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美國漢學家梅維恒主編了《哥倫比亞中國傳統(tǒng)文學選集》和《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兩部巨著,向西方讀者展示了中國文學的全景圖。他頗為關(guān)注處于邊緣地位的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不僅翻譯與研究敦煌變文與志怪文學,還主編出版《哥倫比亞中國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選集》,促進了中國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的海外傳播。他還翻譯與研究中國經(jīng)典,包括《道德經(jīng)》《莊子》《孫子兵法》這三部重要的典籍。梅維恒廣泛涉獵中國文學的各個體裁與文類,展現(xiàn)了中國文學的多樣性;他將翻譯與漢學研究相結(jié)合,在翻譯中充分利用豐富的副文本,呈現(xiàn)了中國文學的豐厚性;他持有的忠實原文又注重譯文可讀性的翻譯理念,推動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
關(guān)鍵詞:梅維恒;中國文學;翻譯;漢學家;研究型翻譯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世界漢學家口述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圖文音像數(shù)據(jù)庫建構(gòu)”(項目編號:20 & ZD33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姜國會,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譯介學、海外漢學。
Title: American Sinologist Victor. H. Mair’s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bstract: The American sinologist Victor. H. Mair edited two great works,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which presented a panorama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 Western readers. He ha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marginalized folklore and popular literature, not only translating and researching Dunhuang Bianwen and Zhiguai Literature, but also ed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Chinese Folk and Popular Literature, which has facilitated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folklore and popular literature overseas. He has also translated and studied Chinese classics, including the Tao Te Ching, Chuang Tzu, and Sun Tzu’s The Art of War. Victor H. Mair has extensively delved into various genres and styl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owcasing the divers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y combining translation with sinological research, he has fully utilized paratexts in his translations, revealing the richn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dhering to a translation philosophy that is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and mindful of readability, he has facilitated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 Victor. H. Mair;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inologist; research-based translation
Author: Jiang Guohui is Ph. D candidate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1756, China). He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medio-translatology and overseas sinology. E-mail: Jianggh@my.swjtu.edu.cn
