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時下,辦學理念作為學校發(fā)展的靈魂為人所共知,探尋合適的學校辦學理念,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當務之急。然而辦學理念的建構并非易事,站在教育哲學高度做好頂層設計理應是其題中之義。薄弱學校要保持辦學辨識度,探尋適合自己的崛起道路,就需要以教育哲學為根本遵循對辦學理念凝練重新審視,處理好幾方面的統(tǒng)一關系,即共性和個性的統(tǒng)一、共時與歷時的統(tǒng)一、自力和群力的統(tǒng)一、文辭與文質的統(tǒng)一。倘若缺乏教育哲學的高位引領和方法指南,辦學理念凝練就容易誤入華而不實、顧此失彼、隨風轉舵、緣木求魚的歧路。
關 鍵 詞 薄弱學校;辦學理念;教育哲學;教育理念
辦學理念是學校的精神和靈魂,是內聚人心、外樹品牌的核心支撐,缺乏辦學理念的價值指南和本體追問,學校的發(fā)展很容易迷失前進方向。薄弱學校發(fā)展條件差,生存環(huán)境惡劣,成長資源匱乏,因此需要對學校進行徹底、嚴格的考察和追問,明確學校的底層邏輯,以辦學理念凝練為基石架梁開道,精準發(fā)力,解碼高質量的“密鑰”。
然而,辦學理念的生成和提煉實非易事,倘若不掌握辦學理念的精髓和內涵,沒有站在教育哲學的高度做好頂層設計,即使?jié)M腔熱情,恐怕結果也難如人意。近些年對這一問題的相關研究的數量有增多的態(tài)勢,但如何通過哲學濾鏡幫助學校厘清辦學理念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另外,時下薄弱學校十分重視辦學理念的凝練,但因為頂層設計存在偏差,導致歸宿迥然有異。也正緣于此,從哲學視角思考辦學理念也就十分重要了。
一、薄弱學校凝練辦學理念的邏輯理路
理念是對世界萬物的深層次認識,也是人反身認知自身主體能力的過程,對于人們認識與理解學校生活、塑造學校文化、提升辦學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對薄弱學校而言,只有明確了辦學理念,才能明確自己的辦學核心,指明教書育人的起點、過程和方向,辦出有靈魂的教育。現在,一些薄弱學校為了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快速崛起,或機械跟隨、削足適履,或急功近利、揠苗助長,或東碰西撞、無的放矢,或失魂落魄、舍本逐末,在發(fā)展方向和思路的選擇上迷失了方向,不僅學校崛起的目標難以實現,甚至會給學校帶來更大的發(fā)展危機。薄弱學校要想實現從薄弱到優(yōu)質的逆襲,就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認識,明辨是非,撥開迷霧,把握事件的真相。而實現這一切的前提,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提高理性自覺,走出認識誤區(qū)?!皼]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沒有改革的大突破?!薄爸挥姓莆蘸瓦\用科學思想方法,才能從紛繁復雜的矛盾中把握規(guī)律,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tǒng)性、預見性、創(chuàng)造性,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盵1]斯賓塞·馬克西指出,教育哲學是學校作為一個組織或者共同體整體看待自身的一種方式,主要包括對待學校共同體成員的方式、對待學校工作的態(tài)度以及學校的使命與愿景,目的是尋求學校教育的幸福。這種對教育的追問和思考其實也是辦學理念對教育的追問和思考[2]。薄弱學校要想涅槃重生、彎道超車,就應在凝練辦學理念時以教育哲學為根本遵循,通過對辦學的批判性思考和自我反思,超越日常經驗,洞察事物的本質。
教育哲學是一門審問、慎思、明辨、致用的學問,也是生成辦學理念的基礎和智慧源頭。它可以幫助薄弱學校以哲學的“方法之鏡”思考問題,在教育決策時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還可以通過對生活的省察和沉思,促進教育者從更合理的角度來認識和對待教育。如同一張行動地圖,教育哲學為薄弱學校辦學提供了科學的邏輯起點和價值索引,通過對人的培養(yǎng)的不斷拷問,讓學校在征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里,及“當初為什么要出發(fā)”??梢哉f,只有在哲學思維的指引下,薄弱學校才能解釋教育中最一般、最根本的原理,甄別與明辨現行發(fā)展政策、理路的成敗得失,確定教育運行的本質、目的、價值、方法及基本規(guī)范;只有在哲學意識的幫助下,薄弱學校才能保持教育的理想姿態(tài),喚醒教師以完整的人進入教育實踐之中,“阻遏個體在當下習俗生活中的迷失”。如果沒有立足哲學根基追問辦學理念,“再過一百年,我們的教育可能還是沒有靈魂的教育”[3]。
二、薄弱學校凝練辦學理念存在的思維偏差
