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杭州,每到周末,自發(fā)免費為游客繪制畫像的“銀發(fā)畫手”就成為浙江美術館的一道風景線。
潘孝忠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曾任浙江科技出版社美編主任。出于對美術的熱愛,他自2013年起為老年大學組織寫生活動。而后,該活動逐漸演變?yōu)椤拔骱宋飳懮鄙鐖F。
“快樂第一,提高技能第二。社團里都是退休的老年人,有科班出身的美術老師,也有零基礎從頭學的愛好者。不管畫得如何,愿意堅持來畫,我們都歡迎?!迸诵⒅医榻B,十年多時間,社團由十多人發(fā)展到如今的260余人,他們的繪畫場地也經(jīng)歷了從西湖景區(qū)向美術館等室內(nèi)場地的轉(zhuǎn)變。
66歲的陳維滬是今年6月才加入的“新人”。他表示:“本來這么熱的天我是不出門的,但是過來畫過一次之后就有了念想,年輕的時候我就經(jīng)常畫速寫頭像?!?/p>
90歲的吳兆立曾是浙江大學化工系教授,80歲才開始學習繪畫。在他看來,為游客畫畫不僅充實了自己的老年生活,還為社會服務貢獻一份力?!白钪匾氖?,讓大家看到我們非常幸福,”他開玩笑道,“其實我是為了不在家洗碗才‘逃’過來畫畫的?!?/p>
一把小馬扎、一塊畫板和幾支炭筆或毛筆,是大部分畫手的裝備。更為精簡者,拿著平板電腦或者速寫本,席地而坐即開工。從每天9時到下午閉館,一畫一整天是老人們的常態(tài)。午餐時間,畫手們便拿出家里帶來的粽子或三明治與大家共享。
“精神生活富足后,對物質(zhì)的要求就沒那么高了。”一位“銀發(fā)畫手”說。
據(jù)觀察,這些“銀發(fā)畫手”畫風并不相同,有人追求精雕細琢,也有人只求意韻到位……
“銀發(fā)畫手”在美術館公益寫生并受游客歡迎,這一現(xiàn)象也是城市公共空間新活力的體現(xiàn)。
“藝術是一種城市公共空間再生和復興的手段及策略,能夠形成‘素人藝術—公眾—公共空間’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闭憬髮W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肖劍表示,這對市民而言具有“精神療愈”的作用,也進一步培育了民眾的人文想象。
(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