美國漢學家梅維恒(Victor H. Mair, 1943- )是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授,研究領(lǐng)域廣泛,著述宏豐,在中國古典文學、漢語語言學、敦煌學、考古學、中印交流史等領(lǐng)域頗有建樹,被認為是當代西方漢學界最具開拓精神的學人。梅維恒在中國文學研究領(lǐng)域占據(jù)著重要地位,他出版了多部研究中國文學的著作,撰寫了變文研究三部曲,主編了《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哥倫比亞中國傳統(tǒng)文學選集》(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等煌煌巨著,在中西學界引起強烈反響。梅維恒也是一位譯果豐碩的中國文學翻譯家,他翻譯的中國文學作品涉及變文、詩詞、駢文、笑話、傳記、戲曲、志怪等多種體裁,對中國文學的對外傳播與中西文學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貢獻。
然而,對于這樣一位漢學大家,無論從廣度與深度上來說,國內(nèi)學界對梅維恒中國文學研究與翻譯成果的研究遠遠不夠。以中國知網(wǎng)為例,筆者以“梅維恒”為“主題”進行檢索①,得到53篇學術(shù)期刊論文②、1篇會議論文、4篇碩士論文和1篇博士論文。國內(nèi)學者關(guān)注最多的是梅維恒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翻譯學界也僅僅關(guān)注到了梅維恒的部分譯作。鑒于梅維恒研究與翻譯中國文學的不菲成就,本文擬系統(tǒng)梳理梅維恒對中國文學的研究與翻譯成果,考察梅維恒對中國文學海外傳播所做出的貢獻。
一、梅維恒的中國文學研究與翻譯活動
梅維恒作為一位漢學家譯者,其翻譯與研究緊密相關(guān),呈現(xiàn)出為研究而翻譯、為翻譯而研究的譯研結(jié)合模式,因此本部分按照具體著作或文學文類將梅維恒的研究與翻譯活動置于一起討論。
1.1展示中國文學的全景圖
梅維恒可謂是“中國文學西行的引路人”(姜國會 41),他主編了《哥倫比亞中國傳統(tǒng)文學選集》和《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兩部巨著,向西方讀者展示了中國文學的全景圖,極大促進了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
1.1.1 主編并參譯《哥倫比亞中國傳統(tǒng)文學選集》
1994年,梅維恒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傳統(tǒng)文學選集》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致力于向西方讀者展示中國文學的全景圖。在選集中,梅維恒選取的文本,囊括各個階層的中國人所想、所感、所信與所做,盡力收錄農(nóng)民、士兵、商人、醫(yī)生等各個行業(yè)的人以及女性、少數(shù)民族人民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及有關(guān)這些人的作品。同時,他也將孔子、老子、莊子、孫子、韓非子等的經(jīng)典作品納入文集。梅維恒還特別關(guān)注此前從未被翻譯過的中國文學作品,關(guān)注此前西方未接觸過的作品,甚至在中國都鮮有人知卻有必要受到廣泛關(guān)注的文學作品。為了迎合21世紀讀者的新要求與不同期待,梅維恒在該文集中收錄的作品由不同的新譯者所譯,僅有個別作品使用前人的翻譯。
由于該選集篇幅過于冗長,不適宜課堂教學使用,因此梅維恒又于2000年推出精簡本《哥倫比亞簡明中國傳統(tǒng)文學選集》(The Shorter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精簡本保留原來的結(jié)構(gòu)、文本排列及注釋評論,但在體例上精簡了一半左右。主要的變動有以下幾種:將一些長篇幅的小說刪減;每一體裁原本有四或五個案例,精簡為二或三個;每位詩人的代表詩作精簡為原來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將一些晦澀的文本及不重要的作者之作刪除。但是,所有特殊的體裁均得以保留,比如笑話、李商隱的詩、蘊含雙關(guān)語的藥名詩等。
《哥倫比亞中國傳統(tǒng)文學選集》中收錄的中國文學作品,接近一半是由梅維恒本人翻譯的,其中涉及古典詩歌、宋詞、元曲、楚辭、漢賦、樂府詩、駢文、書信、小品文、散文、笑話、傳記、小說、變文、戲曲等多種體裁?!陡鐐惐葋喼袊鴤鹘y(tǒng)文學選集》中收錄的中國文學作品,接近一半是由梅維恒本人翻譯的,其中涉及古典詩歌、宋詞、元曲、楚辭、漢賦、樂府詩、駢文、書信、小品文、散文、笑話、傳記、小說、變文、戲曲等多種體裁。在“書信”一節(jié)中,梅維恒英譯了李白的《與韓荊州書》、明代宗臣的《報劉一丈書》。梅維恒認為,“中國作家在私人信件中表達了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因此,許多作品令人難忘,不僅因為其文字優(yōu)美,而且因為其中的情感完全敞露”(Mair, Columbia History 8)。早在1984年,梅維恒便在《哈佛亞洲研究期刊》(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發(fā)表文章《李白尋求政治贊助的書信》(“Li Po’s Letters in Pursuit of Political Patronage”)(Mair 123-153),其中便以《與韓荊州書》為例,將李白這封書信劃分為四部分,通過各部分的寫作,分析闡釋了李白尋求政治贊助、希望進入官場的意圖與愿望。
