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隱秘的芳茗

      2024-10-30 00:00:00趙焰
      紅豆 2024年9期

      茶,與天地自然有關(guān),也跟清風(fēng)明月有關(guān)。茶是有神性的,神性如月光,神性如星輝。它贊嘆自然和人間曠遠深邃的東西,吟誦天空、大地、云朵、長河、朝霞、落日、森林、輕風(fēng)、黑夜、村莊、農(nóng)人……茶不僅對人身心有益,對人的靈魂亦有滋養(yǎng)和啟迪。放眼世間萬物,能貫通身、心、靈的,又有幾何呢?茶是天地垂青之物,經(jīng)冬日雪潤,又經(jīng)雨水、驚蟄、春分,待到清明,天際線突然低了下來,煙籠遠樹,池塘如漆,茶在枝頭脫穎而出,向著春天悄悄發(fā)芽。都說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確也是,那一段時間,連日陰雨似綢緞般迷蒙地飄,飄在野地,飄在山坳,飄在河湖,飄在池塘,飄在田壟,飄在坡地,飄在金黃色的油菜花之上。在雨中,一切植物都在瘋長,草長鶯飛,整個世界都昏昏地睡去,做著濕漉漉的夢??墒堑貧馍v,枝繁葉茂,那些在蒙蒙細雨中如白霧綠煙般呈現(xiàn)的茶葉,就像是夢中世界飄來蕩去的囈語。

      其時布谷鳥叫一聲,茶就綻放出一葉,天、地、人也一起醒了。布谷鳥在山野里不停地叫,從清晨至傍晚一刻也不息,茶就在霧濕寒沙中不停地綻放,滿山都是青枝嫩葉了。那布谷鳥的叫聲,與茶的習(xí)性也相似,一點兒也不嘈雜,反而很幽靜,襯得山野里一片空明。茶出世,表面上悄無聲息,可是細細地聆聽,卻有一聲聲驚雷。人們都熟悉春天的雷聲,可是很少人知道,雷聲其實是為茶而鳴。

      茶最初的產(chǎn)地有爭論,不過這也算是茶的神秘性之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边@是陸羽《茶經(jīng)》開頭的第一句話——茶,是來自南方的美好樹木。只是“南方”在哪兒,有待進一步論證。多數(shù)研究者的看法傾向于茶樹最早出現(xiàn)在中國的西南,或在瀾滄江畔,或在雅魯藏布江腹地河谷那一帶,隨后北上東擴,傳到中國的東南部,以及秦嶺以南的大片地方。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可是也存有爭論。早期各地文明交流較少,但絕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畫地為牢老死不相往來。國家與國家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諸多物事人事文化事的聯(lián)系,是有秘密通道的,也是超出人們的想象的,大多不為人知。茶的傳播也是這樣。即使沒有人類交流傳播種子,鳥類和動物也會起著傳播作用。北方一些地區(qū)出現(xiàn)零散的茶樹,鳥類噙籽而成的可能性應(yīng)更大一些。

      茶,很久之前就遍布中國的南方山林。當是時,人類尚在蒙昧中,“道”在此時,只是有其形,無其詞。直到有了“神農(nóng)嘗百草”的傳說,人們才知道了這種樹葉具有解藥性?!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云:“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傳說神農(nóng)氏自知道茶有清熱解毒功能后,一直將茶帶在身邊,凡品嘗到有毒的植物,便立即用茶來解毒。有一天,神農(nóng)氏無意中品嘗到了一種毒性很大的植物種子,十步可以致人死命,可是神農(nóng)氏的包裹放在稍遠一點兒的地方,沒等他走到包裹處,就毒性發(fā)作,一頭栽倒在地上。從此以后,茶成為解百毒的一種藥。陸羽《茶經(jīng)》云:“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比绱苏f法,模糊含混,沒有為茶的來源提供足夠支撐。中國文化,經(jīng)常將一些與農(nóng)業(yè)、植物相關(guān)的起源歸結(jié)于神農(nóng)氏,這也正常,誰讓神農(nóng)氏是農(nóng)業(yè)之祖呢?傳說神農(nóng)氏曾在野外以釜煮水,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顏色微黃,味甘止渴,生津醒腦,于是茶誕生了。

      從“茶”字的字形上,也可以一窺端倪——甲骨文中,一直沒有“茶”,只有“荼”,直到公元三世紀時才出現(xiàn)——茶由“荼”而來,是“荼”字的變體。文字的誕生,其實是認知的結(jié)果?!安琛钡恼Q生,說明中國人是在這一個時期,才認識到茶的獨特性,覺得有必要單獨為之造字。此后的儒、道、釋三家,都試圖與茶建立聯(lián)系。如道家認為老子曾經(jīng)游歷四川,有人獻茶,老子十分喜歡。儒者認為孔子周游列國,曾喝過茶,覺得味道不錯,將之帶回了魯國??鬃有膽n天下,悲憤難抑,喝茶缺乏心境,茶在其手上,一直沒有發(fā)揚光大。茶的身形在古書中閃爍,如古老洞穴里的斑駁碎影。

