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紀錄片作為重要的影視資源越來越受到初中歷史教師的重視,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仍存在著機械化、教條化等問題。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深入探究,突破重點”“梳理知識,歸納小結”三個方面使用歷史紀錄片資源。
[關鍵詞]歷史紀錄片;初中;中國近現代史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4)28-0066-04
歷史紀錄片是指秉持著客觀真實的原則,利用影像技術再現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遺產等的影視資源。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不再滿足于教材中固有的文字與圖片信息,而是渴望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知識。他們的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能力也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更容易接受直觀的新知識。歷史紀錄片憑借豐富的視頻資源、聲情并茂的解說,能夠激起學生了解歷史、學習歷史、探究歷史的興趣與動力。學生在課堂上觀看歷史紀錄片,能夠延伸知識,同時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構建知識框架,促進有意義的學習。
盡管歷史紀錄片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前景較為樂觀,但仍存在著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如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應用歷史紀錄片時出現機械化、教條化等問題。還有部分教師雖然已經認識到歷史紀錄片對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未能充分發(fā)揮其價值,例如在播放歷史紀錄片后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初中歷史教師應盡量發(fā)揮歷史紀錄片的價值,注意將它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紀錄片的興趣。
一、歷史紀錄片應用于初中中國近現代史教學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是一堂課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堂課的教學效果。生動有趣的課堂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引導學生配合教師的教學。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契合教學內容的歷史紀錄片,能夠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其進一步探究歷史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以“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瓜分中國狂潮”一課為例,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歷史紀錄片《甲午》的片段,以展現甲午戰(zhàn)爭的來龍去脈,同時呈現珍貴的歷史資料。通過觀看歷史紀錄片,學生可以直觀了解到中日雙方在戰(zhàn)爭中實力懸殊,以及北洋艦隊慘敗的結局。接著教師請學生深入思考以下問題:為什么北洋艦隊會遭遇如此慘?。窟@場戰(zhàn)爭因何而起?又給中國帶來了什么樣的后果?接連拋出的問題會引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
“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瓜分中國狂潮”一課共分為三個子目,分別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馬關條約》的簽訂”“‘瓜分’中國狂潮”,在結構上呈現出背景、過程與結果三個漸進的層次。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播放歷史紀錄片《甲午》中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情節(jié)片段,讓學生深入了解歷史背景下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歷史紀錄片帶給學生強烈的沖擊感,同時縮短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學生經過前期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了解了洋務運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而北洋艦隊的慘敗與洋務運動的成就之間產生的強烈反差,會沖Eq5K5M/2DFk7JiMGqSBI4ID6Pd4DUCU34oTgvvLsOOM=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而促使學生進一步探索新知識,這也為學生下一步的深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除此之外,在“鴉片戰(zhàn)爭”一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播放歷史紀錄片《再訪虎門》中銷毀鴉片的情節(jié)片段,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本課主題;在“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播放歷史紀錄片《孫中山先生》中孫中山生平事跡的片段,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本課學習的重點人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播放歷史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第1集《新中國誕生》的片段,幫助學生直觀了解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歷史性時刻;等等??傊?,歷史紀錄片作為導入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素材,在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深入探究,突破重點
對歷史學科而言,歷史概念的解釋、歷史事件的梳理、歷史人物的評價等內容,對教師完成教學目標以及學生提高學習成績都有重要作用。教學重點是一堂課必須講授的內容,它往往體現了本課的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和核心思想等。正確地選擇歷史教學重點能夠促使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提高歷史文化素質,養(yǎng)成歷史意識,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而確定教學重點需要教師吃透教材內容,熟悉全部知識點。此外,教師還應該補充相關專業(yè)背景知識,以滿足拓展教學內容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教學重點并不等同于教學難點,有些教學重點是教學難點,但有些教學重點并不難理解,所以不是教學難點。
以“中國共產黨誕生”一課為例,教師在課堂中播放歷史紀錄片《百煉成鋼》第26集《新中國成立》的片段。學生觀看完畢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五四運動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廣泛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漸漸地,共產黨早期組織在各地相繼建立起來。但這些共產黨早期組織是如何演變成后來的中國共產黨的呢?此時,教師請學生根據剛剛觀看的歷史紀錄片內容填寫課前準備好的活動單,回答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地點、時間歷史意義以及參會人員等問題。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史上的里程碑,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爸袊伯a黨誕生”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本課的要求是:通過了解陳獨秀、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等史事,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理解偉大建黨精神。關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涉及召開的時間、地點、歷史意義以及參會人員等多個知識點,如果只通過看教材以及聽教師講授,難免會陷入枯燥和機械的重復記憶,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講授相關內容時巧妙地應用相關歷史紀錄片,可以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方法,引導學生按照史事發(fā)展的時間順序梳理知識點。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細節(jié)進行記憶,還有利于學生發(fā)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此外,在教授“抗美援朝”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的歷史紀錄片資源也有很多,如《熱的雪:偉大的抗美援朝》《偉大的勝利:抗美援朝啟示錄》《偉大的抗美援朝》等。本課的重點內容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基本史實,但在課堂講解過程中,文字是乏力的。教材中固然有大量的敘述和描寫,但不夠形象。教師播放歷史紀錄片《偉大的抗美援朝》的片段,再現那些熱血艱辛的歷史畫面,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再如教授“土地改革”一課時,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播放歷史紀錄片《旗幟》第3集《建國創(chuàng)業(yè)》的片段。土地改革是新中國廢除封建剝削制度的重要措施,但由于歷史環(huán)境不同,學生可能對這部分內容感到陌生,難以理解。歷史紀錄片《旗幟》中生動展現了土地改革前貧雇農的生活狀態(tài),對學生理解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有很大幫助,同時,也能使學生深刻體悟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應該說,將歷史紀錄片融入課堂并非僅僅是出于激發(fā)學生新鮮感或豐富歷史課堂教學手段的考慮,其中所包含的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對學生深入探究真實的歷史、突破學習重點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梳理知識,歸納小結