在第四部分“小說”中,梅維恒英譯了《紅樓夢》中的“花?!焙汀巴跻毁N”片段,分別摘取自《紅樓夢》的第二十三回和第八十回。梅維恒對《紅樓夢》的關(guān)注不僅限于翻譯,他還曾撰文討論過《紅樓夢》中的“睡眠”,發(fā)表于其主編的期刊《中國-柏拉圖文集》(Sino-Platonic Papers)。他認為,小說中的睡眠與憂郁之間普遍存在對應關(guān)系,因此兩者是心理符號學中的共同元素,在《紅樓夢》中,睡眠被視作緩解憂郁的最佳方法(Mair, “Sleep in Dream” 2004)。
1.1.2 主編《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
2001年,梅維恒組織40余位學者編寫了《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旨在將其作為《哥倫比亞中國傳統(tǒng)文學選集》和《哥倫比亞簡明中國傳統(tǒng)文學選集》的補充。本書將最新的學術(shù)成果聚攏在一個框架中,其視野是從中國文學的發(fā)軔期到當今的中國文學史全景,以超越時間與文類的全新棱鏡來審視中國文學史,“可能是迄今為止天壤間層次最多元、內(nèi)涵最豐富的一本文學史”(汪習波 2012),成為研究中國文學中的古典文學、白話文學,或者精英文學、通俗文學或民間文學的權(quán)威工具。
梅維恒在導論中介紹了中國文人文化的起源與影響,包括中國文學多樣化的文類、中國多樣化的意識形態(tài)與人民以及中國文學的研究進路。由于中國古代以科舉制度選才取士,以文學創(chuàng)作才能為核心的“文人文化”逐漸發(fā)展起來,但也因此文章與官仕之間始終存在著緊密關(guān)系。形成于西漢晚期的賦這一文學形式在“文以載道”的公共實用使命與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非實用價值之間達到了微妙平衡。梅維恒指出,中國文人文化影響中國文學的修辭性與注疏傳統(tǒng),用于政治活動的中國文類(如箴、書等),為了達到最大的社會政治效應,其修辭程度較低,以秉筆直書取代曲筆表達,經(jīng)典注疏傳統(tǒng)也是在文官語境下追求清晰解釋的體現(xiàn)(Mair, Columbia History 8)。中國文人的各種思想學說或深或淺地影響了中國文學,以禪宗和凈土宗為代表的佛教思想和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是中國文學最豐沃的養(yǎng)分。梅維恒指出,中國文學至今依然活力充沛的原因得益于白話與文言的轉(zhuǎn)變、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互動、各種宗教的相互交流以及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張力(15)。他對中國文學未來的發(fā)展前景與研究進路充滿信心。
梅維恒在主編組稿之外,還撰寫了本書的第一章“語言和文字”,討論了漢語的起源、經(jīng)典化和特征,考察了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指出了中國的語言和文學的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他與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合作撰寫了第九章“佛教文學”,對大藏經(jīng)、漢譯佛典、教義文學、語錄等佛教文學進行了介紹,并論述了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1.2關(guān)注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
梅維恒對中國文學中的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頗為關(guān)注。梅維恒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與《哥倫比亞中國傳統(tǒng)文學選集》將大量注意力留給各個時空中的中國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并且,他還在《哥倫比亞中國傳統(tǒng)文學選集》中翻譯了樂府詩、笑話以及梨園戲《荔鏡記》等民間與通俗文學作品。此外,2013年,梅維恒與其夫人張立青合作譯注了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俚曲《墻頭記》(The Wall, a Folk Opera in Four Acts)。
梅維恒的一大漢學成就在于,他與馬克·本德爾(Mark Bender)共同主編了《哥倫比亞中國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選集》(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Chinese Folk and Popular Literature),關(guān)注到了在中國文學史上處于邊緣地位的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該書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除此之外,對于中國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他進行過較多的研究與翻譯活動。
1.2.1翻譯與研究敦煌變文
