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獨特的山地四合院
山地四合院是北京民居中最有設計感的一類,這類宅院既要滿足對稱、等級、風水等四合院基本框架,還要兼顧山地泄洪、采光、采暖、出入便利等多種因素,在空間利用方面往往有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意。相比于平原地區(qū),山地四合院相當于把院子摞起來了,學名叫“退臺式”。今天我們聊的爨底下村廣亮院,就是這類建筑的代表。
北京地處燕山與太行山交界地帶,三面環(huán)山,山區(qū)面積約占三分之二。京北燕山山脈的地形以盆地為主,面積較大的有懷柔盆地、延慶盆地、十三陵盆地等等,村莊通常建在山前平地上;京西的房山、門頭溝屬太行山脈,這里的峽谷窄小幽深,平地極少,人們只能依山建房,是山地四合院的集中區(qū)域。明清以后,太行山里的煤成為北京的重要能源,這帶動了京西古道沿線的經(jīng)濟發(fā)展,出現(xiàn)了很多職能型村鎮(zhèn),產(chǎn)生了一批從事商業(yè)的大家族。財主們手中擁有大量財富和人力,他們不僅建起了一座座精巧的家宅,還將村落整體升級,引入了風水理念和景觀設計,使村莊充滿了詩情畫意。
三個傳說中的村莊秘史
爨底下村位于門頭溝齋堂鎮(zhèn)西北,因地處明代關(guān)城“爨里安口”底下而得名,居民以韓姓為主,是一個單姓村落。韓姓祖上是明代軍戶,世居宛平三岔村,就是現(xiàn)在的沿河城,先祖韓世寧曾擔任過百戶之職。明正德十年(1515年),朝廷加強為了京西古道防御,修建了爨里安口關(guān)城,韓氏后裔韓甫金、韓甫銀、韓甫蒼三兄弟到此戍邊,有戰(zhàn)參戰(zhàn),無戰(zhàn)耕田,逐漸形成村落。三兄弟分為三個房頭,以福(甫)字為第一輩,向下依次是:甫景自守玉、有明萬宏思、義巨曉懷孟、永茂廣連文,至今已繁衍到第十九代。
爨底下村的早期歷史撲朔迷離,我們可以從村里流傳的三個傳說中尋找到一些線索。第一個傳說叫做“合磨成親”,講的是村子初建不久,就被一場洪水沖毀了,彼時只有一對兄妹幸免于難,兩人大哭一場后,發(fā)誓重建家園。因為同出一門,不知能否婚配,遂用石磨預測天意。二人各背半盤石磨從山頂推下去,到溝底一看,磨盤兩塊合一,于是結(jié)為夫妻,繁衍后代。這個傳說有點亞當、夏娃創(chuàng)世紀的意味,雖不是史實,但它反映出村子早期那段艱難的開拓史。從村里保存的老家譜來看,韓氏前面幾代確實人丁稀少,子嗣匱乏?,F(xiàn)在村西溝邊有個廢棄的老村遺址,村民說是早年間被洪水沖毀的,人們重建時吸取了慘痛教訓,把房屋都搬到了半山腰,充分考慮了防洪和排水,以圖永訣水患。
康熙三十年以后,北方戰(zhàn)事逐步平息、社會穩(wěn)定,京西古道的功能從軍事轉(zhuǎn)為商貿(mào),爨底下村迎來了發(fā)展時期。廣亮院就始建于這時,因為建筑年代早,宅子高居全村最中心,相傳最早的主人是韓氏第三代長房韓守德。這是一位傳奇人物,相傳他因長得像康熙皇帝,被選為替僧去五臺山為康熙還愿,后來子孫得到一大筆錢,村子也獲得了免稅特權(quán)。故事雖不乏攀龍附鳳的成分,但其中也透露了一些歷史信息,爨底下村在清末以前確實是免稅的,這是軍護的特權(quán);村子在康熙中葉以后逐步興旺,乾嘉時期陸續(xù)出現(xiàn)了八家商鋪、兩三處騾馬店,到清末同光年間達到頂峰。
光緒元年(1875年),廣亮院進行了一次翻建,當時它的主人官稱“韓四爺”,村里流傳的第三個傳說就是韓四爺發(fā)跡的故事,大意是主人公從小吃苦耐勞、勤勤懇懇,有一次在趕牲口去懷來的路上,經(jīng)過一個牛姓大財主的破房子,挖出了一缸金元寶,從此陡然而富。不得不說,越往后的故事越缺乏想象力,不過倒也越接近現(xiàn)實。韓四爺?shù)脑途褪乔迥┟癯醮謇锏谝淮筘斨黜n義讓。韓財主當年做運輸生意,家里用馱隊從北京采購百貨細軟物品運到懷來、張家口一帶,再將當?shù)氐募Z油、皮毛等土產(chǎn)運回北京,這是一條成熟的商業(yè)線路。當時從爨底下村到京城需要走兩天,向西到懷來黃麻峪走一天,都是早起五更出發(fā),日落停腳。韓家當時養(yǎng)著二十幾頭騾馬,源源不斷地賺取金幣。韓義讓發(fā)跡后,在懷來縣礬山鎮(zhèn)置下300畝土地,開設了油坊、磨坊、粉坊,實現(xiàn)多種經(jīng)營。光緒年間,他從族人手中買下了廣亮院,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院子,就是那時翻建的。
細節(jié)設計彰顯匠心獨運
