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包括了人對自身生命的認識,對他人生命的尊重,以及對自然界所有生命的關懷等,是一種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旨在幫助人們理解生命的本質和意義,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從而提升個人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將德育與生命教育相融合,能夠培養(yǎng)出既有道德品質又保持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且珍視生命的優(yōu)秀人才。
一、革新德育理念,重塑德育目標
德育與生命教育的融合對負責德育工作的道法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德育與生命教育有機結合為導向,積極轉變德育觀念,重塑融合生命教育的德育目標,以更好地適應新的教育趨勢,繼而培養(yǎng)出既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又尊重生命的新時代優(yōu)秀人才。
道法教師應該深刻理解德育與生命教育的內涵和關聯(lián),革新德育理念并重塑德育目標。道法教師應將生命教育融入到德育目標之中,讓學生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并注重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同理心,引導學生在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困境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懂得珍視生命、關愛他人。
二、挖掘教材人文元素,構建生命教育主題
在實踐教學中,道法教師要增強生命教育意識,認真研讀教材,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元素,將其進行梳理和分析,明確生命教育目標,并圍繞目標設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在接受德育洗禮的同時接受生命教育,引導學生一邊提高道德素養(yǎng),一邊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第四單元 我們生活的地方”中的“我愛家鄉(xiāng)山和水”時,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生動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引導學生感知家鄉(xiāng)的自然景觀及其獨特魅力,并且以“保護家鄉(xiāng)自然景觀,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為切入點,向學生講述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自然的每一景、每一物都是有生命的,要學會尊重和愛護生命,以此激發(fā)學生保護自然環(huán)境、關愛動植物的意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愛護自然、尊重生命的良好價值觀,為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健康積極的三觀夯實基礎。
三、緊扣德育目標,豐富生命教育活動
小學道法教師在開展融合生命教育的德育教學時,要立足于教材,緊扣課程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動,實現德育與生命教育之間的完美融合。
在教學六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二單元 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中的“應對自然災害”時,教師可以組織一個小組討論活動,要求學生們針對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進行研究和討論,深入了解其原因、影響和應對措施,借助此活動幫助學生們了解自然災害的嚴重性,以及人類應該如何積極應對。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關于自然災害的紀錄片或視頻資料,使其直觀認識到不同自然災害對地球、對人類帶來的傷害與挑戰(zhàn),引發(fā)他們對自然災害的思考和反思,同時也使其看到人類在應對自然災害中展現出的智慧和勇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等,激發(fā)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其明白自己的行為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從小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四、遷移德育資源,擴大生命教育外延
教師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發(fā)掘、搜集并整理各種具有人文教育意義的資源、素材,鼓勵學生在閱覽課外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活力、領悟生命的真諦,逐步形成健康積極的價值理念,實現生命教育的外延擴展,將生命教育貫穿于教學內外,為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綜合素養(yǎng)水平提供大力支持。在教學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三單元 安全護我成長”中的“生命最寶貴”時,在課堂德育教學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通過以下方式遷移課外教育資源,延續(xù)生命教育。
首先,推薦學生閱讀與生命或者安全相關的書籍和電影,增進學生對生命的理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安全意識與技能。除了關注生命,也應該重視學生的安全教育。其次,鼓勵學生選擇與生命教育相關的主題,展開跨學科小型研究項目。例如,與科學結合,鼓勵學生個人或者自由結為一組,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為期一周或者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研究活動,觀察并記錄鴨子、小狗等常見小動物的生長過程,將觀察和記錄的結果整理成日記、圖片集、視頻或展示板等不同形式并在班內進行集中展示。這樣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記錄能力,還能增進他們對動物生長過程及習性特點的了解,促進學生形成關愛生命、愛護生命的良好意識。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