梅維恒被譽為“北美敦煌學第一人”。1983年,梅維恒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完成的著作《敦煌通俗敘事文學作品》(Tun-Huang Popular Narratives)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在該書中,梅維恒譯注了四篇變文《降魔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伍子胥變文》和《張義潮變文》。在譯本前面的介紹中,梅維恒論述了“變文”的含義、變文的特征、變文與講經(jīng)文的區(qū)別、韻文與散文的關(guān)系模式、變文抄寫者及表演者、變文成文時間、變文素材來源、變文與戲劇之間的關(guān)系、佛教傳播中印度語對中國語言的影響、敦煌變文中的四川元素、變文是否消亡等。
梅維恒指出,變文的主要特征是“以散文風格寫成的敘事體,詩句部分主要是七音節(jié)的。既涉及世俗主題,也涉及宗教主題,但都是用半口語形式寫成的”(Mair, Tun-Huang Popular Narratives 5)。在變文中,散文與韻文的關(guān)系有兩種基本模式:其一,韻文是敘事結(jié)構(gòu)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如《伍子胥變文》和《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其二,韻文介紹散文段落中的大部分基本敘事內(nèi)容,對其進行概括或潤色,用來強調(diào)動作的某些方面或煽動演員的情緒(7)。梅維恒否認了變文是表演的腳本這一觀點,他認為變文可能是正在演變?yōu)闀嫖谋镜脑谋荆ň哂忻黠@口頭語言痕跡的書面文本)(8)。
1988年,梅維恒出版專著《繪畫與表演:中國的看圖講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Painting and Performance: Chinese Picture Recitation and Its lndian Genesis),該書細致地講述了印度看圖講故事的傳統(tǒng),以及其通過中亞傳到中國的過程。該書是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梅維恒就印度的表演與東南亞和歐洲的表演之間可能存在的聯(lián)系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論點。1989年,梅維恒又出版專著《唐代變文:佛教對中國白話小說及戲劇的貢獻研究》(Tang Transformation Texts: A Study of the Buddhist Contribution to the Rise of Vernacular Fiction and Drama in China),該書首次對變文進行了深入研究,厘清了該體裁的形式特征、表現(xiàn)語境及其在中國通俗文學發(fā)展中的地位,強調(diào)了變文是不同交際領(lǐng)域(文本、視覺和口頭)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梅維恒關(guān)注變文的中亞起源、佛教起源及其與講故事的密切聯(lián)系,以提出對“變”一詞的全新理解,即植根于“神變”或“奇跡般的轉(zhuǎn)變”,以及操縱現(xiàn)實的根本虛幻本質(zhì)的能力。
梅維恒的這三部變文研究巨著運用了更廣闊、更深刻的眼光來看待俗文學、民間文藝與文化交流之間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抖鼗屯ㄋ讛⑹挛膶W作品》中梅維恒不再像前人那樣將自己局限于歷史時空中,而是將“變”放在整個漢語史中去考察,大體建立了“變文”—“變相”—“講變文”的總體框架;《唐代變文:佛教對中國白話小說及戲劇的貢獻研究》提出了“變文表演”存在的證據(jù),從而突破了“俗文學”的范疇,進入了“民間文藝”的領(lǐng)域;《繪畫與表演:中國的看圖講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從中國以外找出“變家”的源頭,并將此作為文化交流的一個有趣現(xiàn)象來加以考慮(錢文忠 1990)。
1.2.2翻譯與研究志怪文學
梅維恒對中國的志怪文學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志怪文學以奇異、超自然的故事探索人性與社會,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反映民間信仰與文化心理的重要載體。六朝時期(220-589),志怪這一中國古典小說形式產(chǎn)生,以記敘神異鬼怪故事傳說為主體內(nèi)容。志怪后來發(fā)展為傳奇,在唐朝時期蓬勃發(fā)展。到了明代,志怪筆記、神怪戲曲、神魔小說最終形成了中國志怪文學的三大支柱。清代(1644-1911),文言志怪故事又一次達到高峰,其中最著名的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
1989年,梅維恒與其弟弟梅丹理(Denis C. Mair)合作翻譯的《聊齋志異選》(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該譯本選譯了《聊齋志異》中51個篇章,篇幅大都比較長,且其中大約一半作品是反對封建婚姻、歌頌男女純真愛情的主題(袁藝芳、肖水來 54),包括《畫壁》《嬰寧》《聶小倩》《宦娘》《胭脂》等廣為流傳的故事。2001,外文出版社推出漢英對照版本《聊齋志異選: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收錄了30個篇章。在1994年出版的《哥倫比亞中國傳統(tǒng)文學選集》中,梅維恒選譯了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五個篇章,包括《灤陽消夏錄一》《如是我聞一》《槐西雜志一》《姑妄聽之一》《灤陽續(xù)錄一》。