      中國人對于茶最早的理解,帶有濃郁的實用性。早期,人類以為萬物有靈,一些植物中也藏有鬼怪,這也是最早的“薩滿”。“薩滿”帶有早期樸素宗教的功能,也是一種普遍的認知和習(xí)俗,比如崇尚血祭。對于早期人類,某種植物若有強烈致幻功能,能控制和左右人的意志,常常被認為“通神”。東亞大陸沒有美洲大陸那么多致幻性植物,人們難以遇到具有強烈致幻性植物,便退而求其次——茶葉具有解毒、清熱、提神、去火等特性,自然被高看一眼,被認為具有超出一般的靈性和功能。

      最初,茶多以藥用,茶湯即是藥湯,煮過的茶葉是用來吃的,用來降火祛邪。茶不僅可以內(nèi)服和食用,人們還常常將糊狀的茶渣敷于患處,用以治療風(fēng)濕疼痛。以茶為飲料,應(yīng)該是魏晉之后的事。有些喝過茶湯的人,覺得味道不錯,念念不忘,無病時也喜歡煮一點兒茶來喝。此風(fēng)先在僧侶中時興,再傳入社會。與此同時,茶作為一種飲品的興起和發(fā)展,還跟崇敬有關(guān)——人們覺得這一種樹有靈性,想從這一種古老、神秘的樹身上,獲取更多的靈智。再后來,茶的流行,跟佛教文化的東傳有關(guān)系——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人對于生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茶為什么為僧人所喜歡并發(fā)揚光大?最初,可能是因為茶的苦味清口,僧人誦經(jīng)念佛前,可用茶水漱嘴,不留余味,不臟佛陀。久而久之,僧人覺得茶水好喝,有點兒離不開。佛教重視直覺和本心,僧人心思沉靜,味覺敏銳,少受侵蝕,能分辨出茶的好壞,還有助于參悟佛理的精深。味道與智慧,一直有一種不明就里的相像之處,都有由表及里的深入——品嘗,是短時間內(nèi)的直覺反應(yīng);品味,則是加入了深刻的思索,開啟了經(jīng)驗的旅程,也開啟了智慧的旅程。

      茶不僅可以提神,有助于僧人修行,養(yǎng)精蓄銳集中精神,而且在它的味道背后,有一個巨大的“空”??丈o,靜生戒,戒生定,定生慧——當一個人定下來的時候,看待事物的眼睛,就具有穿透性的思想和洞見。當人變得從容有境界之時,天地萬物都與之同在。品茶,跟人開悟后的感覺相似相通:茶的滋味有限,生命也如是,有從濃到淡直至結(jié)束的時候;人在世界上,本質(zhì)上是苦的,可是苦中有甘,苦盡甘來,甘苦交集中,有無限的空蒙和虛無感。意識到人生的悲苦,咂巴當下的甘甜,此所謂覺悟有情,乃清風(fēng)明月大境界——一如茶的芳香。

      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僧侶覺得以茶為媒,有助于跟官宦和文人溝通,進而坐而論道普及佛學(xué),便有意無意推行飲茶。飲茶和佛教教義的傳播之間,產(chǎn)生了最令人愉快的結(jié)合點。審美愉悅一旦與強烈的情感和想象力結(jié)合在一起,自然迸發(fā)出震撼人心的美感力量。關(guān)于這一點,可理解為由“頓悟”變成更有藝術(shù)成分的“妙悟”。一種屬于中國古典美學(xué)獨特的“禪”境破空而出——由飲茶意象所表現(xiàn)出的寧靜、樸素、內(nèi)省、逸格、平淡之美,一下子成了中國藝術(shù)和人生的向往。

      世界上第一部茶專著《茶經(jīng)》,系陸羽所著。陸羽這人,極具傳奇性。相傳陸羽因家境貧寒被棄于河邊,為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收養(yǎng)。此后在寺中長大,為禪師煮茶、做雜務(wù)。陸羽煮的茶異常好喝,以至于他離開龍蓋寺后,智積禪師不再喝其他人煮的茶。隨后,陸羽投靠戲班,從事優(yōu)伶之業(yè),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戲;游走于河南、四川、陜西等地,又系統(tǒng)地隨高人鄒夫子學(xué)道五年。陸羽離開后,繼續(xù)游走江湖,上交王公大臣,下接庶民百姓,品水鑒茶,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陸羽南渡避亂,隱居于浙西苕溪,閉門讀書,不與世人來往,只與和尚和隱士談天說地、論道釋理。他常常駕一葉扁舟來往山寺之間,身上只裹一條長布,只著一雙藤鞋。他常常獨自行走于山野,默念佛經(jīng),吟誦古詩,用杖敲打林間樹木,在小溪中嬉戲,流連忘返。他曾到常州、湖州一帶,訪茶品泉,與顏真卿、皎然和尚等人交好,一隱、一儒、一僧坐而論道。建于杼山的三癸亭,便是例證。此亭為時任湖州刺史的顏真卿特意建之,由陸羽設(shè)計,皎然作詩,顏真卿以書法刻碑記其事,人稱“三絕”。亭建成于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遂命名為三癸亭?!叭边€有諸多其他寓意:儒、釋、道,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三教”;道家經(jīng)典《周易》《老子》《莊子》為“三玄”;道家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陸羽、皎然、顏真卿“三人行”,也合一個“三”之數(shù)。

