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近幾年我參與了人民美術出版社新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藝術·美術》的編寫工作。在編寫過程中,我進一步認真學習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育的重要論述,對美育和藝術教育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教材編寫中,我也與許多工作在基礎教育一線的教師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討論,對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和學校美育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獲得了許多收獲和體會。在此,我簡略談談對美育與藝術教育的一些認識和教材編寫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藝術教育在美育中的方位與價值
中國現代藝術教育和美育已走過百年歷程。百年來,學校與社會美育交織推進,曾經舉步維艱。蔡元培當年繪制的“美育”藍圖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語境中,難以真正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藝術教育有了全新的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形成了“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認識。進入新時代,美育迎來了百年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機。
美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獨特價值是什么?藝術教育在美育中的意義是什么?新時代藝術教育的面相與內核是什么?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完成這一根本任務的過程中,藝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所說:“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你們提出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睂W習這封回信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育的相關論述,能夠對美育與藝術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方式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是美育的價值是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把藝術作為生產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從哲學的高度闡釋了藝術是使人的被異化的生命向自己的真正的社會存在復歸的一種方式。因為人在藝術和審美的狀態(tài)中,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哲學意義上的自由意志得以充分發(fā)揮和實現,理性與感性得以平衡,形成有機的統(tǒng)一,從而使人得到全面發(fā)展。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精神的獨特呈現方式。藝術教材的編寫、藝術課程的設置與藝術教育既是審美文化教育,更是對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而審美感知能力當然也包含了對體現文化精神的藝術形態(tài)的感知。
我們認為美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審美知識教育和邏輯思維培養(yǎng),其核心應是藝術美感教育。因為藝術本質上是審美意識的視覺(或聽覺)文本,是通過特定的媒介、語言、形式、風格對審美情感、心緒、思想觀念的表達?!八囆g是情感的符號”,因此要讓學生首先懂得如何去感受符號、分析符號。所以,藝術課程重在通過藝術實踐和鑒賞,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視覺感受力、形式分析能力。正因如此,藝術課程當然應該包含實踐課程與鑒賞課程。即便是欣賞課,也應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形式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感受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始終是藝術教育最重要的價值所在。只有通過審美教育與實踐,才能提升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激活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強烈的探究欲和豐富的想象力,潤澤心靈世界,培育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并不是說其他學科和課程不能實現這樣一種教育目標,而是說藝術教育是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和途徑。
二是美育與藝術教育是潤化心靈的春雨?!岸Y樂并重”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與教育的重要內容?!岸Y”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在孔子看來,社會治理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不僅如此,還應“禮樂并重”,因為孔子認為“禮別異,樂合同”。沒有“樂”的并舉,過分重“禮”,可能造成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而只有采取外在的剛性規(guī)約機制(禮)與重在情操培育和心靈潤化的“樂”(藝術)的雙重并重,才可能構建一個和諧社會。所以,在今天我們要構建美好社會,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藝術與美育責無旁貸。
三是藝術教育是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徑。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指出:“文化進步的國民,既要實施科學的教育,尤要實施美育?!痹谒磥恚嫭F代國家,必須要首先塑造現代國民人格。而人格塑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教育。他認為美術與音樂等藝術可以超越人類之惡,豐富美感與涵養(yǎng)德性。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藝術教育的目的。在我們的教育中,還存在以工具理性取代人文理性、以功利主義取代精神價值、以成績至上擠壓人格培養(yǎng)的現象。而藝術教育無疑是黏合感性與理性、知識與思維、智性與人性的重要手段。我們的教育要避免培養(yǎng)“單向度”的人,更要避免培養(yǎng)無情、無義、無趣之人,而應造就有識、有情、有義、有趣之人。藝術教育給人以識、給人以情、給人以義,更能給人以趣。因此,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離不開美育與藝術教育。
