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內在邏輯、強大動力與實現路徑

      2024-12-06 00:00:00董雪傲陳波

      摘 要: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高等教育現代化起到基礎性、支撐性作用。從歷史性、必要性與本源性的三重邏輯來看,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黨百年探索以教育賦能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本質訴求。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能否持續(xù)發(fā)力,關鍵銜接點在于是否具備完善的動力機制。高等教育通過提供人才支撐力、創(chuàng)新驅動力、文化向心力、國際合作力,為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提供強勁動力。高等教育要通過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推動文化傳承發(fā)展與社會道德素養(yǎng)提升、以國際交流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 高等教育現代化; 人才支撐力; 創(chuàng)新驅動力; 文化向心力; 國際合作力

      中圖分類號: D616; G640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5.015

      收稿日期:2024-05-02

      作者簡介:董雪傲(1994-),女,內蒙古通遼人,武漢理工大學講師,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陳 波(1965-),男,湖北松滋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基金項目:2022年湖北省大學生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開放基金項目“合力育人視域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協作組模式研究”(DXS2022010);2024年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XCB0022)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并對“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1]作出了專門部署。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盵2]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重申了教育強國戰(zhàn)略布局中要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教育強國建設的支撐引領功能。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高等教育要以建設教育強國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為主攻方向和時代責任。理清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理路,深入挖掘其作用生發(fā)的動力機制,以契合現實、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路徑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對于推動高等教育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同向同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 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邏輯

      “資本邏輯正是推進西方現代化進程的根本動力”[3]。縱觀全球現代化的發(fā)展歷程,資本的固有矛盾尤其是不惜以勞動剝削追求剩余價值的逐利特性,不可避免地將導致人的異化,違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并導致現代化的危機。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科學謀劃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爸袊浆F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盵4]中國式現代化是有中國理論特色、制度特色、創(chuàng)新特色的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1]。因此,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就不能按照西方現代化的推進邏輯,崇尚自由主義的教育難以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建設的提出,正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對教育發(fā)展方向的深刻洞察,對我國包括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在內教育工作作出的戰(zhàn)略擘畫和科學指引。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在于高等教育。因此,以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既是社會主義中國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必由之路,又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構建高水平教育形態(tài)的內在之義,更是堅持人民至上這一立黨執(zhí)政之本的應然要求。只有從歷史性、必要性與本源性的不同維度,全方位、系統(tǒng)性地對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進行邏輯審視,才能回答好在新時代高等教育龍頭作用如何發(fā)揮的問題。

      (一) 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是黨百年探索以教育賦能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也是教育事業(yè)的改革發(fā)展史。回望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教育事業(yè)在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興國的宏偉藍圖中、在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都發(fā)揮了孵化器和助推器的關鍵作用。

      從初創(chuàng)到擴張,高等教育逐步明確了革命化、專業(yè)化的發(fā)展方向。中共一大召開后不久,中國第一所無產階級革命大學湖南自修大學成立,隨后中國共產黨又創(chuàng)辦了專門培養(yǎng)高級干部的學校上海大學以及培養(yǎng)農民運動干部的學校農民運動講習所,這三所不同類型的學校為之后數十年中國革命和解放事業(yè)儲備了干部隊伍。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在革命根據地陸續(xù)創(chuàng)辦了培養(yǎng)抗日干部和各類建設人才的新型高等學校,如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大學等。國共內戰(zhàn)時期,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確立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教育方針。至此,黨“革故布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建設的序幕由此開啟。

      從改造到探索,中國高等教育逐步實現了大眾化、普及化的發(fā)展目標。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就提出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在意識到高等教育發(fā)展存在人才不足、學科不均、院校地區(qū)分布不合理等難題后,我們黨和政府進行了院校優(yōu)化大調整,并取得一定成效。1957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29所,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經濟建設所急需的專門人才,對新中國的工業(yè)化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高等教育在動亂中停滯,直到1977年高考恢復,國家也迎來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高等教育才開啟了自主探索模式。這一時期,“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先后提出,學位授予制度確立,錨定建設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大學目標的“211工程”“985工程”相繼啟動,高校招生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這讓更多人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促進了教育機會的均衡發(fā)展,提升了我國國民的受教育水平、學歷水平,進而提升了整體國民素質,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搭建了人才“蓄水池”。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逐步探索了高質量、內涵式的發(fā)展道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全面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戰(zhàn)略擘畫和前瞻指引,強調了加快“雙一流”大學建設、全面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習近平主席多次出席高等教育相關工作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比如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多次給高校師生寫信回信、到高??疾炫c師生座談交流。2024年3月,習近平考察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時強調,學校的辦學宗旨要引導學生立志報國[5]。激勵廣大學子要將專業(yè)所學轉化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力量。歷史經驗表明,高等教育現代化從歷史中走來,扎根于中國社會轉型發(fā)展歷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培養(yǎng)了人才,推進了創(chuàng)新,形塑了文明,以守正創(chuàng)新的堅定品格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與建設奠定了深厚基礎與驅動來源。

