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門“化腐朽為神奇”的學科,但一些歷史教師的教學思想較為傳統(tǒng)、教學方法較為守舊,難以從“腐朽”中映射出“神奇”,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產生極強的枯燥、乏味之感。為了在根本上改善這一局面,歷史教師需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通過融入“趣味元素”聯動“信息技術”設計“合作小組”以及整合“歷史資料”等方式轉變、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當中,逐步實現學生學習感知的優(yōu)化、學習效果的增長、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以及知識儲備的豐富,進而構建更為高品質的歷史教學課堂。
隨著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歷史教學的實際需求。如果歷史教師不能有效優(yōu)化教學過程,“故步自封、止步不前”,不僅會導致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日漸降低,甚至還會給學生帶來更為沉重的學習壓力與負擔。本文聚焦于初中歷史教學,簡要分析轉變教學方法對歷史教學帶來的影響,探析當前歷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探究了歷史教學方法的轉變路徑,以供相關教學工作人員參考與借鑒。
一、轉變教學方法對歷史教學帶來的影響
知識的講解、知識的傳授,皆需要歷史教師運用特定的教學方法作為輔助。轉變教學方法對歷史教學帶來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轉變歷史教學方法,能夠以最為直接的形式,促使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理解歷史知識乃至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特定問題,更為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其次,轉變歷史教學方法,能夠有效降低歷史知識本身存在的難度,讓抽象的歷史內容變得更加具象、具體,在緩解學生歷史學習壓力的同時,實現提高學生歷史知識學習效率及質量的目的fUUfvukEY0PPaZ2vhNRt9Q==;再者,轉變歷史教學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學生參與歷史課堂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占據歷史課堂學習的主體位置,進一步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加速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最后,轉變歷史教學方法,能夠在極大程度上發(fā)散教師的思維,讓歷史教學的范圍、輻射面積等都得到顯著擴增,進而助力學生夯實歷史基礎。
二、當前歷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從本質上來看,教學工作是一個“矛盾辯證”的過程。因此,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存在不足之處,便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當前,歷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層面:
其一,歷史教學的方法單一。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部分歷史教師在授課時極其依賴板書文字、口頭闡述等教學方法,這一方法的使用,雖然可以保障有效解讀和傳遞歷史知識,但難以降低知識本身存在的學習難度,并且,極易導致歷史課堂教學氛圍趨于枯燥、僵化。這一不足若得不到及時彌補,不僅會加重學生學習的壓力與負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學生學習歷史、探究0mb7pfVabvVB0wtv9ghBeg==歷史、參與歷史的興趣。
其二,歷史教學的細致性與生動性略有不足。在落實教學工作時,部分歷史教師將重點放在課程重點考點以及課堂教學進度把控上,并不重視非重點知識的解析以及學生主觀學習體驗等要素,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只能掌握要點部分,難以透徹理解與知識相關的內容。此外,在授課時,這些教師總以單一、固定的方式教導,不僅無法引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而且也不能讓學生對知識的解讀產生深刻記憶,久而久之,便影響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這一不足若得不到及時解決,則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打下堅實的歷史基礎。
其三,歷史教學的格局過于固定。在授課時,部分歷史教師多以“師授生從”的模式貫穿始終。這一教學模式的運用,多以教師占據課堂主導地位為主,呈現教師主動解析、講授知識或安排練習,而學生始終位于被動位置,被動接受教師安排的特點。在這一模式之下,不僅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得不到發(fā)展,其學習的主體位置也無法得到凸顯。如果這一不足之處得不到有效解決,勢必會降低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生出現學習倦怠感和逆反心理。
其四,歷史教學的范圍比較狹窄。部分歷史教師在授課時,其視角、思維總是局限在教材上,而教材本身的承載內容是有限的,無法呈現無限多的歷史內容。教師僅圍繞教材進行授課,非但無法滿足學生日漸增多的歷史知識、文化需求,甚至還會導致學生的歷史學習眼界、學習思維受到限制。若該不足得不到有效解決,則會嚴重限制學生在歷史學習、歷史領域的成長、發(fā)展上限。
三、歷史教學方法轉變的可行路徑
(一)融入“趣味元素”,優(yōu)化學生學習感知
之所以說歷史是一門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學科,是因為其知識本身存在較強的故事性、曲折性,通過對知識的深度挖掘,可以打開學生的視野,使其從中體會到極強的趣味性。但由于部分教師無法靈活應用教學方法,難以讓學生領略歷史學習的趣味性,因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為了有效改善這一局面,歷史教師可以融入趣味元素,轉變教學方法,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感知。
例如,在教學“唐朝”的相關歷史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多種不同的趣味元素帶入歷史課堂。首先,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可以直接播放一段與“盛唐”相關的歷史片段,借由視頻中恢宏壯麗、大氣磅礴的長安之景,引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集中他們的學習注意力。其次,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可以借助“提問”這一常見的課堂互動方式,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例如,在解讀某位唐朝重要歷史人物時,教師可以拋出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從不同渠道了解到的信息,如歷史影片中、歷史書籍中、歷史主題的網絡文章中等,談一談對該人物的看法。無論學生闡述正確與否,教師都需要予以贊揚,避免學生自尊心和學習自信心受挫。學生發(fā)言結束后,教師可以結合他們所說的內容,給出更加詳細、深入的講解。最后,在課程練習階段,教師可以在教室中營造“盛唐”繁華、熱鬧的情境氛圍,讓學生置身于該情境中,親自扮演唐朝的某位人物,并在情境化的演繹中,進一步加深對當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在趣味化教學方法中,切實活躍了歷史課堂的教學氛圍,優(yōu)化了學生歷史學習的體會與感知。
