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考點
“概括和分析文意”包含三方面的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一、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
即根據(jù)題目的要求,篩選出符合要求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歸類,從而體現(xiàn)出自己對文章的獨特見解。此類題目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礎上的一種考查方式,因信息量大,綜合性強,已成為近幾年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型之一。
二、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即對所述事件或所說明的道理進行綜合判斷和推理,要求考生把握某個論點的依據(jù)、某個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導致的某種結(jié)果等。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查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此類題目的設誤項往往以假亂真,即在大體正確的情況下夾雜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解答時可采用“題文對照”的方法,把每個選項還原到文中,找到對應區(qū)域,每一處都應找到依據(jù),尤其要注意細節(jié)之處,要仔細對照,看看有無曲解文意之處。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即在“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礎上,抓住文本中簡評、議論性的句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但在考試中,以上三個考點往往會融于一道題中進行考查。
如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以說理為主,始終圍繞刑賞忠厚,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對照,層層遞進,通順暢達,體現(xiàn)了作者“汪洋淡泊”的文風。
B.作者認為,要以忠厚仁愛為本,如果只把刑賞作為手段,就起不到勸善懲惡的作用,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國的思想。
C.文章指出,從君與民的關系上看,君強民弱,君上民下,君不應用權力壓制百姓,而應讓百姓得到更多好處,順應百姓愿望。
D.作者認為,圣人對罪惡不可掩蓋或解脫的人,對在朝廷無功勞、在家鄉(xiāng)不講信義的人,進行刑賞,其他情況要舍有罪從無罪。
解析:D項,“圣人對罪惡不可掩蓋或解脫的人,對在朝廷無功勞、在家鄉(xiāng)不講信義的人,進行刑賞”說法錯誤。原文中說的是“夫惟天下之罪惡暴著而不可掩,別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無功,鄉(xiāng)黨之無義,不得已而愛其賞”,這段話是作者對刑賞的議論,并不是“圣人”的做法。
答案:D
設題方式
從考查形式來看,“概括和分析文意”這一考點主要以客觀題為主。而從考查內(nèi)容來看,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聚焦人物形象
1.人物本身分析錯誤
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
吳漢嘗出征,妻子在后買田業(yè)。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吳漢爵位俸祿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弟。(原文節(jié)選)
錯誤選項:D.吳漢處世儉樸恭敬謹慎,不置田產(chǎn),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時家人曾置買一些田產(chǎn)宅業(yè),他歸來后全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署。
解析:根據(jù)原文“遂盡以分與君弟外家”可知,吳漢將田產(chǎn)宅業(yè)都分給了兄弟和外家,并不是送給了故舊部署,屬于人物本身分析錯誤。
2.人物之間張冠李戴
如:2021年全國甲卷
是時,故將王繼忠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為然,遣李興議和。(原文節(jié)選)
錯誤選項:D.在戰(zhàn)局有利的情況下,宋朝皇帝為了息戰(zhàn),主動提出議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軍中談判,最終與契丹達成盟約。
解析:“主動提出議和”錯誤,根據(jù)原文可知,并非宋朝皇帝主動議和,而是契丹主動議和。
二、聚焦信息準確
1.時間顛倒
如:2020年課標全國Ⅰ卷
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y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軾曰:“杭,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蹦速隽w緡得二千,復發(fā)橐中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畜錢糧待之。(原文節(jié)選)
錯誤選項:C.蘇軾直面饑疫,解救受災百姓。他在任職杭州時遭遇旱災病疫,減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紓緩災情;同時又集貯錢糧、建造治病場所以防備疫病。
解析:“同時又集貯錢糧、建造治病場所以防備疫病”錯,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羨緡得二千,復發(fā)橐中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畜錢糧待之”。可見“同時”表述錯誤,“集貯錢糧、建造治病場所以防備疫病”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2.空間錯位
如:2018年課標全國Ⅰ卷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參驃騎軍事,轉(zhuǎn)天水太守。郡鄰于蜀,數(shù)被侵掠,戶口減削,寇盜充斥,芝傾心鎮(zhèn)衛(wèi),更造城市,數(shù)年間舊境悉復。遷廣平太守。(原文節(jié)選)
錯誤選項:B.魯芝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時,蜀地飽受侵擾,人口減少,他全力守衛(wèi),修建城市,恢復舊境;離任時,天水各族百姓均請求讓他留任。
解析:從空間錯位的角度設誤。選項中為“蜀地飽受侵擾”,原文中是“郡鄰于蜀,數(shù)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與蜀地相鄰,多次被蜀軍侵擾掠奪”,被侵擾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3.觀點混亂
如:2020年浙江卷
自三代以來,最喜讀太史公、韓退之之文。司馬遷奇邁慷慨,自其少時,周游天下,交結(jié)豪杰。其學長于討論尋繹前世之跡,負氣敢言、以蹈于禍。故其文章疏蕩明白,簡樸而馳騁。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時有感激而不泄者。韓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廟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攬,則極言語之懷巧,有不足以過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蓋不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權臣,臨義而忘難,剛毅而信實,而其學又能獨出于道德滅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緒以自立其說,則愈之文章雖欲不如是,蓋不可得也。(原文節(jié)選)
