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薺麥埋鴉,春服薄衫,春氣涌動。就在這樣的明媚春光里,一華里之遠的隔壁村樊村,農歷三月初三的仙爺廟會盛大登場了。
我的最初關于樊村的記憶就是從仙爺廟會開始的。黃沙漫卷的村東土崗上,香火鼎勝,人山人海,人有了頭疼腦熱,蜂涌般去仙爺廟求一撮兒香灰泡水喝。生意人也抓住商機,賣各種吃食的,擺攤賣布、賣衣服的,賣農具農產品的,熱鬧得像個集市。
方圓三里五村,十里八鄉(xiāng)親戚連親戚,我就扯著大人的衣角去樊村趕廟會,串親戚。小的時候是去姨家,上過師范的四多表哥還教過我初中語文。我大約是有社恐癥的,不愿意去廟會上瞧熱鬧,也不愿意呆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渾身上下不自在,所以去了三兩次就不去了。上初中時,二哥和樊村的李姓人家結了親,把二嫂娶回了家。再就到了上高中,我的樊村籍貫的語文李老師有時候還代我們的英語課,后來他轉行去了縣委宣傳部,做到了宣傳部副部長。
說到了親戚和老師,就不得不提到樊村的文脈。自民國以來,在我們鎮(zhèn)里坊間就流傳著俗語:野莊的杏,漢晁的瓜,樊村的好文化。因為樊村文脈興勝,這里重視教育,在我們這一片兒是有名的出大學生的村子,常常是一個家里兄弟姐妹幾個,老大帶了一個好頭兒,后面的弟弟妹妹接二連三的考上大學,好家風就這樣被帶了出來,繼爾影響到一個村莊的文脈與文化建設。
我說的還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是每個村子里連高中生都很難出一兩個的年代,樊村已經(jīng)出了很多大學生了。
遠的不說,單說二嫂的兄弟姊妹五人,有三個都學有所成。特別是大哥李蘊才,畢業(yè)于吉林大學物理系,之后任教于遼寧凌源師范學校,1978年考回母校理論物理碩士、博士研究生,為中國首屆學位研究生,師從著名核物理專家吳式樞院士。他也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內黃縣走出的第一個碩士、博士研究生。大哥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后,回故鄉(xiāng)河南大學任教31年,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省級科研beHmhBN0eJQdyPiVNcLgvw==項目多項,在固體理論研究中頗有建樹,是凝聚態(tài)物理學位點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之一。主編《高等量子力學》一部,參編《自然科學概論》,發(fā)表學術論文近百篇。1997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范院校教師獎三等獎;2000年獲河南大學教師講課大賽一等獎;2001年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榮譽稱號;2003年獲河南省教育廳“教學名師獎”等。二嫂一家兄妹五人,出了兩個大學生一個師范生,而他們的父母,卻都是地地道道的普通村民。
田野的麥風不時翻動時間的卷軸,我試圖解讀二嫂家族的遺傳密碼,那些先人要經(jīng)過多少代,又經(jīng)過怎樣的文化積淀,才能夠培育出如此的精英后生?