      (二) 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擺在中華民族面前的使命任務就是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然而,從唯物辯證法視角來看,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在實現這個使命任務的前進道路上,不僅在意識形態(tài)、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各類風險因素疊加,而且“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6]。

      教育作為促進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引擎,黨的二十大報告著眼于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對其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支撐”[1]的價值判斷,突出強調了教育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對于培育人才、科學研究、服務國家戰(zhàn)略進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作用,而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從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加深,在短時間內經歷了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即將邁入普及化的歷程。據有關權威機構測算,我國目前的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了26位,我國正在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轉變。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fā)展的融匯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支撐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多領域的全面復興。在塑造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方面,以高校為主體的研究力量積極推動“以西方化為綱”的學術范式向“以中國化為綱”學術范式的轉型,比如科學闡釋和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內涵、核心要義,原創(chuàng)性的標志性成果不斷涌現,增進了人民群眾對中國改革與發(fā)展的全面理解,增強了“四個自信”。在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方面,高等教育通過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促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拓展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等,構筑跨國學術共同體,不斷踐行“兩個結合”,以塑造高等教育新形態(tài)積極服務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這些支撐力量在發(fā)揮合力作用時,并不是各不相謀、相互掣肘的,而是遵循著科學辯證的作用機制與強國建設的總體目標與各項任務緊密相連。因此,盡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具有多維性,但是把高等教育現代化視為龍頭牽引作用是其內在邏輯的集中體現。

      (三) 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本質訴求

      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體現了“堅持人民至上”的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本質,“人民”是其邏輯主線,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是其科學指引。在馬克思看來,社會最終會發(fā)展成“自由人”的聯合新形態(tài),“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7]。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從根本上來說是實現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現代化。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宗旨是培育新人,新人是指具有現代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促進社會現代化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新人在物質生產過程中不斷地完成對屬人社會的建構、變革和對自身的改造和重塑,從而真正從盲目的自然力量、異己的社會力量的奴役下解放出來而獲得全面發(fā)展與自由。因此,在價值旨歸層面,高等教育現代化和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同向性,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必須通過高等教育現代化來推進人的現代化進程。中國共產黨基于“兩個結合”原則,創(chuàng)造性繼承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從1940年毛澤東發(fā)表《新民主主義論》確立起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到1983年鄧小平提出“三個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戰(zhàn)略指引,再到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明確提出“必須堅持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這些探索歷程都體現了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要以高等教育發(fā)展提升人的現代化的價值訴求,為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論基礎。當前,高等教育在黨的百年探索中,逐步明確了“培養(yǎng)什么人,為誰培養(yǎng)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教育強國建設核心課題。各高校在核心課題的指引下,紛紛圍繞思想引領、實踐鍛煉、人格養(yǎng)成開展育人工作,踐行“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追求,也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通過高等教育現代化路徑逐步實現這一本質訴求。

      二、 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

      馬克思唯物史觀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盵8]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教育作為勞動力生產的必要條件,始終直接或間接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社會通過教育可以提升人的價值理念、實踐經驗和勞動技能,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自身現代性的增長。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能否持續(xù)發(fā)力,關鍵銜接點就在于是否具備完善的動力機制。充分開發(fā)和完善這些動力機制,對于二者同步推進的發(fā)展戰(zhàn)略與關鍵路徑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一) 高等教育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力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盵9]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現代化進程中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用馬克思主義理解、掌握并引領新時代,就必須認識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本質意義上是要通過高等教育現代化來促進實現人的現代化。針對教育強國建設的目標體系,習近平指出:“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0]。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其最基本的內涵就是培養(yǎng)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而高等教育培育的時代新人是能夠支撐和引領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人才,高等教育現代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塑造主體動力之源。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人民滿意教育的初心使命。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育人的過程中注重立德為先,造就了具有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的時代新人,時代新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必將以民族復興、強國建設為己任接續(xù)奮斗。另一方面,蘊含全面發(fā)展價值的“德智體美勞”是人民滿意教育秉持的育人理念。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各高校在“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育人理念指引下,紛紛開展實踐探索,促進了人才素質結構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提升。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個體開展更高效的物質生產實踐,加快生產要素變革,使其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凸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動力。

