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成長成才,謀劃少年兒童工作發(fā)展進步一直是國之重策。兒童的成長關乎著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關切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薪火相傳。在推動教育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家校合作也被放在了戰(zhàn)略性的高度。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到純粹的學校環(huán)境,轉變角色、適應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習習慣和發(fā)展良好的行為習慣等都是該階段的重要任務。一年級班主任不僅需要引導學生過渡到小學學習生活,也要幫助新手家長轉換觀念,放下心中的疑慮和擔憂,了解并支持學校的學習工作。化解家校屏障,實現(xiàn)通力合作,“情”動和行動是為兩劑良藥。
一、入學綜合癥:家校合作的現(xiàn)實需求
(一)孩子轉型期的適應程度不一
幼兒園是孩子走出家門離開父母細微照顧的第一步;小學是孩子走進新環(huán)境,開啟學習習慣和能力培養(yǎng)的起始。進入小學的孩子們,不僅需要適應新的環(huán)境,適應新的小伙伴,還要逐漸開始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有不少孩子因為不能和家長長期分離而崩潰,因為忍受不住長達40分鐘的課堂而坐立難安。部分孩子甚至會因為未能適應新環(huán)境而出現(xiàn)擔憂、抗拒上學的情緒。
(二)新手角色初期憂慮
不少家長也是第一次做家長。有比孩子還緊張的家長,入學之前,反復確認入學事項的提交,問分班、問學校的水平和任課教師的能力、問學習用具細則……有的還沒能夠適應角色的家長,按著幼兒園的想法帶娃,孩子不想上學就給他請病假。剛入學第一周,我們班就有家長忘記接小朋友放學;群里發(fā)了通知說要給小朋友準備水杯,穿運動鞋而不是涼鞋,就是有家長不看群消息而忘記準備;也有對教師教學能力產生懷疑的,把孩子成長的問題一概歸咎到老師的能力上。
(三)家校合作前提門檻高
家校合作,也是一場教師和父母的雙向奔赴。雙方懷揣著誠意,反饋問題、接受建議并合力解決問題,是合作育人的理想狀態(tài)。但是現(xiàn)實情境中我們發(fā)現(xiàn),父母一方和老師一方空閑時間難以湊到一起。大多情境下,大家只有在孩子發(fā)生問題時才會想到接觸。
面對形形色色的家長,怎么樣處理好與他們的關系,權衡好學校教學、學生個人成長與家校聯(lián)系之間的關系,是一年級班主任思考的第一課。成為一個讓家長放心、安心且信任的班主任,接下來的班級工作、家校合作也都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二、家校共育思與行
(一)以情動人:搭建信任橋梁
作為班主任老師,除了要明確跟家長“教育好孩子”的同一目的之外,還要時時刻刻讓家長清晰,我們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我們的共同目的就是為了孩子!
1.開學前,主動了解展細心
開學前,班主任老師就可以采取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主動私聊家長了解孩子的一些基本情況,如興趣特長、身體狀況等,向他們表示與孩子開學見面的期待。同時還可以利用錄制開學表演小視頻的方式,提前認識孩子。這些不僅能夠讓班主任提前掌握班級孩子情況,方便今后班級管理,也能拉進班主任與家長的關系,讓他們看到班主任的細心和用心。
2.開學后,實時反饋換放心
小學生活初期對于家長、小朋友、老師三方而言,都是最煎熬的階段。他們面臨著角色的轉換、新環(huán)境的適應等重重難題。班主任除了及時安撫好學生情緒,引導孩子慢慢適應小學生活之外,還需要打消家長的顧慮,讓他們放心且安心。在帶一年級新生時,最開始的一周我每天堅持給學生拍照反饋,可以是他們練習坐姿站姿的,可以是午餐午休的,也可以是抓拍到的一些照片,做到每日更新班級相冊;除此之外,我還堅持每日的小總結,適當表揚一些有進步、遵守紀律的孩子,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適應與點滴進步。在班級逐步成熟之后,每日總結對于激發(fā)家長和孩子的效力開始減弱,我便開始采用“班級優(yōu)化大師”,邀請家長進入平臺進行班級管理,實時了解孩子在校的具體表現(xiàn)情況……雖然這些事情很雜且費時間,但是我們班的孩子越來變得越愿意加入班級生活當中,越來越愿意表現(xiàn)自我,家長也減少了私聊班主任的次數,當我發(fā)布班級任務時,家長們也都愿意支持理解學校的工作。