小結是教師完成一項教學任務后,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重復強調、練習訓練等方式,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和新技能的教學行為。小結是一堂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使課堂結構完整、首尾呼應,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脈絡清晰、結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將歷史紀錄片融入課堂小結,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同時體現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
以“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小結環(huán)節(jié)播放歷史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第11集《統(tǒng)一大業(yè)》的片段。《我們走在大路上》將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經驗作為主線,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其中《統(tǒng)一大業(yè)》主要介紹了香港、澳門回歸的歷史事件,呈現了重要領導人講話、政權交接儀式等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教師在本課結尾之時向學生拋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影片,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加好。
在課堂接近尾聲時,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教師應該抓住時機,通過播放歷史紀錄片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影片,進而重新梳理知識,加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再如教授“五四運動”一課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小結環(huán)節(jié)播放歷史紀錄片《五四記憶》的片段,邀請學生觀看視頻并用自己的話復述五四運動的經過,談談自己作為新青年應該有何作為。課堂小結雖然是一堂課的末尾環(huán)節(jié),但絕對不能忽視,通過播放歷史紀錄片來幫助學生梳理、記憶、鞏固知識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舉措。
二、歷史紀錄片應用于初中中國近現代史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求
初中生大多處于未成年階段,教師給他們選擇的歷史紀錄片資源要符合他們的身心發(fā)展需求。例如學習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時,雖然日軍侵華的暴行、731部隊的活體試驗等是不爭的史實,但教師在課堂上播放歷史紀錄片時,必須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價值引導與心理疏通。此外,初中生模仿能力強,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形,極易受到xz7MeB36iDrS3vGpvHxgP4Thq9LL5trbcD9VEEkYSKY=不良行為的影響。教師在選擇歷史紀錄片時除了要保證內容的科學性,還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保證未成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二)內容服務于本課教學目標
歷史紀錄片資源非常豐富,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面對質量參差不齊的歷史紀錄片,歷史教師往往會有無從下手之感。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篩選出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歷史紀錄片,以服務于本課教學目標。教師應從正規(guī)網站搜集正版的、質量較高的歷史紀錄片,保證畫面清晰、播放流暢且無科學性錯誤。
(三)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告知學生,學習資源并不只有教材,影視資源、博物館資源、鄉(xiāng)土資源等都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幫手。特別是歷史紀錄片,其中包含的豐富內容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有巨大的幫助,如文獻資料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解說詞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學生認識到歷史紀錄片對歷史學習的作用后,就會珍惜觀看歷史紀錄片的機會,認真思考教師在播放歷史紀錄片前提出的問題。
目前在歷史課堂中應用歷史紀錄片還存在學生只觀看而不思考的現象,也就是說部分學生能夠認真觀看歷史紀錄片,卻不能很好地從中提取出有用的關鍵信息,這必定會妨礙歷史紀錄片的應用效果。針對這一問題,歷史教師可以在播放歷史紀錄片之前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思考,從歷史紀錄片中提取、總結問題的答案。不同的學生由于已有的知識經驗不同,在觀看歷史紀錄片的過程中所關注的對象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也可以在學生觀看歷史紀錄片后提出探究性問題,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來不斷完善自身的認知。通過以上方法,學生能夠逐漸提升自身的信息提取能力。
(四)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效地調動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優(yōu)質地完成教學任務,必須正確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一節(jié)完整的歷史課一定是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說,歷史紀錄片的教學只有與其他教學方法進行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優(yōu)勢。
教學方法的選擇是每位教師在課前都應認真思考的問題,這往往要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環(huán)境條件等多種因素而定。歷史教師可以在播放歷史紀錄片后,對其中涉及的重要歷史概念、歷史人物等用講授法進行詳細介紹;也可以根據歷史紀錄片與教材的結合點,提出探究性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問題;還可以建議學生課后自行搜集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或自己感興趣的歷史紀錄片,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享交流……但是,歷史教師不能在課堂中用歷史紀錄片的解說來代替自身的講解,只有將多種教學方法優(yōu)化組合,才能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歷史紀錄片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被不斷引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改變了傳統(tǒng)單調枯燥的教學模式。但是將歷史紀錄片應用于初中歷史課堂也不能盲目、過度,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考慮實際學情、利用環(huán)境條件,遵循適時適度的原則,并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同時,教師還要牢記歷史紀錄片只是歷史課堂中的輔助性資源之一,不能夸大其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史桂榮.高中歷史教學設計與效果優(yōu)化[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袁 妮)
[基金項目]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歷史紀錄片在中國近現代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24XKT0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