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堪稱唐代歌舞瑰寶,完 美展現(xiàn)了唐代歌舞藝術的精髓,由唐玄宗李隆 基受道教影響而創(chuàng)作,描繪了仙境中的生活情 景,表現(xiàn)道教中的神仙故事,唐代著名詩人白 居易有詩云: “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 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唐代歌舞大曲集器樂、歌曲、舞蹈為一體,作 為當時的綜合性藝術,含有多段、成套、大型 的表現(xiàn)特征,以及樂舞規(guī)模宏大且具有高度的 藝術成就。
一、唐代歌舞大曲的表現(xiàn)形式
( 一 )唐代歷史文化背景
唐代,國家實力強盛,各民族團結融合, 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yè),這些都成為文化藝 術發(fā)展的豐厚物質基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 間(712—756),樂舞逐漸發(fā)展成熟,創(chuàng)立了 教坊、太常寺、梨園等樂舞機構,并將大批藝 人集中起來進行訓練。唐玄宗才藝雙全,精通 音律,既能自創(chuàng)佳曲,又擅長擊羯鼓,更精于 指揮。內宮樂隊排練,演奏樂器伴舞,他都親 力親為,在舞蹈藝術鑒賞方面展現(xiàn)出非凡的素 養(yǎng)與造詣,編創(chuàng)了代表唐代歌舞大曲最高水平 的《霓裳羽衣曲》??陀^上,唐玄宗推動了唐代樂舞的發(fā)展進程,使之達到了全新的高度。
(二)唐代歌舞大曲的主要特征
唐代樂舞是中國古代歌舞伎樂的重要表現(xiàn) 形式,其風格清新、活潑、明快,廣為上層貴 族和文人墨客所喜愛,在繼承前代傳統(tǒng)的風格 上,逐漸融入少數(shù)民族樂舞,成為摻雜了西域 風情和中原舊曲的新風格音樂,影響深遠。唐 代歌舞大曲除繼承了傳統(tǒng)之外,還融匯了十大 樂種中各民族音樂的精華,以多種器樂組合、 多樣的伴奏樂隊、恢宏的氣勢,形成了一種融 器樂、音律、舞蹈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
唐代歌舞大曲曲式結構龐大嚴謹,均有散 序、排遍、正、入破、虛催、實催、遍、歇拍、 殺袞、初成曲,基本分為散序、中序、破三部 分:散序為第一部分,主要是樂器演奏,采用 節(jié)奏自由的散板;中序為第二部分,主要是演 唱部分,有時會有舞蹈,故又稱“拍序”“歌 頭”;破為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以 舞蹈為主,節(jié)奏急促,聲調鏗鏘,最后在熱烈 的氣氛中落下帷幕。[1] 唐代歌舞大曲節(jié)奏明快, 三個部分包含若干小段,內容豐富。其中,以《霓裳羽衣曲》最為著名,僅《教坊記》一書 就收錄了四十六首曲子。
唐代歌舞大曲雖屬宮廷文化,卻不斷提 煉出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民間文化精華和各 民族文化元素,由一些獨立的歌曲串聯(lián)而成, 各個段落的內容沒有直接聯(lián)系,也沒有連貫的 故事情節(jié)。唐代歌舞大曲所表達的主題各有不 同,如《賀圣樂》《千秋樂》《泛龍州》《呂 太后》表達的是對統(tǒng)治者的歌頌, 《雨霖鈴》 《同心結》表達的是愛情,展現(xiàn)自然風景的有 《舞春風》《看江波》《霓裳》,種類繁多, 編排縝密,且歌且舞。
[1] 出自陳婷《從〈霓裳羽衣曲〉看唐代歌舞大曲的成 就》,《網友世界》2014 年第 10 期。
(三)《霓裳羽衣曲》藝術特色演變
唐代歌舞大曲中,以傳統(tǒng)樂器演奏、風 格較為清雅的作品稱為法曲,最負盛名的便是 樂曲《霓裳羽衣曲》,曲風接近魏晉南北朝時 期的清商樂,其特點是“音清而近雅”。唐玄 宗李隆基對河西節(jié)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婆羅門 曲》進行吸收潤色,編排出宮廷舞蹈《霓裳羽 衣曲》,力圖描繪虛幻中的仙境,此舞以楊 貴妃的表演最為著名,楊貴妃俊美的姿色和精 練的舞技為表演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此舞形 式多樣,有楊貴妃和侍女張云容表演的女子獨 舞,也有宮女表演的大型群舞。唐文宗開成元 年(836)編排的《霓裳羽衣》,有三百位十五 歲左右的少年舞者,《霓裳羽衣》規(guī)模宏大, 共三十六段,其中散序有六段,優(yōu)美動聽,流 傳較廣,不入拍,沒有歌舞,只有樂器進行演 奏,眾樂合奏,歌舞升平,舞姿輕靈曼妙,飄 逸靈動,搖曳生姿,宛若群仙之態(tài),有詩云: “ 曲愛霓裳未拍時?!保ò拙右住?重題別東 樓》) 此曲中序共十八段,入拍后,眾樂或以 盼代動,或以淡代遠。入破后節(jié)奏變快,舞蹈 也隨之而起,動作復雜激烈,達到整首曲子的 高潮,最后“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 聲”(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音樂戛然而止。后來又有唐宣宗時期(847—859)的《霓 裳曲》,此曲由百名宮女共同完成,飾以珠翠, 手執(zhí)幡節(jié)。
《霓裳羽衣曲》是一首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的歌舞套曲,舞者身穿白色羽衣、霞帔,下身 一襲霓裳般的月白裙,艷麗多姿,頭戴步搖冠 冕,翩翩起舞,如群鶴翩翩,美不勝收。如果 說《仙女》開啟了西方浪漫主義時期舞蹈飄逸、 典雅的風格特點,那么突出虛無縹緲、靈異仙 境、富有強烈理想主義色彩的《霓裳羽衣曲》 則是中國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作品。
