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血脈覺醒”作為青年亞文化現象的新樣態(tài),是青年于數字社會建構身份、理念復萌、獲取陪伴、尋求認可的“洪荒之力”的解鎖。青年“血脈覺醒”現象是以追求內核形塑充盈力的認知覺醒、審美需求去符號化的行為覺醒、文化記憶信念感的情感覺醒、精神認同歸屬感的價值覺醒為時代表征,其爆火出圈是推薦算法賦能下的個性塑造、社會思潮沖擊下的思維返魅、社群圈層推動下的情感驅動、文化自信驅使下的自覺認同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此,需要從價值引領、質量并舉、媒介賦能等多維向度制定“實用攻略”,助推并引導青年“血脈覺醒”活躍態(tài)勢的本真復歸。
關鍵詞: 青年; 血脈覺醒; 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 G122; D64; D669.5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5.013
收稿日期:2024-07-21
作者簡介:邵獻平(1964-),男,浙江蘭溪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馬丹聃(1995-),女,湖北恩施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近年來,從熱衷成為“劉耕宏男孩女孩”到八段錦、五禽戲的出圈,從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保溫杯里泡枸杞”“圍爐煮茶”的追捧,從沉迷“非主流”到“盤串女孩”“年輕文玩人”的轉變,“血脈覺醒”現象成為當代青年討論的焦點議題,僅某平臺相關話題視頻播放量就超過40億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群體的社會心態(tài)和審美轉向。“血脈覺醒”最初常用于形容奇幻小說、熱血動漫中主角體內某種隱藏的力量突然爆發(fā),從而脫胎換骨。現在更多的指向年輕人伴隨著自己的年齡增長,逐漸接受長輩傳統習慣和生活方式并完美融入其中,由質疑長輩、理解長輩到成為長輩的一種心態(tài)蛻變,是網絡時代青年文化消費形式的轉向與升級。究其實質,“血脈覺醒”現象反映了青年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返璞”之心,是加速社會中青年對自身生活狀態(tài)調侃審視與重新探索的“流行梗”,映射出數字語境下的青年之精神追求和審美趣味。有鑒于此,深入剖析青年“血脈覺醒”現象的多元表征、現實成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引導之道,有助于洞悉青年價值訴求,推動其精神生活的高質量發(fā)展5vG6hhB57Ts4isbqtv5QzcQxXcBVAwrMnwQ+3Os5po0=。
一、 青年“血脈覺醒”現象的多元表征
窺探戲曲熱、養(yǎng)生熱、博物館熱等涌現的各種“血脈覺醒”現象,它不僅是審美的一次集體轉向,更是當代青年對精神文化追求的覺醒與回歸,其具體表征于青年認知、行為、情感、價值等多元層面。
(一) 認知覺醒:內核形塑的充盈力
當代青年的“血脈覺醒”,首先體現為青年的認知覺醒。即是說,在資本邏輯的“算計”下,青年不再被消費主義PUA,也不愿意過分超前消費,而更樂意追求“高性價比”“非必要不消費”的生活方式,重新審視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形塑核心自我,定制其充盈生活方式?!把}覺醒”作為一種新興的青年亞文化現象,通過傳統文化的魅力加持、國潮宣傳的形式突破和自我追求的個性釋放,營造出精彩紛呈且極具文化底蘊的精神盛宴。因而,“血脈覺醒”是數字社會青年追尋豐富精神支撐、提升自我內核的成長趨勢,本質是身份認同的文化傳承。換言之,青年不再熱衷于符號消費的高級感,不再執(zhí)著于消費場景的拜物傾向,轉而追求以我為主、重塑內核的一種“高性價比”生活方式。英國學者吉登斯提出:“現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們拋離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秩序的軌道,從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態(tài)?!盵1]身處快節(jié)奏生活下的青年,其思維模式正處于由學校向社會過渡的轉型期,他們渴望通過一種肯定自我的方式,完成對生活的理性掌控和“智慧升級”。由“黃金俗氣暴發(fā)戶”到“年少不知黃金香”的消費理念轉換,由“熬夜蹦迪喝冰水”到“保溫杯里泡枸杞”養(yǎng)生DNA因子的“封印解除”,由“戲曲咿咿呀呀,難聽至極”到“戲曲精妙絕倫,單曲循環(huán)”的趣味轉變——從飲食起居到音樂、文化等各個“血脈覺醒”現象的背后,是青年對于傳統文化的重新認知與重新評價,是個體對于自身存在意義的探索與接納,以及對于自我內在力量的覺醒與發(fā)掘。這種認知“覺醒”,也在開啟青年新一輪的觀念迭代,映射出青年更樂于珍惜和享受眼下的每一點“小確幸”的認知狀態(tài),以期用更堅實而穩(wěn)定的核心自我概念與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定制屬于自己的充盈生活。
