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和教育多元化發(fā)展趨勢的加強,藝體類學生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這類學生因專業(yè)訓練需求,時間分配特殊,他們往往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興趣偏好。面對傳統數學教學方式的局限性,如何根據藝體類學生的特點,設計并實施差異化的數學校本課程,成為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課題。通過差異化教學策略,可激發(fā)藝體類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升其數學素養(yǎng),為其未來的學習和專業(yè)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當今教育多元化發(fā)展的背景下,藝體類學生作為一群具有獨特思維方式和興趣愛好的群體,其數學教育面臨著既有的挑戰(zhàn)與機遇。藝體類學生往往因專業(yè)訓練占據大量時間,導致數學學習時間相對有限。同時,他們的邏輯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可能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生,這要求教師在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中采取差異化教學策略,以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提升其數學素養(yǎng),實現全面發(fā)展。
一、藝體類學生特點分析
時間分配不均。藝體類學生需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專業(yè)技能訓練,如音樂、美術、體育等,導致數學學習時間被壓縮。
興趣導向明顯。這類學生往往對與藝術、體育相關的內容興趣濃厚,而對數學等理論性強的學科興趣不高。
思維方式差異。藝體類學生可能更擅長形象思維、直覺思維,而在邏輯思維、抽象思維方面相對較弱。
學習動力多樣。部分學生可能因未來升學或專業(yè)需求而學習數學,但更多的是基于個人興趣或實際應用的需求。
二、差異化教學策略設計
1.課程內容整合與重構
融入藝術元素。在數學課程中融入與藝術相關的實例,如利用幾何圖形設計圖案、通過音樂節(jié)奏理解數列規(guī)律等,使數學學習更加生動有趣。
強化實踐應用。結合藝體類學生的專業(yè)特點,設計貼近其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如體育比賽中的數據分析、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比例與對稱等,增強學習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分層設置目標。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和學習能力,設定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難度下獲得成就感。
2.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項目式學習。鼓勵學生圍繞特定主題(如“音樂與數學的關系”“體育比賽數據分析”)開展項目式學習,通過團隊合作、資料搜集、數據分析等方式,將數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
情境教學。創(chuàng)設與藝體類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數學情境,如模擬音樂會座位安排優(yōu)化問題,讓學生在模擬真實場景中學習數學知識。
信息技術融合。利用多媒體、數學軟件等工具,將抽象的數學概念直觀化、動態(tài)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3.評價體系改革
多元化評價。除了傳統的筆試成績外,還應注重過程評價、同伴評價、自我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
個性化反饋。針對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反饋和建議,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鼓勵性評價。注重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fā)其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4.家校合作與資源拓展
加強家校溝通。定期與家長溝通學生的學習情況,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心理變化,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
拓展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資源等拓展學習渠道,鼓勵其參加數學競賽、科普講座等活動,提升數學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三、結語
基于藝體類學生特點的數學校本課程差異化教學策略,旨在通過整合課程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改革評價體系以及加強家校合作與資源拓展等措施,為藝體類學生提供一個更加適合其特點和發(fā)展需求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促進其數學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