      (二) 高等教育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創(chuàng)新驅動力

      馬克思早在《資本論》中就通過“器物”“工具”等概念對科學研究與技術創(chuàng)新的動力作用作出了前瞻性分析,認為“現實財富的創(chuàng)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這種作用物自身……取決于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進步?!盵11]科學研究與創(chuàng)新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動力,科學研究成果可以迅速轉化成生產技術,進而應用于生產過程,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chuàng)新第一動力的重要融匯點,在拓展科學研究領域邊界、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方面發(fā)揮了孵化器的作用,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當前,我國發(fā)展正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對高等教育在重大科技攻關、交叉融合研究、跨領域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發(fā)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進一步凸顯,比如在生物育種、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參與研制了大飛機、神舟系列等國之重器,將科學研究邊界拓展到了更多“無人區(qū)”,將科學研究轉化為人的素質并應用于社會生產實踐,完成了“科學-技術-生產”的范式轉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創(chuàng)新動力、技術動力、智慧動力。

      (三) 高等教育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增強文化向心力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fā)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tài)?!盵12]中國式現代化突出以“中國式”彰顯自身獨有的特質,而“中國式”正是從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息繁衍的獨特文化基因中汲取了強大的精神文明力量后孕育而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圍繞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根和魂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盵13]傳承、展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文化滋養(yǎng),高等教育承擔著重要使命。這是由于教育作為一種具備傳遞性質與民族特色的行為,它從誕生之初便承載著延續(xù)歷史脈絡、傳承先進文化的職責。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進步,深受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的滋潤和影響。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不是對中華文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等傳統(tǒng)內容的摒棄,而是根植于中國社會發(fā)展與教育發(fā)展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從“仁義禮智信”到“德智體美勞”,從“厚德載物”到“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其體系構建、教育內容、教育理念等都保有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從載體層面來看,高等教育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高校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在融入思政課、專業(yè)課過程中堅定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高校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學術研究,利用智力和人才優(yōu)勢,深入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不斷深化對文化傳承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形成高質量研究成果,這些舉措客觀上都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守正開新的文明底蘊。

      (四) 高等教育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升國際合作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蘊含著“為世界謀大同”的使命與愿景,體現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現代化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盵14]這一論斷生動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目標和世界意義,它與西方霸權不同,強調以相互合作取代相互排斥、以相互依存取代相互隔閡,彰顯出立足人類整體利益,順應世界歷史發(fā)展趨勢的中國智慧。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成為現實,“走出去”實現與世界各國的互通互融、共建共享是促進現代化進程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設廣泛的交流互動,提供國際合作力,有多方面原因。其一,對外交流合作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高校作為培養(yǎng)具有全球視野和綜合素養(yǎng)人才的主陣地,能夠構筑全球學術共同體和世界青年共同體,承載著對外合作辦學、科研交流、項目合作、資源互換的使命任務。從世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歷史可以看出,國際性是大學固有的內在屬性。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國家首次將國際交流合作確定為高校第五項基本職能[15]。迄今為止,高校國際化程度已經成為高質量發(fā)展、加強“雙一流”建設重點任務的內在要求。其二,高等教育通過人才培養(yǎng)與交流提供國際合作力。一方面,高校通過國際化課程建設、科研創(chuàng)新和跨國學術會議舉辦推動學科交叉融合,革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構建創(chuàng)新性和泛在化的教學體系,培養(yǎng)大批具備國際視野、了解國際規(guī)則、掌握國際交流技能并深度參與國際事務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另一方面,依托聯合培養(yǎng)留學生項目,高??梢宰尭嗖煌瑖仪嗄炅私庵袊?、讀懂中國,為未來國家間的交流提供支持力量。其三,高校通過學術科研交流提供國際合作力。高校通過與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創(chuàng)辦國際期刊,發(fā)揮有組織科研載體作用,促進科研資源的國際流動,圍繞人類發(fā)展的全球性問題如解決糧食危機、環(huán)境污染等開展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