2005年,在梅維恒等人主編的《夏威夷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讀本》(Hawai’i Read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中,梅維恒與加里·西姆(Gary Seam)譯介了中國明代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他們譯介了《封神演義》中較受歡迎的第十二回“陳塘關(guān)哪吒出世”、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磯”及第十四回“哪吒現(xiàn)蓮花化身”。他們對第十二回和第十四回進行了翻譯,而對第十三回僅做了概要介紹。在翻譯中,梅維恒與加里·西姆提供了文末注釋,對文本中的文化負載詞、話語的深層含義、涉及的中國文化等進行了闡釋,對譯者的特殊處理進行了介紹。雖然《封神演義》是道教小說,但梅維恒與加里·西姆注意到了其與印度佛教的聯(lián)系。他們在譯文之前的介紹中指出,哪吒通常被認為是梵文 的轉(zhuǎn)寫,但從語言學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它更有可能來自梵文Nalakūvara或alakūbara,這是佛教最重要的一位護法韋希瓦那( )的王子(Mair, et al.,Hawai’i Reader 468)。
2020年,梅維恒與張振軍主編的《唐宋傳奇集:魯迅唐宋傳奇集》(Anthology of Tang and Song Tales: The Tang Song Chuanqi Ji of Lu Xun)由世界科學出版社出版。2022年,兩人又主編出版了《明傳奇導讀》(Ming Dynasty Tales: a Guided Reader),收錄了十篇明代傳奇故事。梅維恒主編的這兩本傳奇故事集的共同之處在于,其收錄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由新的譯者提供的新譯,有些作品還是首次被譯為英文,另外,譯文中采用大量注釋,介紹特殊的時代、人名、地名、文化負載詞,以及對文本中的中國文化元素進行闡釋。
可以說,梅維恒通過翻譯清代志怪小說與主編唐宋、元傳奇集,將中國的志怪、傳奇很好地介紹給了西方讀者,也向西方讀者構(gòu)建了志怪這一中國文學體裁的發(fā)展脈絡。
1.3翻譯與研究道家典籍
梅維恒不僅是一位中國通俗文學研究專家,他還翻譯了中國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2009年,梅維恒與華裔瑞典作家、記者郝也麟(Erling Hoh)合著的《茶的真實歷史》(The True History of Tea)出版,該著作全譯了《茶酒論》《陸文學自傳》、節(jié)譯了《茶經(jīng)》《草茗錄》《茶寮記》、介紹了《十六湯品》《茶錄》等中國茶典籍,還翻譯了唐代袁高的《茶山詩》、宋代蘇東坡的《惠山烹小龍團》與《記夢二首》這些與茶有關(guān)的詩詞(陶源等 42)。值得注意的是,梅維恒翻譯了《道德經(jīng)》《莊子》《孫子兵法》這三部典籍,在譯本中,他用了大篇幅的前言、后記及注釋向讀者提供了豐富的作品背景知識。他還特別關(guān)注到這三部作品中的口頭傳統(tǒng)。
1.3.1翻譯與研究《道德經(jīng)》
1990年,梅維恒的《道德經(jīng)》英譯本《道德經(jīng):關(guān)于德與道的經(jīng)典》(Tao Te Ching: The Classic Book of Integrity and the Way)出版,以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jīng)》為底本翻譯而成。
梅維恒表示,“我的目標是創(chuàng)作一部既具有可讀性又在漢學上精準的英文版《道德經(jīng)》?!保∕air, Tao Te Ching xiv)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梅維恒進行了研究型翻譯,這從譯本豐富的副文本中可見一斑。在翻譯過程中,對于《道德經(jīng)》中的關(guān)鍵詞以及字典中未收錄的生僻字,梅維恒根據(jù)歷史語言學進行詞源考證。在后記中,他就通過考證詞源,對“道”“德”“經(jīng)”及“圣人”“氣”“無為”等幾個關(guān)鍵詞進行了解釋。
在后記中,梅維恒對《道德經(jīng)》的作者及成書過程進行了論述,他認為《道德經(jīng)》不只有一位作者,而是積累了幾個世紀的智慧,真正的書名應該為《眾老子之言》(“Sayings of the Old Masters”)(xv)?!啊?ins id="c1752fdc9296e359d376033d209e4198">道德經(jīng)》歷經(jīng)大約三個世紀(約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350年)的口頭創(chuàng)作而成。在此期間,在分崩離析的中國,哲學家們奔走于各國,尋找能將他們的思想付諸實踐的君主,這種情況十分普遍。最初,他們的學說以口頭形式形成,并以口頭形式在追隨者中代代相傳。最后,其中一位追隨者會主動將其師父或?qū)W派的教義用簡短、精辟、經(jīng)典的漢語語句記錄下來。后來,其他人可能會對其進行補充或修正。因此,經(jīng)過編輯和注釋過程,《道德經(jīng)》才得以誕生,這一過程至今仍在繼續(xù)”(120)。
1.3.2研究與翻譯《莊子》