      陸羽,既與儒、釋、道保持親近,又與儒、釋、道保持距離,他更喜歡的是茶,以及如茶一樣的生活。因為曾經(jīng)出過家,陸羽對寺院生活很熟悉,對僧人種茶、制茶、烹茶、飲茶的生活也不陌生。陸羽對寺院的茶事進行了記載,寫作了《茶經(jīng)》。《茶經(jīng)》共三篇十節(jié),七千多言。以《茶經(jīng)》所記,唐朝制茶程序一般為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直至“茶之干矣”,也就是做好了。至于喝茶,步驟是選茶、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傳飲。

      陸羽時代,“茶”與“茗”是不同的——“茶”是早采的葉片,“茗”是之后的“萌芽”。陸羽寫茶,一言以蔽之:不在于茶如何喝,而在于茶如何品?!恫杞?jīng)》規(guī)范了茶葉的采造、烹煮,茶器的使用,也規(guī)范了飲茶的方式和步驟,賦予飲茶文化內(nèi)涵和精神特質(zhì)。把喝茶由單純的防疫治病、漱口解渴功用,上升到了一門技能和學(xué)問。至此,飲茶慢慢成為一門生活藝術(shù),開創(chuàng)了一代飲茶之風(fēng)。

      陸羽晚年,云游四方,先入饒州,又入廬山,再下嶺南,之后又返杭州,與靈隱寺道標、寶達禪師交游唱和,自此后行蹤不明。有人以為他是羽化成仙,特地給陸羽在杼山做了墓園,與皎然塔相對。“茶圣”與“茶佛”再聚首,一時變?yōu)閭髌妗?/p>

      陸羽為什么寫《茶經(jīng)》?跟士大夫階層普遍的覺醒有關(guān)。安史之亂給傳統(tǒng)士大夫階層當頭一擊,原先得意揚揚于詩酒書畫、沉醉于功名抱負中的讀書人,在經(jīng)歷了時代的起落和苦難后,剎那間突然有了別樣的感悟:命運無常,世事如寄,人生脆弱如蟲豸。唐朝自此之后,社會思潮為之迥變,由開放轉(zhuǎn)向內(nèi)斂,由雄渾轉(zhuǎn)為靜謐。士人皆以寄情山水、寄情于物為要事,更注重個人價值和個體的生命過程。唐詩也從初時的罡風(fēng)強勁、雄渾壯美,轉(zhuǎn)向了華麗雅致、輕酬淺唱。關(guān)于這一點,從“大歷十才子”錢起、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司空曙、苗發(fā)、崔洞(一作崔峒)、耿湋、夏侯審的詩風(fēng)中可以明顯看出,此后的賈島、李商隱、韋莊、溫庭筠等,也延續(xù)了深入內(nèi)斂的風(fēng)格。與此同時,在社會日常交際中,茶逐漸取代酒,恰到好處地成為寄情和社交媒介,一時蔚然成風(fēng)。正是在這種社會思潮和背景下,陸羽悉心對茶葉的諸多事宜進行了闡述和總結(jié)。陸羽這人,儒、釋、道貫通,生命力豐沛,自由自在,無所貪念。這個人絕對是有大慧根的,以慧根完成了覺悟,也完成了生命的升華。讓人覺得可惜的是,陸羽除了《茶經(jīng)》之外,沒有留下其他文字,人們很難了解他豐富的心路歷程。

      世間之人,很多人是自帶使命的,陸羽就是這樣。陸羽此人,宛若歌德所說之精靈,似乎背負著某種使命而來;也如德國哲學(xué)家馬克斯·韋伯所提及的卡里斯瑪型人物——就某些歷史關(guān)鍵人物來說,出生就帶有一種神秘而神圣的使命。軸心時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孔子、老子、耶穌等也是這樣。他們的到來,被有些人認為是某種神秘力量的故意釋放,以促使社會進步、改變世界。至于精靈,歌德在《談話錄》中以之來形容拿破侖,以為“是知解力和理性都無法解釋的”。說陸羽是精靈,是因為陸羽讓中國乃至世界愛上了茶,離不開茶。茶化解苦難和無聊,讓無數(shù)人幸福而溫暖,以茶而覺悟。如華佗《食論》所云:“苦茶久食,益意思?!狈g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長期飲用苦茶,能讓人開智。

      《茶經(jīng)》的出現(xiàn),標志著茶學(xué)和茶道的形成。陸羽之后,有裴汶的《茶述》、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蘇廙的《十六湯品》、溫庭筠的《采茶錄》、王敷的《茶酒論》、毛文錫的《茶譜》等,從不同角度闡述茶和茶道。唐至五代,不僅有茶論,還有茶詩、茶文和茶畫。唐代畫家閻立本,有長卷《蕭翼賺蘭亭圖》,畫的是唐太宗御史蕭翼從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的弟子辯才手中,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誆取到手的故事:辯才以蕭翼為知音,請蕭翼進房用茶,二人下棋撫琴,談天論地,議文述史,一時快哉悠哉。畫面的右側(cè)是辯才和蕭翼在談話,左側(cè)則有一老一小在煮茶,情景栩栩如生。除此茶畫外,閻立本另繪有《斗茶圖》,周昉繪有《琴啜茗圖》,張萱繪有《明皇合樂圖》。至于佚名的《宮樂圖》,描繪了宮廷婦女集體飲茶的場面。

