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史之亂后,杜甫逃難到夔州,在艱難、苦恨、多病之中寫出《登高》,明代胡應(yīng)麟贊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過,細(xì)究起來,《登高》“鳥飛回”“常作客”“百年多病”等詞語似欠佳?!兜歉摺返那啡笔嵌鸥嗪薅嗖 ⅰ八ダ喜帕Ρ 彼?。說《登高》有欠缺,并不影響杜甫的崇高地位。
關(guān)鍵詞:杜甫;流亡;多??;欠缺
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省鞏縣城東的瑤灣,其祖籍是京兆杜陵(今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杜甫的祖先非常顯赫,其十三世祖杜預(yù),曾任鎮(zhèn)南大將軍,總督荊州諸地軍政事務(wù),并且博學(xué)多才。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曾授國子監(jiān)主簿,是武則天時期最為重要的宮廷詩人之一。杜甫的父親杜閑曾任袞州司馬。杜甫的母親崔氏,出身于魏晉時期的望族,杜甫的外婆崔氏是唐太宗的重孫女,具有皇親國戚的家世。[1]
杜甫出身名門望族,自小受到良好的培養(yǎng)教育,加上自身的刻苦勤奮,從7歲起作詩《詠鳳凰》到39歲,詩作已達(dá)千余篇。屈子規(guī)、屈子娟著《唐詩勾趣》說,杜甫“年輕時‘以雄才為己任’,戎馬輕狂,凌絕頂而小眾山,自比‘橫殺氣而獨往,梢梢勁翮,肅肅遺響’……在《壯游》詩里說‘性豪業(yè)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盵2]年輕時的杜甫,可算是才華橫溢、雄D/LyGm8thd4cUmvWthXRtyBcEH9J7W8L69J5GFf8HC8=心萬丈,錦繡前程,難以估量。但是,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謀反,完全改變了杜甫的命運。
唐玄宗初期勵精圖治,晚年貪圖享樂,專寵楊貴妃,致使楊國忠專權(quán),觸發(fā)了安祿山叛亂。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六月十三日,唐玄宗倉皇逃離長安,竄向西蜀成都避難。[3]杜甫夾雜在難民中逃亡,輾轉(zhuǎn)多地,還曾身陷敵營,在長安被羈押一年。杜甫逃出長安到鳳翔,穿著一身破爛衣服見唐肅宗,于至德二載(公元757年)五月十六日被授予左拾遺的低微官職。后來,由于房琯被貶,杜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州縣小吏),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初夏到華州。七月,杜甫在華州棄官逃荒到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十月到同谷,年底來到成都。
在裴冕、高適、嚴(yán)武資助下,杜甫在成都生活了約五年,曾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曾任成都尹、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的嚴(yán)武,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去世,杜甫因此失去依靠,遂于五月離開成都,乘船經(jīng)嘉州(今四川省樂山市)、忠州(今重慶市忠縣)、云安(今重慶市云陽縣),于翌年來到夔州(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東十余里處),得到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柏茂琳的幫助。杜甫在夔州居留1年9個月,便南下江陵,先后經(jīng)湖北公安,湖南岳陽、湘陰、長沙,最后到達(dá)衡州。大歷四年(公元769年)夏,因好友韋之晉病故,杜甫回到潭州。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四月,潭州政局大亂,杜甫想去郴州,欲回故鄉(xiāng)。冬,船到耒陽,杜甫發(fā)病去世,享年58歲。
艱難苦恨,玉汝以成。杜甫一生流傳至今的詩文有1400多首,被稱為“詩圣”。他在夔州1年9個月,寫詩450多首,其中有大歷二年(公元767年)所寫《登高》: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明代胡應(yīng)麟《詩藪》評價說:“《登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xué)。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dāng)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評價此詩云:‘一篇之內(nèi),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亦有識者。”[4]
余長?!短圃娝卧~全鑒》說:“《登高》是一首重陽登高感懷詩。全詩通過對凄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fā)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xiāng)的愁苦。全詩八句四對,對偶精巧用韻講究。其中頷聯(lián)(三、四句)字字誅璣,已成為千古流傳的佳句?!盵5]