梅維恒非常喜愛《莊子》,對其贊譽有加,稱其為“中國文學的豐碑”(Mair, Wandering on The Way xlv)。1983年,梅維恒邀請了不同學科領(lǐng)域的學者從不同視角闡釋《莊子》,并將論文匯集成冊,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莊子試論文集》(Experimental Essays on Chuang-tzu)。該文集收錄了梅維恒的論文《莊子與伊拉斯謨斯:相似的智慧》(“Chuang-tze and Erasmus: Kindred Wits”),該文將莊子與伊拉斯謨斯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兩人的作品相似處頗多,在人類生存方式上都體現(xiàn)出逍遙、嬉樂的態(tài)度(劉妍 42-47)。同年,梅維恒還發(fā)表了論文《游于<莊子>》(“Wandering in and through the Chuang-tzu”),引用大量西方分析游戲的論著,綜合多種游戲理論對《莊子》中“游”的涵義進行了討論(于雪棠 13-23)。
1994年,梅維恒的《莊子》英文全譯本《逍遙于道:莊子的早期道家故事及寓言》(Wandering on The Way: 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出版。譯者梅維恒及出版商皆稱該譯本為“唯一富有詩意”的“權(quán)威譯本”(俞森林 218)。1998年,該譯本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再版。梅維恒注重《莊子》的文學特性,在譯本中竭力還原原文的文學成就。在譯本前言與介紹中,梅維恒多次強調(diào)《莊子》的文學價值,認為“《莊子》的重要性更多地在于它的文學寶庫功能,而不是哲學研究”(Mair, Wandering on The Way xxxix)。因此,他將自己的譯本定位為“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語言的準確性。除此之外,我還希望將莊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文學文體家加以褒揚,從那些將他貶低為胡攪蠻纏的哲學家或悲情的道教牧師之人的魔掌中把他解救出來”(xii)。
梅維恒在長達29頁的“介紹”中論述了《莊子》的成書背景、儒家與墨家的思想、楊朱學派及名家等主要派別的思想、《莊子》與《道德經(jīng)》的關(guān)系、《莊子》的作者、《莊子》的結(jié)構(gòu)與組成、《莊子》的重要性,為讀者深入了解《莊子》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梅維恒指出,《莊子》基本上是一部散文作品,但它仍然包括大量口頭傳統(tǒng)的詩歌,盡管《莊子》是中國最早嘗試撰寫論辯性散文的作品之一,但它仍然充滿了口頭傳統(tǒng)的氣息(xxx)。
1.3.3翻譯與研究《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否屬于道家典籍,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然而,《孫子兵法》無疑蘊含著道家思想,并且《道藏》也將《孫子兵法》收錄在內(nèi)。梅維恒認為《孫子兵法》本質(zhì)上屬于“道家”(Mair, The Art of War 2)。
2007年,梅維恒的《孫子兵法》英譯本《戰(zhàn)爭的藝術(shù):孫子兵法》(The Art of War: Sun Zi’s Military Methods)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副文本的篇幅足足占據(jù)譯本的一半,梅維恒廣征博引,討論了《孫子兵法》的標題、作者、成書背景、成書年代、文體特征與各章字數(shù)統(tǒng)計、戰(zhàn)術(shù)與科技、歐亞相似著作、《孫子兵法》與道家的關(guān)系,最后回顧了《孫子兵法》譯為西夏語、日語、法語、英語的歷程,總結(jié)了《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與局限以及在世界上廣為流傳的原因。
梅維恒在“介紹”中專辟一節(jié),從“道”、“禮”、問世時間、成書過程、“無為”思想這五個方面討論了《孫子兵法》與道家的聯(lián)系(49)。梅維恒認為,《孫子兵法》最初以口頭形式流傳,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并非由一人完成,而是戰(zhàn)國中期和末期不同作者的共同智慧。在公元前4世紀中期(早于孫臏生活年代)出現(xiàn)的討論戰(zhàn)術(shù)的文本逐漸形成《孫子兵法》,而《孫子兵法》之外的一些剩余文本形成《孫臏兵法》。于是,《孫子兵法》的虛構(gòu)作者孫武“搶”去了孫臏的“孫子”稱號,還成為了孫臏的祖先(22)。
二、梅維恒對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貢獻
梅維恒對中國文學的研究與翻譯,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從廣度上看,他廣泛涉獵中國文學的各個體裁與文類,展現(xiàn)了中國文學的多樣性;從深度上看,他將翻譯與漢學研究相結(jié)合,在翻譯中利用豐富的副文本,呈現(xiàn)了中國文學內(nèi)容與文化底蘊上的豐厚性。此外,他持有忠實原文又注意譯文可讀性的翻譯理念,還原中國文學面貌的同時保障了讀者閱讀的良好體驗,推動中國文學國際傳播。
2.1廣度拓展:展現(xiàn)中國文學的多樣性
