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圍繞培養(yǎng)地理核心素養(yǎng)和探究新知的教學目標,以河流地貌的形成與生態(tài)保護為例,整合教材知識,設計并實施以伊犁河為研學對象的高中地理研學旅行活動。研學旅行以知識大單元呈現(xiàn),既可以通過研學實踐探究有關河流地貌的知識,又可以通過河流與周邊地理環(huán)境的空間關系使學生認識到生態(tài)保護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的生態(tài)文明意識。
[關鍵詞]研學旅行;地理;高中;河流地貌;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4)28-0093-04
隨著國家與地方政策的出臺,研學旅行研究逐步深入,面向中小學生的學科研學旅行逐漸成為拓展課堂教學、推進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的有效途徑。當前,研學旅行形式多樣,受眾群體結構復雜。專題實踐性、科普游覽性、思想教育性等類型的研學旅行憑借前期完善的基礎設施、廣泛的受眾群體、便捷的實施程序深受中小學和其他社會群體的歡迎,為開拓中小學生視野、培養(yǎng)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等作出突出貢獻。然而,上述類型的研學旅行對于高中生來說,除緩解學生的學業(yè)壓力外,其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貢獻還有待開發(fā)。結合高中具體學科的研學旅行成為拓展課堂教學、培養(yǎng)高中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有力途徑。目前,高中學科類研學旅行主要分為單一學科類研學旅行和跨學科類研學旅行兩類。地理學科具有顯著的區(qū)域性與綜合性,既可以結合當地自然環(huán)境設計單一的地理研學旅行,又可以將其作為核心,設計與生物、歷史、化學、語文等諸多學科融合的研學旅行。本文以伊犁河濕地公園為例,探討以地理學科為核心結合生物學的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設計與實踐。
一、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高中地理研學旅行是對研學旅行的一種具體化設計,通過限制面向群體和研學對象將研學旅行設置為一種教學活動。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學內容與當地地理景觀資源為依托,遵循教育性、實踐性、地域性、安全性等原則[1],結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與研學旅行課程標準[2-5],設計面向高中地理學習階段或復習階段的研學旅行活動。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
二、研學旅行設計與實施
(一)學情分析與《課標》要求
本次研學旅行面向高中二年級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xmsKWHJVPnFYH3TXsVAosw==完成必修階段和選擇性必修階段的學習任務,基本掌握地貌的相關知識以及其他補充知識。學生通過研學既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點,又可以運用其他知識對實際景觀進行綜合思考。本次研學旅行以河流地貌的形成與生態(tài)保護為專題教學方案,內容涉及地貌、水循環(huán)、地理工具的應用、生態(tài)保護等多方面知識,適合高二年級學生進行鞏固求證、構建知識網絡等,為接下來高三復習階段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
本次研學旅行以伊犁河谷主題地理景觀伊犁河河流地貌為研學點,選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水循環(huán)”、第四章第一節(jié)“常見地貌類型”,選擇性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jié)“河流地貌的發(fā)育”,選擇性必修3第三章第三節(jié)“生態(tài)保護與國家安全”等四節(jié)課程為主體教學內容。《課標》對上述章節(jié)的要求為“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huán)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結合實例,說明設立自然保護區(qū)對生態(tài)安全的意義”。為凸顯河流地貌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筆者指導學生結合生物學知識充分感受伊犁河谷的生態(tài)魅力、生物多樣性以及人地矛盾趨勢,加深學生對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觀念及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的認知。
(二)教學設計與實施
1.研學旅行主題。伊河出天山,地學川流間。
2.研學旅行地點。伊犁河谷除南北兩側高大連綿的山脈外,大部分地表形態(tài)是由伊犁河及其支流沖擊形成的典型河流地貌,草原廣布,森林繁茂,是絕佳的“地貌”“植被”“生態(tài)保護”等專題研學旅行的勝地[6]。本次研學旅行主要以河流地貌為專題,引導學生通過實踐認識河流地貌的形成及發(fā)育機制,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結合學情分析,本次研學地點選擇伊犁河國家濕地公園(伊寧市境內部分)。
3.研學旅行目標。(1)游覽伊犁河景觀,結合水循環(huán)原理,探究伊犁河水量來源(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2)觀察不同地段的河道特征,結合多期伊犁河谷歷史遙感影像,分析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機制(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3)探究河流兩岸的生態(tài)效益,結合伊寧市與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城鎮(zhèn)專題圖分析伊犁河與區(qū)域生態(tài)功能調節(jié)關系(人地協(xié)調觀)。(4)結合相關國土空間規(guī)劃和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圖,探究伊犁河周邊植被變化趨勢和驅動因素(人地協(xié)調觀)。(5)提出對伊犁河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fā)的建議(綜合思維)。(6)使用移動端地圖軟件,如奧維互動地圖等,標繪研學路線,分析水流走向(地理實踐力)。
4.研學路線設計。伊犁河國家濕地公園是伊犁河上游核心地域,緊鄰城鎮(zhèn),受人類活動影響明顯,自然地理資源與人類活動資料豐富,適合開展綜合性研學旅行。本次研學旅行路線:觀河(伊犁河大橋)→賞河(河畔生態(tài)走廊)→析河(流域林草地)→游河(河流)。
5.教學過程?;谏鲜鰞热菖c研學點特色資源,結合高中地理課程內容、《課標》以及研學旅行相關指導性文件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根據研學旅行記錄表做好知識準備、物資準備、安全教育等活動前工作,研學旅行前準備具體內容見表1。