      唐朝茶書《茶述》,曾對茶之道進行了有益探索,“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將飲茶上升到人生的意義上。與韓愈同時代的劉貞亮著有《茶十項》,既論述了茶對健康的好處,也對茶的精神實質(zhì)有探索,明確了“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等四條準則。飲茶,有了內(nèi)在的形而上的意義。

      唐代白居易有詩:“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舉頭看日影,已復(fù)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庇稍娍梢钥闯觯m然官階較高,有一定的經(jīng)濟條件和社會地位,可是白居易喝的還是大碗茶。由此看來,唐之時,多數(shù)人飲茶是不太講究的,喝茶與喝水區(qū)別不大,比較隨意率性。茶被賦予文化意義和精神意義,應(yīng)是宋以后的事。

      茶有神性,從制作上也可以看出。這一種植物很“怪”,無論是曬、蒸、烤、炒、烘等,泡出來的茶水,都回甘雋永、清香撲鼻。唐中期之前,比較普遍的制法,是將茶葉放在水中煮羹飲用。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若將茶樹嫩葉蒸過之后烤干,可以去掉令人不愉快的腥澀味。也因此,唐中期之后茶葉的制作,固定為將茶葉采摘下后,先放在蒸屜中蒸,再放在石臼中搗碎,制成團茶后烤干。待喝之時,再將團茶撬出粉碎,放入壺中,再放入生姜等作料煮開即可。

      中國茶,按常規(guī)分類,一般可分為六類:綠茶,白茶,紅茶,青茶,黑茶,黃茶。此中有發(fā)酵茶,有不發(fā)酵茶;有輕微發(fā)酵茶,有半發(fā)酵茶;有前發(fā)酵茶,有后發(fā)酵茶也就是過度發(fā)酵茶。六類茶中,綠茶屬于不發(fā)酵茶,產(chǎn)量和品種是最多的。綠茶經(jīng)過晾青、殺青、揉捻、干燥等工藝流程制作而成。白茶采摘的是大白茶樹的芽葉,遍身披毫,色白如銀,萎凋后輕微發(fā)酵,用陽光曬制而成,被譽為“不食人間煙火之茶”,一派天真,自然而然。青茶總體上屬于半發(fā)酵茶;紅茶屬于全發(fā)酵茶;黑茶屬后發(fā)酵茶……工藝不一,各有絕招,各有其好,各美其美。讓人感嘆和奇怪的是:茶真是神仙草,煎也好,點也好,淹也好;不發(fā)酵也好,半發(fā)酵也好;全發(fā)酵也好,色澤紅也好,綠也好,青也好,黑也好……哪怕奇譎怪異,魔性滿滿,只要品質(zhì)好,怎么弄,都是一個“好”字。采摘下來,立即用火烘烤,是為綠茶,好喝;略微放一段時間,讓一部分發(fā)酵后殺青,為烏龍茶和黃茶,好喝;放較長時間,待全發(fā)酵后烤干,為紅茶,好喝。把它揉成一團,壓成團餅,或烤或不烤,隨意放置,為普洱茶,好喝。做成磚塊,跟牛奶在一起煮,為奶茶,同樣也好喝。茶大多是用炭火烤出來的,可是揉一揉后,放在太陽下曬,這是古法白茶的做法,同樣也好喝。

      阿城在《威尼斯日記》中寫道:當年在云南農(nóng)村插隊,每到山上野茶蓬勃之時,就斬一青竹,尋到嫩芽,放進竹筒里面,將之搗緊,等滿了拿下山來,隨意地撂在屋外,等里面干了,劈開竹筒,就會得到一長節(jié)“茶棍”。以之沏茶,水色通透嫩黃,呷起來鮮苦翻甜。

      茶隨緣皆喜,注入時光也一樣——新茶有新茶的清新,舊茶有舊茶的醇厚,老茶有老茶的雋永……茶之事、茶之道,想想很怪,也覺得不怪。茶余味綿長,仿佛有啟示。一部茶史,仿佛就是一整套啟示錄——生活啟示錄、自然啟示錄、藝術(shù)啟示錄、哲學(xué)啟示錄、生命啟示錄。

      香氣是茶的靈魂。茶的香型復(fù)雜豐富,有清香、濃香、嫩香、爽香、毫香、奶香、花香、蘭香、荷香、栗香、豆香、果香、甜香、薯香、棗香、火工香、煙香、焦糖香、梅子香、桃子香、藥香、參香、陳醇香、松煙香、糯米香、薄荷香、梅花香、蘋果香等。我喝茶,喜歡的是清新自然的香味。我喜歡黃山毛峰的天地香,喜歡太平猴魁的山川香,喜歡六安瓜片的幽蘭香,喜歡祁門紅茶的果蜜香、正山小種的桂圓香……也可能是習(xí)慣的原因吧,喝茶至今,我仍不太習(xí)慣烏龍茶的高火香、龍井的栗香、普洱茶的皂角香。如此習(xí)慣,應(yīng)跟第一口的滋味有關(guān)吧。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在皖南生活的我,就不斷嗅到幽幽的山野之氣,底色和底香的記憶,決定了我對于香氣的親近。小時候家人喜歡在茶葉罐里放一只蘋果,這樣茶葉就有一股蘋果的滋味,極好聞??墒悄昙o大了之后,不喜歡明香,更喜歡暗香;不喜歡外在香,最喜歡內(nèi)在香。不愛花茶,也不喜歡蘋果香,覺得還是茶葉的本真香更可人。