中國文學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多樣性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先秦的《詩經(jīng)》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一種文體都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和審美追求。梅維恒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與《哥倫比亞中國傳統(tǒng)文學選集》不只關(guān)注經(jīng)典的中國文學作品,還關(guān)注在中國國內(nèi)處于邊緣化的一些文學體裁、文學作品,如女性創(chuàng)作的作品與少數(shù)民族作品等?!陡鐐惐葋喼袊鴤鹘y(tǒng)文學選集》收錄了各種文學作品,有些之前從未被翻譯過?!陡鐐惐葋喼袊膶W史》補充了歷史、社會和宗教背景,提供了大量文學運動、體裁和文本,五十四章的內(nèi)容對豐富與復雜的中國文學做了一個全面的概述,是了解中國文學的指南??傆[梅維恒翻譯的中國文學作品,其翻譯選材多樣,涵蓋道家典籍、與茶有關(guān)的詩文等經(jīng)典文學作品,還包括講唱文學敦煌變文、笑話、戲曲、志怪等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既涉及佛教文化、又涉及道家思想,不僅包括漢族文學,還包括少數(shù)民族文學。
梅維恒通過編著書籍、撰文等方式研究與翻譯中國文學,向西方世界呈現(xiàn)了完整的中國文學面貌,展現(xiàn)了中國文學的多樣性。
2.2深度挖掘:呈現(xiàn)中國文學的豐厚性
中國文學融合了儒、釋、道等多種哲學思想,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作品不僅僅是文學藝術(shù)的結(jié)晶,也是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變遷的重要窗口。梅維恒將研究與翻譯相結(jié)合,以譯促研、以研促譯。他在翻譯中國文學時善用前言、后記、文內(nèi)注釋等副文本,是典型的“研究型翻譯”。梅維恒的譯作中都有豐富的副文本,論述原文本的成文時間、作者、主題思想、價值與貢獻等,為譯文讀者充分了解原文本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在翻譯詩歌時,他對詩人的生活年代及主要經(jīng)歷進行介紹;在翻譯小說、戲曲等作品時,他對作品的體裁、故事梗概、特點、影響等進行介紹。譯文中還有豐富的注釋,使讀者更加細致地了解原文內(nèi)容與思想,也為研究學者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工具。
這種研究型翻譯充分體現(xiàn)了梅維恒對中國文學與文化的深厚研究基礎,為讀者理解中國文學提供了充足的背景知識,呈現(xiàn)出中國文學的豐富內(nèi)容與豐厚文化底蘊,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
2.3忠實可讀:推動中國文學國際傳播
梅維恒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時,竭力忠實于原文,“力求傳達出原作的形式和本質(zhì)”(Mair, The Art of War xxxvi)。他指出,“譯者的首要職責是盡可能用自己的語言傳達原文的原貌。為此,譯者必須注意形式、內(nèi)容、風格、修辭和音韻。僅僅傳遞原文的意思是不夠的,還需要復制原文的效果”(Mair, Tao Te Ching xiv-xv)。然而,忠實原文并不意味著不考慮譯作的可讀性,他的原則“始終是盡可能貼近中文文本,但又不至于讓人難以理解,或在英文中顯得過于突?!保∕air, Wandering on The Way li)。
梅維恒持有的這種既忠實于原文又關(guān)注譯文可讀性的翻譯理念,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文學作品的獨特韻味和文化內(nèi)涵,讓海外讀者能夠接觸到更接近原著的藝術(shù)魅力;另一方面通過保證譯文的質(zhì)量和流暢度,使得英語世界的讀者能夠更好地欣賞和理解中國文學作品,從而促進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梅維恒為西方讀者打開了了解中國文學的大門,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文學在國際上的認知和傳播。
三、結(jié)語
梅維恒主編并參譯中國文學選集、重寫中國文學史,展示了中國文學的全景圖,關(guān)注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對敦煌變文、笑話、俚曲、志怪、傳奇等進行研究與翻譯,還譯介道家典籍及與茶有關(guān)的詩文。他廣泛涉獵中國文學的各個體裁與文類,展現(xiàn)了中國文學的多樣性;他通過研究型翻譯,呈現(xiàn)了中國文學的豐富內(nèi)容與豐厚文化底蘊;他竭力還原中國文學的面貌,同時注重譯文的可讀性,保障了譯文讀者的良好閱讀體驗。他無疑是當今西方漢學界較為多產(chǎn)的中國文學譯者與研究者,為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做出極大貢獻。
然而,國內(nèi)學界對他的關(guān)注程度與其貢獻遠不相匹配。國內(nèi)學界理應重視梅維恒的中國文學研究與翻譯成就及貢獻,改變當前碎片化研究現(xiàn)狀,未來研究需要延展研究內(nèi)容、豐富研究主題、拓展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模式。翻譯與梳理梅維恒的漢學著述,考察其對中國文學的觀點,分析其漢學思想,推動海外漢學發(fā)展,觀照國學研究。加深對梅維恒其人其譯的研究,整理其翻譯成果、考察其翻譯活動、梳理其翻譯思想、分析其翻譯風格、追蹤其翻譯影響,豐富譯介學與譯者研究,從中借鑒中國文學對外譯介的實踐理路。
注釋【Notes】
①檢索時間為2024年3月17日。
②此處剔除了2篇廣告。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Chang, Li-ching and Mair, Victor H. “The Wall, a Folk Opera in Four Acts.” CHINOPERL Journal 14.1 (2013): 99-100.
