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古建筑是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的南禪寺。南禪寺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是現(xiàn)存最接近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筑。在1937年梁思成發(fā)現(xiàn)佛光寺之前,日本學界一直認為在中國見不到唐朝及以前的木構建筑,要欣賞唐朝的建筑就只能前往日本,但佛光寺打破了日本學者高傲的斷言。而南禪寺的發(fā)現(xiàn),更是將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構建筑的時間點又向前推進了75年。
從簡單樸實的干欄式建筑到宏偉華麗的紫禁城,中國古建筑一直在按自己的節(jié)奏和風格不斷發(fā)展著,自成一派。中國古建筑的輝煌成就,是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忽視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建筑物的基本組成部分都是由木材料制成的。垂直于地面的木桿稱為柱,由水平向的木桿將一根根立柱連接成穩(wěn)定的框架,由此形成的木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梢钥吹剑袊糯P于建筑的大部分專有名詞都是由木字旁的字組成的,如梁、桁、椽、栱、柱等。
木構建筑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在中國的土地上出現(xiàn)。當時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已經(jīng)存在有榫卯插口的木結構干欄式房屋。從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中國的木結構建筑逐漸發(fā)展成熟,基本定型。“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是《阿房宮賦》對阿房宮的描述。雖然阿房宮不再,但我們仍然可以從文中感受到阿房宮成片木構建筑的精巧與壯觀。明清時期的官式建筑延續(xù)了木結構這一模式,紫禁城就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群之一。
在中國古建筑中,整個房屋的總體木構梁架主要分為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結構。抬梁式是由高大的立柱抬起梁架,梁架上設有小柱,由小柱抬起上一層梁架,梁逐層縮短。在梁的兩端架有檁,檁間架椽。抬梁式結構能夠擴大房屋空間。為了追求空曠威嚴的效果,對空間要求高的官式建筑大多采用抬梁式結構。在抬梁式結構中,屋頂由椽、檁、梁、柱一層層自上而下搭建,最終由立柱負責承起整個屋頂?shù)闹亓?,因此抬梁式木構架建筑對柱的尺寸要求較高。歷朝歷代為了建造宮室而大量砍伐高大木材,以至于到了清代,尤其是晚清,高大粗壯的木材已經(jīng)相當匱乏了。
穿斗式結構是指每根柱子頂一根檁條的結構,屋頂?shù)闹亓恐苯訌臋_條傳至一根根柱子上,減輕了每根柱子的承重負擔。柱與柱之間又以枋連接,每排柱子之間用能夠穿透柱身的穿枋連接起來,形成一榀(一個屋架)。多個榀連在一起,就形成了穿斗式結構。與抬梁式相比,穿斗式結構對木材尺寸要求較小,但需要的數(shù)量較多,容易導致屋內空間狹小。因此,民間在建造房屋時,多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結合的形式,在山墻部分使用穿斗式構架,在中心的屋子使用抬梁式構架。在重修民國時期建筑時,工程人員也會采用穿斗式與抬梁式相結合的方法。西湖邊上的秋水山莊在重建時就同時采用了這兩種構架方式。
中國古代建筑大多由臺基、屋身、屋頂組成。北宋著名匠師喻皓在《木經(jīng)》中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為上分,地以上為中分,階為下分?!奔础拔萦腥帧?。
臺基是指建筑物底下用磚石砌筑的平臺,是建筑物的基礎。臺基的四面通常用磚石砌墻,內部填土,上方鋪設磚石。臺基可以分為普通臺基和須彌座臺基兩種。須彌座臺基與普通臺基相比多了一項裝飾性功能,它有一層內凹的中間層,這層也被形象地稱作“束腰”。束腰上下通常雕刻有蓮瓣紋、卷草紋等裝飾。須彌座源于佛教,通常用于佛像的基座。自佛教傳入中國,在中國進行本土化適應后,須彌座臺基被應用于高等級建筑臺基的設計中。
