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項目化學習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促進深度學習和提升綜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理論闡述與實踐案例分析,提出一系列具體且高效的項目化單元教學設計策略,包括:整合學習主題以明確項目方向,制定多元化評價方案以衡量項目成果;依據(jù)學習進階理論,科學分解項目任務;構建問題鏈,持續(xù)推動學習進程;建立學習共同體,促進合作與互助;踐行“學、思、用、創(chuàng)”活動觀,深化學生的探究與實踐能力。最終,通過交流項目成果與自我反思,實現(xiàn)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關 鍵 詞 項目化學習;單元教學;教學設計;小學英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為提升教育質量,需優(yōu)化教學方式,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并積極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1]?;陧椖炕瘜W習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符合以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育改革趨勢,成為落實新課標要求的有效路徑。然而,由于部分教師對項目式學習的理解不到位,在開展項目化教學時出現(xiàn)評價目標不明確、項目情境不真實、項目任務分解不合邏輯、項目實施無支架等問題,造成項目式學習未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一些教師對項目式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把握不夠、實施步驟不明,致使學生難以通過項目式學習形成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促進其深度學習。
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單元整體教學,其開展過程通常涵蓋五個核心步驟:籌備項目、確定項目、規(guī)劃項目、實施項目以及評價項目。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結合學科特點,采納并應用好項目化學習的核心理念與設計方法。具體而言,教師應以英語學科單元大觀念為引領,緊密結合單元主題、學習目標以及學生的興趣點,確定具有真實情境意義的學習項目,隨后,通過“設計項目評價方案—明確驅動性問題—分解進階任務—設計推進問題鏈—深化探究實踐—展示與評價項目”的流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學習,在經(jīng)歷探究、實踐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知識,提升概括整合關鍵信息的思維能力。同時,通過調用聽、說、讀、寫等多種學習技能與策略,具象化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有效提升學習能力。本文以外研社新標準一年級起點《英語》六年級上冊第六模塊Space Dream重整單元為例,具體闡述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實踐路徑。
一、籌備項目:整合學習主題,明確項目方向
項目籌備階段,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挖掘單元主題下反映育人價值的大觀念,繼而將長遠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具體化、可視化。英語教學重視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而這些活動應圍繞主題意義的探究進行,通過主題聯(lián)結并統(tǒng)領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夠確保教學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因此,教師應整合單元內的課程內容并根據(jù)學生認知經(jīng)驗提煉單元大觀念,以大觀念的高度確定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引領教學方向[2]。接著對照課程標準細化指向大觀念建構的素養(yǎng)目標,使之成為教師教學的起點。
1.剖析教學內容,提煉學科觀念
從課程內容角度看,大觀念是處于課程體系中心地位的學科概念架構。從過程與方法的角度看,大觀念是統(tǒng)攝教與學過程的原則和方法[3]。對教師而言,大觀念是組織教學過程的核心,為教師設計教學過程提供依據(jù)和思路,使單元教學過程相互聯(lián)系并具有一致性[4]。為此,教師需要細致梳理單元內各語篇的子主題,初步構建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框架,以便清晰把握單元內容的結構與邏輯脈絡。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深入挖掘文化知識與思想觀念,提煉出各語篇的主題小觀念,并進一步探索這些小觀念間的內在聯(lián)系,最終融合形成單元的主題大觀念,使之成為教師教學的核心指引,架構學生深化單元主題理解的橋梁。
本單元的主題為Space Dream,屬于“人與自我”和“人與社會”這兩個主題范疇,涉及“地球與宇宙探索”?!叭伺c自我”主題聚焦于個人認知、身份和成長的探索。本單元從不同的視角出發(fā)談論中國太空探索,經(jīng)過梳理單元內各語篇與單元主題之間、各語篇之間相互關聯(lián),可以梳理形成三個遞進的子主題:“了解宇宙與地球,構建航天觀”“了解中國航天史,認識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突破與發(fā)展”以及“理解航天人,感悟中國人自古以來為實現(xiàn)航天夢的艱辛與偉大,主動為中國的航天事業(yè)努力學習,樹立正確的航天探索觀”。因此,可以確定本單元適合幫助學生形成:“感悟中國航天事業(yè)的輝煌成就,激發(fā)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chuàng)新”的大觀念。