(二) 行為覺醒:審美需求的去符號化
消費社會中的青年“血脈覺醒”還體現為行為覺醒,即審美需求不再“異化”為簡單的符號追求,比如工具性消費和虛假性消費?!胺簩徝酪庾R的蔓延,在這個全面物化的世界,人們轉入了審美形象的全面增殖”[2]。身處技術擴張和財富增殖籠罩下的消費社會青年,他們?yōu)榱藵M足審美需求不再重點關注商品背后的使用價值,反而更看重商品服務的符號象征意義,即通過消費商品符號展示個人的審美品味和社會身份資本,這種“從生存活動變?yōu)橄M者身份地位或社會形象的選擇”[5]而人為刺激起來的幻想的滿足,使人與真實之自我相異化。符號消費主義看似是個體消費選擇的自由,實際上受資本和商品的“算計”,這一所謂的審美需求并非如馬斯洛所言的為“自我實現的需要”滿足,其本質上不過是審美需求的過度符號化。青年群體中擴大“低欲望”“極簡生活方式”等映射了青年對符號消費主義的積極抵制。比如,在消費場域,青年不再非“耐克”“阿迪達斯”等一線品牌不可,反而更多地走進鴻星爾克、安踏等國貨門店,審美需求從品牌追求轉向注重商品的性價比與實用性;在消費理念上,青年對馬面裙、簪花、少數民族頭飾的青睞與喜愛,凸顯其審美品味不再“唯洋是舉”,不再盲目追求名牌符號,轉而更多地關注商品背后的文化元素與意義??梢姡@種充滿“綠色原生態(tài)”的審美選擇趨向,正是青年行為層面“血脈覺醒”的強效佐證,也是青年對習近平主席所言“摒棄畸形審美傾向”[4]323,對自我審美需求去符號化的身體踐行。
(三) 情感覺醒:文化記憶的信念感
從深層次看,青年群體的“血脈覺醒”表現為情感覺醒。“豐富的情感體驗是必不可少的,否則人就會被異化為機器?!盵5]青年正是有了幸福、激動、自豪感、痛苦等豐富的情感體驗,才能對民族、他人有正確的情感認知和情感責任,同時潛藏于青年個體與群體、社會情感互動中的文化記憶方能得到喚醒、再憶與建構。德國學者阿萊達·阿斯曼認為,文化記憶“構成了一種社會記憶的基質或持久痕跡,在變化了的歷史情況下會再次激活?!盵6]它就如一種能量轉換器,在特定空間場域或象征儀式下,建構個體文化共識、鞏固文化認同的力量,激發(fā)社會成員對自身所屬文化的信仰、認同和遵循,即文化信念感。比如“進淄趕烤”“村超”“村BA”等現象的盛行,映射出青年對地域特色文化的強烈認同和情感歸屬。這些熱潮所承載的獨特文化元素,如獨特的烤制方式、濃郁的地方氛圍等,表明青年不再滿足于表面的消費和娛樂,而是渴望深入體驗和融入具有深厚底蘊的地域文化。這顯現出青年內心對于本土文化價值的重新發(fā)現和珍視,是情感血脈中文化基因覺醒的體現。同時也是青年內心深處對傳統、社會、文化等強烈信念感的有力表征,也印證了青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觀照和記憶建構。究其原因,青年情感上的“血脈覺醒”,根植于傳統文化記憶的豐厚土壤,本質上是當下年輕人從內心深處煥發(fā)出的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記憶的信念感。因此,青年既不文化自負,亦不文化自卑,而對自身文化正確、客觀、公正評估的文化自信“血脈”,彰顯了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與底氣,同時也是青年對傳統文化記憶的情感覺醒與情感奔赴。
(四) 價值覺醒:精神認同的歸屬感
時下青年的“血脈覺醒”,最終體現為價值覺醒。習近平主席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7]青年價值觀正確與否,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本質上也是青年群體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精神認同程度的表征。從八段錦帶動練功服、太極鞋等老品牌登上淘寶熱搜,到圍爐煮茶帶動2023年茶葉行業(yè)在抖音電商平臺的市場規(guī)模超230億元,再到中國傳統紋樣創(chuàng)演秀《年錦》、原創(chuàng)舞蹈《錦鯉》、詠春拳等濃厚國風舞臺作品的爆火,這些傳統文化“出圈”現象的持續(xù)升溫,從中折射出青年對傳統文化的接受與認同,實際上亦是青年“血脈覺醒”在價值上的具體體現。一方面,傳統文化可以幫助青年“做與眾不同的、更真實的自己”,建構自我價值感和意義感。比如,“中藥奶茶”“藥膳冰淇淋”“阿膠軟歐包”等中藥食品的走紅,既貼合青年“朋克養(yǎng)生”的個性追求,同時印證了“藥食同源”的養(yǎng)生新理念正在青年群體中“血脈覺醒”,映射了青年文化自信的回歸與精神認同。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血脈的“覺醒”,激發(fā)新時代青年反思自我的價值取向。在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和多元價值的沖擊下,中國青年重新思索自我價值判斷是否過于功利和短視,并從傳統文化所倡導的仁愛、誠信、正義等價值觀念中汲取養(yǎng)分,從中找到自我價值層面的精神根源與依托,增強對其所屬文化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 青年“血脈覺醒”現象的現實成因
