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畫龍?zhí)煜路Q所翁”這篇文章的翻譯,筆者想重點談以下幾點:中文特色詞語的翻譯;補充信息的必要性;邏輯連貫的重要性。
(一)中文特色詞語的翻譯
有些表達方式為中文特有,把中文里的字面意思和文字結構照搬到英文往往行不通,我們需要從深層對語義加以解讀,結合特定語境的需要來表達。
【例1】中華人文始祖
許多人將其譯成the ancestor of Chinese culture,但這個說法比較奇怪,ancestor的基本含義是:a person, typically one more remote than a grandparent, from whom one is descended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我們可以說ancestors of a family、ancestors of a tribe等等,一般不稱某人為 the ancestor of Chinese culture。有的譯者在“始祖”一詞譯法的選詞上做文章,選用ancestor的同義詞,如progenitor、primogenitor等等,其效果是一樣的。
根據(jù)百度百科,“中華人文始祖”是指“開拓人文文化,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如果考慮“開拓人文文化”這一點,那么,稱之為the creator of Chinese culture倒未嘗不可,但這樣說既不合邏輯,也不合乎事實。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稱中華文化是任何個人所創(chuàng)造的。中文表達往往可以有極大的含糊性,許多在中文說得通、似乎合理的表述無法照搬到英文里。
“始祖”不必按字面直譯。翻譯時我們需要找出在英文里站得住腳的說法,筆者在參考譯文里用了sage一詞,再考慮到伏羲是傳說中的人物,因此必須加上legendary修飾。
【例2】龍的傳人
許多人喜歡把“龍的傳人”譯成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但筆者總覺得這個譯法缺乏理性。從進化論角度來說,雖然人與猿猴有著共同的祖先,我們?nèi)匀徊荒苈暦Qhumans evolved from apes,更不能聲稱humans are descendants of apes。連談論猿猴時都是如此,更何況“龍”呢!龍是傳說中的動物,人怎么也不可能是這種動物的descendants。這種說法實在過于荒唐。至于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這種譯法放在允許無限夸張、無限想象的語境(如詩歌、歌詞等)里是否妥當,那另當別論,但在一般性文本中,我們說話總得注意一點理性和事實,信口雌黃非美德,只能給人留下“不靠譜”的印象。
其實,“龍的傳人”本身的意思并不是“龍的后代”?!皞魅恕币辉~與許多中文詞語一樣,有著寬泛的含義,本身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傳人”可以理解為“傳遞或傳承信息、知識、傳統(tǒng)等的人”,那么,“龍的傳人”就是“龍的傳統(tǒng)的繼承人”。
關于“龍”的譯法,曾經(jīng)有過很多討論。有無聊學者呼吁把“龍”翻譯成loong,其理由振振有詞:弘揚中華文化需要盡量使用中文詞語。而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中文的寫法是“龍”,你用了羅馬字母來寫已經(jīng)使其“西化”。而且,按照我國標準的漢語拼音寫法,“龍”的拼音也應該是long,為何來個“四不像”的loong呢?事實上,無論用long還是用loong來表示“龍”,一般英語讀者都不會知道那指什么,除非文中已經(jīng)對此做過解釋。當然,在任何一篇文章中,對任何事物只要做過解釋,你可以冠之以任何名稱。哪怕你稱一件與“貓”或“狗”無關的事物(比如“龍”)為“阿貓”(amao)或“阿狗”(agou),只要你在文章里已經(jīng)對amao或agou下過定義,你就可以大膽地用amao或agou來表示該事物,讀者假如有耐心看明白你的定義,也就不會有困難理解何為amao或agou。不過,使用amao或agou本身構成一種噪音,有礙于有效溝通,就像用long或“四不像”的loong來表示“龍”一樣。
鑒于“龍”與英文里dragon的確有許多共同之處,而且傳統(tǒng)上已經(jīng)如此翻譯,為了溝通上的便利,將“龍”譯成dragon是比較確切的。與某些學者所鼓吹的不同,事實是:西方的dragon并非純粹是兇惡的標志,東方的“龍”也絕非純粹是仁慈的象征。
(二)補充信息的必要性
翻譯的目的是盡可能全面地再現(xiàn)原文的內(nèi)容,而中文文本的某些信息對中文讀者來說可能一目了然,但對英文讀者來說顯然是陌生的。這時在譯文中添加信息是必要的,以此保持信息的完整性。
【例1】炎黃子孫