(二)聯動“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歷史是在“舊事物”當中提取而來的知識,信息技術則是“新時代”誕生的產物。歷史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嘗試將“舊的”知識與“新的”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到一起,以“信息化”的方式轉變、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并在這一過程當中,逐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以及復習效率、效果、質量。
例如,在教學與“宋朝”相關的歷史知識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直接使用“數字投影技術”展示PPT課件,演示與“宋朝”歷史相關的影像素材等,以最為直觀的形式聚焦學生的學習視角,讓他們可以更加專注地完成學習。又如,在課后復習時或在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微課視頻”作為輔助,通過錄制微課鞏固視頻的方式,創(chuàng)新學生的課后復習方法。在錄制微課鞏固視頻時,教師可以將其內容拆解成多個板塊。比如,第一板塊,先對線下課堂所講授的歷史知識點進行復習,并制作一張表格或思維導圖,以最具條理性的形式總結展示歷史知識;第二板塊,根據課堂上所講授的要點內容,穿插相關的歷史圖片、視頻素材,讓學生通過觀看、賞析,進一步加深記憶、深化理解;第三板塊,教師可以帶入一些與課程主旨相關的真題,并“帶領”學生進行作答,由此培養(yǎng)他們的答題技巧和思維邏輯;第四板塊,布置少量稍有難度的作業(yè),讓學生在獨立解答中,進一步強化對微課鞏固視頻內容的掌握。若“微課”布置的題目難度過大,歷史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課余時間,依托“網絡授課技術”展開在線教學,通過遠程線上的形式,與學生進行在線交流,為他們解答題目中的重難點、易錯點。不同信息技術的使用,皆可以為學生的歷史學習、復習提供便利,如改善課堂學習感受、簡化知識學習和復習方式等,進而實現提高學生歷史學習及復習效果的目的。
(三)設計“合作小組”,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與語文、政治等文科性質的科目相比,歷史無疑是最具難度的學科。歷史教師要想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不僅要細化教學過程,還要選擇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讓他們在“學習能力”的輔助下,更加高效、更加深入地參透知識、感悟知識。為了將之落到實處,歷史教師可以設計“合作小組”,轉變教學方法,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近代史”的相關歷史知識時,教師可以將授課過程拆解成多個板塊。第一板塊,先細致講解歷史知識,由此奠定學生的歷史知識基礎和歷史認知基礎。第二板塊,教師需要在黑板上板書一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歷史問題,比如,近代的哪個事件對后世XX領域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影響?近代的哪些思想促進了中國人的覺醒?第三板塊,教師需要參照一定標準,將班級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先在組內獨立思考問題,而后再通過合作探究、交流溝通,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問題答案的見解。第四板塊,教師則需要分兩部分進行,上半部分,要讓各個小組選出一名代表,上臺分享所在小組的“探究成果”;下半部分,則要基于各位代表的發(fā)言,對各個探究問題的答案做出進一步補充、歸納和總結,由此進一步升華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成果。進而,在合作角度下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切實打破傳統(tǒng)“師授生從”的固化格局,實現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目的。
(四)整合“歷史資料”,豐富學生學習儲備
歷史知識有著極多層面、方向的表現,歷史教材當中所呈現的內容,也僅僅是龐大“歷史世界”的冰山一角。教師要想滿足學生日漸增多的歷史知識、歷史文化需求,則需要在深度解讀教材內容的同時,適度帶入優(yōu)質的課外歷史資料,通過整合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法,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
例如,完成“明清”時期全部知識點的講解后,教師可以利用臨近自習課、早晚自習的時間,帶領學生進行歷史主題的拓展學習活動?;顒迎h(huán)節(jié)一,教師需要以“溫故知新”為核心,組織學生復習先前所學的全部要點內容,并制作一張表格,在表格左側,盡數寫入課內重點知識?;顒迎h(huán)節(jié)二,教師需要圍繞課內主旨,選擇優(yōu)質的課外歷史資料,比如,以“明清歷史”為主題的紀錄片、對“明清時期”某位重要歷史人物及其事跡的解析視頻、“明清時期”各國歷史發(fā)展對比的視頻等。該類視頻素材既呈現了歷史教材中并未提及的諸多歷史知識,也讓學生在觀賞時,透過生動的影像獲取大量優(yōu)質的歷史知識,還可以結合該部分課外知識,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課內知識的感悟?;顒迎h(huán)節(jié)三,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提煉課外素材中有價值的歷史內容,并將其寫入表格右側,以此完善表格內容。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課內、課外聯動的歷史探究題目,讓學生參考自己制作的對比表格,并獨立解答。進而,切實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以及歷史練習的渠道,促進學生打下全面、堅實的歷史知識基礎。
四、結語
總而言之,時代的進步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歷史教師立足“新時代”這一背景,從多角度切入,轉變、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既彌補了“教”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實現了教學工作的提質增效,又增強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感知能力提高了學習效果,在助力學生歷史素養(yǎng)全面成長的同時,推動了高品質歷史教學體系的構建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