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語文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的現(xiàn)狀
統(tǒng)編本中收錄了革命傳統(tǒng)類的文章有40多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金色的魚鉤》《狼牙山五壯士》《十六年前的回憶》等革命時期典型的人物事跡和革命歷史事件,當學生走進這些文本時,他們透過字里行間去重溫血與火的戰(zhàn)爭場面,去想象那個浴血奮戰(zhàn)的時代場景,但僅靠文字閱讀,很難將普遍缺乏歷史知識,缺乏文本拓展能力,缺乏生活經驗的小學生所了解到的革命時期人和事提升到對革命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
二、小學語文革命文化內容教學的策略
(一)小學生認同革命文化應整體感受,完成其與歷史的鏈接
1.先入為主,植入歷史背景。比如說《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中,從文本的角度來說了,它僅僅是講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在沙洲壩時帶領人們深挖水井的故事,但是我們更需要讓學生走近毛澤東這位偉大的領袖,初步知道偉大領袖毛主席與我們當下生活的聯(lián)系。而后的《為人民服務》《七律·長征》《青山處處埋忠骨》這些題材的文章都集中體現(xiàn)著偉大領袖的情懷與擔當,并從多個角度體現(xiàn)了革命領袖的革命精神,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根據(jù)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革命精神拓展相應的歷史背景。
2.浸潤原則,巧用歷史背景。中國的革命史孕育出了經久不衰、代代相傳的中國革命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偉大領袖的事跡中,還體現(xiàn)在每一個革命戰(zhàn)士的身上,這些革命歷史中的小故事,小情節(jié),小人物的背后同樣是大英雄,真精神的體現(xiàn),完成學生與這些故事的鏈接,是最大程度讓學生接近革命歷史,更近距離還原浴血奮戰(zhàn)的革命戰(zhàn)場。
3.發(fā)展原則,挖掘歷史背景。比如說《金色的魚鉤》中真正閃爍著的“光芒”是什么?這是課文內容賞析,但進一步去探究老班長的“魚”該讓還是不該讓?讓出去的是什么?;又如在《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在分岔路口,五位壯士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他們選擇的僅僅是一條路嗎?最后有沒有比跳崖更好的結束戰(zhàn)斗的方式?
(二)小學生體悟革命文化應直觀感受,完成其與文本的鏈接
1.以讀文本的方式直觀感受革命精神內容。比如說四上的《延安,我把你追尋》、五上的《少年中國說》、六上的《七律·長征》、六下的《為人民服務》,學生通過熟讀這些文章,讀出來的可都是情懷,學生也應在朗讀優(yōu)秀革命文化精神作品中得到熏陶,獲得美的體驗和感受。
2.以講故事的形式直觀感受革命人物事跡。比如四上第七單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主題就很好地和該年段的學生成長特點緊密結合,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把握主要內容都可以為講故事做好鋪墊,由古至今,愛國的主題是亙古不變的,講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讓學生走進革命領袖的學習生活,“中華不振”立志向學,學生還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過程一起講。
3.以寫梗概的樣式直觀感受革命歷史事件。重溫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留在心里,六上的第二單元用點面結合的訓練點帶動了學生感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英雄氣概和優(yōu)良作風,《七律·長征》中的“只等閑”,《狼牙山五壯士》的“壯烈豪邁的口號聲”,《開國大典》的“莊嚴的宣告和雄偉的聲音”,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梗概文本的切入點,在他們的背后還有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了捍衛(wèi)民族尊嚴,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和平一直堅持在革命。
(三)小學生踐行革命文化應知行合一,完成其與生活的鏈接
1.踐行革命文化,做到知行合一。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學生除了學習革命文化題材的故事以外,他們還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的方式去走進革命文化,以切身的體驗增強對革命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承意識。
2.學習革命精神,致敬革命英雄。比如學生可以擁有和《軍神》劉伯承元帥一樣的品質,可以像周恩來總理一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等,從課內自然鏈接到課外,雖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做到一一對應遷移,但耳濡目染則是知行合一的良好鋪墊。
3.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教師應抓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線,扎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革命文化教育落到實處,比如可以通過固定的時間節(jié)點講述紅色故事,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鏈接相應的紅色故事,還可以組織學生去演繹紅色故事,站在三尺講臺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