爨底下村雖然依山而建,但民居大部分都是小戶型,用石塊把地面找平,上面蓋個小四合房,與平地無異。而山地四合院的特色是有高度差,這就需要有前后幾進的縱深,非大戶人家不能為之。廣亮院不僅地勢最高、面積最大,視野最好,還雄踞在全村中軸線上,一直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院子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前后兩進,東西三路,共有房屋45間,都是合瓦屋面,清水脊。韓義讓先后對廣亮院進行過兩次擴建翻修,一次是光緒元年,一次是民國初年,現(xiàn)在房屋山墻上還保留著當年的題字。由于宅基地早在清初就固定了,后期的擴建主要集中在空間利用方面,頗有些巧妙的設計。
廣亮院的地形坡度很大,后院比前街高出了五米多,所以建房時先用石頭壘出了前后三個臺地,工程量很大。臨街自東向西排列著三個廣亮大門,上面有木雕花罩,門道里面是七級紫石臺階,寓意紫氣東來。平原地區(qū)的大門臺階都是設在門道外面,但山地狹窄,臺階只能收在大門里面,人們進門時,就已經(jīng)爬上了第一個臺地。三個院子的前院格局類似,橫寬豎窄,因地形所限,各院的廂房都只有兩間,非常緊湊,南面是倒座房。進門處正對東廂房南墻,設有隨墻影壁,右手轉(zhuǎn)角處的墻面上畫有圓形白色“亮光”,這是當?shù)匾环N獨特裝飾,通常繪在房與房之間陰暗的拐角處,夕陽或燈光反射在白墻上,能夠增加院中的亮度,相當于裝了一面鏡子。
院里青磚墁地,正房臺階下設有地窖,開口一米見方,里面是磚券拱形,頂部一米七左右,裝有掛鉤,下面部分用來儲存蔬菜、果品,可通過蓋板的氣孔調(diào)節(jié)溫度,蘿卜、土豆等耐久蔬菜能儲存數(shù)月,精細的糧食谷物則懸掛起來,避免老鼠啃食。院內(nèi)四角和中心的地面上,鑲嵌外方內(nèi)圓的六個石窩,到了收獲季節(jié),石孔里豎起木樁,上面搭棚做成臨時曬臺,曬糧食時候支起來,平時撤下,這樣就解決了用地不足的問題。前院正房建在一米高的地基上,三間正房的窗戶高于廂房屋檐,不影響采光。廂房與正房間留有半米左右的夾道,東西串聯(lián)起三個院子,非常隱蔽。
廣亮院的后院比前院高出了三米多,分為東西兩個獨立的區(qū)域,西后院正房俗稱“大五間”,是村里體量最大的一棟房屋,曾是財主韓義讓的居所。大五間位于后山龍頭正下方,是龍脈所在地,前面有個長方形小院,是個觀景臺,這里是全村中軸線的最北端,村落扇面布局的交會點,站在院中可以仰望青山,俯瞰全村,有種指點江山的感覺。正房屋建在高1.3米的石臺基上,西側(cè)臺基里面是空的,設有地窖;正房中間是五級臺階,東西兩面設踏步,中間部分是空的,里面長寬各0.6米,做了一個狗窩。西面的檻墻下面留了一個房子形狀的小洞,是貓走道用的,可見主人家貓狗雙全。因為臺階陡峭,貓的行動悄無聲息,如果也從大門進出,容易把人絆一跤,所以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大五間的格局是明三暗二,中間是起居室,開隔扇木門,兩側(cè)稍間有木質(zhì)隔斷,稱為雕花壁紗罩,裝修考究。西面窗下是棋盤火炕,炕沿下設有炕洞和地爐子,地爐子整體埋在地下,通過地上的蓋板掏爐灰,火眼與地面齊平,平常不用的時候封起,上面放一盆水或是坐上水壺(當?shù)亟徐嘧樱?,水溫可以一直保持?0°C左右,既能方便取用,又能在冬天為室內(nèi)加濕。主炕洞里設有小閘板,調(diào)節(jié)火炕溫度,旁邊的小炕洞專門用來放鞋,這樣冬天穿的棉鞋就永遠是熱乎的。貓最歡在炕上趴著,所以貓洞就開在西窗下火炕旁邊,為它設計了最短路線。
東后院的山勢比西面更為陡峭,如果整體做成一個大平臺,上下落差將超過五米,出入都非常不便,于是設計時把一個院又分成了上下兩層,東西廂房前半部分是兩層結(jié)構(gòu),下層做成小型石券窯洞,東邊作為儲物間,西邊作為花房。廂房的正門位于第二層,需要爬到再上面才能看到一正兩廂的格局,正房三間,后墻與后山連在了一起,前面是一個窄小的平臺。據(jù)說最初這里是韓家小姐的住處。抗戰(zhàn)初期,韓家后人把東院讓出,作為宛平縣第一區(qū)抗日民主政府辦公地,這個院子緊靠后山,方便轉(zhuǎn)移。1939年10月,日軍進入爨底下村,村里民兵在南坡梁擊斃日軍小隊長一名及日偽軍6名,東院的正房、東廂房都在這次掃蕩中被燒毀。
廣亮院東院對面從前是牲口棚,韓家的騾馬都養(yǎng)在這里,不進入主院,牲口進出都走前山的緩坡,既能保證安全,又不與行人爭道。山地土地貧瘠,牲口的糞便都用來肥田,循環(huán)利用。1947年土改時,村里只有這一戶被劃分為地主,不過經(jīng)歷了長期戰(zhàn)亂后,韓家已經(jīng)大為破敗,人丁稀少,連燒毀的房子也無力修繕了。新中國成立后,韓家后人都搬到了當初置下田產(chǎn)的礬山鎮(zhèn),現(xiàn)在東院外墻保留著一條“用毛澤東思想武裝我們的頭腦”的標語,村民說是“文革”時特意寫在地主家墻上的,不過當時院里已經(jīng)沒有韓義讓的后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