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電針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邵陽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81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9例)和觀察組(42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電針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中醫(yī)證候積分、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ASC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ADL)評分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頸項強痛、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畏寒肢冷、舌淡紅、脈沉弦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均降低,CASCS、ADL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改善均更優(yōu)(均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電針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較好,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頸椎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安全性理想。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電針療法;黃芪桂枝五物湯;頸椎功能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9.0086.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9.029
目前西醫(y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通常以鎮(zhèn)痛、抗炎類藥物等保守治療為主,但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機體產生耐受性,且有一定的不良反應風險[1]。中醫(yī)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屬“項痹”等范疇,氣滯血瘀證為常見證型,病機在于風寒濕邪侵襲等內在或外在誘因所致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而致,治療應以散寒止痛、行氣活血為原則。電針療法將傳統針灸與電刺激技術相結合,通過刺激特定經絡、腧穴,疏通經絡、調節(jié)氣血,改善微循環(huán),緩解癥狀[2]。黃芪桂枝五物湯具有益氣溫經、活血通痹、祛風散寒等功效,臨床上多用于治療因氣血不足、風寒痹阻所致的肢體關節(jié)疼痛、麻木、無力等病癥[3]?;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戨娽樑c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邵陽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81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9例,采用常規(guī)對癥治療)和觀察組(42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電針及黃芪桂枝五物湯)。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50.11±12.27)歲;病程3~28個月,平均病程(19.07±5.43)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24~66歲,平均年齡(49.91±12.61)歲;病程3~27個月,平均病程(18.99±5.63)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邵陽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⑴西醫(yī)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4];⑵中醫(yī)符合氣滯血瘀證的辨證標準[5](主證:頸項強痛、頭暈目眩;次證:肢體麻木、畏寒肢冷;舌脈象:舌淡紅,脈沉弦),符合主證2項和次證2項并結合舌脈象即可確診。納入標準:⑴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⑵近2周未進行任何治療者。排除標準:⑴確診為交感型、椎動脈型等其他亞型頸椎病者;⑵合并肩周炎等以上肢疼痛為主要癥狀的肌肉骨骼相關疾病者;⑶合并凝血、內分泌功能障礙者;⑷合并嚴重感染者;⑸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⑹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⑺合并心、腦、腎等臟器嚴重障礙者;⑻合并惡性腫瘤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對癥治療,口服塞來昔布膠囊(青島百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325,規(guī)格:0.2 g/粒),0.2 g/次,1次/d;口服甲鈷胺片(亞寶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767,規(guī)格:0.5 mg/片),0.5 mg/次,3次/d;口服鹽酸乙哌立松片(青島國海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657,規(guī)格:50 mg/片),50 mg/次,3次/d。連續(xù)治療3周。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對癥治療基礎上接受電針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電針療法:由同一名臨床經驗豐富的針灸醫(yī)師實施電針療法。主穴:風池穴、天柱穴、大椎穴、頸阿是穴、頸夾脊穴;配穴:頸肩疼痛顯著者加天宗穴、肩髃穴;上肢麻木且呈放射痛者加肩髎穴、曲池穴;拇指、食指、中指麻木且呈放射痛者加合谷穴、外關穴;無名指、小指麻木且呈放射痛者加后溪穴、外關穴[6]。對患者穴位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應用針灸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62270970,規(guī)格:直徑0.25 mm、長度25 mm;直徑0.30 mm,長度40 mm)進針20~35 mm,平補平瀉行針1~2 min,得氣后,采用脈沖電療儀(常州市武進長城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52091334,型號:KWD-808Ⅱ),選擇連續(xù)波,頻率50 Hz,刺激強度以感酸脹為度,留針30 min,3次/周,連續(xù)治療3周。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方:芍藥、桂枝、黃芪各9 g,大棗5枚,生姜18 g。隨證加減:頭暈者加酸棗仁、天麻各15 g;肩背部痛甚者加秦艽15 g,羌活10 g;上肢麻木者加沒藥、乳香各15 g;上肢痛甚者加威靈仙、白芷各10 g;眩暈頭痛甚者加代赭石15 g,旋覆花10 g。上述中藥材均由邵陽市中醫(yī)醫(yī)院中藥房提供,加入清水1 200 mL,大火煮沸后調至文火煎煮40 min,取湯液300 mL,150 mL/次,早、晚溫服。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頸肩部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95%≤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100%為治愈;頸肩部疼痛等癥狀顯著改善,70%≤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95%為顯效;頸肩部疼痛等癥狀部分改善,30%≤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70%為有效;頸肩部疼痛等癥狀無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30%為無效[7]。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比較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評估患者治療前后頸項強痛、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畏寒肢冷、舌淡紅、脈沉弦等癥狀的嚴重程度,每項分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7]。⑶比較兩組患者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ASC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ADL)評分。