辦學理念如同學校發(fā)展的羅盤,指引著學校前進的方向。然而現實卻是,許多薄弱學校在制定辦學理念時,忽視或者不夠重視教育哲學的引領和指南,不顧客觀存在的條件限制和制約因素,以致辦學理念的凝煉遭遇諸多偏差和難題。
1.辦學理念缺乏求真思維,華而不實
辦學理念是長時間深思熟慮后厚積薄發(fā)的產物。如果不切實際地追求理念速成的捷徑,其結果只會制造一堆浮華的辭藻和海市蜃樓般的幻影。然而,有些薄弱學??吹絻?yōu)質學校制定辦學理念就機械跟隨,削足適履,完全脫離上述原則和基本要求。譬如制定辦學理念不是為了發(fā)展,而是為了“秀”,把彰顯個性、追求時髦作為打造名片的手段,挖空心思構建一些大膽出位的理念,語不驚人死不休;或為了講排場、比闊氣,用高深莫測的“名詞”修飾理念,假借理念之名彰顯辦學情懷和辦學姿態(tài),自我標榜,四處兜售。于是辦學理念定位華而不實、玄而又玄。動輒“用陽光點燃希望”“與時俱進,開創(chuàng)未來”,間或“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些愿景宏偉的理念缺乏立足學?,F實的深入考量,虛無縹緲,以致很難落地和實現。
2.辦學理念缺乏關系思維,顧此失彼
辦學理念是對學校是什么、辦什么樣的學校、如何辦好學校的深層思考,是對教育規(guī)律和時代特征全面把握和深度分析后的理性認識。教育是一個多要素構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每一個要素都有自己的生態(tài)位,彼此之間既相互制約也相互影響。鑒于此,學校辦學理念的建構應該立足整體、關系思維,不能只觀其貌而不知其形,知其一隅而不知其余。但是,一些薄弱學校拘泥于自然科學的“分割/還原性思維”,將整體的教育機械地分解為碎片化的要素,“將系統(tǒng)置于背景之外”,舍棄要素與要素、要素與整體間的聯系,孤立地看待發(fā)展問題。比如,有的學校提出“養(yǎng)浩然之氣,揚君子之風”“學棋做人,勵志明德”等辦學理念,這些理念雖然關涉學校辦學的某些因素,但其實質是截取教育整體的某一個或幾個片段(比如德智體美勞等的一個或幾個要素),從橫截面入手有側重地取舍,進而推導教育的全貌。這種截取式的辦學理念,很容易形成對辦學理念的切割剪裁,出現斷章取義、舍本逐末的狀況。
3.辦學理念缺乏傳承思維,隨風轉舵
辦學理念是學校辦學的理想和信念,是對“教育的應然狀態(tài)的判斷”,滲透著好教育的觀念?!昂媒逃彪m然形式不同,卻擁有共識性的價值趨向。比如“喚醒人的自我意識,促進人向著對其存在的認同,使人不斷獲得進步和發(fā)展”[4]。這意味著,辦學理念蘊含著一些基礎性、穩(wěn)定性的要素。它們或者源自教育的內在規(guī)定性,又或者來自學校發(fā)展的歷史積淀,不會輕易受外部力量左右。但事與愿違的是,在不斷激勵教育開疆拓土的背景下,一些薄弱學校缺乏深厚的理論根基,或者疏于對理論進行提煉,無視本體發(fā)展的“源”與“流”,卻熱衷于跟風優(yōu)質學校推行成功教育、主體教育、生命教育等辦學理念,“以德立校,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等辦學理念屢見不鮮。這種做法雖然順應了教育改革的趨勢和潮流,但脫離實際、走馬燈似地變換理念,卻值得商榷。
4.辦學理念缺乏校本思維,緣木求魚
在開放多元的時代,傾聽“他者的聲音”、借助“他山之石”制定辦學理念的做法十分盛行。對于學校而言,理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海納百川,但不加區(qū)分地復制照搬辦學理念也會導致個性被遮蔽、被忘卻的危險。所以,學校在建構辦學理念時要保持理性的立場,在認真消化吸收經驗的同時固本創(chuàng)新,切忌人云亦云,食“洋”不化。但反觀當前,一些薄弱學校辦學理念同質現象十分突出。比如,由于“學為中心”的教育觀十分流行,以生為本、以生命為本、以自主為本、以活力為本等理念遍地開花,富有個性的、獨具辨識度的學校樣態(tài)卻因此隱匿不見。不同時期教育改革的指向不同,學校發(fā)展和面臨的問題也不同,辦學理念也應該有所差異。這些千篇一律、東施效顰的辦學理念名不副實,明顯違背了借鑒學習的本意,在實踐中是否能夠發(fā)揮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薄弱學校重構辦學理念的法則
“跛行而不迷路,能趕上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苯逃軐W是理性真理對智慧的追求,通過以哲學的質疑、批判、反思的眼光關照教育、審視自我,能有效增進我們對教育和其意義的理解,達成對教育的整體認識、本質認識。
1.重構辦學理念應注意共性和個性的統(tǒng)一
學校是教育系統(tǒng)的基本構成單位,雖然不同學校的形態(tài)結構和組織形式有所不同,但在教育規(guī)范要求上卻是相似的,尤其同一級或同一類的學校更是擁有較多的共同點,比如處于同樣的時空維度,遵循同樣的教育規(guī)律,擁有相同的教育目標,回應同樣的時代呼聲,等等。這些“相同點”決定了學校發(fā)展具有普遍的、共性的特質。借助上述穩(wěn)定的結構,薄弱學校能夠使用統(tǒng)一標準和規(guī)格規(guī)范辦學行為,確保人的培養(yǎng)的科學高效。無視學校發(fā)展的普遍性和共性,教育事業(yè)就會陷入無序和混亂。但需要注意,共性要求并不能遮蔽不同學校之間的差異和特殊性。“一所好學校,一定是共性與個性的結合體?!盵5]孩子千差萬別,必然要求教育保障形式也千差萬別。因此,薄弱學校雖然與其他學校擁有辦學特質的共同點、普遍性,但制定辦學理念卻不一定就要全然相同。不僅要遵循教育普通的、一般的共性特點,還要追求自己個別的、特殊的內涵特色,做到“同中求異”“和而不同”。
