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yè)是課程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作業(yè)是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一部分?!半p減”背景下,課外閱讀作業(yè)設計應該具備多維視野,教師基于課程目標,可以從 PIRLS 視角、表現(xiàn)形式視角、不同時空視角三個維度探討課外閱讀作業(yè)的類型及設計策略。
一、基于 PIRLS 視角設計的作業(yè)類型
PIRLS 的全稱為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其中 Literacy 可以譯為讀寫能力;專業(yè)知識;精通文學等,故可以將其翻譯為國際閱讀讀寫能力的研究項目,也可以理解為閱讀過程中對閱讀讀寫能力目的和方向的考察。
(一)檢索信息類作業(yè)。設計此類課外閱讀作業(yè)需要建立在略讀、通讀文本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準確、迅速定位相關信息,考察對文本信息細節(jié)的掌握。一般情況下,提取的信息就在文本中,閱讀者大多只須關注字詞句段層面,幾乎或根本不用進行推論便可理解這些信息的意思。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問題的指向明確,讓學生能清晰地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在文中尋找到相應信息。以《兩只棉手套》課外閱讀文本為例,可以設計以下檢索信息類作業(yè),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章,根據問題從文中直接檢索、提取信息。
松鼠爸爸為什么想找一個暖和的樹洞?正確的一項是( )
A.外面天氣太冷,松鼠一家受不了,要找一個避風的地方。
B.松鼠爸爸要找一個暖和的樹洞讓松鼠寶寶出生以后可以玩耍。
C.松鼠媽媽要生小娃娃,要找一個避風的地方。
D.松鼠爸爸要找一個暖和的樹洞貯藏食物過冬。
(二)推理判斷類作業(yè)。此類課外閱讀作業(yè)文本中有未明確說明的信息或觀點,需要閱讀者借助推斷,填補文中出現(xiàn)的空白。但推斷并不是毫無根據的,是基于該文本內容,并需要聯(lián)系某個信息或某些信息產生聯(lián)想,再將這些信息進行收集重組。因此,設計該類型作業(yè),不能只關注詞句表面的意思,要關注文中某一局部的意思或文章蘊含的完整意思,考慮文本與文本、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檢索相應信息后進行思考并做出判斷,提升檢索信息、概括和聯(lián)想的能力。以《了不起的狐貍爸爸》一書為例,可以圍繞第一章《三個飼養(yǎng)場主》的閱讀設計推理判斷類作業(yè),引導學生根據文章的關鍵信息進行推理,初步了解人物形象,感知語言特點。
(三)解釋整合類作業(yè)。設計該類型課外閱讀作業(yè)是通過解釋與整合文本信息,將文本的局部細節(jié)和整體聯(lián)系起來,將部分內容和整體主題相結合,在理解過程中建立對文本更完整更充分更具體的解讀。閱讀者要超越詞句表面來加工文本,在諸多觀點之間建立聯(lián)系和統(tǒng)整信息,思考文本更為豐富的內涵意蘊。在加工文本的過程中,不僅要對文本相關的內容進行理解,還需要勾連閱讀者的相關經驗、相似經歷,在推理判斷基礎之上對文本信息更加深入地把握。此類課外閱讀作業(yè)復雜且包含信息多,對學生的概括、復述等能力要求較高。以《中國古代神話》為例,圍繞“神奇”進行多層次的提問,在學生自由提出見解后,教師挑選有思維含量的問題設計解釋整合類作業(yè),學生借助作業(yè)驅動二次閱讀,再次將提取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梳理。
(四)評價鑒賞類作業(yè)。該類作業(yè)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是評價,其二是鑒賞。評價是在對文章整體含義把握基礎之上,有自己閱讀后的見解和價值判斷,與評價相對應的是持有相應的觀點和論據;鑒賞是對文本內容、語言的使用等優(yōu)劣處進行審視和鑒賞。由于閱讀者可能會從非常個人的角度出發(fā),也可能從批評、客觀的角度出發(fā),對文本內容進行檢視,作出自己的判斷。因此,閱讀者原有的閱讀經驗、閱讀廣度和閱讀能力,以及對世界的認知能力都將成為基本的影響因素。
二、基于表現(xiàn)形式視角設計的作業(yè)類型
(一)菜單式作業(yè)。菜單式作業(yè)設計是指教師在設計課外閱讀作業(yè)時考慮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作業(yè)的內容加以調整和變通,增強作業(yè)的選擇性,讓每位學生通過做作業(yè)有所成長。菜單式作業(yè)首先就是要設置好這份 “菜單”。課外閱讀菜單式作業(yè)針對同一作業(yè)目標設計不同類型的題目,并將不同類型的作業(yè)進行合理搭配,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yè),自主選擇。例如,《蘆花鞋》一文要求學生運用列小標題的方法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能順利概括出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但還有部分學生存在困難。教師可設計以下兩題進行調整,依據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情況區(qū)分閱讀能力 層級。
(二)情境式作業(yè)。教師有意識地在課外閱讀作業(yè)設計中創(chuàng)設最貼近學生且又吸引學生的情境,可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任務意識、探究意識,使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建構有情感、有思維的知識與意義,避免程式化、碎片化、淺表化的語言操練。需要注意的是,教學中不能為了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有在為教學服務的時候才能叫作好的情境。情境的創(chuàng)設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最終是為作業(yè)、為提升學生素養(yǎng)服務的,要避免過濫過泛過空。