2.對標課程標準,制定素養(yǎng)目標
教師對標課程標準可以確保教學目標的制定與國家教育目標保持高度一致,避免教學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教師在深刻理解課程理念、研讀課程內容、把握課程實施建議和學業(yè)質量標準的基礎之上,依據(jù)有關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及學習能力方面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制定出可觀測、可操作、可評價的單元教學目標,描繪出學生學習后的預期素養(yǎng)表現(xiàn)。基于此,本項目設置的素養(yǎng)目標如下:
①聽懂、讀懂與航天事業(yè)發(fā)展主題有關的簡單對話、語篇、配圖故事、繪本等,提取并梳理語篇的關鍵信息。
②在語境中,圍繞主題與同伴簡單交流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宇航員登月的艱辛歷程,感悟宇航員的飛天精神。
③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等,選擇喜歡的方式,如海報、自制繪本、圖文結合的信息圖表等,介紹自己未來為中國航天事業(yè)做的事情和努力,樹立正確的航天探索觀。
二、確定項目:明確學習項目,分解項目任務
項目確立階段,教師需精心規(guī)劃項目的整體架構與實施流程,清晰界定項目最終期望達成的具體成果,以此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方向。為了促進學生的觀念建構,教師應精心設計邏輯清晰、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并據(jù)此規(guī)劃出一系列指向解決問題的任務序列,構成連貫、完整的進階式學習鏈條。
1.指向觀念建構,確定學習項目
項目的核心價值在于借助實踐性的任務,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促進知識、能力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思考項目所依托的真實情境能否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他們與情境積極互動。在此基礎上,教師基于系統(tǒng)整理與項目主題緊密相關的知識點,深入思考并融入個人見解,與學生共同商定一個既緊密圍繞主題、充滿挑戰(zhàn)性,又緊密聯(lián)系學生日常生活的學習項目,吸引學生從與情境的初步互動逐步深入到具身實踐中,進而通過實踐體驗邁向深度理解,最終促進大觀念的形成與建構。
本單元以人類的太空夢為核心,旨在引導學生全面了解太陽系的構成、太空探索的歷史進程,以及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通過深入剖析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特征、太空探索的里程碑事件、神舟載人飛船的命名由來、發(fā)射歷程和首次突破,以及宇航員的飛天歷程等,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太空探索的濃厚興趣,并激發(fā)他們對中國航天事業(yè)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基于此,本單元以“探索宇宙,成為航天員”為主題,以參與“爭當偉大航天員”校園演講為項目,以制作宇航員修煉手冊為核心任務,聯(lián)結情境、問題、任務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助力學生在項目探究中個性化理解大觀念。
2.依據(jù)項目邏輯,進階分解任務
項目化學習要求設計導向清晰、挑戰(zhàn)性強且緊密關聯(lián)現(xiàn)實的任務,旨在觸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與深入探究,進而推動跨學科知識整合并發(fā)展實踐技能。在設計學習項目的邏輯框架時,將一個大的項目細化為一系列具有邏輯順序和遞進關系的小任務,才能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和目標的最終達成。
分析任務之間的依賴關系和邏輯關系,筆者將本單元學習項目分解為七個子任務:
①規(guī)劃并設計《修煉手冊》的內容結構與宣講指南。
②制作包含八大行星信息的“神秘太空”宣傳頁并進行解說。
③借助四格漫畫插圖,制作“人類太空探索歷程”宣傳頁并進行英文注釋。
④創(chuàng)建“中國飛天歷程”宣傳頁,并通過時間軸展示中國航天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
⑤設計并制作“宇航員個人簡介”信息卡。
⑥美化手冊內頁,精選和手冊內容相匹配的精美圖片,優(yōu)化內頁布局。
⑦依據(jù)修煉手冊內容撰寫演講稿并開展校園主題演講,確保內容吸引人且信息傳達準確。
精心設計的任務群主要聚焦于英語學科,還涉及了科學、歷史、藝術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具有跨學科視野。創(chuàng)立環(huán)環(huán)相扣、關聯(lián)嚴密的任務鏈條,并且每項任務都要求學生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推動學生運用綜合知識解決復雜實際問題。
三、規(guī)劃項目:制定實施計劃,構建問題序列
項目規(guī)劃旨在確保項目從啟動至結項能夠順暢進行以達成既定目標。通過確立評估目標、篩選評估方法、建立評估標準以及規(guī)劃評估流程,可以保障項目成功實施并收獲預期成效。圍繞項目主題,教師要設計出蘊含深刻意義、能夠引領學生順利完成整個項目過程的總領問題,使之成為學生探究活動的核心?;诖耍M一步拓展出一系列相關且層層遞進的子問題,構建成問題序列,推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并解決問題。
1.依據(jù)項目需求,制定實施方案