      三、 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一) 高等教育現代化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高等教育現代化發(fā)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點,體現了服務于中國國家發(fā)展、社會發(fā)展與人民發(fā)展的特征。在當前開放、復雜而多元的國內外形勢下,高等教育必須為建設、創(chuàng)造和傳播中國式現代化事業(yè)作出貢獻,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而凝聚全社會共識,引導全社會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所以在對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中,必須具有國家高度和人民立場。對高等教育現代化助推作用的認識不僅要基于人的發(fā)展立場,更要基于國家發(fā)展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大局。

      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對高等教育事業(yè)的全面領導?!包h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16]中國共產黨統(tǒng)籌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為高等教育現代化舉旗定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辦出人民滿意、世界一流的現代高等教育的政治保證。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完善黨委統(tǒng)一領導下的高效決策、協同共治的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組織架構、決策機制、管理規(guī)范、學科布局、考核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強化高等教育現代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助推功能。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高等教育。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近年來高校校園設施設備、教師的生活待遇、困難學生的資助情況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提升,教育發(fā)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面向未來,高等教育現代化要以更高質量推動“人人出彩”教育圖景的實現。高校的硬實力構成是學科建設,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等領域應成為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支撐點。學科體系是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根基,高校要積極響應國家戰(zhàn)略及地方行業(yè)發(fā)展的需求,聚焦人類發(fā)展的共同議題,對標人類社會新發(fā)展格局調整學科布局,實現以一流學科涵養(yǎng)一流人才。第三,更加注重以德為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決定了培養(yǎng)的學生首先要聽黨話、跟黨走,通過培養(yǎng)人才實現黨對教育的領導[17]。高等教育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中,更要注重學生的品德塑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課程思政、教學評估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把立德樹人這個檢驗一切工作的標準落到實處,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協調發(fā)展。

      (二) 高等教育現代化打造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突破的策源地

      高等教育普及化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較好地解決了高等教育領域“有學上”的難題。但是,在更好地提供國際科技競爭與國家現代化發(fā)展所需要的更多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方面,高等教育顯然需要著力在“辦好學”上下功夫。高等教育需要實現內涵發(fā)展,發(fā)揮大項目、大團隊的科研平臺優(yōu)勢,聚焦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推進人才培養(yǎng)方式創(chuàng)新,聚焦“卡脖子”技術攻關,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通過落實和擴大人才培養(yǎng)自主權激發(fā)自身內在發(fā)展動力。第一,打造高端創(chuàng)新人才的孵化地。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核心要素。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首先需要通過教育實現人才這個“第一資源”的現代化。要樹立科學的人才培養(yǎng)觀、選人用人觀,廣泛吸納技能型、管理型、創(chuàng)新型等各類人才。完善招生培養(yǎng)聯動、本碩博貫通的全周期全鏈條培養(yǎng)體系。以科學完善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分級分類的保障激勵機制、高效順暢的服務支持方式,優(yōu)化人才結構調整,更好地發(fā)揮人才在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中的引領作用。第二,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發(fā)揮新型舉國體制優(yōu)勢,開展有組織科研,與國家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yè)、區(qū)域科技創(chuàng)新高地等實現良性互動,瞄準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關鍵“卡脖子”問題進行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夯實基礎學科發(fā)展、孵化新興前沿學科,以科技創(chuàng)新強化國家戰(zhàn)略性科技力量。第三,加快教育、科技、人才統(tǒng)籌推進。科技發(fā)展靠人才,人才培養(yǎng)靠教育。構建基于校企合作的“產學研”共同體,推動創(chuàng)新鏈、產業(yè)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使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更好地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需求。通過科教融合、產教融匯,促進高校真正完成從知識傳授、知識創(chuàng)造到知識應用的使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戰(zhàn)略性支撐。

      (三) 高等教育現代化推動文化傳承發(fā)展與社會道德素養(yǎng)提升

      中國高等教育從萌芽、發(fā)展到壯大,始終在保存和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建設現代新文化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育人”和“立人”,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要實現這個目標,高校必須“要處理好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18],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引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當代青年以至全社會人員的精神世界。

      首先,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厚植新時代青年文化自信。當人們只注重物質上的享受,或者陷入物質攀比而缺乏精神上的健康追求時,他們就會成為“單向度的人”。這種人僅僅擁有物質方面的欲望,而沒有豐富且多層次的精神追求和創(chuàng)造力。當代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高校要發(fā)揮在以文載道、以文化人方面的優(yōu)勢,努力成風化人,造就文化自信、守正創(chuàng)新、胸懷天下的新時代青年。依托大學精神、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校歌、學風等研究探索加強自身文化建設,同時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推動傳統(tǒng)文化與各專業(yè)課程深度融合,使學生在不同學科的學習中都能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深入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厚植文化自信。

