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鄉(xiāng)村,田園詩般的秀麗風景離不開細密水道的點綴。這些河道同岸邊小路一起,構成英國人鄉(xiāng)村生活的背景。雖然隨著陸運的日益發(fā)達,河運的地位不斷被削弱,但當?shù)厝藳]有完全遺忘過去的河運生活。在安靜的河道上,“馬拉船”向游客講述著以往的河運歷史,以及人們過去生活的點滴。
在英國,“馬拉船”已經(jīng)成為時尚的旅游交通工具。英國“馬拉船”的運營公司不少,一般從三四月至 9月底全天運行。體驗“馬拉船”一般需要提前預訂,但如有空余座位,也可現(xiàn)場買票上船。根據(jù)旅客需要,船的航行時間不一,一般往返需要2~3小時。乘船去、坐車回的單程之旅很受歡迎。
記者體驗“馬拉船”的過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過閘門。約4.8公里的旅程中,一共過了4道閘門。有的水道更夸張:一條3.2公里長的河道上,分布著約30道閘門;閘門如階梯般上升,閘門之間的水面可被抬高幾十米。
通過閘門之前需要檢測水面高度,確保船按要求進入。船進去后,工作人員會關閉兩側閘門,然后開始注水,使水面逐漸升高。待水位升高到一定高度,工作人員就會打開另一側的閘門。此時,船就可以離開,駛入下一段更高的水道。
向導告訴記者,過隧道時,為防止船與洞壁發(fā)生碰撞或剮蹭,會有兩名“隧道腳夫”頭對頭躺在船首甲板上,頭朝里,腳向外,雙腳緊蹬洞壁,使船平穩(wěn)駛過隧道。
從18世紀中期開始,為進一步擴大貿易,向鄉(xiāng)村地區(qū)運送貨物,英國開啟了長時間的運河挖掘工作。由此,英國鄉(xiāng)村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條條細密的水道。這些水道大多寬不過幾米,卻四通八達,與全國的運河連成一片,形成巨大的水上網(wǎng)絡。
在柴油發(fā)動機問世之前,在英國水道上航行的船只,先是人拉,后改為馬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船是由人在岸上拉著前進的—一條寬約10厘米的布帶套在纖夫胸前,后端與系在船桅桿上的拖繩相連。纖夫雙手抱胸,略微彎腰低頭,雙腳一步一步向前邁。
早年,英國的鄉(xiāng)間小道高低不平,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后來英國建造了平行于水道的專用馬道,供馬匹牽拉船只前行,人們拉船的壓力才有所減輕。
“馬拉船”在河上移動時,摩擦力比較小。借助水的浮力,一匹馬可以拉動總重達30噸的貨船,遠超一輛馬車的運載能力,因此大大提升了運輸效率,降低了成本?!榜R拉船”的速度一般約為每小時7公里。平靜無浪的水道保證了運輸質量,讓精細易碎的陶瓷、玻璃等產(chǎn)品在抵達目的地后依然完好無損。
為防止牽引繩在馬通過隧道或橋下時發(fā)生纏繞、影響行進,人們會在岸上專門修一條小路,方便馬兒從橋下等處通過。為方便“馬拉船”掉頭,人們還會在橋兩頭各修一個斜坡,這樣馬兒通過上橋和下橋就可以順利完成掉頭。
拉纖的馬品種特殊,一般為夏爾馬。這種馬體形高大,四肢強壯,單匹就可輕易拉動一條滿載的貨船。馬匹“上班”前,主人會給它戴好馬具,“梳妝打扮一番”,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依賴水運的人家來說,夏爾馬不只是工作伙伴,更是家族成員。
20世紀末,在倫敦國王十字車站后面,一個專門展示倫敦內河水道的倫敦運河博物館對外開放。博物館外就是碼頭,停泊著許多船只。博物館內展示了精心制作的等比例船只模型以及等比例夏爾馬模型等,向人們講述倫敦“馬拉船”的故事。
進入21世紀后,英國在埃爾斯米爾港的國家水道博物館內設立了“馬拉船”協(xié)會。這是英國專門為“馬拉船”成立的全國性組織,旨在宣傳、展示和守護英國的“馬拉船”。國家水道博物館里展示了不同時期、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其中有專門介紹“馬拉船”的內容。
隨著鐵路的出現(xiàn),“馬拉船”的貨運功能大為減弱,如今只在一些旅游景點作為游覽船繼續(xù)存在。據(jù)報道,2008年開始,“瑪麗婭”“埃蘭”等古老的“馬拉船”恢復在運河行駛運載客人,成為喜歡懷舊的英國人的度假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