姜國會:梅維恒:中國文學西行的引路人?!稌荨?(2024):41-43。
[Jiang, Guohui. “Victor H. Mair: The Guide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West.” Book House 3 (2024): 41-43.]
劉妍:梅維恒及其英譯《莊子》研究?!懂敶庹Z研究》9(2011):42-47。
[Liu, Yan. “A Study of Victor H.Mair and His Translation of Zhuang Zi.”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9 (2011): 42-47.]
Mair, Victor H. Tun-Huang Popular Narratives. New York: Cambridge UP, 1983.
---. “Li Po’s Letters in Pursuit of Political Patronag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4.1 (1984): 123-153.
---. Tao Te Ching: The Classic Book of Integrity and the Way.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0.
---. Wandering on The Way: 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4.
---.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P, 2001.
---. “Sleep in Dream: Soporific Responses to Depression in Story of the Stone.” Sino-Platonic Papers 143 (2004).
---, et al. eds. Hawai’i Read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 The Art of War: Sun Zi’s Military Methods. New York: Columbia UP, 2007.
--- and M. Bender.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Chinese Folk and Popular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P, 2011.
錢文忠:俗文學·民間文藝·文化交流——讀美國梅維恒教授的三部近著?!蹲x書》8(1990):104-111。
[Qian, Wenzhong. “Vernacular Literature, Folk Art, and Cultural Exchange: Reading Three Recent Works by Professor Victor H. Mair of the United States.” Reading 8 (1990): 104-111.]
陶源等:中國茶文化模因在西方的傳播——以《茶的世界史》為例?!掇r(nóng)業(yè)考古》5(2018):42。
[Tao, Yuan, et al. “Tea Meme Transmission of China in the West: A Case Study of A True History of Tea.”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5 (2018): 42.]
汪習波:應和著文學史的眾聲喧嘩?!蹲x書》6(2012):135。
[Wang, Xibo. “Echoing the Bustle of Literary History.” Reading 6 (2012): 135.]
俞森林:《道經(jīng)英譯史》。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0。
[Yu, Senl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oist Scriptures. Shanghai: Sanlian Bookstore, 2020.]
于雪棠:20世紀英語世界對莊子“游”的多維闡釋?!侗狈秸搮病?(2020):13-23。
[Yu, Xuetang.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Tzu’s ‘You’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nglish World.” The Northern Forum 5 (2020): 13-23.]
袁藝芳、肖水來:從《考城隍》的英譯看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的嬗變?!断虒帉W院學報》2(2012):54。
[Yuan, Yifang and Xiao Shuilai. “The Evolu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Kao Cheng Huang’.”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2012): 54.]
責任編輯:劉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