當下青年“血脈覺醒”亞文化現象的出現,是在媒介技術的助推下,由經濟社會文化的數字化轉型引起的,系青年于數字社會建構身份、理念復萌、獲取陪伴、尋求認可的“洪荒之力”之解鎖,其爆火出圈是多重因素深度耦合的結果。
(一) 推薦算法賦能下的個性塑造
“血脈覺醒”作為一種亞文化表征的新樣態(tài),之所以在青年群體爆火出圈,有賴于推薦算法的技術賦能。智媒時代,推薦算法是“一種運用人工智能讓計算機‘教會’自己不斷進階并尋找新數據以作出判斷的‘聰明技術’”[8],憑借海量內容、精準推送、信息定制等技術邏輯喚醒青年“血脈覺醒”因子。同時推薦算法作為一種嵌有文化印記與思考范式的技術存在,又是青年個性“一種推動身份建構的發(fā)動機(engine)”[9],在依托算法模型建構中,串聯起與青年興趣偏好的個性化適配關系,成為青年個性化的推動者。具體而言,青年個性表達依賴于特定的算法文化。作為“數字土著”,青年個性表達、個性情感、個性互動都被融入算法的“數據池”。數字語境下,推薦算法可根據青年瀏覽記錄、點贊評論等上網痕跡,勾畫出青年的興趣偏好和信息需求“畫像”。如推薦算法可將新中式美妝、穿搭、食養(yǎng)、家居等方面的信息推送給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青年群體,滿足其對個性化生活方式的追求。青年在將推薦內容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過程中,體內傳統“文化血脈”得到覺醒,反思、審視并構筑自己獨特的個性風格和個體品味。此種由推薦算法賦能介入青年文化習性的養(yǎng)成方式,它在聯結并簡化青年與海量信息關系的同時,也幫助青年在新的技術與媒介環(huán)境中充分接受先進文化的滋養(yǎng),極大刺激并喚醒了青年的“文脈血脈”因子,令其沉浸于“情懷拉滿”“中式浪漫上頭”的個性內塑舒適圈,從而強化青年對傳統文化的獲得感,重構了青年個性塑造發(fā)展的成長圖景。
(二) 社會思潮沖擊下的思維返魅
社會思潮的共生性是驅使青年“血脈覺醒”現象爆火出圈的現實邏輯。當代青年成長于信息爆炸、思潮多元的時代,此文化語境下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代表的正向價值導向思潮,與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為標識的偽科學觀念的碰撞和沖擊,不斷挑戰(zhàn)著青年群體的思維體系。然而“青年從來就不只是社會思潮的沖擊對象,他們總是以自己的方式能動地作用于社會思潮”[10],在多元思潮激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中,青年的思維正走出西方社會思潮“陷阱”,同時血脈覺醒亦愈發(fā)凸顯。一方面,面對消費主義等思潮的誘惑,青年在經歷迷茫和困惑后,開始回歸對物化存在物的魅力追求。作為“社會重大變革的推動者、受益者和受害者”[11],青年不再僅僅滿足于物質的堆砌,而是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個人成長的內涵。這種覺醒使得青年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中堅守內心的原則和信念,不被表面的虛榮和浮華所迷惑。如受李子柒等田園生活博主的影響,一些青年開始向往回歸田園,追求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這促使他們重新審視快節(jié)奏都市生活的意義,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思維上實現從物質追求向精神滿足的轉變。另一方面,功利主義思潮的盛行曾讓部分青年追求短期的利益和表面的成功,工具理性的過度膨脹導致青年忽視內心的價值理性,精神世界一度出現空虛與迷茫。但隨著思考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青年意識到真正的成就來自對社會的貢獻、對他人的幫助以及對自我價值的向內求索。他們積極投身于公益事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領域,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和擔當。在社會思潮的沖擊下,青年的血脈覺醒是對真、善、美價值的回歸,是對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的重拾??梢哉f,多元社會思潮的交融交鋒,既擴大了青年求新求異的思想特點,也為青年建構辯證、理性的思維方式提供了契機,青年思維領域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有機融合及協同共進,構成了青年一代思想范式的重構與魅力復歸。
(三) 社群圈層推動下的情感驅動