      人愛不同的茶,其實是愛不同的香氣。人為什么經(jīng)常由氣味引發(fā)記憶?因為舊日的時光,往往會轉(zhuǎn)化為氣味,飄逸在另一個世界里。從某種程度上說,氣味是逃逸,滋味是停滯。有時候一不留神被喚醒,味道會被重新識別——氣味再度歸來,記憶突然復(fù)活。香氣是美好的記憶,臭味是悲慘的夢魘。從這個意義上說,味道即記憶,喜歡不同的味道,可能是重溫自己前世的記憶。

      茶與覺醒存在著冥冥之中的聯(lián)系。茶作為一種具有靈性的植物,在意義的尋找和提升中,給人開智,給人啟迪,讓人覺醒。事實也是這樣,自茶誕生后,中國文化藝術(shù)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自魏晉起,中國的詩歌、文學(xué)、繪畫、陶藝、宗教、哲學(xué)等,一起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北方佛教傳播,多地形成大型畫像和石刻,令人嘆為觀止。文學(xué)、繪畫和書法突飛猛進,壯麗瑰瑋。由道教和佛學(xué)生發(fā)的化學(xué)和數(shù)學(xué),卓然可見。葛洪和祖沖之,一個是奇思妙想,一個是深入精微,建樹領(lǐng)先于世人。此外,工程、歷算、冶金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

      審美也有覺醒,繼而擴展,開始化實為虛,能欣賞空靈凄清,也會欣賞幽遠寂清。這也可以視為茶的啟迪。廢名說:“我常想,中國后來如果不是受了一點兒佛教影響,文藝里的空氣恐怕更陳腐,文章里恐怕更要損失好些好看的字面。”廢名的話,相當有道理。佛教傳入前,中國文化偏向于外向與實在:以儒家綱常治國,框條眾多,精神不足,有空心化的趨勢;文體崇尚賦策,大而化之,鋪陳煩瑣,華而不實,更是空心化的表現(xiàn)。佛教傳入后,世人開始關(guān)注心靈,文化有了內(nèi)向性和內(nèi)省性,人們以精神充足為追求,彌補了人心的空泛。茶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無形的作用,以冥冥之中的感通,給人精神上的啟迪。茶的出現(xiàn),讓中國人的認知更豐富、更復(fù)雜、更辯證,不僅有了苦盡甘來的覺知,還有了輕盈恬淡的體驗。

      茶是金手指。雖然魏晉南北朝之時有關(guān)茶飲的材料較少,卻可以從一些雪泥鴻爪中注意到一些茶事。陸羽在《茶經(jīng)》中記載了東晉時期僧人單道開、名僧法瑤、八公山曇濟道人等三位高僧飲茶之事。《續(xù)搜神記》中的一則故事說宣城人到山中采茶,遇到了野人。野人給他帶路,讓他采摘到好茶,又送他好吃的橘子。這至少說明,那時的江南已有喝茶的習(xí)慣了。一陰一陽謂之道。以比喻來說,茶的出現(xiàn)像盤古以另一把隱形巨斧開天辟地,自此混沌的世界一分為三,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河流,世間有了茶,它們都是詩意的化身。

      茶葉發(fā)于自然,集天地日月之靈性,自然為神秘一派的道家所重視。道家早期人物,如老子、莊子、列子等,都是有茶心的。茶心者,天地之心也。茶與道家和道教的聯(lián)系,雖不及佛家與寺院那樣緊密,但也難解難分。最主要的是,茶驗證了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老子是天風(fēng)浩蕩、一飛沖天;莊子是鶴鳴山野、卓爾不群。

      老子若紅茶,莊子若綠茶,列子若青茶,都有“云在青天水在瓶”之境界,讓人感覺“神龍見首不見尾”。

      道家有以茶為內(nèi)觀的修行:將自己想象為一片茶葉,以之冥想,提升覺知和覺悟;以對茶葉色澤、香氣、味道的觀照,進入心物化一、寧靜平和的狀態(tài)。方法大致有四:一曰內(nèi)丹,以胎息煉自身之氣,將自己想象成一片在天地自然中抽芽和生長的葉片。二曰存思,也即冥想,將意念寄托于天地山川或身體某個部位,也可以集中于茶樹之中,求得“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效果。三曰導(dǎo)引沐浴,用意念引導(dǎo)陽光、雨露、星月之輝沐浴身體,去除污濁之氣,重歸寧靜和恬淡。四是服食燒煉,以對茶葉的冶煉,提取元素,強身健體。修行的關(guān)鍵,在于以茶為導(dǎo)引,進行慰藉和平定。在這里,茶不僅是重要的修行載體,更是導(dǎo)向平和與安寧的渡船。道家還以茶作為煉丹的重要原料,用于消解冶煉過程中朱砂等物質(zhì)導(dǎo)致的上火和躁動。