學校雖然需要保證運行的規(guī)范有序,但其也是自由選擇、自主成長、自我成全的產物。不同學校文化基因不同,會賦予辦學理念不同的特色;不同學校地域環(huán)境、辦學條件、辦學實力、教育愿景、發(fā)展理路、行動方式,甚至語言偏好不同,會賦予辦學理念不同的個性?!爸袊浇逃F代化的發(fā)展只有立足于深厚的文化根基之上才能邁出更加堅實的腳步?!盵6]薄弱學校在關注辦學理念的普遍性時,也要立足自己的辦學土壤形成自己的風格,不能因共性而遺落了自己的獨特性。需要提醒的是,追求辦學理念的個性不是簡單地凸顯與眾不同,更不是任性和縱容。只有把個性和共性統(tǒng)一起來,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個性借助共性展現,既要面向全體,也要辦出特色,方能找到適合自己、且最好的發(fā)展道路。
2.重構辦學理念應注意共時與歷時的統(tǒng)一
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的辦學信仰,其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凝練,更需要積淀。薄弱學校作為獨立的辦學主體,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總會形成獨特的辦學優(yōu)勢,凝聚專屬的特色文化。辦學理念不能脫離歷史一味謀求創(chuàng)新,而應在文化自覺驅使下進行“基于學?!薄巴ㄟ^學?!薄盀榱藢W?!钡耐诰颉⒃忈尯椭亟?。一所學校凝練辦學理念的過程,就是不斷發(fā)現和發(fā)展辦學傳統(tǒng)的過程,也是不斷適應環(huán)境、和環(huán)境互動進而和諧共生的過程。忽視了這一點,辦學理念就如同無根的浮萍,失去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朝秦暮楚、朝令夕改、飄忽不定的辦學理念只會讓學校在左右搖擺中迷失方向。
薄弱學校雖然不宜頻繁變動辦學理念,但并不意味著辦學理念是一成不變的。辦學理念是一種價值追求,也是一種實踐活動。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情境,薄弱學校凝練辦學理念時還要處理好歷史與現實、傳承與發(fā)展的關系,在共時性中把握好歷時性的要素。既要以史為鑒,也要面向未來。戈德曼認為,“結構只是暫時性的,是處于特定具體情境中人類行為的結果,這些情境自身在特定的結構中發(fā)生了轉化,并以這種方式創(chuàng)造了新的結果?!盵7]換言之,凝練辦學理念是一個持續(xù)發(fā)展、追求卓越的過程,蘊含于共時結構之中。但教育變動和開放的特質還會“解構”結構,并推動結構在時間流中開啟新的征程。當學校的內外條件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辦學理念也應該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簡言之,薄弱學校凝練辦學理念時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故步自封,既要保持穩(wěn)定性,也要保持前瞻性。只有辦學理念步調一致,接續(xù)前行,學校發(fā)展藍圖才能得以實現。
3.重構辦學理念應注意自力和群力的統(tǒng)一
作為學校發(fā)展的“排頭兵”和“領頭雁”,胸懷全局、推動學校高質量發(fā)展是薄弱學校校長的職責和使命。《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yè)標準》明確規(guī)定,校長應該“尊重學校傳統(tǒng)和實際,提煉學校辦學理念,辦出學校特色”[8]。作為學校的第一責任人,校長思想的高度決定著學校發(fā)展的高度,只有有思想的校長才能帶領有能力的教師培養(yǎng)出有智慧的學生。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是校長辦學思想、教育良知、教育理想、辦學品位的體現,是他對“為什么辦學、辦什么樣的學以及如何辦這樣的學”的深入思考,是校長思想和專業(yè)成熟的標志。所以,提煉辦學理念,以理念帶動學?!皹淦放啤薄疤醿群笔潜∪鯇W校校長的“份內事”。校長應該發(fā)揮主導和引領作用,帶領全體師生自動、自覺、審時度勢地確立辦學理念,并使之成為共同追求的行動愿景。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雖然“校長的辦學理念是學校辦學理念的主要成分”,但不能據此認為“校長個人的辦學理念就是學校的辦學理念”[9]。