“圈層關系”下的情感歸屬和情感共鳴是青年“血脈覺醒”現象出圈的心理邏輯。法國社會學家馬費索利認為:“我們目前正在目睹各種基本的社群形式的復興,拋棄了理性的、契約式的社會關系,而轉向一種有感情融入的社交形式,這種形式中重要的不是抽象的、理想的目標,而是由直接參與到社會群體中所帶來的集體歸屬感?!盵12]情感為社群圈層提供了一種新的交往實踐方式,也是激活青年群體“血脈覺醒”因子的關系紐帶。一方面,在“圈層關系”的交往場景下,“國風圈”“漢服圈”“非遺圈”雖以不同趣緣聚合青年群體,實質上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能量的匯合。以共同利益關系、價值觀念結合而成的圈層,不僅為青年群體提供專屬的情感歸屬場域,也聚集并增強了個體原有的情感能量,促使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的青年突破隔閡實現共情,由此使個體情感能量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風氣。這種集體性的情感回應,促使青年個體將自身的命運與社會、國家的發(fā)展緊密相連,從而喚醒其內在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激發(fā)為共同目標而努力奮斗的熱情。如“漢服復興”中,相關社群圈層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這一共同情感,吸引大量青年參與。他們在社群中分享漢服的美麗、交流傳統文化的內涵,這種情感的交流和認同激發(fā)了青年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傳承使命感,促使他們積極參與漢服活動并宣傳傳統文化,從而實現青年文化傳承方面的“血脈覺醒”。另一方面,“圈層關系”下的同質吸引促成的情感共鳴,點燃圈層成員“血脈覺醒”的情感能量。由“認異、求同、聚類三個環(huán)節(jié)自發(fā)地互相吸引、聚集”[13]青年群體借助共享身份認同中介物(如少數民族服飾、特定文化符號表達等)建構起共同的“圈層人”身份,實現了從自我意識到群體意識的轉變,從而實現青年群體間的情感共鳴。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情感通過激發(fā)青年個體的內心情緒體驗,使其在與特定情境或他人的情感互動中,深度感知并認同某種價值觀、使命感或集體意識。這種情感的觸發(fā)和共通性,打破了個體的孤立感,促進了個體對自身在社會和歷史中的角色定位的思考。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出發(fā),情感通過傳承和弘揚特定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民族精神,使青年在文化的浸潤中找到認同感。文化層面的情感共鳴,激活了青年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fā)了他們傳承和創(chuàng)新文化的積極性,從而助推青年“血脈覺醒”和實現文化精神傳承。
(四) 文化自信驅使下的自覺認同
文化自覺認同是青年“血脈覺醒”的底層邏輯。正如鮑曼所言,“認同需要個體自身去建構并為之負責”[14],由價值認識、價值比較、價值鑒別再到價值重構,標識了個體認同的漸進過程和自覺狀態(tài),也揭示了青年“血脈覺醒”現象爆火出圈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文化自覺重構了青年的認知框架。從認知層面來看,文化自覺引導青年重新評估傳統文化的價值,并將其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相結合。他們不再盲目追隨流行文化或西方價值觀念,而是從本民族文化的根源中挖掘出具有恒久價值的元素,主動地分析、比較和整合不同文化元素。如青年現代婚紗照中“秀禾服”“鳳冠霞帔”等傳統文化服飾的融入。另一方面,文化自覺“刺激”了青年的文化消費欲望。數字技術雖帶來個體工具理性的張揚,抑制了青年價值理性作用的發(fā)揮,但伴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逐步推進與歷史教育普及所宣揚的文化自信之風,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認同程度持續(xù)加深,即是說青年群體以“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的趨向”[15]的價值認同,推動其更加關注商品背后的文化符號消費。如青年“血脈覺醒”現象之一的“博物館熱”實質是紅色文化符號的消費熱。青年參觀革命遺址、購買紅色主題的紀念品等,反映出青年對革命歷史的尊重和對先輩奮斗精神的自覺傳承,同時也印證了青年血脈中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的覺醒。
三、 青年“血脈覺醒”現象的引導策略
從成因可以看出,青年的“血脈覺醒”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與消費理念。為避免“血脈覺醒”淪為一條梗、一聲笑,對此,需從素質培育、內容生產、媒介賦能等多維向度制定“實用攻略”,維持并引導青年“血脈覺醒”的活躍態(tài)勢。
(一) 價值引領:形塑正確的文化消費觀