      茶清澈溫婉,如同神明,如同月光。在一些重要慶典和聚會中,人們以茶作為儀式的一部分。不僅僅是沏茶,也是努力制造一種神秘、寧靜、和諧的氛圍。茶葉還被賦予潔凈的象征,以茶水凈手凈身,以超越現(xiàn)實,“觸摸”真理。真理是“真善美”的,其中,“真”是基礎(chǔ),“善”與“美”堅定而無言,不暴戾,不輕佻,像靜水流深,終究滌蕩人心。在道家整個理念和實踐中,盡管茶扮演的角色不一樣,可是茶與道家精神始終相通——茶即自然,茶即和諧,茶是天人合一的產(chǎn)物和體現(xiàn)。

      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以及對世界的影響,可以重新定義中國的“四大發(fā)明”,那就是:茶葉、絲綢、瓷器、豆腐。茶葉是放在第一位的。

      儒家的美學(xué)境界是溫清,主要是精神,是個體在群體面前的安分守己,內(nèi)心有仁,表象必定溫柔敦厚。道家的美學(xué)境界是虛靜,內(nèi)心有逍遙,表象必定不羈和灑脫。佛教之中,尤其是禪宗,推崇寂靜,意在泯滅一切善惡、是非、貴賤的世俗標準后,追求精神上的無我;內(nèi)心有空,心無旁騖,只關(guān)注當下和本來。溫清、虛靜、寂靜,都跟茶的精神和習(xí)性有關(guān)。也可以說,茶的精神,真正融合了儒、釋、道的精神。

      仁如茶湯之況味,是需要靜心品味的。儒者于茶中,可以求仁得道。所以自古以來,讀書人極愛茶,以茶來靜心,以茶來求道。可是諸多儒者,不知事物與世事相通,不懂得生命之細微感覺,只是靠自以為是的原則、綱要、框框活著,熱衷權(quán)力,愛慕虛榮。他們不樂山不樂水,不是仁者,也不是智者。

      喝茶,為什么那么迷人?不僅僅是可以養(yǎng)生,有廣闊深厚的精神,有文化內(nèi)涵,還因為在喝茶短暫的時間里,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讓人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能跟自己待在一起,能細微地體會自己的感受,跟自己輕聲交流。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無我,道家的最高境界是無為,儒家的最高境界是無惡,音樂的最高境界是無詞,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無欲,幸福的最高境界是無求。喝茶與此相通,它的作用就是讓人自享自觀,感受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找到自己、融化自己,最終進入無我之境。

      茶還有清談之功效。我時常想,茶的傳播,從表面上看,跟佛教禪寺有關(guān),其實在骨子里,跟中國文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習(xí)好有關(guān)。茶最初產(chǎn)生和傳播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寬松的時候,思想高妙,行為飄逸,清談蔚然成風(fēng)。其時《世說新語》一書,就有極強的茶味和茶意。

      茶意是什么?是雋永的回甘,也是有心為之的空白。

      對于周敦頤而言,研究《易經(jīng)》是他終生不渝的愛好,有詩為證:“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逼渲小伴e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與之相伴的一定有茶。沒有茶,讀《易經(jīng)》一定會少了些什么。茶意之美妙、虛玄和空靈,同樣是“道可道,無常道”——既是有,也是無;是求之不得,也是繞樹三匝。

      中國文人,喝茶為何如此講究?看似矯情,實為寄情;情到深處,轉(zhuǎn)而成癖。大多數(shù)文人一生的志向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只得以茶慰藉,以寄情思,最終成為空谷幽蘭。茶事也好,長物也好,就這樣成了文人們的宗教,成為落花流水的驚鴻一瞥。

      雖然陸羽在《茶經(jīng)》中提及了選茶、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傳飲等八個主要程序,可是對于茶道,也就是飲茶的諸多講究,似乎并沒有涉及。唐末之時,飲茶雖然成為一種風(fēng)氣和習(xí)慣,可并沒有上升到一種藝術(shù)境界。至少在唐末時,基本上還是大碗喝茶,與飲酒區(qū)別不大,總體上不太講究。從唐代白居易的詩看,那時喝茶,還是較隨意的,想喝就喝。同時可以看出的是,茶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喝茶不僅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還對人精神的自由有著某種提升和啟迪作用。

      人親近茶,似乎是天然的——茶的天然意韻,讓人不自覺地感覺到山水自然;茶的淡雅幽遠,讓人想到清風(fēng)過崗、明月故鄉(xiāng);茶的苦中蘊甘,又暗合人們苦盡甘來的追求……

      茶香,茶味,茶意,幽微而纖細,卻是大寫意,有大通感。在此基礎(chǔ)上的茶境,與藝術(shù)相通,與心靈相通,與影像相通,與人生相通,有調(diào)動心智、開拓思想、提升境界、讓人悠靜的功效。茶的通感,還可以用簫聲、笛聲和古琴聲來表達。好的茶,似乎一直有形而上的功能,像一首好的奏鳴曲,揣測和表達宇宙的深意。一種東西是否好,是否高級,包括藝術(shù)也好,哲學(xué)也好,文學(xué)也好,在于是否有形而上的感覺,有靈動的時光流影?;蛘咭愿裎镏轮删吐窂?,以接近某種真理。

