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遼祖陵——2003—2010年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評介

      2024-10-18 00:00:00劉毅
      文物春秋 2024年4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的《遼祖陵——2003—2010年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以下簡稱《遼祖陵》),2022年3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盡管近年面世的大部頭考古報告早已屢見不鮮,但看到這部精裝5冊的調查發(fā)掘報告時,還是有些驚詫于它的卷帙浩繁,當意識到這是耗費了編著者將近20年心血的精心之作時,也就不以為異了。

      《遼祖陵》內容共六章,分為前言、遼祖陵陵園內重要陵墓、遼祖陵陵園內重要建筑、遼祖陵陵園外重要遺址及陪葬墓群、遼祖陵奉陵邑——祖州城、結語,全面介紹了2003—2010年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遼太祖祖陵進行考古調查和發(fā)掘的收獲。其中前3冊為文字及插圖550余幅,后2冊為圖版708幅。該報告以陵園內外為序,依次記述所見遺跡、遺物現(xiàn)象,披露的重要信息包括:祖陵陵園內部部分,有一號陪葬墓、一號門(即“黑龍門”)址、甲組建筑遺址、二號建筑遺址、三號建筑遺址、四號建筑遺址,以及排水設施等;祖陵陵園以外部分,有龜趺山建筑遺址、二號建筑遺址、三號建筑遺址、五號建筑遺址(鵲臺、神道)、陪葬墓區(qū)的墓葬(漫岐嘎山南面山谷、小布拉格山谷等地),以及陵園東南的奉陵邑——祖州城。這些翔實的考古資料,為遼代早期皇陵制度研究,以及遼代與唐、宋、金、明等其他相關王朝皇陵制度的對比分析等后續(xù)工作的展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證論據(jù)。

      在對歷年來遼太祖陵調查和發(fā)掘資料進行全面整理、分析的基礎上,《遼祖陵》卷末還以“附錄”的形式對祖陵遺址范圍內出土的瓦當做了分類和分期研究,對多點位出土瓷器的產地(窯口)進行了辨識并做了相應的分期斷代工作,對遼祖陵的陵園制度特征進行了歸納總結。這些更深入一步的探索,為內蒙古、東北等地區(qū)其他遼代墓葬(特別是高等級墓葬)的年代判定和分期斷代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此外,編著者還對遺址范圍內出土殘碑文字的內容進行了考釋,并結合其他相關的出土資料和歷史文獻記載等,對“遼”國號之本末、“神冊”年號之實質、太祖帝后稱號由來等歷史學問題做了考據(jù)和分析探索,促進了遼代史的研究。

      通讀全篇,我認為《遼祖陵》的學術貢獻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首次全面揭示、著錄了遼祖陵的考古調查和發(fā)掘成果。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祖陵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巴林左旗查干哈達蘇木(鄉(xiāng))石房子嘎查(村),在遼代為祖州。遼祖陵的實地考查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初,先是法國籍傳教士閔宣化(本名Jos. Mullie,也有音譯寫作“牟里”)在1920年5—6月間對巴林地區(qū)的太祖祖陵、圣宗慶陵等遼代皇陵的遺跡進行調查,并寫成《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1927年由馮承鈞先生譯成中文刊行[1,2]。該文比較詳細地著錄了當時所見巴林地區(qū)各個遼帝陵陵園的地貌和地面遺物遺跡等現(xiàn)象,對于遼代皇陵的調查和研究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化局汪宇平、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賈洲杰等人先后對遼祖陵做過考古勘察,并簡要公布了各自的收獲[3,4]。盡管上述資料有很大的或然性甚至舛誤,但直到本世紀初以前,仍長期被作為遼代陵墓考古學研究的主要依據(jù)。董新林主任團隊在2003—2010年前后8年間連續(xù)而細致的考古工作,對遼祖陵陵園內外進行了全面的勘探調查和局部重點發(fā)掘,弄清楚了陵園的基本結構和平面布局,揭示了數(shù)處與祭祀活動有關的建筑基址、黑龍門遺址等核心建筑的形制和功能,對于陵園外圍的神道、紀功碑等碑刻及闕臺、奉陵邑結構和功能等問題也得出了更為清晰的認識??梢哉f,除主墓墓室等不宜發(fā)掘部分外,遼祖陵的內涵已經被基本完整地揭示了出來。上述這些內容的公布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關于遼祖陵既往的認知,而且也糾正了不少流傳既久的謬見,為遼早期帝王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詳細可靠的證據(jù)。