臺基的產(chǎn)生源于古人對防水防潮的需求。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在建造干欄式建筑時就已學會將房屋架空,使房屋的地板與地面間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從而達到防水防潮、防野獸攻擊的效果。而夯土臺基的使用實例在新石代時期晚期就已出現(xiàn)。自此以降,臺基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之一。無論官式建筑還是民間建筑,至少都搭建在一層臺基之上,不僅能夠起到防潮的作用,還能夠穩(wěn)固房屋的基礎,增加建筑的穩(wěn)定性。對官式建筑來說,高大寬闊的臺基同樣是彰顯官家地位和等級制度的一種形式。低等級建筑的臺基是單層的,高等級建筑的臺基可以多至三層。層層疊疊的臺基延伸了建筑物的體量,建筑物巍然挺立在層層臺階之上,給人以莊嚴宏偉的感覺。天壇祈年殿、故宮太和殿都是三層臺基建筑。和官式建筑相比,民間建筑的臺基大多為一兩階階梯的高度,更加注重防水防潮的實用功能。
臺基之上的部分是屋身。屋身由木結構與墻體組成。構成墻體的主要材料有土、石、磚。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由梁柱組成的木結構是整個房屋的承重部分,墻體只是起到遮蔽、隔斷的作用。由于墻體在整座建筑物中并沒有起到承重作用,因此民間一直流傳著“墻倒屋不塌”的俗語。這除了梁柱的作用外,還得益于房屋的榫卯結構。木材通過相互咬合形成的榫卯結構,能夠產(chǎn)生“1+1>2”的支撐作用,且允許一定程度的變形。在地震發(fā)生的情況下,榫卯結構能夠通過變形抵消一部分地震損害,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斗拱是木結構建筑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斗拱位于屋身立柱與橫梁的交接處,整個屋頂?shù)闹亓客ㄟ^斗拱傳遞給立柱,斗拱在其中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與地面平行,從柱頂一層層向外探出,整體呈弓形的結構為拱;位于上下拱之間,呈方形的結構為斗。隋唐時期,斗拱已發(fā)展得非常成熟。它不僅是建筑物上重要的承重結構,也是建筑物裝飾的一部分。到明清時期,斗拱轉化為裝飾性更強的房屋構件。林徽因在《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的緒論中寫道:“明清以后的斗拱,除在柱頭上者尚有相當結構機能以外,其平身科已成為半裝飾品了。”清代建筑中,梁與柱直接依靠榫卯結構進行連接,斗拱從實用性轉化為裝飾性構件,富麗堂皇的斗拱也成為封建等級制度的一部分。斗拱功能的改變與木材減少也有一定關系。幾千年來,為了搭建木結構建筑,人們對森林進行大量砍伐,導致木材數(shù)量急劇減少。為了節(jié)約木材,降低木構架的復雜程度,當時的工匠將榫卯結構直接運用在梁柱的連接上,對復雜程度高、使用木材量大的斗拱需求也就降低了。
中國古代建筑最精妙的部分,其一是上承屋頂下接立柱的斗拱,其二便是屋頂。屋頂是整個建筑的封頂之筆,通常先由木結構制成人字形骨架,再將瓦片、瓦當?shù)韧咦髦破贩胖迷谀窘Y構骨架上。在屋檐轉角處一般有翹起的飛檐?!叭缵査挂?,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是先秦作品《斯干》中對飛檐的描述。輕巧的飛檐翹角減少了屋頂?shù)谋恐馗?,給人以輕盈的感覺,同時也便于雨天屋檐向外排水,集美觀與實用于一體。屋頂?shù)男沃埔材軌蜃屓艘谎圩R別建筑在封建等級制度中的級別。等級最高的屋頂形式為廡殿頂,一般用于皇宮、壇廟等高級建筑,如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其次是歇山頂,位于五臺山的南禪寺大殿就使用了歇山頂。其他屋頂形式還有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shù)?。除封建等級制度以外,古人在設計屋頂時也會考慮到美觀。密密麻麻排布的瓦片令成片的屋頂整齊劃一,而各具特色的瓦當和屋脊則為每座建筑的屋頂增添了特色。北京明清故宮官式建筑屋頂?shù)牧鹆?、仙人走獸是天子威儀的禮制表現(xiàn),也是明清時期官式屋頂裝飾的典型范例。民間屋頂裝飾則融入地域特色,別有一番風味。位于福建廈門的南普陀寺天王殿采用重檐歇山頂?shù)奈蓓斀Y構,在屋脊上裝飾了閩南傳統(tǒng)的建筑裝飾藝術——灰塑?;宜茉阡秩舅聫R莊嚴氣氛的同時,也為建筑增添了一抹亮麗的地域色彩,使整個建筑的外觀更具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