于治療前后分別采用VAS[8]、CASCS[9]、ADL[10]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頸椎功能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VAS疼痛評分總分為0~10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CASCS評分總分為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頸椎功能越好;ADL評分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⑷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頭暈、乏力、腹瀉、食欲降低)總發(fā)生率=各項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之和/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整體療效更優(yōu),總有效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頸項強痛、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畏寒肢冷、舌淡紅、脈沉弦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CASCS、ADL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評估量表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均降低,CASCS、ADL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改善均更優(yōu),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認為與機械壓迫、自身免疫、炎癥刺激等有關,西醫(yī)通常采取常規(guī)藥物治療,但長期應用會引發(fā)藥物不良反應[11]。中醫(yī)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由于機體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風寒濕邪侵襲所致。因此,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原則主要包括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祛風散寒除濕等,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推拿、拔罐、中藥內服外用等。其中,電針療法主要通過針灸特定穴位,并給予電刺激,增強針灸刺激效果,達到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的目的。黃芪桂枝五物湯為中醫(yī)治療氣滯血瘀證的常用方劑,具有益氣溫經、化瘀除痹等作用[12],故本研究探討上述兩種方法聯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更優(yōu),總有效率更高;治療后,兩組患者頸項強痛、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畏寒肢冷、舌淡紅、脈沉弦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均降低,CASCS、ADL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改善均更優(yōu)。這提示電針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疼痛程度、頸椎功能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析原因為,本研究電針療法主穴選用的頸部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具有平肝熄風等作用;天柱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具有疏風清熱等作用;大椎穴屬督脈,具有清熱解表等作用;頸夾脊穴為經外奇穴,具有解痙止痛等作用;阿是穴隨病而定,是疾病于機體體表的壓痛點,多處于病變周圍。通過針刺上述主穴,可起到祛瘀消腫、溫經通絡、解痙止痛之功效。隨后依據患者實際情況,輔以天宗穴、肩髎穴、合谷穴、后溪穴等穴,能有效緩解患者頸部肌肉僵硬、痙攣,疏經通絡,促進氣血兩通。再加上電針電刺激,可加強針灸刺激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進而起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等作用。另外,在此基礎上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方中芍藥調和營衛(wèi),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效;桂枝溫經通陽、助陽化氣、散寒止痛,與黃芪為伍,能夠益氣溫陽,和血通經;黃芪補氣固表、利尿排毒;大棗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生姜疏散風邪、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諸藥合用,具有祛瘀通絡、溫中散寒、行氣活血之功效[13]。郭佳坤等[14]研究顯示,電針療法中所選頸夾脊穴可刺激患者脊神經后支及其周邊組織,加速其血液循環(huán),達到抗炎、消腫等作用,同時還可糾正患者神經組織缺血、缺氧情況,提升其頸椎功能,進而改善患者日?;顒幽芰Α6S芪桂枝五物湯中桂枝可擴張血管,具有鎮(zhèn)痛、抗炎、解熱等作用;生姜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等作用[15]。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無差異,提示電針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不會增加患者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分析原因為,黃芪桂枝五物湯藥效溫和,不會增加不良反應;而電針療法是一種物理治療手段,在規(guī)范操作下一般不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也考慮與本研究中樣本量相對較少有關,未來研究應通過擴大樣本量、擴大樣本來源、加強長期追蹤等措施,以期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綜上所述,電針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用于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明顯,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頸椎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安全性理想。
參考文獻
王健,張衛(wèi)華.張衛(wèi)華教授“三聯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經驗[J].吉林中醫(yī)藥, 2023, 43(6): 665-668.
喬野,張立德.海泥灸貼聯合電針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9, 21(8): 100-103.
王嵐萱,阮和球,陳麗媚.針灸推拿結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 世界中醫(yī)藥, 2019, 14(12): 3343-3348.
中華外科雜志編輯部.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J].中華外科雜志, 2018, 56(6): 401-40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12: 189.
程莘農.中國針灸學[M]. 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9: 279.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318-320.
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CD].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8(2): 34.
張鳴生,許偉成,林仲民,等.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03, 25(3): 151-154.
范文可,胡永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的研究進展[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08, 30(2): 126-129.
陳為歌,林佳聰,李姍姍.神經根型頸椎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研究進展[J].醫(yī)藥前沿, 2022, 12(30): 39-42.
謝占國,劉璋,蘇夢惟,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氣滯血瘀型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 2022, 41(7): 815-818.
楊松,孟靈,何道,等.頸肩腰腿痛貼聯合電針治療急性期神經根型頸椎病氣滯血瘀證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 2024, 31(3): 155-159.
郭佳坤,程凱,朱曉晨,等.電針頸夾脊穴治療急性期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4, 41(2): 373-379.
劉宗波,雷珍華,韓冬梅.針刺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響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 2023, 34(5): 67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