學,盡管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面臨一些挑戰(zhàn)和不足。首先,教師的專題設計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可能缺乏對專題教學深度和廣度的理解,導致專題的設計不夠科學合理,缺乏系統(tǒng)性和延展性。其次,專題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度和思考深度不足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部分學生可能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對專題討論和思辨缺乏積極性,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這使得專題教學難以實現(xiàn)預期目標。此外,專題教學缺乏與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的緊密聯(lián)系,這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因此,教師需要進一步深化對專題教學的理解和研究,注重專題設計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深度思考,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加強與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鏈接,促進學生自身知識的應用和轉化,提高專題教學的實際效果。
三、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專題教學設計策略
(一)整體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
本文選取中職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專題》中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長征勝利萬歲》《百合花》為例,開展專題教學。
《課標》強調,通過本專題指導學生閱讀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深入學習革命志士及廣大群眾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英勇奮斗、堅毅不屈的愛國精神和崇高品質;深入了解中國革命歷程中涌現(xiàn)出來的英雄人物和事跡,感受其大無畏的革命氣概,體認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以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堅定理想信念,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本專題單元立意為歷史的記憶:銘記中國革命歷史、體認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汲取前進的力量。在專題單元立意的引領下,明晰本專題的學習策略為:明確教學目標,分析學情,專題教學設計以中國革命史的時間線為軸展開,引導學生了解革命歷史,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深入感悟、學習中國革命過程中涌現(xiàn)出的英雄人物和他們的崇高精神,進而堅信黨的領導,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主動承擔起新一代青年應盡的責任。
2.教學分析
(1)學情分析
筆者任教的是中藥專業(yè)一年級學生,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知識檢測等分析學情如下:
知識與技能基礎: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學生們對語文的基礎知識掌握不足,學習習慣尚未養(yǎng)成,導致語文學習能力有待提升。
認知與實踐能力:大多數(shù)女生性格比較內向,語感弱,口語表達不夠自信。她們的閱讀經(jīng)驗有限,缺乏主動閱讀書籍的習慣,且尚未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語文思政方面:學生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有一定的認識,但在深度和廣度上仍有待提高。此外,在語文學習中對于家國情懷、道德觀念等方面的理解也較為薄弱。
(2)教學目標
結合以上分析,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講話稿、回憶錄、小說等不同文體的寫作技巧及語言特色。
能力目標:能夠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領會中心;能夠品味語言,賞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情感。
思政目標:了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取得勝利的光輝歷程,理解革命文化的豐富內涵,汲取昂揚奮進的精神力量。
(3)教學重點:通過品味語言,賞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情感。
(4)教學難點:領悟文本主旨,汲取昂揚奮進的精神力量。
3.教學策略
筆者開展了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構建了與之相應的教學模式。即:一核雙線三環(huán)六步模式,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任務,采用雙線并行的方式,雙線即在語文課程思政教學中顯性線與隱形線雙線并行。顯性線是指包含能提升語文關鍵能力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隱形線指能促進學生精神成長;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導學——感知內容——品味語言——探究主題——感悟精神——嘗試表達(導、感、學、思、悟、行)等六個步驟,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然融入,形成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相結合,讓學生從情感體驗到思想認同,最后內化實踐[2]。
(二)教學設計案例
以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專題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教學設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課前導學,走進文本
課前,教師在超星學習通推送與課文相關的視頻及文本資料,如《建黨大業(yè)》片段視頻等;發(fā)布導學案引導學生通讀本單元課文,查找長征、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圖片、文字等資料,充分了解中華民族曾遭受的劫難和仁人志士的救亡運動,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進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思政元素及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革命傳統(tǒng)作品的歷史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為正式學習打好基礎。
2.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內容
課中,創(chuàng)設與課文相關的情境:如果你是一名記者,親眼目睹了長征、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的現(xiàn)場情況,請你分享親身經(jīng)歷。學生分為四大組,每組選一個情境,組內成員依次講述,隨后每組推薦一位學生到講臺講述。課前學生選好相關圖片、伴奏音樂,一邊講述一邊播放背景圖片及音樂。
思政元素及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圖片、音樂等多種手段,為學生營造一個沉浸式的學習氛圍,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走進課文,梳理內容,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中國革命長期而艱辛的探索歷程。
3.依托任務,品味語言
活動1:毛澤東和習近平在講話稿中都使用了富有理性和包含感情的語句,讀起來令人鼓舞,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睿智和豪情。請分別從文中找出幾句仔細品讀,并說說其表達效果。
活動2:從《長征勝利萬歲》這部作品中細致入微的事實描述與適當插入的評論及情感表述,我們可以感受到其所蘊含的長征精神,請分別找出細節(jié)描寫、議論和抒情的語句,然后分析為什么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傳遞這種精神。
活動3:《百合花》通過神態(tài)、動作和語言描寫,對人物心理和情感進行了細膩的展現(xiàn)。請找出這些描寫的語句并分析人物形象和特點。
思政元素及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從語言的品讀、賞析入手,深入閱讀革命傳統(tǒng)作品,在字里行間獲得情感體驗,感受其中包含的情感內蘊。
4.深入思考,探究主題
小組討論說一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長征勝利萬歲》《百合花》這四篇課文的主題是什么?