3.常交流,堅定平和贏真心
除了實時反饋,話語中要有學生,恰當的言語交談也是維系班主任與家長關系的重要關卡。與家長溝通,教師的姿態(tài)偏高會讓家長覺得陌生有距離感,偏低容易被家長認為能力不夠,從而得不到家長的信任。正確的家校溝通是堅定且平和的。教師要實現(xiàn)跟家長的常態(tài)交流,在交流中體現(xiàn)我們有著教育好孩子的共同目的,以及我們都是班級的建設者。我的班級當中有一個叫做小軒的孩子,他學習能力很強,得到了大多數任課老師的贊揚。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卻在行為習慣上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當我第二次因為他打了一個小朋友而去向他家長投訴的時候,除了表示詫異和憤怒之外,家長還顯得格外焦慮。在電話詳談之后,這個家長又在校門口跟我談了很多很多從這件事情引發(fā)的擔憂。在疏導家長之余,我擺明了自己就事論事的態(tài)度,以及幫助孩子自己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決心?;ヂ?lián)網的加持,豐富了我們與家長的聯(lián)系,通過線上家長會、企業(yè)微信、視頻通話等多重形式實現(xiàn)實時溝通,讓家長也能了解孩子的近況。
(二)抓取關鍵:建立班級家委會
班級管理千頭萬緒,憑靠班主任的一己之力實在是力不從心。建立班級家委會,借助家長代表的力量,既可以引入社會教育資源,又可以協(xié)調班主任與家長們的信息互通,引導班級風向。開學初期,班級里面的事情又多又雜,及時組建家委會,選擇能干事、會協(xié)調的家委,猶如給班主任加上了左膀右臂。家長對孩子的用心程度、基本素養(yǎng)、特長、文化程度、工作以外的時間等都是班主任選擇家委的考察范圍
在我們班上,從班級小樹的選擇種植,到開學節(jié)目的匯演、服裝的訂購、家長志愿者的征集等都是由家委一手操辦,甚至一些學校事務他們也幫我上傳下達,做其他家長的解釋工作。班級內如果需要組織一些活動,他們幫我尋求家長的普遍意向,幫助我更好地決策。
在眾多家長面前,班主任需要保持一層“神秘的面紗”,或者堅定果斷,或者溫柔和善有原則。在家委面前,“捂”得太緊容易產生距離感,班主任赤誠相待才能與家委打成一片,他們也才能感受到你的立場,從而更好地幫你在眾多家長面前做好一些事宜的解答工作,班主任也便不再是孤身一人面對其他家長和孩子們。
(三)堅守本真:回歸教育本心
教育的對象是學生,也只能是學生。教師對家長所做的一切努力,并不是要去迎合家長,也不是去交朋友。作為教師,我們與家長的種種聯(lián)系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班級管理,為了幫助孩子提高思維與能力,因而教育的重心也應該放在與學生的教學相處當中。在第一次與孩子們見面的時候,我特地穿了一件傳統(tǒng)服飾,用語文課文中的方式來自我介紹,一下子就把小朋友的心給牽住了;在后面的管理當中,我在課堂上嚴格要求,從課前準備的時間到文具擺放的方向,極盡細節(jié);但是在課后努力讓自己陪伴他們的每一個課間,我們一起玩字卡游戲,一起講故事,或是簡單的聊天對話。班上有一個叫做欣欣的女孩子,因為上課坐姿問題總是被我警告,每次我的眼睛一瞥過去,她就知道要立馬調整好,我以為她會怕我,但是每次下課她又總是沖過來抱住我,因為她知道老師只有上課的時候才是嚴肅的,而在課后我就是他們的朋友。
班主任要有原則,但是也要有溫度。除了與學生的言語交談,班主任還可以從班級文化建設著手,把教室布置成一個整潔且溫馨的空間,讓學生喜歡這個環(huán)境。同時也要充分給予學生參與感,在課室張貼他們的心愿卡,一起建立班級公約,評選班級各項工作的小管理員,及時在全班面前表揚做得好的同學等。小朋友對學校和老師認同感加強,家長看在眼里,也會對學校跟教師工作多一份安心。
小學一年級是小朋友心理上的“斷奶期”,是重要的轉折期。班主任要跟家長聯(lián)合起來,家校合作,敏銳感知這個階段孩子的特殊需求和變化,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小朋友堅定地踏向求學的第一步。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