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嘟著小嘴,眼里閃著淚光,“媽媽,幼兒園的小床可能被施了魔法,你不在旁邊我睡不著。”開學(xué)兩周,每天早上家中都會上演一場關(guān)于“要不要去幼兒園”的拉鋸戰(zhàn)。女兒的抗議理由,也從“幼兒園沒有家里好玩”,到“飯菜不如外婆做的香”,再到如今的“小床魔咒”。
又是斗智斗勇的一天,我心中哀嘆,無意間瞥到女兒身旁的兔小姐——一只自女兒出生起便伴她入睡的粉色毛絨小兔,忽然福至心靈,“不如讓兔小姐代替媽媽在幼兒園陪你?”顯然,這個提議超出了女兒的預(yù)料,她滿心歡喜地抱起了兔小姐,高高興興去了幼兒園。
這天開始,晨光里的拉鋸時間明顯縮短,兔小姐卻慢慢褪去了光亮的皮毛,披上了灰紗,毛尖處更是沾染了各種油漬與顏料。是的,兔小姐成了女兒在幼兒園的全天候伴侶,上課時、用餐時、戶外活動時,都必須出席。
許多小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我兒時也有。孩子從依戀走向獨立期間,會尋找安撫物作為情感寄托,心理學(xué)家稱之為“阿貝貝情結(jié)”。因而,我一直默許女兒的行為,直到一次旅行。
女兒原本是個活潑的性子,熱情大方,口齒伶俐,我常笑稱她為“社?!?,但這次外出,她的表現(xiàn)卻讓我大跌眼鏡:她不再追尋小朋友的身影,對以往喜歡的游樂項目也興致缺缺。我建議她和小朋友一起堆沙堡,她搖了搖頭:“兔小姐不喜歡身上有沙子。”去水世界時,我故意將兔小姐“遺忘”在酒店,女兒發(fā)覺后直接情緒崩潰。看著她哭得撕心裂肺的模樣,我心疼又無措:我是不是做錯了?
先生察覺到我的沮喪,分析道:“兔小姐已經(jīng)陪她度過了初入幼兒園的時光,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進入下一個成長階段,需要學(xué)會如何與兔小姐告別。”
我們請教了老師,咨詢了專家,了解到為避免直接剝奪造成的創(chuàng)傷,擺脫“阿貝貝情結(jié)”需要循序漸進。
我和先生開始為女兒注入更多的情緒價值,親吻、擁抱、花式夸獎成為家常便飯。面對錯誤和失敗,我們也有了更多的耐心和鼓勵。我們要讓女兒知道,除了兔小姐,爸爸媽媽同樣是她的“精神保險帶”。
幼兒園老師更是在教室設(shè)立了充滿趣味的“寵物樂園”,內(nèi)有餐廳、臥室及游樂場,并鼓勵孩子們帶來自己的“小伙伴”。老師還指定女兒擔(dān)任首周的“寵物小管家”。有了責(zé)任感的加持,即便女兒內(nèi)心抗拒,她也能將兔小姐妥善“托管”在樂園中。
一年過去,兔小姐獨自“吃飯”“洗澡”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有時候出門,女兒會先將兔小姐安頓好,告訴它,今天不能帶它一起出去玩,讓兔小姐在家里也要乖乖地和好朋友們一起玩——女兒給兔小姐另外找了玩偶,它們是兔小姐的好朋友。而女兒,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有了屬于自己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