韓經(jīng)太《中國名詩三百首》說:“全詩以精心安排的句式節(jié)奏,縝密工致的聲律和凝煉飛動的意象,揭示出闊大廣遠(yuǎn)的境界;在回旋流蕩的旋律中,烘托出秋氣中的詩人貧病交加、孤獨寂寞的形象……對仗如此精密,聲律如此嚴(yán)格,卻能形成順流而下的氣勢,實屬不易。此詩首聯(lián)密集的意象與急促的音節(jié)相對應(yīng);頷聯(lián)用歌行式對仗,又增加了流暢的聲情;頸聯(lián)、尾聯(lián)連用遞進(jìn)句法,一意貫穿……明人胡應(yīng)麟稱它‘……此當(dāng)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為過譽。”[6]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陶道?。┱f:“楊倫(《杜詩鏡銓》)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它能博得‘曠代之作’的盛譽,就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了?!盵7]
近年,《康震講詩圣杜甫》說“這首詩境界壯闊蒼涼,情感悲憤深沉,對仗工穩(wěn)天成,典型地體現(xiàn)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fēng)格。胡應(yīng)麟在《詩藪》中說:‘一篇之中句句皆律……這首詩也被譽為‘千古七言律第一?!盵8]
以上評價,似有值得商榷之處。以下將分句辨析。
一、關(guān)于“百年多病獨登臺”
《登高》是杜甫旅居夔州,在重陽節(jié)登高時,以自身的所見所聞所感,用第一人稱的筆法寫成的七言律詩?!鞍倌甓嗖—毜桥_”也是杜甫寫自己“多病獨登臺”。但是,杜甫一生只活到58歲,實際只有十年(稍長)多病。說“百年多病”有悖事理,難以讓人接受。有人懷疑,這個“百年”可能是古代傳抄的錯誤。實際上,天寶十四載安祿山謀反前,杜甫43歲,處于青年壯年時,體魄健壯(有病亦輕亦少)。安祿山謀反后,“萬里悲秋”“艱難苦恨”“潦倒”的時間共有12年。如果頭兩年開始發(fā)病,但還算不上“多病”;扣除兩年,結(jié)果只有10年。因此,取約數(shù),此句改為“十年多病獨登臺”,應(yīng)該更合事理。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有“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岸辍睂懙煤芷綄崱T里w《滿江紅·寫懷》有“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1103—1142)是南宋抗金名將,享年39歲,說“三十功名塵與土”,頗合情理,如果改成“百載功名塵與土”即難以讓人接受。蘇軾的妻子王氏死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相隔10年。蘇軾寫《江城子》追悼亡妻,開篇即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逼渲小笆晟纼擅C!保@得平實而真切可信,因而特別感人。如果改成“百年生死兩茫?!保瑒t會讓人詬病。
還有,年老體弱,重陽節(jié)(九月初九)登高,一般會有人陪伴?!蔼毜桥_”,強調(diào)了“獨”,似乎不夠理想。如果改成“罕登臺”,在詞義和對仗方面,似乎都要好些。
二、關(guān)于“萬里悲秋常作客”
安祿山謀反之后,杜甫在夔州寫《登高》之前的10年都在逃難、流亡,在“萬里悲秋”“艱難苦恨”中奔波,在“潦倒”中度日。這會使人想起馬致遠(yuǎn)《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睂懽鳌兜歉摺非昂蟮亩鸥Γ矐?yīng)是在天涯的“斷腸人”。
在古代詩文里,“客”有多種含義。一指旅居他鄉(xiāng),如杜甫《去蜀》詩:“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倍嘎镁铀l(xiāng)的人,如盧綸《送李端》詩:“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薄翱汀?,還有門客、食客的意思,如歐陽修《原弊》:“今大率一戶之田及百頃者,養(yǎng)客數(shù)十家?!庇秩缣K軾《東坡志林·戰(zhàn)國任俠》:“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皆有客三千人?!薄翱汀保€有來賓、賓客的意思,如《漢書·高帝紀(jì)上》:“沛中豪杰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庇秩纭抖Y記·曲禮下》:“主人敬客則先拜客?!薄翱汀边€有做客的意思,如《史記·留侯世家》:“于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薄白骺汀钡暮x一是寄居他鄉(xiāng);二是到親友家拜訪,如到朋友家做客?!墩撜Z》首篇是:“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迎接遠(yuǎn)方親朋來客,會非??鞓罚浅8吲d,一般都會美酒佳肴款待。
《登高》中的杜甫是逃難流亡中“萬里悲秋”“艱難苦恨”的“斷腸人”,詩中的“常作客”應(yīng)是長年異地寄居的意思,不是享受美酒佳肴的款待。若將此句改為“萬里悲秋頻顫杖”,則不會造成歧解。
我們考慮到古人都喜歡拄杖,尤其年老多病,更要拄杖。如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歸來倚杖自嘆息?!睆V德元年(公元763年)冬,杜甫(時年51歲)從閬州向梓州進(jìn)發(fā),時任東川留后的章彝向杜甫贈送竹杖。杜甫《桃竹杖引贈章留后》即有:“憐我老病贈兩莖……杖兮杖兮,爾之生也甚正直……”可見,此時的杜甫應(yīng)該杖不離身。在夔州登高時杜甫更是杖不離身?!邦l顫杖”寓意雙關(guān),一方面是描摹杜甫年老多病、拄杖雙手、不停顫抖的病態(tài);另一方面,是抒寫杜甫對于生靈涂炭時局的滿腔憤懣的發(fā)泄?!邦l顫杖”強化了杜甫萬里悲秋、艱難苦恨、潦倒多病的實際的悲慘形象和心理特征。這樣修改,應(yīng)該強于容易引起誤解的原構(gòu)“常作客”。