唐代之后,《霓裳羽衣曲》漸漸失傳,但 仍有殘譜流出,宋代宮廷女弟子舞隊的《拂霓 裳》便是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的成果,頗有唐 代遺風。
二、唐代歌舞大曲的審美特征
唐代舞蹈藝術水平之高,體現(xiàn)在表演、創(chuàng) 作、服化道等多個方面,受到大量非審美因素 (如政治、宗教、教化)的影響,舞蹈的高度 發(fā)展也反映出唐代人對藝術的審美觀念。
( 一 )恢宏氣度、華貴非凡之韻
唐代都城長安,文化上兼收并蓄、廣采博 收,思想體系相互碰撞、相互吸收,是當時各 民族、各國家文化交流的中心,造就了唐代藝 術文化高度繁榮的精神氣象,各種作品無不抒 發(fā)著屬于大唐輝煌時期的時代精神和審美理想。
唐代歌舞大曲氣勢恢宏,為了演奏樂曲, “選坐部伎弟子三百”可見其規(guī)模結構之龐大, 從詩句“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以及“上皇令 宮妓佩七寶瓔珞,舞《霓裳羽衣曲》,曲終, 珠翠可掃”(朱揆《釵小志》)的記載,可知 唐代歌舞大曲雍容華貴、豪爽華貴的氣派。
唐代歌舞大曲不僅曲式結構成套、循環(huán),伴奏規(guī)模往往很大,其中樂器不僅起到了演奏 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 征,《霓裳羽衣曲》的伴奏介于清商樂和西涼 樂之間,樂器數(shù)量大約有十七種,作品的指揮 者本身就是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無論是樂器的選 擇、伴奏的規(guī)模、曲子的結構,都體現(xiàn)了當時 統(tǒng)治階級的氣派及威儀,也反映出政治上的大 一統(tǒng)中央集權制特征。
(二)寫實為基、情感為魄之美
唐代歌舞大曲的結構來源于中國古代特 有的審美特點,以“散—慢—中一快—散”的 速度序列布局套曲形式,運用變奏、循環(huán)的表 現(xiàn)方法,以追求完整性為基本原則。唐代統(tǒng)治 者尊崇儒、釋、道并重的思想文化,兼有對自 然之美的推崇,對唐代歌舞大曲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 影響。散序、中序、破各篇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呵 成,快慢有致的節(jié)奏調整,每一音符之間的起 落調整,符合自然界循環(huán)往復、漸進式發(fā)展規(guī) 律的同時,在整體觀念上進行局部規(guī)劃,巧妙 組合,統(tǒng)率全局。
《霓裳羽衣曲》注重整體藝術作品所呈 現(xiàn)的效果,以霞霓翠羽之美和舞者“不著人家 的俗服”,以及形態(tài)各異、精心雕琢的服飾特 點,呈現(xiàn)出一個追求仙樂舞姿的虛幻仙境,這 也顯示出唐代藝術各門類統(tǒng)一的審美準則。舞 曲充滿道家色彩,在形態(tài)各異的隊形變換配合 下,既有飄然的凌云之氣,又有嬌柔溫婉、閃 轉騰挪之美,還有仙女下凡之意。
唐代舞蹈形式多樣,極富感染力,有的雄 健華美,有的輕快活潑,有的哀怨婉轉,有的 悠揚流暢。如《舞劍》中舞蹈營造出電光石火 的情境,同時顯示出高超的技巧。《舞劍》中 的舞蹈,有長袖飄飄的舞巾、飛揚的拂袖、飄 飄灑灑的姿態(tài),詩句“體輕似無骨,觀者皆聳神”(劉禹錫《觀柘枝舞二首》) ,就是指舞 者靈巧的腰部動作,能提升舞蹈表現(xiàn)力。擅長 胡旋舞的楊貴妃在《霓裳羽衣曲》中巧妙地利 用胡旋舞旋轉的動作,將仙子形象刻畫得入木 三分,體現(xiàn)出一種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縹緲 氣勢,動作呈現(xiàn)出帶有律動的飄逸感,使舞蹈 整體意境得到了加強。舞者腰部和衣袖的韻律 特征結合身體的輕盈靈動,體現(xiàn)出古人對于律 動美的追求。
《霓裳羽衣曲》中對于舞蹈審美的表達還存 在于情動之中,輕盈飄逸是仙女的主要特色,“宛 轉柔聲初破時”(白居易《臥聽法曲霓裳》)體 現(xiàn)了宮女的嬌柔溫婉;“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 縱送游龍驚”(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其 中的“飄”“轉”“旋”“回”“輕”“縱”“送”“驚” 構成審美的主體,都反映出舞者輕盈飄逸的特點。
在情態(tài)表現(xiàn)上,舞者也極為重視眼神的運用,“嬌 眼如波入鬢流”(李太玄《玉女舞霓裳》) ,體 現(xiàn)出舞者以眼神傳情,提升了感染力。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唐代歌舞大曲藝術形式和審美 韻味的剖析,對其文化精髓和藝術造詣進行了 深入探討,《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歌舞大曲中 的典型代表,這一藝術領域的璀璨明珠,是享 譽世界的藝術精品,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藝術 水平黃金時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古代舞蹈 史上具有較大影響的作品,生動地呈現(xiàn)了盛唐 社會繁榮昌盛、文化欣欣向榮的歷史畫卷,值 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 作者簡介 ] 王雨桐,女,漢族,河北保定人,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本科在讀,研究 方向為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