      以感覺為路徑,依靠文字,又不依賴文字,其實比理性為路徑更容易到達。木心說:“不知原諒什么,誠覺凡事皆可原諒?!边@種感覺,表達的不是情,也不是愛,而是悲憫和無奈,一種蒼茫漫漶的悲欣交集。文字難以表達的心情,在茶意中找到了暗合。以畫來形容,好的文人畫,也有茶意。曉風(fēng)明月,雞聲茅店,遠樹蒼茫,如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和《水村圖》,清曠恬淡,細膩敏感,平白淡雅,歲月如素,萬物靜謐之中,深藏著三分無奈和苦澀,端的是一派氤氳氣息。倪云林的繪畫,有一種酷似碧螺春般的清雅簡淡。倪云林在《雨后空林圖》的自題款中,明確表達出對茶意的尋覓和渴望。在另一幅題材相近的《安處齋圖》中,畫面更是蕭索、簡淡,似幽幽的茶意。至于漸江的畫,疏林陡峭,莽遠幽深,似有太平猴魁的空明感、蒼茫感。總而言之,茶的滋味與藝術(shù)的滋味相同,在緊松、聚散之間優(yōu)游??雌饋砝w弱,其實有內(nèi)在的骨力;看起來散淡,其實有內(nèi)在的牽連;看起來纏綿,卻有著瀟灑和沉著;看起來疏淺,其實有無限深遠的意蘊。

      多年前曾與友人去西湖邊獅峰山麓老龍井御茶園喝茶。從車馬喧鬧的龍井村經(jīng)過,越往深處走,越顯得僻靜。只有老杭州人才能找到這個地方。這里是真正的龍井茶發(fā)源地,古樹參天,綠草葳蕤,禪意盎然。信步觀看了十八棵御茶、老龍井、宋廣福院、宋梅、九溪源、胡公亭、辯才塔等處之后,在茶樓里坐下來,慢慢地喝著龍井茶,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天。友人言龍井喝到佳處,仿佛凌波微步在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行走:天遼地闊,山水邈遠,煙云四合,石壁聳峙,云霧縹緲,清風(fēng)徐拂,萬物純凈,青山如黛,水波不興,高崖深壑,幽蹊細路,沙草濕地,茂林修竹,柳浪漁家,平沙落雁,漁歌唱晚……如此感覺,應(yīng)是深深地浸淫著江南文化的人才有。喝茶其實是喝“三香”,即品種香、地域香、技藝香。地域香最具主觀色彩,既是山水的滋味,也是記憶的滋味。我喝龍井,從不覺得有豆花香,只覺得有些釅重,輕盈不足。就綠茶而言,我最喜歡的,還是黃山茶,比如猴魁、毛峰之類,因其中有著山水之味的妥帖。

      自古以來,茶的喝法不斷在變,總體上分三個階段——煮、攪、泡,也可以稱為煎茶、點茶和淹茶。茶之所以誘人,是色香味俱全,以色讒人,以香誘人,以味留人。茶的湯色好不好看,是茶好壞的關(guān)鍵。綠茶的湯色,有碧綠、明綠、淺黃、青黃等之分。紅茶、烏龍也是如此,好的茶,湯色一般發(fā)亮,透亮有光,如活的一般;不好的茶,色澤是悶住的,不是活的,是僵死的。茶的色澤,如玉的包漿,如刀的寒光,如人的氣韻。有形之中,有無形的一面。有限之中,有無限的一面。優(yōu)秀之人,都有氣韻和氣質(zhì);好的雕塑也有,壞的雕塑和蠟像沒有。蠟像是死的,人是活的。有寒光的刀,是鋒利的寶刀;有包漿的玉,是美玉;氣質(zhì)華美的人,是上等之人。

      茶由青枝綠葉,經(jīng)過萎凋、曬、蒸、烤、炒、烘、焙等工序變成茶葉的過程,是九死一生的過程,也是鳳凰涅槃的過程。如人充分經(jīng)歷磨難,充分地接觸死亡,歷經(jīng)千辛萬苦,希望破碎;舊世界土崩瓦解,新世界飄然而至……是時得以幡然醒悟,從恐懼絕望走向平靜接受,向死而生,原諒世界,放過自己,以獲拯救。是所謂“涅槃”。

      明代老茶客馮正,一生嗜茶如命,推崇飲茶之所宜者,一無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詠,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賞鑒,十三文僮。

      論飲茶禁忌: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人類察覺到茶葉的靈性,喜歡茶,愛上茶,將茶與人生和生命聯(lián)系起來,跟人自身的覺醒有關(guān),也跟“集體無意識”的成長有關(guān)。這一個時代,應(yīng)是明朝末年,也就是后來習(xí)慣所稱的“晚明”。晚明之時,江南的一干文人,在意趣上追求雅、古、隱,有清談之愛好,無事時喜歡看園、聽雨,吃新鮮素雅的食物,賞花、喝茶、談玄論道、摹拓碑帖、彈琴唱和、摩挲古玩,珍惜快樂的時光。還普遍愛茶,除馮正卿外,諸如屠隆、計成、王象晉、高濂、錢椿年、顧元慶、張源、陳師、許次紓、羅廩等一干文人,都愛喝茶,有的還是茶癡。