文化消費,實質是人的精神需要的滿足,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16]。從熱衷HIPHOP到《只此青綠》在全國范圍的出圈,從模仿日韓明星穿搭到馬面裙、漢服的喜愛,“血脈覺醒”現象構筑了青年精神生活的新樣態(tài),也對青年的文化鑒別力和免疫力提出新挑戰(zhàn)。為此,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17]的精神需求,必須形塑青年健康理性的文化消費觀。
第一,培育青年對美好精神的需求?!吧a決定消費,消費影響生產?!盵18]文化產品的消費偏好,本質是個體特定價值觀的現實表征,同時也影響著文化創(chuàng)作的方向。如“AJ熱”到“鴻星爾克熱”的消費轉變,映射了青年不再過度追求炫耀性消費,轉而為弘揚正能量、宣揚民族精神的文化產品“買單”。因此,為培育青年對美好精神的需求,一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青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看待、分析與解決問題,即透過自我文化消費趨向的“血脈覺醒”,分析其背后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實質,二是要厚植對主流文化的認同與自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19]。同理,健康理性的文化消費觀不外是人腦中對社會存在改造的結果。因此需整合社會、學校、家庭等多重合力,將中華人文精神及傳統美德融入青年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知識教育內容中,從源頭上做好青年美好精神需求的價值培育工作。
第二,塑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消費心態(tài)。社會文化消費多元化背景下,青年群體要實現并維持“血脈覺醒”的活躍態(tài)勢,需要從以下幾各方面著手:一是認知層面上,青年應摒棄對傳統文化消費的刻板印象和偏見,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去接納傳統文化的多元價值;二是情感投入上,青年要培養(yǎng)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共鳴,通過積極參與文化活動、閱讀經典著作等方式,感受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情感力量,從而在內心建立起與傳統文化的情感紐帶;三是價值取向上,青年需在文化消費中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化產品,能夠理性分析、辨別真?zhèn)魏蛢?yōu)劣,不被商業(yè)化和功利化的因素所左右,始終保持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和批判精神,以確保在文化消費過程中真正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真正實現并保證“血脈覺醒”的活躍態(tài)勢。
(二) 質量并舉:創(chuàng)作優(yōu)質網絡文化作品
青年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文化作品“有高原缺高峰、有數量缺質量”[20]的現實窘況之間仍難以匹配。對此,要維持并引導青年“血脈覺醒”的活躍態(tài)勢,必須創(chuàng)作契合時代和人民的優(yōu)質文化作品。
第一,從形式上,提供立足時代潮流的文化產品形式?!跋M生產出生產者的素質”[21],相應的,文化形式是否多樣,決定著大眾社會文化需求的滿足程度。作為突圍于“擺爛”“偽精致主義”“脆皮大學生”等青年亞文化現象中的積極樣態(tài),從“秋冬進補新公式=鮮人參+醇正咖啡”再次燃起養(yǎng)生咖啡的熱度,到紅谷灘推出頭戴VR設備沉浸式體驗中醫(yī)特色療法,吸引群眾駐足,再到李玉泉醫(yī)師發(fā)明創(chuàng)新的李氏脊柱拔罐診療法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以說,青年“血脈覺醒”的重要引爆點在于傳承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對此,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過市場調研、數據分析、技術畫像等手段,基于青年需求的深入了解上,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創(chuàng)作契合時代潮流的文化作品。二要“發(fā)時代之先聲”,產出反映主旋律文化的優(yōu)秀文化產品,通過積極探索將傳統文化的智慧與現代生活的節(jié)奏相融合的發(fā)展路徑,運用新技術,將傳統文化與養(yǎng)生保健、康復養(yǎng)老、健康旅游等深度融合,定能滿足當代青年對美好生活的精神期待。
