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買貧民窟尋訪時,我突然聽到有人在放音樂。循著聲音走過去,只見幾名年輕人正在跟著音樂手舞足蹈,雖不專業(yè),卻動感十足。之后,我還誤打誤撞參加了一場當(dāng)?shù)厝说幕槎Y。婚宴上,賓客們忽然跟著音樂扭動起來,當(dāng)時那個氛圍讓人感覺要是不跟著舞上幾段就好像失了禮數(shù),逼得不會跳舞的我都尬舞起來。
與國內(nèi)廣場舞大媽們每天定時定點跳舞不同,印度人似乎會在不經(jīng)意間忽然舞動起來。音樂是打開印度人跳舞的開關(guān),會瞬間激活他們的藝術(shù)細(xì)胞。
在印度撞見幾次大家忽然翩翩起舞的場面,我聯(lián)想到了寶萊塢電影——很多人都戲謔其為“一言不合就開跳”。無論什么題材的電影,喜劇、懸疑、兇殺、槍戰(zhàn)……唱歌跳舞都是標(biāo)配。哪怕和劇情毫不搭調(diào),導(dǎo)演也會硬插進(jìn)來一段,讓人猝不及防。
印度電影為什么這么愛跳舞呢?除了印度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就愛跳舞外,還有更多的原因。
首先,印度作為人口第一大國,文盲率較高。如此龐大的文盲人口,觀影的門檻就成了問題,但凡情節(jié)稍微復(fù)雜些,很多人就會在理解上遇到挑戰(zhàn)。印度還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聽懂電影中的對白。所以一部電影要想在印度賺錢,就必須把文化水平不高、且說不同語言的觀眾同時吸引進(jìn)電影院。
歌舞完美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歌舞可以打通文化和語言的隔閡,這就好比很多人不懂英語和美國文化,但還是很喜歡邁克爾·杰克遜。就這樣,印度各族觀眾在電影熱鬧歡快的歌舞氛圍中,完成了一次集體的視聽享受。
除了電影制作方的市場策略考量,印度老百姓也認(rèn)為歌舞片的性價比更高。在印度,看電影是最便宜的娛樂活動之一。觀眾為了賺回票價,通常會用兩個標(biāo)準(zhǔn)來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電影的時間是否夠長、歌舞多不多。
對于電影制作公司來說,長影片意味著更多成本,為了節(jié)流,最討巧也最偷工減料的辦法就是增加更多的歌舞情節(jié)。歌舞節(jié)省了制作方成本,還讓觀眾感到滿意,可謂皆大歡喜。
最后,還有一種說法來解釋為什么印度電影“一言不合就跳舞”,那就是歌舞片段是為了讓觀眾有時間上廁所。不過以我在印度電影院的經(jīng)歷來看,越是有歌舞情節(jié),觀眾們看得越是起勁,甚至直接從座位上站起來跟著一起跳。
作為曾經(jīng)的英屬殖民地,印度早期的電影深受西方歌舞片影響。善于學(xué)習(xí)的印度人,拍攝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就是一部歌舞片,而且一經(jīng)推出就大獲成功。隨后的影片中,凡是有歌舞的,票房只高不低。漸漸地,這種歌舞形式也就成為印度影片的基本模式。
如今,印度歌舞已經(jīng)成為印度電影的代名詞,甚至成了印度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