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考點
一、省略句
古漢語中,省略現(xiàn)象較多,古人在表達時根據(jù)前后語境,常常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以及介詞“于”“以”等。
如下面關(guān)于斷句的選擇題,句子為:不榖不煩一兵[甲]不傷一人[乙]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
甲、乙處均根據(jù)語境省略了主語,誰不傷一人?誰得商于之地六百里?考生在答題時,如果根據(jù)語境準確地補出這兩處省略的成分,選出斷句正確的一項也就相對容易了。
古漢語中常見的省略句主要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
例1: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例2: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保ā而欓T宴》)
2.省略介詞“于”“以”。
例1:臣與將軍勠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鴻門宴》)
例2: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以)金千斤,(以)邑萬家。(《荊軻刺秦王》)
3.省略謂語。
例1: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例2: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4.省略修飾語和中心語。
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例2: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荀子》)
5.省略賓語。
例1:屠懼,投(之)以骨。(《狼》)
二、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等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形式靈活,其標志詞有“者也”“為”“即”“乃”“則”“皆”“本”“誠”“亦”“必”“非”等。
如:把“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該句中“此乃……也”是判斷句,考生在翻譯時,一定要譯出這一句式特點,方可拿到采分點。
古漢語中常見的判斷句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用“者……也”表判斷。
例1: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例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例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例2:百戰(zhàn)百勝,非戰(zhàn)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
3.用“者”表判斷。
例1: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例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例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5.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必”等副詞表肯定判斷。
例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
例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例3:且相如素賤人……(《廉頗藺相如列傳》)
6.用“非”表否定判斷。
例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例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無標志判斷句。
例:劉備天下梟雄。(《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語序而言的,包括狀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賓語后置句、定語前置句等。
如:把“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此句中的“復斷之以法”是狀語后置句,“以法”是介詞結(jié)構(gòu),在句中作狀語。翻譯時,考生需先按照現(xiàn)代漢語語序加以調(diào)整,使其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然后再翻譯。整句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為“既然已經(jīng)知道不可以這樣處置,再依法裁決,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古漢語中常見的倒裝句主要有以下幾種:
1.狀語后置句。
古漢語中介詞結(jié)構(gòu)一般放在謂語之后。
例1: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例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例3: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
2.主謂倒裝句。
古漢語中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些感嘆句或疑問句會把謂語置于主語之前。
例1: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p>
例2:渺渺兮予懷。(《赤壁賦》)
例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戰(zhàn)國策》)
3.賓語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
例: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
例:沛公安在?(《鴻門宴》)
(3)以“是”“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例:何陋之有?(《陋室銘》)
4.定語后置句。
(1)“之”“者”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例1:馬之千里者。(《馬說》)
例2: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2)數(shù)量詞作定語時后置。
例1: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
例2: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保ā而欓T宴》)
例3:嘗遺余核舟一。(《核舟記》
四、被動句
被動句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guān)系表動。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動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也叫意念被動句。
古代漢語中有標志的被動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1.“于”字式,格式為“動詞+于”。
(1)“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可譯為:(李子蟠)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世俗不良風氣的拘束,向我學習。
(2)“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保ā读H藺相如列傳》)可譯為:出使不被諸侯侮辱,給他授官擔任上大夫。
2.“見”字式,格式為“見+動詞”等。
(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可譯為:誠信而被懷疑,忠誠而被毀謗,能沒有怨恨嗎?