第二,從內容上,提升文化產品的價值含量。一是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市場經濟下所進行的文化生產活動,不乏有背離對價值理性堅守的文化產品產出,并呈現出同質化、娛樂化等傾向。青年的“血脈覺醒”是對工具理性的反思、批判與轉向,為此,文化產品的內容創(chuàng)作,必須以“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22]44為導向,促使文化產品的內容生產回歸價值理性,為青年提供正能量的“文化盛宴”,保證青年“血脈覺醒”的正確價值導向。二是發(fā)揮政府的文化引導職能。青年“血脈覺醒”現象中的“博物館熱”“文化館熱”,不僅映射了當代青年文化消費的需求轉向,也對政府公共精神產品的質量供給提出挑戰(zhàn)。為此,政府應當“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chuàng)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22]45,合理規(guī)劃公共文化服務的數量與類別。如“故宮熱”表明了青年對傳統文化的重新審視和珍視。為更深層次激活青年“血脈覺醒”因子,政府可推出虛擬展覽、互動游戲等,增強青年的具身參與感和場景體驗感;同時健全精神產品內容的生產、發(fā)展機制,確?!巴瞥龈嘣鰪娙嗣窬窳α康膬?yōu)秀作品”[22]45,讓青年有更實在的精神獲得感。
(三) 媒介賦能:夯實主流意識形態(tài)陣地
湯普森認為:“傳播機構的作用如此基本,它們的產品遍布日常生活之中且特別吸引人……通俗音樂、體育和其他活動主要都是由傳媒產業(yè)支撐的?!盵23]媒介作為思想傳播和精神交往的平臺載體,早已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在釋放、激活青年“血脈覺醒”因子的同時,青年也被動卷入媒體技術精心編制的算法巨網之中。鑒于此,必須強化媒介賦能,夯實主流意識形態(tài)陣地。
第一,加強媒介文化的價值引領?!懊浇槭撬枷雮鞑ズ途窠煌妮d體”[24],媒介不僅是文化產品的傳播中介,衍生的媒介文化已經成為滿足青年精神需求的重要內容。如短視頻平臺爆火的“新中式茶飲”“黑神話:悟空”等話題,不僅成為青年茶余飯后的重要娛樂方式,現象背后更是青年對傳統文化血脈的覺醒。為此,在媒介文化生產中,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保證青年在享受文化饕餮的同時,又能在“文化血脈”覺醒的文化體驗中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魅力,堅定價值信仰。
第二,發(fā)揮主流媒介的輿論導向作用。伴隨媒介技術的更新迭代,各式各樣的文化披著“私人定制”外衣內嵌于青年廣泛接觸的小說、廣告、視頻等介質中,涌現了“特種兵旅游”“電子榨菜”等快節(jié)奏文化,導致青年追求當下快感和即時滿足。對此,主流媒介需以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為根本遵循,在新聞報道、時事點評、信息推送中引導青年理性認知,并借助自身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解剖、揭發(fā)、駁斥畸形、錯誤的文化消費主義,提高青年的文化鑒別力和欣賞力,促進青年血脈覺醒,為其成長和發(fā)展提供精神動力與支持。
第三,深化媒介資本的管控與建設。習近平指出:“資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規(guī)范和約束,就會給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盵4]219在信奉“流量至上”的自媒體時代,必須運用政府的“有形之手”規(guī)制、引導媒介資本的生產邏輯。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guī),規(guī)范媒介資本的運作,要求媒介在內容生產中突出愛國、奉獻、奮斗等價值觀念,激發(fā)青年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促進青年“血脈覺醒”中的價值認同。
[參考文獻]
[1] 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4.
[2] 肖鷹.泛審美意識與偽審美精神:審美時代的文化悖論[J].哲學研究,1995(7):44-51.
[3] 徐恒醇.理性與情感世界的對話:科技美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16.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 朱宏穎.治愈自己:心理自助與自我訓練[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2:198.
[6] (德)阿萊達·阿斯曼.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M].潘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432.
[7]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06.
