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觀是一把尺子,衡量著黨員干部的工作實踐和精神境界。在黃沙漫天的福建東山島,谷文昌種下“百里木麻黃”抵御風沙;在云南華坪縣,張桂梅牽起輟學女童的手,成為136個孤兒的“媽媽”……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黨員干部的政績觀應該以什么為“關鍵詞”。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樹立和踐行造福人民的政績觀”。黨員干部要向榜樣學習、向楷模學習,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每一個考慮、每一項決策、每一處部署,都以持續(xù)增進民生福祉為依歸。
樹立和踐行造福人民的政績觀,黨員干部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一方面,要解決老百姓眼下的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多做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真受益的實事,真正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另一方面,要有長遠目光,不能只圖一時之“顯績”,而忽視澤被后世的“潛績”。黨員干部不僅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還要為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要做到不慕虛榮、不圖虛名、不務虛功,多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長久之功,創(chuàng)造經(jīng)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
樹立和踐行造福人民的政績觀不是搭建“空中樓閣”,而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辛勤耕耘:“當代愚公”毛相林在千米絕壁上,用鋼釬和大錘鑿出通往致富的幸福路;村黨支部書記施金通帶領村民們一起拔窮根、脫窮帽,把一窮二白的十八洞村建設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的“前列村”。實踐告訴我們,唯有實干,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凝聚民心;唯有實干,才能將黨的各項舉措落到實處,溫暖民心;唯有實干,才能牢牢抓住促進事業(yè)發(fā)展的機遇,贏得民心。
眼下,歲尾在即,正是決戰(zhàn)決勝全年任務目標的關鍵時期,也將迎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驗收改革成效的第一個年關。黨員干部要繼續(xù)以造福人民的政績觀為引領,為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持續(xù)奮進,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個難關接著一個難關闖,讓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