讓石頭說話。只要有心,那些祖塋上的碑石為后代述說著先人的歷史。經(jīng)過走訪,卻原來二嫂的太祖李升堂竟是內黃縣遠近聞名的一代名師和名醫(yī)。其曾祖李景白與李景崧皆是清末黌門秀才,遵守家訓長子設教,次子行醫(yī),妥妥的書香門第。
經(jīng)過仔細訪談,二嫂祖輩中的李五嶺與父輩中的李潤良更是了不起的人物,令人驚嘆。
曾祖二爺李景崧的五子李五嶺,20歲考入北京醫(yī)學院,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后調入北京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放射醫(yī)學教研室工作,曾代理放射科醫(yī)學教研室主任職務。1990年至1991年他作為高級學者在英國訪學交流。主持過北京鈷源室放射工程項目,為國內放射醫(yī)學領域研究的開拓者和先行者之一。他完成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獲得衛(wèi)生部科學技術成果獎。
族叔李潤良為中國科學院研究員。1958年考入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yè),畢業(yè)后分配到青海221廠(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1964年在221廠設計部工作,從事型號戰(zhàn)斗部結構設計。1968年在221廠實驗部工作。1969年研究院整體搬遷到四川綿陽,他在九院二所從事中子物理研究。1984年10月,李潤良獲國家核工業(yè)部對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作出貢獻人員表彰。1990年他研究的中子測量項目獲國家核工業(yè)總公司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他從事的科技項目“252cf快電離室研制”2003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這一門里走出的文化名人遠不止這些。
一直到現(xiàn)在,李氏這一族門內走出的學子,炳承祖輩家訓,有的教書育人,澤被后世,有的懸壺濟世,造福社會,為社會為平民大眾貢獻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教育、醫(yī)學世家,名滿天下。
村委書記李現(xiàn)國站在新建成的大隊部院中的文化名村碑石前,自豪地介紹著這些寒門學子接受高等教育后,為國家為百姓作出的卓越貢獻。但他忽然話鋒一轉,說到了一位傳奇人物:只讀三年了小學,卻執(zhí)教于我縣最高學府內黃一中的高中語文,后來轉行到縣委宣傳部工作,一直干到宣傳部副部長。我不由得瞪大了眼睛,這不是我的高中語文老師李書廷嘛?怎么只上了三年小學?腦子里的問號越來越大。而我也是剛從李現(xiàn)國書記那里得知,原來李老師最初因為教育條件原因,只上了三年小學,考初中時正趕上文革,沒有學可上了,白天他在莊稼地里掙工分,夜晚挑燈夜戰(zhàn)自學語文,后來被村里推薦為民辦教師教初中,他靠自學開封師院(后來的河南大學)一整套語文教材和上廣播電視大學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先后輾轉于樊村初中、高堤、井店三中、內黃七中,內黃一中等學校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工作,后調到縣教育局,又調到縣委宣傳部,先后任新聞科科長,宣傳副部長。李老師曾教過我?guī)讉€月的語文課,也代過幾節(jié)英語課,那時候還納悶兒,咋語文老師還教英語,殊不知李老師在廣播電視大學學的就是英語,而他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全部是自學而來,至于自學的效果,從只上了三年小學到內黃縣的最高學府——內黃一中教語文,就可見其功底非同一般。
1989年他調到縣委宣傳部工作,從事宣傳工作的22年中,他以《河南日報》《安陽日報》為主陣地,先后在《人民日報》《農民日報》等報刊發(fā)表各類新聞消息、通訊、言論、圖片等8000余篇,各類新聞頭題200余篇,多篇獲省市好新聞一二三等獎,多次被評為全省、全市優(yōu)秀通訊員等,他在宣傳部工作的時間,幾乎每天都在發(fā)表稿件,勤奮程度可想而知,他在大大小小的報紙上,留下了數(shù)百萬字的新聞資料,為內黃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抒寫美麗新篇章,為內黃后來的新聞宣傳人員樹立了好榜樣。
這才是樊村精英人物的一部分。樊村全村1860人,僅在外工作人員就達800多人,包括后來考上北京大學的侯利娜和近年來不斷考入中國人大的樊村籍學子,這些人走出樊村,回報社會,為國家振興和發(fā)展貢獻自己力量。
而樊村也與時俱進,硬化道路,房屋粉刷,種植苗木,安裝路燈,建有亭、臺、樓、榭、文化墻,小游園、小廣場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在早年曾上過央視夕陽紅欄目的尊老敬老基礎上,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備有老年人康復中心,建有5G菌倉進行現(xiàn)代化姬菇種植,發(fā)展溫棚瓜菜,種植板栗蜜薯,各項建設達標,被評為河南省人居環(huán)境示范村。
走在樊村整潔的街道上,昔日靈氣十足的狐仙爺廟由原來的沙土崗,變成了綠樹環(huán)繞的清風亭,昔日的大深溝變成了柳樹掩映的清水塘,水里鵝鴨嘎嘎,枝頭鳥鳴啾啾,樊村這本大書做的越來越精美,新樊村讓人刮目相看,新生態(tài)宜居環(huán)境必將為國家培育出更多的棟梁之才,樊村的新農村建設正走在健康蓬勃發(fā)展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