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丁苯酞與阿替普酶聯(lián)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的臨床效果,以期為AIS患者的治療方案優(yōu)化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 選取北流市人民醫(yī)院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AIS患者120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0例,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和觀察組(60例,丁苯酞聯(lián)合阿替普酶治療),兩組患者均治療14 d。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評分及血清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和mRS評分均降低,兩組患者BI和SF-36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變化幅度較對照組均更大;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RP、PCT及NSE水平均降低,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低(均P<0.05)。結論 丁苯酞與阿替普酶聯(lián)合使用能顯著促進AIS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并通過降低炎癥因子和神經損傷標志物的水平,發(fā)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 丁苯酞 ; 阿替普酶 ; 神經損傷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3.0079.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3.025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指因血管阻塞致使腦組織供血不足,進而導致組織缺氧和營養(yǎng)缺乏,觸發(fā)神經系統(tǒng)功能衰竭的一種疾病。AIS常用的治療方法為靜脈溶栓和機械取栓治療,前者因無創(chuàng)性、操作便捷性及迅速性被廣泛運用于臨床。阿替普酶作為一種廣譜溶栓藥物,能有效促進血栓的溶解,減輕缺血損傷,但阿替普酶擴張血管功能有限,單用效果不佳,需考慮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使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1]。丁苯酞作為常用的AIS治療藥物,具備多重神經保護作用,能顯著改善患者腦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臨床效果[2]。且丁苯酞安全性良好、不良反應較小,為AIS患者提供了治療保障。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丁苯酞與阿替普酶聯(lián)合應用于AIS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為優(yōu)化AIS患者的治療方案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jù),從而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選取北流市人民醫(yī)院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120例AIS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0例)。對照組患者中女性27例,男性33例;年齡36~82歲,平均(68.42±9.44)歲。觀察組患者中女性22例,男性38例;年齡37~85歲,平均(69.27±12.49)歲。比較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 [3]中關于AIS的診斷標準;⑵符合靜脈溶栓治療的相關指征;⑶入院根據(jù)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的評估,評分大于4分;⑷發(fā)病至入院的時間間隔小于4.5 h。排除標準:⑴伴急性期大腦出血和嚴重臟器功能疾?。虎茖Χ”教桶⑻嫫彰高^敏;⑶具有溶栓禁忌證。北流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核通過本次研究,且患者或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基礎治療,包括對血糖、血脂、血壓等進行干預控制。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對照組患者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國勃林格殷格翰藥業(yè),國藥準字SJ20160054,規(guī)格:20 mg/支)靜脈溶栓治療,按照0.9 mg/kg體質量混合無菌注射用水,總劑量的10%作為初始靜脈推注劑量,1 min內完成注射,隨后靜脈泵入剩余劑量,持續(xù)60 min,給藥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靜脈注射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41,規(guī)格:100 mL∶丁苯酞25 mg與氯化鈉0.9 g),100 mL/次,2次/d,滴注時間≥50 min/次,兩次給藥間隔至少6 h。兩組患者均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于治療后評估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顯著恢復,NIHSS評分降低90%及以上,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接近或恢復至正常參考范圍內;有效: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有明顯改善,50%≤NIHSS評分降低<90%,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有明顯下降;好轉: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有所改善,15%≤NIHSS評分降低<50%,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有所下降;無效: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均無明顯改善或均惡化,NIHSS評分降低<15%,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無明顯變化或升高??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⑵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后評估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通過NIHSS[5]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數(shù)范圍為0~42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改良Rankin量表(mRS)[5]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的狀況,分數(shù)范圍為0~6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殘疾程度越嚴重;Barthel指數(shù)(BI)[6]的分數(shù)范圍為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獨立性越好;簡明健康調查量表(SF-36)[7]分數(shù)范圍為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健康狀況越好。(3)炎癥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10 min,2 500 r/min)處理取上層血清,通過免疫比濁法、免疫發(fā)光法、放射免疫法,分別測定血清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經S-W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和mRS評分均降低,兩組患者BI和SF-36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患者變化幅度較對照組均更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RP、PCT及NSE水平均降低,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3 討論