在制定辦學理念時,薄弱學校校長還要處理好集中與賦權、自力與群力的關系。辦學理念“不是校長個人的事情”,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任何一種辦學理念,只有當它變成一所學校的“共同愿景”而不是個人的一廂情愿,并“融匯到全體成員的心靈深處和具體行動之中,才能夠發(fā)揮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形成學校教育理念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分享‘個人知識’從而逐步形成‘共同愿景’的過程”[10]。所以,薄弱學校校長提出的辦學理念固然至關重要,但如果不與學校共同體的辦學共識融為一體,學校的辦學理念也很難真正生成。
4.重構辦學理念應注意文辭與文質的統(tǒng)一
“酒香也怕巷子深”,薄弱學校應當重視辦學理念文字表達上的修辭。薄弱學校尤其鄉(xiāng)村薄弱學校由于位置偏遠,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要盡量選擇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生動活潑、讀起來朗朗上口的文字。在表述辦學理念時注意遣詞造句的手法和技巧,文以載道,反復推敲。一般來說,凝練辦學理念時要盡量做到三點:一是去冗存精,對文字精挑細選,文章不寫半句空;二是詞約義豐,盡量使用簡明扼要的表達,小切口折射大主題;三是通俗易懂,文筆生動,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與傳播。只有下足繡花功夫,方能寫得錦繡文章。辦學理念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多樣。但無論有多少種表現形式,其內涵和本體都不會發(fā)生改變。
在品評辦學理念時,我們也不能只看文辭的彰顯,把文字修辭變成對文字游戲的追逐,還要注意文字的內容和本質,既要妙筆生花,也要內蘊豐贍。辦學理念不是“思想的娛樂”,或者虛有其表的浪漫空談,它生成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和發(fā)展。薄弱學校要注意,文辭固然重要,但并不能淪為虛偽的浮夸,不宜以孤芳自賞、坐而論道式的說教替代內在的品性。辦學理念雖然表現為校園環(huán)境、制度規(guī)則及價值信仰的要素綜合,但關鍵的仍是一切外顯形式背后的教育本質。阿基里斯指出,支配人們行為的理論有兩種形態(tài),即內隱理論(tacit theory)和外顯理論(explicit theory)。“內隱理論是人們行動的真實向導,個人的行動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內隱理論的影響。”[11]對于薄弱學校而言,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些華麗的辭藻、振奮人心的外顯理念,而是那些“只做不說”的內隱理念。辦學理念是面向人的哲學,人的發(fā)展問題是辦學理念的“根”和“魂”,薄弱學校要善于從批判的維度把一206SVc/0zhpQ668jaURNSg==切形式問題轉化為人的成長和完善的問題。對于這些具有本質屬性的內涵要求,無論形式的光芒多么艷麗奪目,它們都是學校應該重視而須臾不可流于虛妄的。
參考文獻
[1] 孫存良.掌握和運用科學思想方法[N].人民日報,2023-04-14(009).
[2] 陳建華.論學校教育哲學及其提煉策略[J].教育研究,2015,36(10):57-63.
[3] 劉鐵芳.為什么需要教育哲學——試論教育哲學的三重指向[J].教育研究,2010,31(06):15-22.
[4] 韋恩遠.薩特論人的存在與教育的三重意蘊[J].現代教育論叢,2022(03):34-41+114.
[5] 陶西平.為生命而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23.
[6] 吳宏超,葉培,魏池欣.中國式義務教育現代化的核心特征與實踐路徑[J].現代教育論叢,2023(02):66-75.
[7]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31.
[8]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yè)標準》的通知[EB/OL].(2013-02-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1302/t20130216_147899.html
[9] 陳如平.如何提出和提煉學校的辦學理念?[J].中小學管理,2006(10):4-6.
[10] 閆德明.教育理念的形成與創(chuàng)新:知識論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1):6-9.
[11] 閆德明.如何形成教學風格:基于實踐智慧的理論審思[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