基于這種認識,我們認為在藝術教材編寫和藝術教學中,不能將立德樹人扁平化、簡單化、概念化,而應該將思政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融入審美性、生動性、適齡性、趣味性的教學內容中,通過審美的方式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任何簡單化、口號化、說教化的方式不僅難以實現藝術教育的價值,而且有損藝術教育的效用。
二、堅持新時代教材編寫的價值導向
在新的時代編寫新的教材具有特殊的意義。藝術教材的編寫是實施與加強美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基礎工作。藝術教材在推動藝術教育和美育中的價值與意義,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刻認識。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與宏偉目標,并從五個維度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闡釋。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對教育的使命和任務用了不少篇幅加以闡述。這對我們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在教材編寫中要嚴格對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化價值引領,將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文化內涵融入教材中,凸顯新時代特征、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要明確新時代教材的價值導向,就要深刻領會“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觀。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場。這一文藝觀是對20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藝實踐經驗和文藝傳統(tǒng)的高度歸納與總結,也是對人類優(yōu)秀的藝術創(chuàng)作思想與傳統(tǒng)藝術實踐精神的凝練與升華。人民性是中國當代主流藝術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屬,必然也是基礎教育在內的藝術教材編寫的重要路標、尺度和價值導向。
二是要認識并體現中國藝術的整體性。包括基礎教育在內的整個教育體系,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教學內容、教育目標,但最終都指向教育的終極目標——培養(yǎng)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中國聲音的傳播者、中國理論的創(chuàng)新者以及中國未來的開創(chuàng)者。知中國、愛中國是實現培養(yǎng)目標的前提條件。
知中國、愛中國,首先就要知中國文化、愛中國文化。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是中國文化、中國審美精神最直觀、最生動、最鮮活的呈現。義務教育階段的藝術教材毫無疑問就是透視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國文化藝術是整體性的。以往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包括在教材的編寫中,對中國文化的整體性認識不足,強調不夠。一說到中國文化,似乎就指延綿千百年的根植于農耕文明的傳統(tǒng)文化;一說到中國藝術,立馬就指向了體現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古代藝術。其實,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條延綿的河,有不同的河段,每一段都有它的面相與精神,但是在整體上是前后連接、傳承有序、不可分割的。中國藝術與中國文化一樣,非常清晰地呈現了傳統(tǒng)藝術、現代以來與現實緊密結合的反映革命精神的藝術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滋養(yǎng)下的藝術這三種藝術形態(tài)所構成的整體面貌。三者承前啟后,缺一不可。但是每一種藝術形態(tài)都有其鮮明的面相與底色。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有不同的類型和形態(tài),本身很豐富博大。但是在整體格局中,那種以“天人合一”為基本哲學觀,以“神遇”“心齋”為審美態(tài)度,以道、氣、神、韻、意、趣等為基本范疇,以抒情、寫意、表現為呈現方式的藝術形態(tài)占據著主導地位,建構了世界藝壇上獨特的藝術體系。但是,如果僅僅將中國藝術局限于此,顯然是偏頗的。
事實上,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現當代藝術在傳承藝術傳統(tǒng)的基礎上,守正創(chuàng)新,實現了現當代的轉換,形成了革命性與現實性、人民性與寫實性、真實性與想象性、傳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現代性與本土性相統(tǒng)一的藝術風貌與品格。特別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在藝術界得到了更全面的落實,大批“思想精深、技藝精湛、制作精良”的藝術作品為民眾奉獻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藝術發(fā)展的新局面,彰顯了反映革命精神的藝術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滋養(yǎng)下的藝術的獨特魅力,二者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構成整體性面貌,顯示了中國文化藝術傳承與發(fā)展、轉換與創(chuàng)新的活力。中國的藝術是一條源遠流長、生息不滅的河,古代傳統(tǒng)與現代傳統(tǒng)相互關聯,彼此接榫。現代藝術文化的形成,從某種意義上體現了古代和現代、中國和西方藝術的互相詮釋與對話。
而且我們還要清晰地認識到,當代人的知識結構、觀念意識和藝術審美趣味主要是由現代文化藝術體系提供的。所以,藝術教材的編寫和藝術教育的內容與方法,不能以慣性思維來設置與實施,無論是在欣賞、表現、設計、綜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還是在教學資源使用、教學內容上,都應有中國藝術的整體性意識,使學生在藝術的鑒賞、體驗、融合的過程中,認識中國文化的豐富性、整體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三是新時代的新編教材必須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形塑時代面貌。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教材總是折射出一個階段的時代氣息與精神。新教材應有新時代的面相和氣質。教材編寫不應循規(guī)蹈矩,而應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力求理念、體例、內容、形式的創(chuàng)新。編寫好新時代的藝術教材,在總結以往教材編寫經驗、傳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前提下,必須切合當下,把握時代脈搏,體現新時代的新氣象、新面貌、新精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觀內涵與屬性的具體闡釋,也必然是新編藝術教材的基石與尺度。面向世界與面向未來,是新編教材應有的視野與姿態(tài),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屬性,也應是新教材必須具有的基本底色與基本品格。有了這種底色與品格,教材才有時代特色與中國精神,也才能面向未來和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四是對標新課標,創(chuàng)新教材體系。新課標就是指導教材體例建構、內容編寫的綱領性和指導性文本,也是審核和評價教材的標準。