大多數(shù)譯者將其譯成the descendants of Yan and Huang或tracing their ancestry back to Yan and Huang,可是“炎黃”的含義在中文里人人皆知,Yan and Huang代表什么卻很難猜測。有人或許會爭辯說,在網(wǎng)上可以搜索到關于Yan and Huang的解釋,這并不等于一般人一見到Yan and Huang,便理解其含義。而且,中文里“炎黃”兩字的特定組合不會有任何歧義, 而對Yan and Huang可以有不同的解釋。鑒于這一點差異,為了使譯文在閱讀理解上與原文保持一致,我們有必要在譯文里補充相關信息。更具體而言,“炎黃”指的是炎帝和黃帝,考慮到這一點,有的譯者將“炎黃子孫”譯成Yan Emperor and Yellow Emperor,這比Yan and Huang具體一點,但信息仍然不夠完整,中國歷史上帝王很多,而這兩位處于何種位置?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區(qū)分歷史事實與傳說,關于“炎帝”“黃帝”之說主要存在于傳說中,這一點最好在譯文里注明。
【例2】《三國演義》
我們最好補充說明《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novel),曹操是其中的一個人物(character)。補充信息時,我們要注意盡可能簡短,不要牽涉過遠或過于具體,如談到曹操時,不宜用大量筆墨介紹曹操作為歷史角色的作用。
【例3】《圖繪寶鑒》
我們最好補充說明《圖繪寶鑒》屬于哪一類書籍,如a book on art history。
【例4】南宋詩人劉克莊將陳容所繪的龍與北宋李公麟(字伯時)所繪的馬相提并論,稱為“伯時馬,公儲龍”。
如果只說 “… compared Chen Rong’s dragons to the horses painted by Li Gonglin (courtesy name Boshi)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referring to them as Boshi’s horses, Gongchu’s dragons”,則沒有突出Chen Rong’s dragons的藝術成就高,因為我們不知道Boshi’s horses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英文里compare A to B僅僅表示“把A比喻為B”,比如compare a swan to a sparrow只是把swan比喻為sparrow而已,沒有人會由此推論認為sparrow是了不起的(因此swan也是了不起的)。翻譯“北宋李公麟”時,更為可取的做法是,補充一點信息說明此人的了不起之處。
(三)邏輯連貫的重要性
有些參賽者似乎使用了包括ChatGPT在內(nèi)的AI工具。但大家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AI有其死角。死角之一是邏輯思維,AI工具雖然能生成文字上基本通順、用詞花哨、可在某種程度上唬人的文本,但經(jīng)常忽略邏輯,也不顧字句之間的連貫。請看以下例子:
《圖繪寶鑒》記載,陳容畫龍“深得變化之意,潑墨成云,噀水成霧,醉余大叫,脫巾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筆成之,或全體,或一臂一首,隱約而不可名狀者,曾不經(jīng)意而得,皆神妙”。
【譯文一】Precious Mirror of Painting recorded the story of Chen Rong painting loongs, “He deeply understands the essence of the art of change, so he paints with a natural fluidity akin to splashing ink to form clouds or spraying water to create mist. After getting drunk, he will shout loudly, take off his headscarf, dip it in ink and splash it around. Then, he picks up his brush to complete his painting: Sometimes the whole body, and sometimes just an arm or a head. Those faint and hard-to-describe elements, often created unintentionally, are imbued with a divine and mysterious charm.”
【譯文二】According to The Illustrated Treasure of Painting, Chen Rong’ dragon paintings “profoundly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transformation; with splashed ink, he conjured clouds, and with sprayed water, he created mist. In a state of intoxication, he would shout, remove his headscarf, dip it in ink, and casually smear it, then refine it with his brush, creating whole figures or parts like an arm or a head. These indistinct and indescribable forms, born from apparent nonchalance, were all wondrously divine.”
