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地上文物的聚集地,山西不僅有碩果僅存的唐宋古剎、星羅棋布的元明寺觀,更保存了從晚唐至明清萬余尊寺觀彩塑。這些彩塑形制隨朝代更迭,風格緣時代嬗變,帶著斑駁的歷史滄桑,蘊含著無盡的古意之美,唐代的雍容大度,宋代的圓融自足,明清的世俗化……在山西留下了一脈相承的香火。
高平鐵佛寺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正殿大門左側青石門墩側面所刻題記“記大定(金世宗的年號)七年(1167)七月十一日鑄造鐵佛,修鐵佛寺,嘉靖元年(1522)十一月初八日重修,住持僧人道才,徒德通,法孫圓妙,施主殷子名、牛瑀、趙赟”,以及殿外明萬歷三年(1575)《重修鐵佛寺記》碑刻可知,正殿建于金代,以后歷代屢有修葺。對于殿內造像,有觀點認為是元末明初塑造,但根據(jù)正殿建造年代,也有人認為是金代塑造,后世重裝。
鐵佛寺之所以叫鐵佛寺,是因寺內曾經(jīng)鑄有鐵佛。據(jù)說鐵佛已于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化為鐵水,無跡可尋。鐵佛寺現(xiàn)存正殿、東西廂房及南殿。
正殿中,二十四諸天造像環(huán)繞于釋迦牟尼佛四周,靠大殿墻壁分兩組排立,這些塑像立于青磚臺座上,泥塑彩繪,高3米多,一個緊挨著一個,有的面目猙獰,有的神態(tài)安詳,有的怒目突出,有的青面獠牙,有的頭發(fā)倒豎,有的腳趾抓地,有的鎧甲護身……讓人目不暇接,又仿佛被眾神包圍,一種威懾感和敬畏心油然而生。整堂彩塑布局緊湊,通過不同諸天在神態(tài)、色彩、裝扮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避免了累贅重復,在差異中營造出一種藝術美和秩序美。
使鐵佛寺聞名于世的正是這組環(huán)繞佛殿的二十四諸天泥塑造像,其造型奇特、細節(jié)繁縟、技藝精湛,迥然有別于同時期其他彩塑的藝術樣式,在整個彩塑造像里獨樹一幟,世所罕見。
“諸天”是佛教用語。在印度文化中,天是神的別名。隋唐時期的僧人吉藏在《金光明經(jīng)疏》說:“外國呼神名為天?!彼浴爸T天”亦稱“諸神”或“尊天”,在佛教中是對眾多護法天神的總稱。
佛教傳入中國后,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傳說的影響,諸天又與中國的道教、民間鬼神結合。武圣關公被選為佛門的護法伽藍,隋朝名將韓擒虎和宋朝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做了閻羅王。諸天在各大廟宇的大雄寶殿中被裝扮成中國古代帝王將相和后妃貴婦的樣子。
在中國佛教寺院對諸天的供養(yǎng)中,常見的諸天組合有四大天王、十六諸天、二十諸天、二十四諸天幾種類型。寺院造像中常見的諸天來自天臺宗的《金光明懺法》,由隋代天臺宗智者大師依據(jù)《金光明經(jīng)·鬼神品》等經(jīng)典制定,但數(shù)量和所供天神并未完全確定。
南宋天臺宗僧人行霆撰《重編諸天傳》,正式確立了二十諸天供養(yǎng)體系。選定的二十諸天為:一大梵天、二帝釋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金剛密跡、八大自在天、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娑竭龍王、二十閻摩羅王。
明末,僧人弘贊在《齋天科儀》中又在原來基礎上增加了四位天神:二十一緊那羅、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東岳大帝、二十四雷神。前一位是佛教天龍八部之一的歌神,后三位均為道教神靈,這也反映出當時佛道兩教的融合。至此,二十四諸天供養(yǎng)體系確立。
明清時期,二十四諸天成為佛教寺院壁畫或塑像中常見的形象,通常列于大雄寶殿中釋迦佛的兩側,但諸天排序及形象在不同時期及不同的寺院也不完全一致。在山西大同善化寺、北京大慧寺、北京大覺寺以及山西長治觀音堂等寺院的塑像中,及北京法海寺和山西忻州公主寺的壁畫中,關于諸天的名稱和排序各有歧義,諸天形象變化多端。這緣于不同作者、不同粉本以及不同的形象塑造依據(jù)的差異,誠如學者周叔迦先生所言,諸天像“多隨意為之,無有定準”。形象的豐富性也為造像師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和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諸天造像往往風格迥異,富于藝術的表現(xiàn)性。