三、教材編寫力求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是思政與藝術的關系。無論是藝術教材的編寫還是課堂教學,探索藝術課程融入思政的新模式都應充分體現寓教于美、寓教于樂的特色,真正實現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的藝術教育價值。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學內容與方式應盡可能以美的內容、美的形式溫潤孩童的心靈。審美教育的根本是美感教育,是心靈孕育和人格塑造。努力將思政和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融入審美性、生動性、適齡性、趣味性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之中,才能通過審美的方式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二是知識教育與審美感受力的關系。美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審美知識教育和邏輯思維培養(yǎng),其核心應是藝術美感教育。審美感受力與表現力必須通過審美實踐來培養(yǎng)與提升。而藝術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實踐性和操作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認真領會馬克思關于藝術和藝術生產的論述。在馬克思看來,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這種精神生產離不開實踐的方式,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將精神觀念、情感轉化為可感的形式(文本)。美育與藝術教育就是通過審美教育與實踐,提升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激活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強烈的探究欲、豐富的想象,進而潤澤其心靈世界,培育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
三是交叉與融合的關系。新課標非常重視不同藝術門類之間和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在教材編寫中,我們首先要處理好藝術內部的交叉與融合。不管是音樂、美術,還是其他藝術,都有各自的媒介、語言和表現特性,但也有共同的規(guī)律。在教材編寫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著重以比較的方法與視野,讓學生認識和理解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異同,同時處理好藝術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藝術是特定時代文化語境中的產物,與社會和其他學科有著緊密的關聯性。特別是在當代,各學科都在以極大的熱情高揚超越精神,主動跨界融合。藝術當然也不例外。
但是,強調融合并非要消解掉藝術自身的主體性。在教材編寫中,我們強調藝術本身是平臺、窗口、容器的意涵,著重于呈現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歷史、民族文化、家國觀念、科學技術的密切關系,而非游離于藝術之外去講歷史、社會、自然等。如果因強調融合,失去了藝術的主體性,就削弱了藝術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四是中外藝術文化的關系。教材編寫在充分尊重中國藝術文化傳統(tǒng)的前提下,對中國現當代藝術新的精神和創(chuàng)作要給予高度的重視,讓學生了解革命藝術和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藝術新成就,及其體現出的新精神。同時,要以開放的視野,對世界優(yōu)秀的藝術成果給予應有的介紹與評價,力求通過藝術教學,讓學生理解文明互鑒是推動文化和藝術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五是歷史性與當代性的關系。如前所述,中國藝術具有傳統(tǒng)藝術、反映革命精神的藝術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滋養(yǎng)下的藝術共同組成的整體性。三者彼此相連,前兩者是基于傳統(tǒng)文脈之上的觀念創(chuàng)新與形態(tài)創(chuàng)新,建構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現代藝術的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精神品格。我們在編寫教材時著力凸顯這三個板塊相輔相成的關系,特別凸顯新時代以來中國藝術的新風貌與精神氣象,通過教材和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藝術的整體觀。
六是趣味性與邏輯性關系。教材要形成知識的邏輯性與系統(tǒng)化,但基礎教育藝術教材必須以生動、感性的形式來呈現美的理念與知識,否則無異于學科意義上的美學課。因而在教材編寫中,我們力求內容的遞進性、關聯性、系統(tǒng)性、整體性、當代性、趣味性,在避免碎片化的拼貼、組合的同時,強調藝術作品的生動性、經典性和文字語言表達的精煉性和優(yōu)美感。
七是理念與實施的關系。教材是理念的視覺呈現,理念或者說價值取向很重要,但是如何將理念融入課程的內容和過程之中,增強課堂教學的實踐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讓教師好講好教,讓學生喜歡讀教材并讀得懂教材,是教材編寫過程中始終需要關注的問題。
八是整體性與“顏值性”的關系。我們認為藝術教材和藝術課程教學本身就要追求而且應該具有美感。比如藝術教材的文字表述,需要盡可能有溫度、有美感、有詩意,并且單元與單元之間要有一種整體性的面相。我們努力追求教材的美圖、美文、美色、美形的有機統(tǒng)一,力求教材與教學美感的整體性。
教材的編寫過程,也是我自己和教材編寫組全體人員學習、交流和探索的過程。人美版美術新教材已開始使用,是否真正具有新面貌、新特色、新品質,使用教材的師生是否滿意,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我們希望,在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得到師生們的反饋意見和建議。我們將不斷完善,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最好用的、最美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