這兩個譯文(以及很多其他譯文)都有一些AI翻譯的跡象,文字飛揚,但缺乏連貫性,表意不清,結構混亂。
對于“深得變化之意”,在此語境里譯成deeply understands the essence of the art of change并不合理,那是指畫家懂得變化的藝術,甚至可以理解為畫家本人善變,這與下文接著談的內(nèi)容無關。相比之下,譯成profoundly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transformation略合理一些,因為capture一詞的使用意味著所指的是畫作,而不僅僅是畫家本人,文章畢竟只談畫作。但captured the essence of transformation沒有說明這是指什么東西的變化,可以被理解為泛指任何事物的變化。如果譯成captured the essence of dragons’ transformation,那就比較明確一些,至少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相對說得過去的解釋。畢竟,前文談及不同時代的畫家筆下龍的形狀出現(xiàn)了變化。但《英語世界》編輯部的老師認為,“深得變化之意”指的是在陳容筆下展現(xiàn)了各種不同形態(tài)的龍,筆者覺得這一解釋更為合理,查一些資料、看一些畫作,似乎可以證實這一點。故筆者最后將其譯成brilliantly capture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various dragon forms。AI工具的其他譯法有grasping the nuances of change,那樣說也毫無道理。其中,change與前面談及的transformation一樣,可以泛指任何事物的變化,即使用來指獸形到蛇形的變化也是不合理的,因為這種變化不微妙,nuances一詞的用法不當。
“潑墨成云,噀水成霧”是中文特有的對仗表達方式,“墨”與“水”并非兩樣東西,作者真正想說的是畫家用墨水繪云霧。以上兩種譯文中的譯法都不合事實,缺乏理性(用“水”怎么畫得出霧氣?)。譯文一里整句話的譯法(He deeply understands the essence of the art of change, so he paints with a natural fluidity akin to splashing ink to form clouds or spraying water to create mist)尤其混亂,兩個分句之間的因果關系無法成立:對變術的理解無法導致paints with a natural fluidity,然后把a natural fluidity與splashing ink to form clouds or spraying water to create mist類比更沒道理,似乎是說這不是畫家作畫的實際動作,這是對原文的進一步歪曲。
“脫巾濡墨,信手涂抹”是指畫家用頭巾“濡墨”作畫,這一點在兩個譯文中都沒有得到反映,給人感覺是畫家“脫巾濡墨”與作畫無關。譯文二里在這一部分的代詞使用混亂透頂:remove hisLxyy+vOLSUCKxIPwBJkjCt7pD7b+AANcpAc4WlwXIGY= headscarf, dip it in ink, and casually smear it, then refine it with his brush。其中it只能指headscarf,譯者是說畫家“casually smear his headscarf, then refine his headscarf with his brush”,這不僅是對原文的歪曲,而且完全是語無倫次的癡人胡語。
“或全體,或一臂一首”無論譯成“Sometimes the whole body, and sometimes just an arm or a head”還是譯成creating whole figures or parts like an arm or a head,表意都很不清楚,兩者都不知在談論何物。譯文一里the whole body的表述更成問題,那意味著不包括頭部。
根據(jù)上下文以及我們對陳容畫作的大致了解,不難看出,“隱約而不可名狀者,曾不經(jīng)意而得”指的是陳容的一部分作品,而不是說他畫的所有的龍都是“隱約而不可名狀者”,兩個譯文里分別使用的those和these都是指前面所述的所有作品,這樣說當然不合事實。另外,譯文一稱這些作品為elements,屬于詞語亂用。譯文二里born from apparent nonchalance又是肆無忌憚亂用詞語的“典范”。
* * * * * *
衡量譯文質(zhì)量,我們的標準始終是“忠實”與“流暢”(可讀)。所謂“忠實”,當然是指譯文有無確切、全面再現(xiàn)原文的內(nèi)容;所謂“流暢”,包括恰當用詞、語法正確、邏輯連貫。
ChatGPT或其他“聰明的”AI工具能在詞語層面幫你找到貌似語義接近、往往偏于花哨的所謂“對應詞”,讓某些人“拍案叫絕”,并能在短語或分句層面按照正常的語法把意思串成一片,形成相對周全的“整體”,但AI工具的“語境意識”是遠遠不夠的:沒有能力縱觀全文,把各個細節(jié)部分無縫銜接放入一個有機整體——因此經(jīng)常前言不搭后語,陷入邏輯混亂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