本次研學旅行課程按制訂的研學旅行進行,課程實施方案包括實踐過程、研學內容、活動設計、設計意圖等,具體內容見表2。
6.研學結果總結。學生通過研學旅行記錄表總結研學旅行過程中的實踐發(fā)現(xiàn)和思想感悟,形成以下成果。(1)結合收集到的信息資料和使用地理工具的情況每人撰寫一份活動報告。(2)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運用演示文稿、短視頻、活動紀錄片等方式對不同主題進行匯報(如伊犁河流地貌、伊犁河流域生態(tài)、伊犁河流域生物多樣性等)。(3)教師對實踐過程進行經驗總結,對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進行商討并提出改進建議。
三、研學旅行評價與反思
(一)研學旅行評價
地理研學旅行的評價是依據《課標》地理核心素養(yǎng)水平進行劃分,分別對研學活動前學生的準備、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后學生的成果進行綜合評價。本文通過學生自評、導師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本次研學旅行進行評價,具體評價表見表3。
考慮到整個學習活動的任務量和重要程度,筆者將總分分別以15%、50%、35%分配到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三個階段?;顒忧暗膶W習任務主要從知識準備和校外安全意識兩部分進行,對這一階段的評價建議設置在活動前的結束階段,可以作為一個條件對參與研學旅行的學生進行篩選,對校外安全意識不達標的學生加強安全教育,直至學生具有較強的安全意識與基本野外自救能力?;顒又惺钦麄€研學旅行活動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學生學習的核心過程。以學習能力和學習意識為主要評價指標,通過使用GIS軟件和地圖資料進行地理測量與識圖,可以反映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地理現(xiàn)象的觀察與分析判斷可以反映學生的區(qū)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素養(yǎng);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可以反映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素養(yǎng)?;顒雍笾饕詫W習成果為評價指標,通過學生撰寫的研學報告和記錄表,可以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學成果進行整體把握,依據成果給予評價。
雖然學生自我評價受個人主觀意識影響,但學生對自我知識能力的掌握程度有清晰的認識,自評分數具有參考意義,這部分分數占總成績的30%。導師(指研學旅行過程中的授課教師)參與完整的教學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果掌握情況最為清楚,因此導師評價的分數占較大比重,這部分分數占總成績的40%。教師(指研學旅行過程中進行學生管理的帶隊教師或輔導員)全程參與活動并且對學生進行管理,他們對學生學習意識和紀律情況最為了解,教師評價的分數占總成績的30%。
(二)研學旅行反思
研學旅行前,教師需要充分準備并多次對研學點進行實地考察,串聯(lián)好學習知識點與研學點資源。教師在指導學生完善知識清單的同時,應聯(lián)想實地考察場景,拓展課本知識,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例如,伊犁河的水量補給來源除了冰雪融水、降水和地表徑流,還有哪些;千百年以后伊犁河會干涸還是會淹沒整個河谷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提升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的學習效果。研學前和研學中既要重視教學內容,又不能忽略安全教育,教師應構建完整的研學旅行安全教育體系,在研學旅行活動前開展警示教育,并在活動中時刻關注學生安全。
教師對學生的研學成果要高度重視,給予肯定的同時,指出其存在的不足,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從多視角思2d7616a6856913307d785fa7380a9bad227a0682b456015d3f1779e1d570ccb5考,避免出現(xiàn)研學報告千篇一律的情況。對學習成果突出的學生進行表揚,對學習成果不理想的學生組織他們進行學習交流,端正其學習態(tài)度,幫助他們總結學習方法;對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矯正的問題,制訂追蹤矯正計劃,爭取在后期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有所獲。教師應引導學生重視研學旅行活動,珍惜研學旅行的機會,爭取學習效益最大化。
四、結束語
依據相關理論,結合當地自然景觀,以地理學科為核心融合生物學等學科來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高中生快速形成綜合思維,拓展新的學習方法,為應對高考開放性、研究性題目奠定一定的實踐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程馨瑤,褚麗娟.高中地理教學研學旅行設計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4(2):134-137,163.
[2] 段玉山,袁書琪,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一):前言、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J].地理教學,2019(5):4-7.
[3] 郭鋒濤,段玉山,周維國,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二):課程結構、課程內容[J].地理教學,2019(6):4-7.
[4] 袁書琪,李文,陳俊英,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三):課程建設[J].地理教學,2019(7):4-6.
[5] 周維國,段玉山,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四):課程實施、課程評價[J].地理教學,2019(8):4-7.
[6] 穆耶賽爾·賽達合麥提,陳萬基,劉文新,等.區(qū)域認知視域下伊犁河谷西部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2023(19):87-92.
(責任編輯 陳 明)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伊犁州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資源開發(fā)研究”(202110764005)。
[通信作者]趙陽(1988— ),男,新疆伊寧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環(huán)境遙感和地理環(huán)境教育。E-mail:19037@yl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