(2)“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保ā读H藺相如列傳》) 可譯為:我害怕被大王您欺騙而辜負于趙國。
3.“為”字式,格式為“為+(介詞賓語)+動詞”“為所”“為……所……”等三種。
(1)“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于君。”(《繞朝策》)可譯為: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
(2)“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可譯為:不這樣做,你們這些人都將會被他俘虜。
(3)“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保ā读鶉摗罚?可譯為: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guān)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于+主動者”。
(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屈原列傳》) 可譯為:誠信而被懷疑,忠誠而被毀謗,能沒有怨恨嗎?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保ā冻啾谥畱?zhàn)》) 可譯為:我不能拿著吳這整個地方,以及十萬的大軍,還被人制約著。
古代漢語中無標志的被動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動詞的被動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的語義來判別。
(1)“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保ā读鶉摗罚┛勺g為: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
(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保ā冻啾谥畱?zhàn)》)可譯為:荊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曹操的兵勢所逼迫。
(3)“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可譯為: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
(4)例: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荀子》)
(5)例: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司馬遷《鴻門宴》)
設題方式
一、將特殊句式融入到斷句題中綜合考查
如:用“/”給“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于景山蓋陳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為非是也誠以為非是幸亦語焉襄不敢憚煩于屢告也”斷句。
該句中只出現(xiàn)了一個主語“襄”,前面語句都省略了主語。主語是什么?這是考生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能根據(jù)語境準確補出甲、乙、丙、丁處(如下所示)省略的主語,每句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了,從而便能正確斷句。
答案:[甲]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于景山/蓋陳己之所守/[乙]抑未知景山以為非是也/[丙]誠以為非是/[?。菪乙嗾Z焉/襄不敢憚煩于屢告也。
再如下面關(guān)于斷句的選擇題,句子為: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流。
“擢為大理少卿”這一句,省略了主語,是古漢語中常見的省略句,根據(jù)前一句語境可推知其省略的主語是戴胄;同時這一句又是古漢語中常見的被動句,意為“(戴胄)被提拔擔任大理寺少卿”。本題綜合考查了古漢語中的省略句和被動句,考生在答題時,只有掌握了這兩種特殊句式的相關(guān)知識,才能選出正確答案。
答案: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流
二、將特殊句式融入到翻譯題中綜合考查
如:把“[甲]皆令門下覆視,有據(jù)法當死而情可矜者,[乙]錄狀以聞”譯成現(xiàn)代漢語。本題中的甲、乙處,都省略了主語,是典型的省略句,考生翻譯時需要補全省略成分,語意才能更完整、通順。
提分要領
熟悉并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可以分三步走:一是勤于閱讀,二是勤于積累,三是勤于練習。這三步環(huán)環(huán)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步都不容忽視。
一、勤于閱讀
這里的閱讀,就是大量閱讀文言文,默讀、朗讀、誦讀均可,但必須將“讀”落實到位,且要勤讀,最好做到天天讀一段,或讀一篇,甚至更多。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一步無關(guān)考試,只要讀起來,讀下去,在大量的閱讀中,初步感受古漢語表達的規(guī)律、特點即可。建議閱讀:
1.初高中課內(nèi)文言文,最好都能背會。
2.閱讀經(jīng)典文言作品,如《史記》《唐史》《宋史》《通鑒紀事本末》《左傳》《戰(zhàn)國策》等史書經(jīng)典,甚至《論語》《孟子》《莊子》等先秦經(jīng)典作品,以及《古文觀止》等。最好能做一個規(guī)劃,盡可能多涉獵一些。
二、勤于積累
這里的積累,主要指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積累。建議積累:
1.將高中課本中出現(xiàn)的高頻文言文特殊句式分類整理出來,可用思維導圖呈現(xiàn)。
2.閱讀課外文言經(jīng)典作品時,要把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歸類整理,方法同上。
3.高考文言文閱讀真題中高頻出現(xiàn)的文言文特殊句式要重點積累。
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可以將以上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融會貫通,解答文言文特殊句式類的題就能得心應手了。
三、勤于練習