(三)圖表式作業(yè)。這類作業(yè)指以表格、思維導圖為載體設計課外閱讀作業(yè),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支架,指引學生將閱讀材料形象化、顯性化,使其思維過程可視化,促進其語言與思維協(xié)同發(fā)展。例如,閱讀《歐洲民間故事》,可以《博爾科與烏鴉之王》為例,教給學生借助可視化“情節(jié)波”,提升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掌握縮寫故事及創(chuàng)造性復述故事的方法。
(四)跨媒介作業(yè)。如一年級學生在閱讀中國節(jié)日民俗系列圖畫書《跟著伊伊過大節(jié)》后,教師引導其收看《跟著書本去旅行》與節(jié)日民俗相關的視頻,如《書香端午訪汨羅——香草端午》等。在視頻加持下,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閱讀圖畫書的方法,感受讀書之樂。在閱讀文本和觀看視頻后,小組開展傳統(tǒng)節(jié)日游園活動,各小組結合生活體驗,根據自己負責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擺設攤位,模仿《跟著書本去旅行》的“講故事”的方式介紹傳統(tǒng)文化、展示節(jié)日習俗,最后,集體投票選出最喜愛的節(jié)日攤位。
三、基于不同時空視角設計的作業(yè)類型
課外閱讀作業(yè)要真正實現(xiàn)對閱讀學習活動的引導,不能只限于閱讀之后的檢查鞏固,而應貫穿閱讀的全過程;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不能只關注閱讀結果,更要關注完成閱讀的過程中是否發(fā)生了真實的學習?!半p減”政策背景下,為了讓閱讀教學更加精準高效,教師可以參照艾琳·迪普卡對家庭作業(yè)的分類,按照讀前預習、讀中導學、讀后提升三大板塊,圍繞單元教學目標和作業(yè)目標,設計與課內閱讀教學內容相配、符合學生認知需求的有層次、yEtz8/pUH081NFuiZuKBHrX5dhS/1OkRAIX6wwTxcxI=有特色、重實效的課外閱讀作業(yè),將各類型作業(yè)有機、巧妙地嵌入閱讀全過程,努力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探究搭建支架和平臺,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內驅力。
(一)讀前預習作業(yè)。閱讀前的預習,教師可以設計有針對性的前置作業(yè)來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或勾連學生之前所學,喚醒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為接下來的課外閱讀奠定基礎。如學習神話單元后,學生即將開啟《中國神話故事》閱讀之旅,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讀前預習作業(yè),將課內閱讀經驗與新閱讀的整本書故事進行聯(lián)結,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有助于新知識的建構形成。
(二)讀中導學作業(yè)。課外閱讀過程中緊扣教學重點,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將作業(yè)嵌入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及時鞏固和運用初步掌握的閱讀方法、語言經驗。教師通過批閱作業(yè),可以及時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進度和效果,開展針對性的指引,提高課外閱讀教學效度。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古典文學名著單元,“快樂讀書吧”推薦閱讀中國四大名著。結合本單元習作要求“學習寫讀后感”,課內按照“通讀故事,掃清字詞障礙——梳理故事情節(jié),把握主要內容——聚焦人物形象,鑒賞人物言行”的步驟學習,教師可以為每篇課文設計“課外閱讀手冊”,落實閱讀過程中的指導,引導學生由一篇文章走向一部著作的學習。
(三)讀后提升作業(yè)。讀后提升作業(yè)可以全面檢視學生課外閱讀的效果,在進一步豐富、變化的語境中,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發(fā)展思維、積累語言經驗,指向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踐中促進知識技能的遷移運用。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完成《中國神話故事》一書閱讀后,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填寫表格、講故事,完成對課堂中所學語文要素的遷移運用。
綜上,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以與時俱進的研究理念,重新審視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作業(yè)設計理論和實踐的意義,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區(qū)分作業(yè)的類型,進行富有創(chuàng)意且扎實有效的設計,讓課外閱讀作業(yè)的價值得到最大發(fā)揮,賦能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