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文化遺產(chǎn)豐厚的古都。在這里,有無數(shù)令觀光者無論何時提起都會念念不忘并渴望與人分享的古建遺珍,這其中,一直有古塔的身影,它們,也是北京獨特的地標之一。
古塔在中國人心中總是承載著超越語言之重的意義。將時針撥回到1933年夏天的那個夜晚,建筑學家梁思成站在應縣木塔腳下,夜幕中黑漆漆的木塔極具壓迫感地俯視著城市,讓他竟喘不過氣來。而在今天的北京,人們穿梭于胡同巷陌中,徘徊于城市公園里,行走在群山密林中,也總能看到或藏匿于古老廟宇或掩映在現(xiàn)代建筑之后的古塔。從初見時同樣喘不過氣的震撼,到后來習以為常的親切,古塔始終陪伴著北京人的生活,凝視其莊重雄偉的外表,帶給人們內(nèi)心的是靜謐而深邃的感受。
古塔因為承載著厚重的文化而對北京無比重要。它們默默守護著北京的天際線,猶如溫柔的巨人無聲地勾勒出這座城市的輪廓。幾百座寶塔映射出城市無盡的文化風華,也描摹著古都北京在歷史鏡像中獨特的模樣。
關于塔的誕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至今廣為流傳。相傳,佛陀的弟子問:“師父,我該如何向您表達我的崇敬呢?”佛陀沒有回答,只是將身上的袍子脫下來鋪到地上,倒扣上化緣用的缽盂,并在上面立了一根錫杖。佛陀涅槃那日,弟子忽然恍然大悟,仿照當年覆缽和錫杖擺出的樣子,建立了八座窣(sū)堵坡供奉佛陀圓寂火化后留下的舍利子。這就是印度佛塔起源的傳說。窣堵坡本意為“墳墓”,其形似墳冢,里面放置佛陀舍利等圣物,由此接受著無數(shù)信眾的朝圣與敬拜。隨著佛教的傳播,這一外形圓潤敦實又不失莊重的宗教建筑一并傳入中國,形成覆缽式塔,隨后與優(yōu)雅含蓄的中國本土建筑逐漸結合,在碰撞與融合中,誕生出一朵朵瑰麗的奇葩,世人謂之“浮屠”,這便是中國佛塔的由來。
盡管最初是“舶來品”,但隨著與當?shù)厮囆g和文化逐漸交融,塔在這個東方古國的文明中扎根愈深。在《西游記》《封神演義》《南游記》等多部古典文學作品里,都曾出現(xiàn)過“托塔李天王”李靖的形象,傳說他托舉的玲瓏寶塔有收妖魔、鎮(zhèn)鬼煞之能,他也因此在民間受到廣泛的崇敬,而他手中擁有浩大無儔之力的寶塔更是成為一代代中國人的記憶。對于塔這種建筑形式,人們總覺得親切熟悉,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它已全然融入了這個國度,甚至發(fā)展為其本身都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也難怪在今天,當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提起傳統(tǒng)的中國式建筑時,還是會將佛塔當作典型的形式之一。
正因古往今來中國人對塔的喜愛,觀及周圍,會發(fā)現(xiàn)塔的蹤跡隨處可尋。北京保留下來的古塔眾多,汪建民和侯偉在所著的《北京的古塔》一書中寫道:“據(jù)文物部門統(tǒng)計,北京現(xiàn)存古塔220余座,但從實地考察中來看,數(shù)量遠不止這些,在北京山區(qū)偏僻的山谷中,一些古代的寺廟遺址上,還保存有一些古塔?!痹诒本?,從城市中心到西部及南部的山區(qū),都分布著數(shù)量眾多的古塔。
根據(jù)相關文獻記載,北京最早的塔建于隋代,可惜已經(jīng)沒有實物存在。現(xiàn)存的古塔之中,最古老的塔源于唐代,唐塔大約有8座,它們因數(shù)量稀少、年代久遠而顯得格外珍貴。而建塔最興旺的時期,要屬遼代及明、清兩代,在這些朝代里,大大小小的塔如同雨后春筍般在北京的土地上涌現(xiàn)出來。