      第二,首次嚴格按照考古工作規(guī)程發(fā)掘了遼代皇陵陵園范圍內建筑結構基本完整的高等級陪葬墓(PM1),揭示出與遼代早期帝陵玄宮結構最為接近的墓室制度。關于遼代帝陵玄宮的調查資料,最早是來自巴林右旗遼圣宗、興宗、道宗三帝的慶陵(一說圣宗陵名永慶、興宗陵名永興、道宗陵名永福),據(jù)閔宣化記載,慶陵(也可能是其陪葬墓)在他赴現(xiàn)場調查之前約30年已經被盜掘,1913年林西縣長曾以查勘林東墾地的名義秘密盜發(fā)慶陵[1,2]。1922年,比利時籍傳教士梅嶺蕊(R.P. L.Kervyn也有音譯寫作凱文或柯爾文)參與開掘慶云山三陵中的中陵,盜出遼興宗和仁懿皇后的漢文及契丹文哀冊[5]。1930年,熱河省官方主導開掘慶州三陵中的東陵和西陵,又先后挖出遼圣宗、圣宗仁德皇后、圣宗欽愛皇后(《遼史》作“欽哀皇后”)、遼道宗、道宗宣懿皇后的漢文哀冊,還有遼道宗和宣懿皇后的契丹文哀冊[6,7]。1930年和1933年,日本考古學者鳥居龍藏先后兩次到遼慶陵調查,搜集了大量資料,并將部分出土文物和壁畫盜運日本。東北、內蒙古淪陷時期,不同的日本研究人員曾經多次調查或盜掘慶陵。田村實造、小林行雄等人以“東亞考古學會內蒙古調查團”的名義,兩次在遼慶陵進行測繪、攝影、壁畫臨摹等,所得資料先后出版為《慶陵——關于東蒙古遼代帝王陵及其壁畫的考古學的調查報告Ⅰ、Ⅱ》《慶陵的壁畫:繪畫、雕飾、陶瓷》兩部報告,后來又有《慶陵調查紀行》等梓行[7—10]。其中漢譯本《慶陵——內蒙古遼代帝王陵及其壁畫的考古學的調查報告》(第一冊增訂版)于2021年在國內出版[11]。這些早期調查資料的學術價值固不待言,但慶州三陵的營造年代已到遼代中后期,并且這些信息都不是通過正式的考古發(fā)掘工作而獲取,其中有不少資料還被盜運至日本等境外,已失去伴出、組群等核心學術價值。甚至對于遼圣宗等人哀冊的出土地點都出現(xiàn)了不同的記錄,并由此而導致了東陵、中陵所對應墓主的爭議。在遼太祖玄宮不允許清理發(fā)掘的前提下,此次《遼祖陵》公布了對祖陵封土進行調查和試掘所獲的新資料,確定了遼太祖玄宮的點位,糾正了祖陵玄宮已成盜坑的誤傳。祖陵外陵園1號陪葬墓墓室的發(fā)掘,揭示出遼代早期高等級墓葬的實例,為同期帝陵玄宮制度的探索提供了重要參照。同時,《遼祖陵》還正式公布了遼祖陵考古團隊關于PM1墓主的研究結果,認為是遼太祖第三子李胡的可能性最大。李胡曾經在遼太宗之后被述律太后(遼太祖皇后)立為皇帝,但因敗于遼世宗而退位,穆宗時以其子謀反被牽連,應歷十年(960)卒于獄中,至遼圣宗時追封為欽順皇帝,興宗時改謚章肅。