思政元素及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審視革命傳統(tǒng)作品,探討作品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引導學生理解中國革命的偉大意義,理解革命文化的內涵,深化自己的認識。讓學生感受他們的崇高品質和革命精神,提升學生對革命傳統(tǒng)的認同。
5.文本聯(lián)讀,總結升華
對比閱讀文章,完成下列任務:
(1)對比閱讀《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長征勝利萬歲》《百合花》四篇課文,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品讀,交流課文的文體、文體特點、寫作目的、主要思想、表達方式及語言特色等。
(2)結合課文具體內容,分組討論:中國革命文化的內涵是什么?新時代的青年應該如何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
(3)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yè),談一談感想,以“傳承·責任·擔當”為主題,進行發(fā)言。要求發(fā)言主題明確,簡明扼要,感情真摯。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學習成果,讓學生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結合學生所學專業(yè),聯(lián)系自身和社會生活實際,設置的主題發(fā)言,讓學生交流如何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通過思想碰撞,明確自己所肩負的責任。
6.嘗試表達,內化實踐
課后整理自己的發(fā)言內容,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全班評選出優(yōu)秀發(fā)言稿在班級學習園地進行展示;利用周末參觀本地革命紀念館。
思政元素及設計意圖:通過寫作的方式表達感受,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體系;通過參觀本地革命紀念館,加深對革命地標及先烈事跡的理解與感悟,鞏固學生思想認同與情感體驗。
(三)教學評價
實施多元評價,注重并細化過程性考核評價指標,完善評價標準,將“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價值引領”三個方面融入評價方式。評價多元化具體表現(xiàn)為過程化、多元化、動態(tài)化、信息化。過程化評價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考量,注重學生參與和反思環(huán)節(jié)。在專題教學中,通過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記錄學生的思考和問題解決過程,以及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反思和互評,從而全面了解學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表現(xiàn)和成長。多元化評價強調不同形式的評價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使評價更加全面和客觀。在專題教學中,采用考試、作業(yè)、項目展示、口頭表達、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展現(xiàn)綜合素質和思想政治素養(yǎng)。動態(tài)化評價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和成長變化。在專題教學中,教師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和提升。信息化評價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搜集、分析和利用教學數(shù)據(jù),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教師通過學生作品和表現(xiàn)的數(shù)字化記錄和分析,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教學改進提供有力支持。
四、教學成效與反思
(一)教學成效
1.實現(xiàn)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深度融合
專題教學能夠將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接受價值觀教育,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實現(xiàn)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融合。
2.實現(xiàn)從單篇教學走向多維整合的教學方式
專題式教學采用以某一主題為中心,選擇一系列在主題和情感上具有相似性的文章,將這些文章作為教學內容,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些文章的深入分析,最終實現(xiàn)對這一專題的教學目標。專題教學致力于將不同篇章、不同知識點以及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篇章所傳達的思想和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提高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二)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對革命理想信念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學生缺乏相關知識和體驗,難以深刻理解和接受革命理想信念的內涵。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并獲得親自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財富。因此,教師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營造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學習情境,指導學生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引導他們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內化,把體會和感悟轉變?yōu)閷嶋H行動并且持續(xù)深入學習,真正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的。
結束語
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專題教學“一核雙線三環(huán)六步法”,能夠找到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有效融合思政元素,寓德于文,寓德于教,將思政教育自然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有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知識與價值觀的有機結合。
總地來說,基于課程思政的中職語文專題教學設計是一種具有潛力的教學策略,值得在實踐中被不斷探索和推廣。未來研究可進一步關注細化評價標準和影響因素,為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質量和思政教育水平提供更多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倪文錦.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農鑫媛(1984— ),女,壯族,廣西大新人,廣西南寧技師學院,講師,本科。
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學。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技工教育科研課題“技工院校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課題批準編號:2022JGY8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