AIS作為急性腦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類型,其發(fā)病機制與腦血流不足緊密相關。由于動脈狹窄或阻塞,血流減少導致大腦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進而引發(fā)細胞腫脹、氧化應激、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病理變化。早期AIS主要通過藥物治療,阿替普酶是目前被廣泛認可和使用的治療AIS的溶栓藥物,通過結合纖維蛋白,激活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從而降解血栓,恢復腦血流。然而,由于阿替普酶擴張血管功能的局限性,單一使用時其治療效果不佳。因此,臨床上??紤]將阿替普酶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應用,以提升治療效果,加快患者恢復。
丁苯酞作為一種從芹菜籽中提取并人工合成的光學異構體,具有舒張血管的特性,可通過促進側支循環(huán),進而縮小缺血區(qū)域的體積。且丁苯酞不良反應相對較輕,已被納入我國AIS的治療指南中。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這提示丁苯酞與阿替普酶聯(lián)合用藥治療AIS患者能夠改善臨床效果。阿替普酶能夠迅速溶解血栓,恢復血流,而丁苯酞則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可以減少缺血引起的細胞損傷。兩者的聯(lián)合治療使用不僅能夠迅速改善腦血流狀況,還能對受損的腦組織提供保護,減少繼發(fā)性損傷的發(fā)生,從而在治療AIS方面展現(xiàn)出良好的療效。
本研究中,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和mRS評分均降低,兩組患者BI和SF-36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患者變化幅度較對照組均更大,這提示丁苯酞聯(lián)合阿替普酶治療AIS患者的效果優(yōu)于單獨使用阿替普酶治療,不僅能夠改善神經功能,還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其原因可能是,丁苯酞能通過促進神經生長因子的表達,對神經細胞的再生和功能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此外,丁苯酞還可能通過抑制氧自由基的釋放,提高缺血性腦損傷時抗氧化酶的活性,保護血管結構的完整性和恢復血管直徑,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增加腦缺血期間的血流量和毛細血管數(shù)量。在阿替普酶恢復AIS患者血流后,丁苯酞通過抑制細胞凋亡和刺激神經干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促進神經元的再生和修復,進一步保護恢復區(qū)域的神經細胞,減少再灌注損傷[8]。
在AIS發(fā)生時,由于腦部的血管阻塞,氧氣和養(yǎng)分供應中斷,血腦屏障的完整性會被迅速破壞,導致白細胞浸潤和腦內炎癥反應的加劇[9]。因此,臨床上常通過檢測炎癥因子水平輔助診斷AIS,其中CRP和PCT是常用的炎癥標志物。本研究中,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均降低,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低,這提示相較于阿替普酶治療,丁苯酞聯(lián)合阿替普酶治療AIS患者有利于減輕炎癥反應。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丁苯酞的神經保護作用和阿替普酶的溶栓作用。丁苯酞能夠改善腦血流,保護神經細胞,并通過調節(jié)抗氧化酶活性、抑制炎癥因子釋放和氧化應激反應以減輕炎癥反應。阿替普酶則通過溶解血栓恢復腦血流,減少腦組織損傷,從而間接減輕炎癥反應水平。聯(lián)合使用這兩種藥物能夠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更有效地降低炎癥標志物的水平,保護神經功能,從而改善AIS的治療效果。NSE是一種在神經組織中高度表達的酶,腦損傷后神經元細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壞,NSE被釋放到細胞外,導致血清中NSE濃度升高[10]。因此,血清NSE水平變化常被用作評估神經損傷程度和監(jiān)測腦損傷后恢復情況的重要指標。本研究中,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NSE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這提示丁苯酞聯(lián)合阿替普酶治療能更有效地降低AIS患者神經損傷程度、縮小病灶體積及改善血腦屏障的完整性,進而減少受損的神經細胞釋放的NSE。阿替普酶具有迅速溶解血栓的作用,而丁苯酞則能夠提升腦組織微循環(huán)的穩(wěn)定性;因此,丁苯酞聯(lián)合阿替普酶治療AIS患者能夠更有效地保護神經細胞,減輕神經損傷,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丁苯酞與阿替普酶聯(lián)合使用能顯著促進AIS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并通過降低炎癥因子和神經損傷標志物的水平,發(fā)揮更好的治療效果。然而,本項研究僅限于單一中心且樣本量較小,這可能限制了研究結果的普遍性和外推性。未來研究將基于大規(guī)模、多中心的樣本來進一步探討不同劑量組合的療效差異,以及長期隨訪觀察聯(lián)合治療對患者預后的影響,以期為AIS患者提供更為精準和有效的個體化治療策略,最終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
參考文獻
李蓉, 郭富強, 張俊. 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輕型缺血性腦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J].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22, 31(8): 1123-1128.
潘茁麗, 成美芳, 馬靜萍. 丁苯酞及其衍生物在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保護機制[J].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2022, 17(6): 341-343.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8, 51(9): 666-682.
KWAH L K, DIONG J.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J]. J Physiother, 2014, 60(1): 61.
譚麗梅, 蘭希發(fā), 祖艷穎. 基于改良Rankin量表評分分析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不良的相關影響因素[J].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23, 51(10): 1164-1166.
吳煒, 倪波業(yè), 施加加. 擴展Barthel指數(shù)在腦卒中患者中的信度與效度[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21, 27(3): 261-268.
楊立新, 貌志成, 姚家楨, 等. SF-36量表評估中國中部地區(qū)腦萎縮人群的效果[J].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 43(6): 101-108.
顧艷玲,官俏兵, 張曉玲, 等. 丁苯酞對神經干細胞向神經細胞分化的促進作用[J]. 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 2019, 36(10): 1218-1222.
董一蕾, 李珺媛, 張業(yè)昊, 等. 缺血性腦卒中免疫炎癥機制及中醫(yī)藥干預研究進展[J]. 世界中醫(yī)藥, 2024, 19(2): 291-297.
BHAROSAY A, BHAROSAY V V, SAXENA K, et al. Role of brain biomarker in predicting clinical outcome in hypertensive cerebrovascular ischemic stroke[J]. Indian J Clin Biochem, 2018, 33(2): 1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