北京的塔形式眾多、種類繁復。從建筑材料的角度,可分為木塔、石塔、磚塔、磚石仿木塔、琉璃塔、金屬塔等。北京遺存的木塔、石塔、琉璃塔、金屬塔和磚塔的數(shù)量都不多,最常見的是磚石結構的塔;按塔的功能劃分,可分為佛塔、墓塔、紀念塔等。塔由最初單一的存放舍利、供奉佛祖的功能,融合中國文化的元素后演變出了存放佛經(jīng)、登高遠眺、紀念先人等用途,墓塔、紀念塔等由此應運而生;根據(jù)外形分類,可分為樓閣式塔、亭閣式塔、密檐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經(jīng)幢式塔、花式塔、寶篋印經(jīng)塔、過街塔門式塔和組合式塔等。在北京,除了寶篋印經(jīng)塔外,其他形制的塔都可以看到實物。
一座城市的天際線最能反映它的性格和底色。意大利托斯卡納的圣吉米尼亞諾因其極具中世紀特色的塔樓被描述為擁有“令人難忘的天際線”;美國紐約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閃爍著現(xiàn)代都市的繁華。那么,什么串聯(lián)起北京的天際線呢?是通體雪白的妙應寺白塔,是流光溢彩的多寶琉璃塔,是牽系未解之謎的天寧寺塔,是通州的地標性建筑燃燈塔,是古老的金仙公主塔……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塔標記了北京上空的曲線,在高高聳立的塔和湛藍天空形成的空隙間,流動著古都滄桑厚重的人文氣質(zhì)。
古塔是一把打開北京的鑰匙。在這座城市,千萬人聽著“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的旋律成長起來,潔白優(yōu)雅的北海白塔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泛舟于波光粼粼的湖中,和煦的微風拂面,一抬頭就能看到白塔穩(wěn)穩(wěn)沉沉地矗立于瓊?cè)A島之巔,一如既往的端莊,頗具主宰全園的氣勢。它不僅是北海公園的標志,更是北京城區(qū)中心重要的人文標志之一。
而在北京東部的通州,歷史悠久的燃燈塔也是一座地標性建筑。在京杭大運河北端的西岸,燃燈塔已佇立數(shù)百年。它是三千里運河北端河畔的第一座塔,在過去漕運作為溝通南北經(jīng)濟大動脈的時代,行駛在運河上的漕船和商隊都將這座燃燈塔作為導航標志。燃燈塔是北京地區(qū)最高最大的塔,早春暮秋時節(jié),只要天公作美,即使在50里以外的漕舟商船上放眼瞭望,也能看到高聳的寶塔凌云入天,“古塔凌云”的景致成為通州八景之首。清同治年間的通政使司副使王維珍曾賦詩:“云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認通州?!笨吹搅巳紵羲鸵馕吨呀?jīng)行進到運河的終點,到達了目的地通州,燃燈塔便這樣成為通州縣城的象征。在2009年9月26日發(fā)行的《京杭大運河》特種郵票中,第一枚上就印有燃燈塔的身影。
圍繞通州燃燈塔,還誕生了很多文采飛揚的詩詞佳句。題寫“一枝塔影認通州”的王維珍,還曾作“千尺巍峨塔勢雄,層霄矗立障天風”的詩句。乾隆皇帝也揮毫潑墨“郡城塔影落波尖,生齒休和日日添”,書寫燃燈塔的倩影。這樣由此而生的人文情懷,便是富有歷史底蘊的古建筑最具感性而深遠的意義。燃燈塔不僅是通州區(qū)的地理象征,更是當?shù)厝司竦臍w屬地、心靈的方向標。