      第三,豐富、補正了遼代歷史的研究資料。仍以陵墓制度為例,《遼史》記載太祖祖陵之制云:“鑿山為殿,曰明殿。殿南嶺有膳堂,以備時祭。門曰黑龍,東偏有圣蹤殿,立碑述太祖游獵之事。殿東有樓,立碑以紀太祖創(chuàng)業(yè)之功?!盵12]《遼祖陵》公布的相關考古資料,不但印證了上述文字的可靠性,而且揭示出相關建筑物具象化的詳細信息,極大地增加了歷史的真實感和形象感?!哆|史》修成于元代后期,上距遼天祚帝之亡國(1125)已經200余年,中歷金、蒙古—元兩朝,大量史料因戰(zhàn)亂、編纂義例(主要集中于宋、遼、金三朝的“正統(tǒng)”之爭)等影響而散佚。遼之立國大約比兩宋少100年、比金代多100年,但與基本同時修成的《宋史》《金史》相比,《遼史》簡約得不成比例①。《遼史》不但篇幅小,而且其中漏誤、互相抵牾之處亦頗不少見。而除《遼史》以外,遼代的其他文獻史料存留至今的實在太少,以至南宋遺民葉隆禮編著的《契丹國志》都足稱巨擘[13]。《遼祖陵》中公布的有關資料,特別是碑刻等直接的文字資料,于《遼史》多有補正,如太祖“神冊”年號問題、“東丹國”名稱問題等,似已可成定讞;更為遼代禮制典章、政治史、宮廷史、皇室貴族生活史,以及建筑技術和藝術等專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證性基礎,并在相當程度上拓寬了遼代史的研究領域。

      第四,對于遼代陵寢制度提出了新的認識。從本世紀初遼祖陵考古工作的最早開工,到《遼祖陵》報告正式出版,前后經歷了將近20年的時間,從資料獲取到分類整理,再到剖析解讀,因此而有了一個相對充分的消化吸收和自我檢省的過程?!哆|祖陵》在公布基礎資料的同時,對于以祖陵為代表的遼代早期陵寢制度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勾勒出遼早期皇陵制度的形成發(fā)展脈絡、平面布局和基本特征,并提出了許多新的認識,如陵墓選址受堪輿術影響,玄宮東南的享殿類建筑性質判定,界分內外陵園的“甲組建筑基址”以西的佛殿遺址建筑性質判定等,多能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同時,結合漢、唐、宋、金等其他王朝皇帝陵墓考古資料,參考歷史文獻記載,對祖陵之制與前后王朝陵墓制度進行了多角度的對比分析,對古代陵墓制度的考古學研究貢獻良多。這里還應該特別指出的是,有關遼祖陵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及相應的研究成果曾經先后在《中國文物報》《考古》等專業(yè)報刊上做過刊布[14—21],此次載入《遼祖陵》中并非原文照錄,而是根據(jù)資料整理和相關研究的新收獲,又有所增補修訂。

      第五,進一步加深了對遼朝在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認識。遼、西夏、金三朝,是和中原五代、兩宋并立的以北方游牧民族為統(tǒng)治主體的王朝,其文化,尤其是物質文化對于后來元明清時期的社會文化面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契丹民族長期雄據(jù)于中國北方,和唐宋時期的漢民族等一起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特別是“澶淵之盟”以后,宋遼兩國維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南北兩朝共同為中華民族在當時的繁榮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就皇陵制度而言,北方三朝都有一些不同于唐宋之制的新因素出現(xiàn),并且對于后代帝王陵墓制度產生了比較明顯的影響,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制度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22]。北方三朝中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最后定型過程中起到最大、也是最關鍵作用的,無疑應該首推遼(契丹),其陵墓制度對西夏和金兩朝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23]。《遼祖陵》分析了遼代早期皇陵制度的特征及其與唐宋陵墓之間的淵源關系,這些內容以實物證據(jù)的形式,佐證了我國古代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揭示了契丹人在其中所作的不容忽視的貢獻。

      遼代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發(fā)展史上重要的階段,作為首部中國學者對遼代帝陵考古發(fā)掘和研究的考古學???,在嚴格規(guī)范田野工作的基礎上,《遼祖陵》資料編輯整理認真負責,揭示的信息全面、翔實,相關研究結論具有較強的說服力。相信其梓行不僅能夠推進遼代陵寢制度的深入研究,而且將對中國古代帝陵的考古學研究,對考古學、歷史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不同研究領域產生重要的影響。

      ————————

      [1]JOS. MULLIE.‘Les anciennes Villes de L’Empire grandsLeaoauroyaumMongolLeBārin’[J].T’oungPao,V ol.XXI,1922.