      錢椿年對茶有精辟見解,著《茶譜》。顧元慶精心刪?!恫枳V》,使之享譽于世。世人稱“癮君子”的張源,總結(jié)一生對茶的研究,著《茶錄》。陳師好酒卻不善飲,于是轉(zhuǎn)而啜茶,晚年編著《茶考》。許次紓每逢新茶季烹茗細品,寫成《茶疏》。羅廩一生嗜茶成疾,在研讀前人寫茶的著作的基礎(chǔ)上寫出《茶解》。明朝茶書,還有朱權(quán)的《茶譜》、真清的《茶經(jīng)外集》、孫大綬的《茶經(jīng)外集》、張謙德的《茶經(jīng)》等,至于計成的《園冶》、屠隆的《考槃余事》、王象晉的《群芳譜》、高濂的《遵生八箋》、文震亨的《長物志》等,也是清賞之著,有對茶味的清賞,更多的是對各種趣味的清賞。

      清初沈復(fù),實為“晚明余孽”,喜好、審美和精神境界,都有著晚明精神。在《浮生六記》里,沈復(fù)記敘了與蕓娘一起制作蓮花香茶的舊事。蓮花香茶的制作方式,據(jù)說最早出自元朝的倪瓚。明代著名茶學(xué)家顧元慶在《茶譜》中,也提及了荷花茶的制作方法。

      沈復(fù)也好,蕓娘也好,都是古代的“文藝青年”,有理想之追求,不沉耽生活本身,更喜歡日常所蘊含的清新浪漫之詩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雖不若桂花、茉莉、玫瑰之馥郁,不過香氣清新而幽長,非一般花香可比。此款茶,通常為文人雅士所愛。沈復(fù)和蕓娘此舉,為清賞,為情趣。有清賞,說明有審美、有覺悟、有覺醒。覺知,比知識更重要。諸多大道,都出自心性的感發(fā)和領(lǐng)悟,若是沒有感發(fā),沒有領(lǐng)悟,也就談不上理解,更談不上知行合一了。

      《浮生六記》中,蕓娘是沈復(fù)的幻象。明時的沈復(fù),又是當今很多“文藝青年”的虛妄。二者男才女貌,情真意切,都有著蓮花茶的幽幽芳香。沈復(fù)陷于情,卻沒有像賈寶玉那樣悟道,終是遜色了很多。眾人應(yīng)明白的一點是:這世界上只有一個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你構(gòu)造出來的——結(jié)婚娶的是自己,嫁的也是自己。所有的你我他,都是假象,都是幻覺。吾生宇宙生,吾滅萬物滅。

      茶在明代成為時尚,相伴清賞清談蔚然成風(fēng),雖然跟陽明心學(xué)無直接因果,不過二者之間必定存在某種聯(lián)系。陽明心學(xué)強調(diào)個人自由,強調(diào)個人自身的解脫和覺悟,強調(diào)個人的存在價值,這給冰冷嚴酷的社會帶來了小陽春,有文藝復(fù)興般的思想解放意義。春來草自青,自由和溫暖的世風(fēng)之下,生活和藝術(shù)必定爭相綻放,日常生活的奢靡之風(fēng)也應(yīng)運而生。明中期之后的戲曲和話本橫空出世,與世風(fēng)有關(guān);人們普遍熱愛生活,探幽長物,優(yōu)游山水,與世風(fēng)有關(guān);而世風(fēng)激變,跟陽明心學(xué)的傳播和釋放有關(guān)。陽明心學(xué),跟茶有什么關(guān)系?回答是沒有直接關(guān)系,卻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茶可以產(chǎn)生和促進“通感”。有一次,陽明心學(xué)的幾個傳人王洪、王畿、王澍、王沂等,曾在徑山寺松源樓聚會品茗,興致上來,眾人作以聯(lián)句:

      高燈春雨坐僧樓,共話茶杯意更幽;

      萬丈龍?zhí)讹w瀑列,五峰鶴樹濕云收。

      碑含御制侵苔碧,徑起曇花拂暑秋;

      還擬凌霄好風(fēng)月,海門東望大江流。

      詩有特殊語境,看起來令人似懂非懂,不過卻深有禪意,境界極高。其中有哲理,也有悟道。細細地推敲,還有別意——有超出文字之意,若明月在池,幽麗邈遠。

      【作者簡介】趙焰,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出版有長篇小說《異瞳》《彼岸》《無常》,中短篇小說集《與眼鏡蛇同行》,歷史傳記《晚清民國四部曲》(《晚清有個曾國藩》《晚清有個李鴻章》《晚清有個袁世凱》《晚清之后是民國》),文化散文集《思想徽州》《行走新安江》《千年徽州夢》《風(fēng)掠過淮河長江》,電影隨筆集《人性邊緣的憂傷》,散文集《此生彼愛野狐禪》等三十多種?!缎堉馈啡雵?021年“中國好書”70強。

      責(zé)任編輯 練彩利

      特邀編輯 張 凱

      九龙城区| 鄂尔多斯市| 耒阳市| 社会| 弥勒县| 双牌县| 鄢陵县| 长泰县| 本溪市| 和静县| 苏尼特右旗| 翁牛特旗| 宁夏| 台南市| 庐江县| 杭锦后旗| 刚察县| 建瓯市| 那坡县| 温州市| 大渡口区| 永和县| 岳阳县| 台安县| 和平区| 吉安市| 吉木乃县| 余姚市| 松原市| 南乐县| 高台县| 安平县| 兴山县| 凤山市| 娄烦县| 海盐县| 金平| 兴海县| 南郑县| 石阡县| 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