除了作為地標性建筑物而存在的塔,北京還散落著體型較小但同樣蘊含重要價值的塔。在萬壽寺中,珍藏著一座滲金多寶佛銅塔,其塔身藝術無比精美。佛塔采用滲金的鑄造工藝,外觀類似鎏金,“金色光不可視”,美麗異常。而在故宮博物院內(nèi),一件同樣金光奪目的寶塔總能引得游人駐足。崇慶皇太后去世后,與母親感情深厚的乾隆皇帝下旨修建了一座金塔,用以珍藏她的御發(fā)。崇慶皇太后金發(fā)塔以盤紋焊接和錘胎鏨花工藝制作,紋飾精美,造型高峻。連絲絲細發(fā)都要悉心珍藏起來,并供奉在黃金打造的塔里,乾隆皇帝以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對母親的哀思和祈福。這座用金量達三千多兩的金塔,彰顯出一代帝王的孝心。
古塔是北京歷史的無聲見證,這座城市也不遺余力地保護著它們。對于這些文物建筑,北京既將其當作歷史見證物, 也當作藝術作品來保護。一座座凝固藝術般的古塔先后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適當?shù)木S護和修葺。在復修通州燃燈塔時,人們第一次看清了塔身上424尊奇絕的神像,在經(jīng)過粘黏和加固后,石像最大程度地恢復了歷史上惟妙惟肖的面貌,千年古塔煥發(fā)新生,接受著人們的慨嘆。坐落于胡同中的妙應寺白塔在經(jīng)歷了兩年大修后重新開放。無論是日光下令人目眩的潔白,還是夜色中與群星為伴的肅穆,白塔的美都如此驚心動魄。它編織著北京城古今交織的風景,也編織著北京人記憶中對故鄉(xiāng)最美好的懷想。
在妙應寺白塔兩年大修后首次開放舉辦夜間活動的當晚,主持白塔修繕設計工作的工程師隔空遙想它此刻的模樣,應當猶如一位尋常巷陌深處的慈祥老者,受到游人情緒的感染,為自己的煥然一新而心滿意足。就古塔保護而言,最好的方式不是將其“束之高閣”,而是對外開放,讓人們有機會親近古塔,也讓它跌宕起伏的歷史和記憶被更多人熟悉。在過去,寺院與塔的關系密不可分,最早的寺院還是以塔為中心的。而現(xiàn)在,圍繞著分布各地的古塔,北京城內(nèi)修建起眾多城市公園。明代的十方諸佛寶塔,最初為安葬僧人而建,在今天成為古塔公園的重要景觀。來公園散步休閑的游人也愿意去了解園內(nèi)這座佛塔的故事,他們在此憑吊歷史,許愿祈福。
隨著古塔的修繕,其內(nèi)部貯藏的文物也得以重見天日。這是古塔呈現(xiàn)給北京的禮物。首都博物館的六層展廳中,設有常設展覽“千年寶藏·盛世重光——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展覽按照北京不同地區(qū)分類,遴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佛塔文物進行展出,展現(xiàn)了古都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蘊,以及古代建筑、雕塑等高超的技藝水平。展品中不乏工藝精美的佛像和菩薩像,很多神像的面容上都浮現(xiàn)著神秘飄渺的微笑。凝視著這些一度封藏于佛塔中的笑容,回望的是過去千年的時光。
人們對古塔的熱愛使得永定河畔、雁棲湖畔等地近年“憑空生長”出永定塔和雁棲塔等仿古造型塔,湖光山色間驟然增添了一絲古韻。而北京的天際線上,還在不斷擴充著點位。北京奧林匹克塔、中央廣播電視塔這些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塔成了曲線上的流量擔當,它們構建出一個現(xiàn)代化的北京。
這條由古樸厚重的塔和前衛(wèi)時髦的塔共同組成的天際線向遠方無盡延伸,它的一端連接過去的北京,另一端則通向今天和未來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