[8] 張春美.“聰明技術”如何“更聰明”:算法推薦的倫理與治理[J].探索與爭鳴,2022(12):173-214.
[9] Mac Kenzie,Donald.An Engine,not a Camera:How Financial Models Shape Markets[M].Cambridge MA:MIT Press,2006:377.
[10] 萬美容.試論青年與社會思潮的互動作用[J].青年研究,1999(6):12-27.
[11] 和平,王軍.世界青年運動史論[M].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2008:3.
[12] (英)安迪·班尼特,(英)哈里斯.亞文化之后:對于當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文化譯介小組,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103.
[13] 葛彬超,孟伏琴.青年身份認同的“微”建構[J].中國青年研究,2020(6):107-113.
[14] (英)鮑曼.尋找政治[M].洪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8.
[15] 費孝通.文化的生與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79.
[1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9.
[17]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18] 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175.
[1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20] 汪曉軍.從練好內功到推進改制:試談中央級中小型出版社的“十三五”工作[J].科技與出版,2017(2):39-42.
[2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
[2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3] (英)湯普森.意識形態(tài)與現代文化[M].高铦,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180.
[24] 吳學琴,左路平.馬克思《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會》文本群的媒介思想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1-9.
(責任編輯 文 格)
“Blood Awakening” in Youth:
Characterization,Causes and Guidance
SHAO Xian-ping, MA Dan-dan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As a new form of youth subcultural phenomenon,“blood awakening” is the “power of the wilderness” unlocked by young people in the digital society to construct their identity,revive their ideas,obtain companionship,and seek recognition.The phenomenon of “blood awakening” among young people is represented by the cognitive awakening in pursuing core shaping and fullness,the behavioral awakening of de-symbolization of aesthetic needs,the emotional awakening of cultural memory and belief,and the value awakening of spiritual identity and belonging.In this regard,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practical strategies” from the multi-dimensional value guidance,quality simultaneously,and media empowerment,so as to promote and guide the true return of the active situation of young people’s “blood awakening”.
Key words:youth; blood awak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