三、關(guān)于“渚清沙白鳥飛回”
《登高》首句“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與后面的“萬里悲秋頻顫杖,十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在寫景寄情的效果方面,頗為協(xié)調(diào)一致。第一句“渚清沙白鳥飛回”,則與首句及全篇顯得有些疏離。王國維的“境界說”有“隔”與“不隔”的論述:“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如果氣候是風(fēng)和日麗、環(huán)境是渚清沙白,鳥兒翩翩飛來,鶯歌燕語,該是一派柔婉曼妙的氛圍。如果天氣是“風(fēng)急”、猿群在咆哮哀嚎,那么江河當(dāng)是濤狂水激,嚇得鳥兒四處逃竄或驚得呆若木雞。那么,“鳥飛回”是鳥高興地飛回還是驚懼地飛回?這是一種模糊表述,實在難以判定。思慮再三,若將此句改為“渚淹沙沒鳥驚呆”可能會好些。
杜甫《春望》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句,“花濺淚”“鳥驚心”是一種通感的修辭手法,它將人類的思想感情賦在了花與鳥身上。修改后的“渚淹沙沒”與詩中的“風(fēng)急”“落木蕭蕭”“長江滾滾”,構(gòu)成驚駭?shù)碾U惡景象,自然會導(dǎo)致“鳥驚呆”?!傍B驚呆”也將人類的思想感情賦給了鳥,與首句“猿嘯哀”精美相配,其對仗的工穩(wěn)應(yīng)遠(yuǎn)超“鳥飛回”之上。
杜甫的詩,歷來法度嚴(yán)謹(jǐn)。杜甫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句。但說歸說,實際要做到字字句句都完美無瑕,并非易事。在杜甫的詩中,也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如《白帝城最高樓》:
城尖徑昃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
峽坼云霾龍虎睡,江清日抱黿鼉游。
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
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
這首詩八句七拗,第五、六句以四平對四仄,第七、八句平仄反用,相對不合律。另外,《北征》有“桓桓陳將軍”、《夔州歌》有“中巴之東巴東山”,全是不講究平仄的平聲句型。也有不少學(xué)者認(rèn)為這些屬于拗體七律,是杜甫的一種創(chuàng)新,即其自謂“戲強為吳體”。
不過,筆者更看重明末清初王嗣奭之《杜臆》所識:“‘老去詩篇渾漫興’,真語也;‘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xì)’,戲語也?!痹谶@里,杜甫承認(rèn)自己人老了,詩篇有不經(jīng)意之作,難免會出瑕疵,這是真話。
從自然法則來看,年老多病,體力智力都在衰退的詩人,“渾漫”的詩句自會增加。孟郊《秋懷十五首》其六:“老骨懼秋月,秋月刀劍棱……詩壯昔空說,詩衰今何憑?”孟郊老病之后,在嘆息“詩衰”了。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書法》:“巴東逢李潮,逾月求我歌。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杜甫在嘆息自己變得“衰老才力薄”了。
杜甫在艱難苦恨、“衰老才力薄”的流亡途中寫出《登高》,身體已經(jīng)極度衰弱,已沒有修改、提煉的條件和能力,并在3年后溘然長逝。在筆者看來,《登高》的意境、品格與格律有所欠缺,不能令人滿意,這是可以理解的。明代胡應(yīng)麟把《登高》說成“精光萬丈”,贊為“古今七言律第一”,欠妥。這個“第一”也未得到學(xué)術(shù)界的普遍認(rèn)同。如王鐘陵主編《唐詩鑒賞》(四川辭書出版社)采錄唐、五代139位詩人326首詩,其中有杜甫詩22首,并未收入《登高》[9]。當(dāng)然,我們說杜甫暮年的《登高》有欠缺,并不影響杜甫在中國詩壇上的崇高聲譽與詩圣地位。以上淺見,請方家教正。
注釋:
[1][4][8]參見康震:《康震講詩圣杜甫》,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3—20頁,第196頁,第180頁。
[2]屈子規(guī)、屈子娟:《唐詩勾趣》,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9頁。
[3]參見許道勛、趙克堯:《唐玄宗傳》,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7頁。
[5]余長保解譯《唐詩宋詞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年版,第79頁。
[6]韓經(jīng)太:《中國名詩三百首》,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頁。
[7]蕭滌非、周汝昌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第586頁。
[9]參見王鐘陵主編《唐詩鑒賞》,四川辭書出版社2019年版,第649頁。
作者 江 訊:四川省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
錢玉趾: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xu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