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造型教學,是通過設置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經(jīng)歷解決問題過程,從而構建物理概念、總結發(fā)現(xiàn)物理規(guī)律、掌握物理思想方法、認識物理器材裝置等一種課堂設計模式,其特征是設置問題情境,進行實踐探究,激發(fā)深度思維。
一、教材分析
1.本節(jié)地位?!稒C械效率》是人教版物理教材第十二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是繼功、功率之后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概念.教材在之前已經(jīng)安排了有關于各種簡單機械和功的內容學習,《機械效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也可以說是對這些內容的綜合分析和實際應用,體現(xiàn)了物理知識最終要服務于生產(chǎn)和生活的理念。
2.重點難點。(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2) 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3)探究“滑輪的機械效率”實驗。
3.學生分析。學生在本節(jié)前學習了滑輪、杠桿、斜面等一些簡單機械,知道這些機械使用過程中的特點,為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學生還學習了功的概念,從學生方面來看,由于機械效率概念涉及到“總功”“有用功”“額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較抽象,因而要區(qū)分并理解這些概念,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二、教學設計
1.物理情景的創(chuàng)設。我在本堂課的課堂引入,利用老教材(人教社2002年審定版)的書本內容,再結合本校校情實際創(chuàng)設一個新的物理情景:我校體育館綜合樓建設工地上,有100N的沙子需要搬到三樓,請問你(同學們)有哪些方法把沙子運上去?
2.重要概念的理解。在學生提出一系列的想法后(滑輪、滑輪組等),老師結合學生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學性點評后,再提問:請問在剛才提出的這些方法中,你最支持用哪一種方法?大部分學生均支持滑輪組方案,由此引入學生現(xiàn)場演示實驗。演示實驗內容:(模擬搬沙子),組裝一個滑輪組,讓兩位學生代表將200克的鉤碼勻速提升10cm,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鉤碼和繩子末端上升的距離。并計算以下兩個物理量。(1)克服鉤碼重力需要做的功;(2)繩子末端(彈簧測力計)拉力實際所做的功。提出問題:為什么這兩個功不相等?由此引出三個功的概念: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3.物理實驗的設計。我在本節(jié)課堂教學在書本內容的基礎上設計了兩個實驗:(1)學生演示實驗:滑輪組提升鉤碼,模擬建筑工地提升沙子,引出三個功的概念。學生分組實驗(共12組):利用桌面上的器材組裝一個滑輪裝置將鉤碼提升10cm,計算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和機械效率。得到的12組數(shù)據(jù)形成不同的對照組,結合實驗器材的展示,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本組實驗與其他組的機械效率不同。
三、教學反思
1.物理素質培養(yǎng)。(1)讓學生回歸于物理課堂的主體,老師變導師。在本節(jié)課中,老師以分步驟、分層次的小人物,引導學生去完成物理知識概念的形成和規(guī)律的總結。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真正學習者。老師通過創(chuàng)建物理情景、實驗現(xiàn)象、語言點評引導學生去探究學習,成為學生的“導師”。(2)有效設計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物理問題和物理規(guī)律。教學中流暢、遞進、高效,需要老師在課前對教學內容的精準把握,精美的課件、精心的實驗器材并分組、多媒體嫻熟的操作與課堂緊密對接,需要老師課前的精心準備,備教材、備學情、備實驗。(3)開拓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從課堂引入的情景創(chuàng)建,學生演示實驗對“搬沙子上樓”進行模擬,讓學生感受物理來自于生活,最終為社會實際服務?!皺C械效率”和“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因素探究”等內容是本節(jié)的難點,學生自主探究,既培養(yǎng)了學生動作操作能力,也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2.課堂未高度開放。(1)指定所有的學生將鉤碼提升10cm。(2)實驗器材的安排上,沒有讓學生去探究定滑輪、動滑輪、多個滑輪的滑輪組的機械效率。(3)在影響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影響因素,未將實驗中滑輪的輪與軸之間的摩擦力納入研究范圍。
3.老師教學過程中的不足。(1)在數(shù)據(jù)分析和結論歸納環(huán)節(jié),未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自我歸納。(2)對于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在實際練習中的確定,學生未必十分清楚理解。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