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再赴浙江天臺山,見國清寺附近稻田“碩果累累”,田埂的上端茂盛的“玉米林”成片,石拱橋下碎石棱角錚錚,山泉水清溪潺潺,不禁嘀咕了一句:天臺山“水清山秀”、人杰地靈,有點子東西!
臺州古名“赤城”,皆因天臺縣內的赤城山而得名?!短炫_山志》有記載:“赤城山,天臺山之一小山也。石皆赤色,壁立如城。”臺州最早的府志名曰《赤城志》,由臺州學者陳耆卿等編纂于南宋嘉定年間,又名《嘉定赤城志》。其下轄的天臺縣赤城街道有個壩頭村,村子附近有天然草場,是放養(yǎng)牛群的絕佳好地。天臺盛產黃牛,民間俗稱“小狗?!?,體形小,肉質緊,牛骨髓鮮。
當地美食中排名很高的首推北門牛血羹。北門位于天臺的老巷街角,踏進店門,我就看到兩只“大花臂”在大鐵鍋邊揮動著鍋鏟燉高湯。據說這道美食是在以牛大骨燉出湯的底料里,不斷投入牛血塊、牛腸以及牛肺,再相繼放入尖頭紅辣椒、白色蘿卜塊燉煮而成,其間,辛辣的香氣從沸騰著的鍋中涌出,很是提神醒腦。一碗牛血羹上桌,湯汁濃厚沒有浮油,大塊的牛血顏色亮澤豐潤,似棗泥赤豆糕;入口后牛血滑嫩又爽韌,汁水滲出后有絲絲微辣……一餐未完,我已汗涌額頭,覺雙頰的赤熱可與牛血媲美。
天臺的小吃會讓人分不清究竟是在吃夜宵還是吃早餐,“碳水”的各種變體營造出小麥家族欣欣向榮的氛圍。不論去哪我都會吃上當地的一碗面,天臺的面腦面,有著硬朗、粗獷、彪悍的氣息。面腦,就是各種配料浮在面的表層好像面的腦袋,也就是上海人俗稱的面的“澆頭”,小河蝦、豬頭肉、大白菜、梭子蟹,葷素交雜,包羅萬象;而面條,一定是手工搟出來的,粗細有度,彈韌并蓄。面腦面是民間待客的最高禮儀。
早餐時吃的麥餅,貨真料實。麥餅內有一層薄薄的肉餡,肉餡外還能裹上一層金色的雞蛋皮。如果還想再豐富一些,還可以用剩下的米飯拌著霉干菜、雪菜、蝦皮做餡子,感受一下雙重“碳水”的魔法口味。當地人吃麥餅還有個講究,用三根筷子撕著吃,一根筷子用來壓住麥餅,一雙筷子夾起餅蘸著醬油、醋或者辣醬,享受這酣暢淋漓的慰藉。
當地人做餃餅筒,手藝嫻熟,姿態(tài)穩(wěn)妥。首先做面皮就是個體力活,不是簡單的攤煎餅,用勺子把面粉澆在鐵皮上;而是用手大力地在滾燙的鏊子上硬糊出來,這考驗的是心細、膽大和肱二頭肌。其次餃餅筒內卷的餡料足夠豐富,豬肝片是標配,更有如東坡肉、泥鰍干、五花肉、肉丸膏、雞子膏、藕片、荸薺片、冬筍片、芥菜絲、煎豆腐、燒茄子、豆面、芋艿等豐富配料,令人感覺可以卷得歡天喜地。
在天臺小城里逛夜市,喝咸豆?jié){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油條,要的炒年糕也是像魯迅的文字一樣硬氣的。還有扁食肉圓、時蔬炒肉,各種炒面干、炒粉干、牛肉面、剁面皮……一番烹炸煎炒中,夜光亮如晝。
也許,這就是“人間總有一兩風,填我十萬八千夢”的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