鐵佛寺二十四諸天泥塑造像不管是在造型上,還是在排列順序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二十四諸天造型夸張,怪誕的造型在神像威嚴的表情里融入獰厲之美,體量高大的神像以俯視的姿勢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給觀者一種撲面而來的壓迫感。神像的服飾繁復卻不顯笨重,尤其是堆疊的花飾圖案、翻卷飄飛的冠帶,夸張的線條與細節(jié)的刻畫反而讓塑像多了一些靈動和飄逸。
這都得益于雕塑師高超的技藝和對塑像的藝術處理,通過在胎內采用細鐵絲進行輔助造型,使之弧度更大、線條更為流暢,看起來更加生動和逼真,富于層次感和空間感。鐵佛寺的二十四諸天像,在追求中庸平和的傳統(tǒng)審美語境下,以另類的審美構成中國傳統(tǒng)雕塑經(jīng)典的、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諸天的排列順序上,鐵佛寺的四大天王分立四角,最南端分立崇寧真君關羽、昭惠真君楊戩二天神,這種排列順序在全國也絕無僅有。
在歷史的長河中,鐵佛寺隱藏于農家小院,不為外界所知。2016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承辦的世界藝術史大會特展“華彩之塑”展覽上,造型奇特的鐵佛寺二十四諸天一鳴驚人。2024年,游戲《黑神話:悟空》的爆火,更是揭開了鐵佛寺的神秘面紗,推開了塵封幾百年的藝術寶庫之門。如今,鐵佛寺仍以精湛的技藝和別致的造型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傳承。值得一代代人去守護、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
(責編:李玉簫)
正殿為釋迦殿,木質結構,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椽,平面長方形,懸山式屋頂,琺華(低溫彩釉陶瓷)屋脊,直欞窗。屋脊正中有“釋迦寶殿”字樣,另一側有“大明嘉靖”年款。殿內塑釋迦牟尼佛,觀音、文殊、普賢菩薩,二十四諸天等塑像30余尊。
釋迦牟尼佛居于殿內中央,結跏趺坐于高高的須彌座上,臉部及身上的金箔被人刮去,多了些滄桑,卻掩蓋不了佛的威嚴。背光懸塑,金碧輝煌,直通菩薩頂,塑有三世佛、十二圓覺菩薩、接引佛、十大明王、大鵬金翅鳥等。文殊、普賢菩薩跣足立于佛像左右兩側,由于常年被雨水侵蝕,今已面目全非,損毀嚴重。
釋迦佛背后是觀音菩薩,也只余殘身。周圍懸塑講述了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
崇寧真君(關公),西側北起第十二尊。此尊造像為中年武將形象,頭頂精美發(fā)冠,面容肅穆生威,身著鎧甲,腳蹬戰(zhàn)靴,雙腳分開站立,身軀微傾向前,袖袂迎風飄揚,充滿動感。
東側北起第一尊。此尊造像為中年帝王形象,頭戴天冠,面相方圓飽滿,八字山羊胡垂及胸前,面貌和悅,神情靜穆,流露出寬懷靜謐之美。胸飾項圈,身著廣袖長衫,下身長裙及地,裙裾下露云頭履。裙裳質地柔軟,表現(xiàn)出布料的華美質感。
在古印度神話中,大梵天是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被印度教尊為創(chuàng)造世界萬物之神,與毗濕奴、濕婆并稱為印度教三大主神。他的坐騎為孔雀(或天鵝)。配偶為智慧女神,故大梵天也常被認為是智慧之神。在佛教中,大梵天居住在色界的初禪天,是色界初禪天的統(tǒng)領者,與梵輔天、梵眾天合稱色界初禪三天。寺院中,大梵天多與諸天共同供奉于大雄寶殿之中,或與帝釋天一起出現(xiàn),共同侍奉于釋迦佛左右。
金剛密跡(又名夜叉王、金剛力士、密跡金剛、金剛手等),東側北起第五尊。此尊造像呈猙獰忿怒相,鎖眉怒目,大嘴闊張,似在呼嘯吶喊,上身袒露,腰系戰(zhàn)裙,赤腳站立。造像上身微微旋轉,頭向左扭,右臂斜上舉,左臂橫于前方,整個身體呈現(xiàn)強烈的動感。
在神話中,金剛密跡本來是印度毗紐天(毗濕奴)的侍從,威力無比,行動敏捷,后來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在眾護法神中以“捷疾”著稱。常塑于寺院山門內的兩側。
昭惠真君(楊戩),東側北起第十二尊。此尊造像為青年武士形象,頭戴進賢冠,身著戰(zhàn)袍,胸前有護甲,戰(zhàn)袍腰間有結。昂首挺胸,面目俊朗,相貌堂堂又不失英武,盡顯一身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