這里的練習,主要指對近5年的高考真題進行訓練。通過練習,將平時積累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應用于實踐之中,查漏補缺。
總之,解答文言文特殊句式題,唯有勤字當頭,勤于閱讀成習慣,勤于積累是能力,勤于練習提素養(yǎng)。
直擊高考
一、(2024年全國甲卷)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
解析:“出”,表示使某人離開或交出。“霸所以能自立者”是一個判斷句,“所以”,翻譯為“……的原因”。“以不為此也”中,“以”表示原因,“不為此”即不會這樣做,“也”是句末語氣詞。
參考答案:曹操讓臧霸交出兩人,臧霸說:“我之所以能夠立身,正因為不做這類事情。”
(2)吾前聽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
解析:“不篤”,形容詞短語,“不深厚”“不堅固”?!耙源素撊辍保樵~短語,表示“因為這個原因”;“負”是動詞,表示“辜負”或“對不起”。
參考答案:我先前聽信讒言,和你的父親君臣大義不夠堅定專一,因此對不起你。
二、(2024年新課標II卷)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魏君賢A人B是禮C國人D稱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圖也。
解析:句意是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謀取?!百t人是禮”是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禮賢人”,做“魏君”的謂語和賓語,在后面C處斷開?!皣朔Q仁”是主謂賓結(jié)構(gòu),在后面的E處斷開?!吧舷潞秃稀笔侵髦^結(jié)構(gòu),在后面的H處斷開。故選CEH。
答案:CEH
三、(2024年全國甲卷)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劉備為呂布A所襲B奔C于操D程昱E以備F有雄才G勸操H圖之。
解析:“為……所”表被動,“襲”是動詞,“劉備為呂布所襲”是一個被動句,所以從“襲”后B處斷開;“奔于操”承接前邊主語“劉備”,“奔”是謂語,“操”是賓語,結(jié)構(gòu)完整,所以從“于操”后D處斷開;“以”是“程昱”的謂語,“備有雄才”是賓語,所以從“有雄才”后G處斷開。
答案:BDG
四、(2024年新課標II卷)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2)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
解析:“……者……也”,判斷句,翻譯為“……的原因是……”“……是因為”;“賢”,名詞意動用法,“以……為賢”;“高”,形容詞做動詞,“推崇”。
參考答案:撤回軍隊,不侵犯魏國領土,是因為秦軍尊重段干木操行賢良,推崇魏文侯的禮義。
試題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冬,十月,壬子,上①幸辟雍,初行養(yǎng)老禮。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三老服都芝大袍,冠進賢,扶玉杖;五更亦如之,不杖,乘輿到辟雍禮殿御坐東廂遣使者安車迎三老五更于太學講堂天子迎于門屏交禮。(天子)道自阼階,三老升自賓階,至階,天子揖如禮。三老升,東面,三公設幾,九卿正履,天子親袒割牲,執(zhí)醬而饋。五更南面,三公進供,禮亦如之,禮畢,引桓榮及弟子升堂,上自為下說,諸儒執(zhí)經(jīng)問難于前,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于是下詔賜榮爵關(guān)內(nèi)侯,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祿養(yǎng)終厥身。賜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上自為太子,受《尚書》于桓榮,及即帝位,猶尊榮以師禮。嘗幸太常府②,令榮坐東面,設幾杖,會百官及榮門生數(shù)百人,上親自執(zhí)業(yè)。諸生或避位發(fā)難,上謙曰:“天師在是。”既罷,悉以太官供具賜太常家。榮每疾病,帝輒遣使者存問,太官、太醫(yī)相望于道。及篤,上疏謝恩,讓還爵土。帝幸其家問起居,八街,下車,擁經(jīng)而前,撫榮垂涕,賜以床茵、帷帳、刀劍、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步行)拜床下。榮卒,帝親自變服臨喪送葬,賜冢塋于首山之陽。子郁當嗣,讓其兄子泛;帝不許,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與之。帝以郁為侍中。上以中山王焉,郭太后少子,(陰)太后尤愛之,故獨留京師,至是始與諸王俱就國,賜以虎責、官騎,恩寵尤厚,獨得往來京師。帝禮待陰、郭,每事必均,數(shù)受賞賜,恩寵俱渥。甲子,上行幸長安。十一月,甲申,遣使者以少牢祠蕭何、霍光,帝過,式其墓,進幸河東,癸卯,還宮。
(選自《資治通鑒》,有刪改)
〔注〕①上,指漢明帝。②太常府,官署名,桓榮任太常,太常府為其辦公場所。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乘輿到辟雍禮殿/御坐東廂/遣使者安車迎三老/五更于太學講堂/天子迎于門屏交禮
B.乘輿到辟雍/禮殿御坐東廂/遣使者安車迎三老/五更于太學講堂/天子迎于門屏/交禮
C.乘輿到辟雍禮殿/御坐東廂/遣使者安車迎三老/五更于太學講堂/天子迎于門屏/交禮
D.乘輿到辟雍/禮殿御坐東廂/遣使者安車迎三老/五更于太學講堂/天子迎于門屏交禮
2.下列文中句子不屬于古漢語倒裝句的一項是( )
A.蓋億萬計 B.肉四十斤
C.賜以床茵、帷帳、刀劍、衣被
D.自是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漢明帝講論經(jīng)書時,儒生們手執(zhí)經(jīng)書在明帝面前詢問疑難,引來很多觀看和聆聽的士人,可見其學識水平之高。
B.漢明帝對三老和五更的尊重,不僅體現(xiàn)在養(yǎng)老禮時的禮儀接待上,更體現(xiàn)在物質(zhì)照顧上,賞賜給他們每人定量的酒肉,便是明證。
C.漢明帝在太常府聽講之時,儒生中有人向明帝提出疑難,他為表對老師桓榮的尊重,謙讓著沒有做出解答。
D.本文通過寫漢明帝對待三老和五更特別是其老師桓榮的恭敬態(tài)度,告訴人們應保持對長者和老師的尊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榮每疾病,帝輒遣使者存問,太官、太醫(yī)相望于道。
(2)榮卒,帝親自變服臨喪送葬,賜冢塋于首山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