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害怕”時,通常你無意識的反應會是什么?
“不要怕?!?/p>
“沒事的?!?/p>
“這有什么好怕的?”
“男子漢大丈夫,這也怕?”
“要勇敢!”
“膽小鬼,長大了怎么辦?”
“沒出息?!?/p>
……
以上所有這些反應都來自無意識的頭腦,不是在傳遞害怕是不好的,就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實感受,甚至有些反應是在嘲笑孩子,令本來就害怕的孩子更無助。你也許想說,孩子害怕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你不知道的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沒有小事。一顆糖,他就能傷心好久;一句話,他就能大哭一場。
未被表達的感受會衍生成情緒,而情緒其實就是隱藏于我們內在的能量。當我們開心時,喜悅的能量在流動;當我們害怕時,恐懼的能量也在流動。
自然界里,有很多動物會通過抖動身體來釋放恐懼的能量,比如兔子或小鹿遇險逃跑,當確定安全后,它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抖動身體,將恐懼通過抖動釋放出去。但是人沒有這個功能,或許是因為人可以通過表達釋放出恐懼。遺憾的是,我們通常的反應都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恐懼就在孩子的身體里儲存了起來。
我的一個朋友總是擔心自己的身體出現(xiàn)問題。在一次很深入的聊天中,她層層剖析,那個害怕的核心居然來自她老家的一片竹林,她小時候對那片竹林的入口感到極其恐懼。
我的女兒在4歲左右經歷了一次嚴重嘔吐,當時的我什么都不懂,想當然地壓抑、否定她的感受,直到現(xiàn)在,她都非常害怕嘔吐的感受。
那些生活中的不安和焦慮,追根溯源,其實都源自童年里“很小”的事情,源自那些未被表達的沮喪、緊張和害怕。完形心理學里講到,接觸被中斷就會形成傷口,所以完形治療的原理就是恢復接觸,完成未完成事件。簡單來說,就是回到當初的場景中去,恢復接觸,表達當時的感受,讓能量完成它的旅程,而不是卡在那兒。
如果不想讓孩子在心里儲存這樣的能量,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去否定,幫助孩子表達出來。有時,孩子需要一遍遍地表達來釋放這樣的能量。
小滿格3歲時,有幾件事情讓我很受觸動。孩子經歷了一連串的驚嚇——打針、近距離的超大鞭炮聲、大哥哥的鬼臉。在這期間,家人不斷地允許她表達,也幫她表達:“嗯,你很害怕,你不喜歡。”幾天后,她跟我說:“滿格害怕哥哥,哥哥放鞭炮?!蔽一貞骸班牛悴幌矚g哥哥放鞭炮,你害怕?!彼又f:“哥哥已經不在這里了,哥哥走了。”那一刻我知道,她通過不斷的表達,已經沒有那么害怕了。
元宵節(jié)晚上,到處是超大聲的鞭炮響。但是除了在一開始聽到時被嚇了一跳,小滿格幾乎不害怕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了,該干什么干什么,不再受影響。
情緒是在被壓抑后才成為洪水猛獸的,允許和開導孩子的情緒流動,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呵護。
摘自《在遠遠的背后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