      [2]閔宣化.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G]//馮承鈞,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第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647—755.

      [3]汪宇平.內蒙古文化局調查遼代祖州城遼太祖墓[J].文物參考資料,1955(5).

      [4]洲杰.內蒙古昭盟遼太祖陵調查散記[J].考古,1966(5).

      [5]R.P.L.Kervyn‘Le tombeau de lempereur Tao-tsong des Leao ,et les premieres inseriptions connes en ecriture Kitan,T’oungPao,Vol.XXⅡ,1923.

      [6]劉振鷺.遼永慶陵被掘紀略[M]//奉天圖書館,金毓黻.遼陵石刻集錄:卷六.沈陽:奉天省公署印刷局,1934.

      [7]田村實造.慶陵の壁畫:繪畫、彫飾、陶磁[M].京都:株式會社同朋舍,1977:35—36.

      [8]田村實造,小林竹雄.慶陵:東モンゴリアにおける遼代帝王陵とその壁畫に關する考古學的調査報告:Ⅰ[M].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1952.

      [9]田村實造.小林竹雄.慶陵:東モンゴリアにおける遼代帝王陵とその壁畫に關する考古學的調査報告:Ⅱ[M].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1953.

      [10]田村實造.慶陵調查紀行[M].東京:平凡社,1994.

      [11]田村實造,小林行雄.慶陵:內蒙古遼代帝王陵及其壁畫的考古學的調查報告:第一冊增訂版[M].李彥樸,孫志永,王瑞生,等,譯.李俊義,商原馳,李月新,等,校注.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21.

      [12]脫脫,等.遼史:卷三七:地理志一·祖州天成軍[M].北京:中華書局,1974:442—443.

      [13]葉隆禮.契丹國志[M].賈敬顏,林榮貴,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董新林,王青煜,康立君,等.遼代祖陵考古調查推進遼代陵寢制度研究[N].中國文物報,2003-12-12(1).

      [15]董新林,肖淮雁,康立君.遼代祖陵陵寢建筑初現(xiàn)端倪[N].中國文物報,2004-11-26(1).

      [16]董新林,塔拉,康立君.遼代祖陵考古發(fā)掘取得重要收獲[N].中國文物報,2007-11-28(2).

      [1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二工作隊,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代祖陵考古發(fā)掘的新收獲[J].考古,2008(2).

      [1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二工作隊,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代祖陵陵園遺址[J].考古,2009(7).

      [1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二工作隊,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代祖陵陵園黑龍門址和四號建筑基址[J].考古,2011(1).

      [2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二工作隊,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代祖陵龜趺山建筑基址[J].考古,2011(8).

      [2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二工作隊,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巴林左旗遼祖陵一號陪葬墓[J].考古,2016(10).

      [22]劉毅.遼西夏金陵墓制度的新因素及其影響[J].南方文物,2015(3).

      [23]劉毅.關于遼代皇陵的幾點認識[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3).

      〔編輯:劉恒佳;責任編輯:成彩虹〕

      ————————

      ①《宋史》《遼史》《金史》皆由元丞相脫脫、阿魯圖等人主持修纂,完成(奏進)于元順帝至正四年至五年(1344—1345年),編纂體例是三史各予正統(tǒng)。其中《宋史》496卷,《金史》135卷,而《遼史》只有116卷。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字體、版式統(tǒng)一,裝幀規(guī)格一致,相互比較也許更能說明問題,其中《宋史》(1977年1版1刷)為40冊、14263頁,《金史》(1975年1版1刷)為8冊、2906頁,而《遼史》(1974年1版1刷)則僅為5冊、1560頁。

      杭州市| 江阴市| 阿图什市| 莲花县| 凉山| 闽清县| 黄骅市| 张家口市| 辉南县| 衡阳县| 峨山| 泰宁县| 尼勒克县| 永福县| 乐至县| 吉木乃县| 永福县| 琼中| 墨脱县| 崇信县| 安义县| 南皮县| 招远市| 红桥区| 墨脱县| 永济市| 达日县| 景德镇市| 邮箱| 德令哈市| 丹巴县| 常宁市| 玉山县| 丰宁| 自治县| 贵南县| 静安区| 兴业县| 稷山县| 长兴县| 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