錯誤選項:B.作者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評價司馬遷和韓愈因觸犯君主,遭遇災禍,一生理想郁結(jié)于心,而文風典雅,如同廟堂禮器。
解析:司馬遷是“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時有感激而不泄者”,文風特點是“疏蕩明白,簡樸而馳騁”;韓愈的文風特點是“如先王之衣冠,郊廟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忤權臣,臨義而忘難,剛毅而信實”。選項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風特點混為一談,屬于觀點混亂。
三、聚焦詞句理解
1.曲解文意
如:2021年全國乙卷
上曰:“此豈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原文節(jié)選)
錯誤選項:D.魏征說,隋煬帝濫殺無辜,張元濟不敢諫諍;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致了隋朝滅亡,因此告誡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訓。
解析:“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致了隋朝滅亡”錯誤。根據(jù)原文“此豈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可知,在唐太宗看來,隋朝滅亡是因為皇帝無道和大臣不盡忠兩方面造成的,而不僅僅是大臣的原因。
2.無中生有
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
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ㄔ墓?jié)選)
錯誤選項:B.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認為應減輕賦稅,選用清官,使百姓衣食無憂,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解析:“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錯誤。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認為沒有必要使用嚴刑峻法,并非否認嚴刑峻法的作用,選項屬于無中生有。
四、聚焦觀點提煉
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
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把握作者寫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釋“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資治通鑒》是一部專為皇帝編撰的介紹歷代興亡得失的作品,其創(chuàng)作目的就是告誡君主如何吸取歷代教訓。司馬光的評價源于唐太宗三個善于納諫的故事,說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執(zhí)政水平,上行下效,成為臣子的表率,實現(xiàn)良好的君臣互動。
參考答案:1.這句話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測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動則影子隨之而動。君主品性的好惡影響著臣子的態(tài)度,司馬光認為君主需要為人正直,因為臣子會效仿君主。2.目的是贊揚唐太宗善于納諫,告誡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為臣子的表率。
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還是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或者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都要以準確理解關鍵字、詞、句為基礎,需要考生引起足夠重視。
提分要領
一、把握文體特征,了解文章出處、背景、作者及作品風格。
文言文閱讀,首先要明確文本的文體特征,由于全國卷的考查出現(xiàn)了說理類散文,因此要擴大復習視野,了解其出處、作者,進而推斷作品的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這些相關信息基本都在課內(nèi)所學的知識范疇內(nèi),不難把握。
二、對照選項,在原文中勾畫關鍵部分。
考生要充分利用已有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知識的積累,準確翻譯文本和理解文意,勾畫出關鍵信息,分清主次,進而對文本中所敘述的事件、人物品行和文章闡述的道理等做出概括和分析。
三、關注表現(xiàn)技巧或論證方法。
1.人物傳記類文章,重點關注表現(xiàn)人物的各種手法。如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等。
2.議論說理類文章,重點關注論證方法。如2022年全國乙卷文言文閱讀中,文本大篇幅地運用舉例論證來說明人民和統(tǒng)治者的根本關系,民心是君王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礎,也就是“定命安存”,概括和分析文意這一題也就不難判斷了。
四、主觀題要仔細篩選,組織答案。
1.對梳理篩選出的相同、相近信息進行合并歸類,使答案言簡意賅。
2.注意句式的選擇,要做到問什么答什么,有針對性,且詳略得當。
3.有條理,針對題目分值,恰當分點作答。
直擊高考
(2022年全國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白下驛餞唐少府
◎王 勃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xiāng)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15.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jié)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與比較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栋紫麦A餞唐少府》中,提到詩人排遣離愁的句子是尾聯(lián)“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大意是走哪條路離開呢?長安就在太陽邊上?!叭者叀奔刺柕呐赃叄环矫鎸懗隽舜巳ラL安距離很遠,另一方面也寫出了長安的位置,如若想念在長安的唐少府,可抬頭看看太陽,借舉目可見太陽來排遣離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提到詩人排遣離愁的句子是頸聯(lián)“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內(nèi),就是遠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此句寫出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
參考答案:在《白下驛餞唐少府》中,詩人借可見之景太陽來遣愁,尾聯(lián)“長安在日邊”,即長安就在太陽邊上,如若想念在長安的唐少府,可抬頭看看太陽;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詩人借樂觀的態(tài)度來遣愁,頸聯(lián)“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說明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達,就無需感到離愁。
試題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題。
文本1:
李賢,字原德,鄧人。舉鄉(xiāng)試第一,宣德八年成進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寫置左右,備省覽。轉(zhuǎn)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鑒古錄》,上之。
英宗復位,命兼翰林學士,入直文淵閣,與徐有貞同預機務。未幾,進尚書。賢氣度端凝,奏對皆中機宜,帝深眷之。山東饑,發(fā)帑振不足,召有貞及賢議,有貞謂頒振多中飽。賢曰:“慮中飽而不貸,坐視民死,是因噎廢食也?!彼烀鲢y。
石亨、曹吉祥與有貞爭權,并忌賢。諸御史論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貞、賢意,訴之帝,下二人獄。會有風雷變,得釋,謫賢福建參政。未行,王翱奏賢可大用,遂留為吏部左侍郎。逾月,復尚書,直內(nèi)閣如故。
孛來近塞獵。亨言傳國璽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動,賢言釁不可啟,璽不足寶,事遂寢。亨益惡賢。當亨、吉祥用事,賢顧忌不敢盡言,然每從容論對,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時歲有邊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賢外籌邊計,內(nèi)請寬百姓,罷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蘇息。賢因請行寬恤之政,又請罷江南織造,清錦衣獄,止邊臣貢獻,停內(nèi)外采買。帝難之。賢執(zhí)爭數(shù)四,同列皆懼。賢退曰:“大臣當知無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劉濬劾柳溥敗軍罪,觸帝怒。賢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譴。石亨譖賢曲護。帝漸疏賢,尋悟,待之如初。每獨對,良久方出。遇事必召問可否,或遣中官就問。賢務持大體,尤以惜人才、開言路為急。
憲宗即位,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知經(jīng)筵事。成化二年遭父喪,詔起復,三辭不許,帝遣使宣意,遂視事。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贈太師,謚文達。
(選自《明史·卷六十四·李賢》,有刪節(jié))
1.下列對文本1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李賢很有才學。他曾考鄉(xiāng)試第一,考中進士后,寫正本十策呈給皇帝,皇帝常常將此本放在身邊。他還編寫了《鑒古錄》給皇帝作為參考。
B.李賢忠誠能干,很受皇帝信任。景泰年間上書言事,頗被采納;英宗復位以后,也很聽從他的意見;憲宗即位后,他照樣得到了重用。
C.李賢敢于進諫。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哪怕遭到權臣石亨等人的誣陷忌恨,都能夠始終如一,從不避諱。
D.李賢為政識大體,尤其把愛惜人才、廣開言路作為國家的急務。深得皇帝倚重,皇帝遇事常常向他征詢意見。
文本2:
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韓信、張耳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后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shù)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zhàn)。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麾下;否則必為二子所擒矣?!?/p>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fā),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绷钇漶詫麾?,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薄w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zhàn),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于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于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xiāng)坐,西鄉(xiāng)對,師事之。諸將效首虜,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qū)市人而戰(zhàn)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zhàn);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p>
信募生得廣武君者予千金。有縛致麾下者,信解其縛,東鄉(xiāng)坐,師事之。問曰:“仆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廣武君辭謝曰:“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信曰:“仆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今仆委心歸計,愿足下勿辭。”廣武君曰:“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東下井陘,不終朝而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nèi),威震天下,農(nóng)夫莫不輟耕釋耒,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此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敝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zhàn)不得,攻之不拔,情見勢屈。曠日持久,糧食單竭。燕既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此將軍所短也。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按甲休兵,鎮(zhèn)撫趙民,百里之內(nèi),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北首燕路,而后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于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而東臨齊,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p>
(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二》,有刪節(jié))
【相關鏈接】
諸將效首虜,休,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qū)市人而戰(zhàn)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zhàn);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刪節(jié))
2.下列對文本2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韓信率領幾萬軍隊攻打趙國,趙王在井陘集結(jié)軍隊,號稱有二十萬之眾。雙方軍隊人數(shù)懸殊,同時漢軍不占據(jù)地利。
B.廣武君認為,漢軍乘勝攻趙,不可阻擋,趙軍應斷絕其糧草,固守,伺機取勝;而成安君則恃眾輕敵,急于迎戰(zhàn)。
C.廣武君被擒后進言韓信,如果不能使燕臣服,燕、齊兩國勢均力敵,相持不下,于劉邦統(tǒng)一天下不利。
D.韓信采納廣武君的計策,不戰(zhàn)而屈燕之兵,韓信遣使向漢王報告,張耳被封趙王。
3.結(jié)合文本2和相關鏈接,你認為體現(xiàn)出了韓信什么樣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