      其次,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引領全社會精神文明新風尚。被人民所公認的道德規(guī)范和要求形成了全社會的良性道德標準。高校在社會道德教化方面發(fā)揮著紐帶和窗口作用,可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踐行道德化生活,傳播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推動社會大眾破除犬儒主義的“生存哲學”[19],通過系統(tǒng)調研、問卷分析等科學方式,深入洞察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和訴求,確保所提供的文化服務能精準滿足人民的實際需求。高校還應積極尋求與企業(yè)、社區(qū)、其他文化機構等建立合作與交流機制,共同推動文化成果的普及與傳播,從而引領社會道德新風尚和主流價值、宣傳主流文化,同時以更高的道德實踐為社會道德實踐樹立榜樣。

      (四) 高等教育現代化通過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百年變局下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fā)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教育領域合作共生與沖突競爭此消彼長。高等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fā)揮著基礎性、支撐性作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迫切需要通過教育對外開放,打破對西方話語體系學術體系的依附,破除西方現代化路徑的唯一性,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提出“開創(chuàng)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戰(zhàn)略任務。為此,要努力將教育對外開放建設成為促進高等教育現代化發(fā)展的有力途徑,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突破狹隘的民族與國家視角,超越民族與國家的簡單思維,樹立為增進全人類福祉的教育愿景。

      概而言之,要協調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一方面,要堅持“引進來”,學習和借鑒國際經驗。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從大眾化向普及化轉變,正在致力于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必須學習和借鑒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成熟經驗,與世界各國著名大學和先進學科開展交流與合作,促進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另一方面,要堅持“走出去”,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要主動構建中外高等教育對話機制,積極參與各種國際性、區(qū)域性高等教育論壇、會議、研究以及交流,向國際社會公開表達中國對國際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觀點、建議和呼吁,為世界貢獻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模式。扎實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做好沿線國家的高等教育互利合作,以機制化、廣領域、多層次的對外交流,做好高等教育資源共享共贏的“大文章”。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2]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N].人民日報,2023-05-30(1).

      [3] 夏瑩.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智慧[N].光明日報,2021-12-13(15).

      [4] 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 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2-08(1)。

      [5] 習近平考察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強調 學校的辦學宗旨要引導學生立志報國[EB/OL].(2024-03-20)[2024-04-03].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40386.htm.

      [6]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397.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6.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7.

      [10] 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求是,2023(18):1.

      [1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0.

      [12] 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 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2-08(1).

      [13] 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09(1).

      [14]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4.

      [15] 鐘周,張超.五大理念與高等教育對外交流合作[N].中國教育報,2017-10-21(8).

      [16] 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57.

      [17] 馮建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支持[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3(3):1-8.

      [18]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

      [19] 尚云麗,陳麗,劉雪婷.高等教育的后現代犬儒主義困境及其超越:基于生存哲學視角的審視[J].理論導刊,2021(9):110-116.

      (責任編輯 文 格)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dvanc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ternal Logic,

      Robust Capacity,and Pathway

      DONG Xue-ao, CHEN Bo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I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lays a basic and supportive ro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iple logic of history,necessity and origin,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Party to explo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past century,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the essential demand for realiz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Whether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the key point is whether there is a perfect dynamic mechanism.Higher education provides a strong driving force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y providing talent support,innovation driving force,cultural centripetal force,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Higher education should help realize the grand goal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by training new people t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creating a source of maj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social moral quality,and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rough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support;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cultural centripetal forc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ce

      云龙县| 九龙县| 乌兰浩特市| 鄂州市| 谷城县| 商都县| 双辽市| 高清| 海城市| 紫阳县| 新晃| 章丘市| 油尖旺区| 旬邑县| 内江市| 涟水县| 江源县| 东城区| 五莲县| 长丰县| 五河县| 察雅县| 玛多县| 海兴县| 广昌县| 江川县| 明星| 河津市| 江西省| 石景山区| 渑池县| 资源县| 丰宁| 安徽省| 阳原县| 太和县| 仙居县| 土默特右旗| 渑池县| 辽宁省| 仙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