持續(xù)性評價是深度學習中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CIPP模式由美國著名的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賓提出,又稱“決策導向評價模式”,由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四種評價活動組成[5]。該評價模式倡導通過描述、獲取、提供和應用有關目標、設計、實施和結果的優(yōu)點與價值的描述性和判斷性信息,以指導改進的過程,注重目標的合理性以及目標達成的連續(xù)性,同時也重視形成性評價的方向性和實用性[6]。
基于CIPP模式,本單元設計了綜合評價方案,以推動各項任務的有效實施。在背景評價環(huán)節(jié),基于任務1的要求,采用表現(xiàn)式評價的方式,要求學生在思維導圖上以關鍵詞的形式,填寫文中涉及的關鍵人物、時間脈絡及場景設定等基本信息,以此培養(yǎng)學生能夠從語篇的每一個核心板塊中提煉出主題與核心內容的能力。在輸入評價環(huán)節(jié),基于任務2的要求,采用形成性和表現(xiàn)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要求學生基于給定主題,創(chuàng)造性地劃分宣傳手冊的各個板塊,制作手冊封面及目錄,旨在提升學生內容整合與策劃能力,鍛煉學生視覺審美與版面布局的技能。
在過程性評價環(huán)節(jié),為了推進任務3-6,融合形成性和表現(xiàn)性評價,引導學生圍繞“神秘太空”“人類太空探索歷程”和“中國飛天歷程”三大主題設計宣傳頁,制作宇航員個人簡介信息卡及修煉手冊。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設計思路、合作過程及問題解決能力,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不斷調整和完善作品,提升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成果評價環(huán)節(jié),基于任務7的要求,采用表現(xiàn)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的方式,要求學生結合手冊內容進行主題演講,旨在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習成果,以此培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公眾演講能力。
2.驅動問題引領,構建問題鏈條
教師應合理地設計驅動性問題,以此觸動學生的內心,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迫切愿望,從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實效性。依據(jù)上述的大任務,本單元設計的驅動性問題為:How to become a successful taikonaut?有機統(tǒng)一項目化學習中單元目標、學習意義、問題探究,輔助教師統(tǒng)領項目化學習的整體設計。課堂活動的構建不應僅僅依賴于單一驅動問題的牽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基于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以及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構建一系列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問題序列(見表1),能夠為學生的自覺發(fā)展和項目實踐搭建支架。
Q1和Q2激活學生有關宇宙探索的相關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將單元內容系統(tǒng)聯(lián)系,整體性地思考手冊的構成板塊。Q3和Q4引導學生宏觀了解宇宙,學習八大行星的資料,激發(fā)學生探索宇宙的欲望。Q5和Q6基于以上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人類太空探索的歷程,感受人類科技的發(fā)展與進步。Q7和Q8將學生的目光由全球轉向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國家,即中國在太空探索中的發(fā)展與突破,感受到中國科技的力量。Q9、Q10和Q11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宇航員的重要地位,幫助學生多元、多角度地思考宇宙探索的問題。Q12和Q13驅動學生將所學的內容有機整合,形成美觀、完整的學習手冊,從而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串的設計具有層次性,符合教學邏輯性,符合教育心理學中“認知—情感—行為”的學習路徑,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從基礎知識學習到深入探究,再到個人情感與核心價值觀的融合,最后形成綜合性的學習成果。
四、實施項目:深化探究實踐,開展合作學習
在實施項目階段,學生依據(jù)既定的計劃任務展開合作,共同推進項目的完成。這一過程的核心目的在于,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并在探究實踐中學習新知識,來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這一過程還能加深學生對項目內容的理解與應用,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問題,從而達成項目的既定目標,并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1.“學、思、用、創(chuàng)”結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基于一定的課程目標,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以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xiàn)實性和實踐性問題為內容,本著‘學用結合、課內外結合、學科融合’的原則,開展英語綜合實踐活動,把學生的學習從書本引向更廣闊的現(xiàn)實世界”[7]。在設計具體的課堂活動時,依據(jù)不同活動的具體目標,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單元為實施單位統(tǒng)籌規(guī)劃,針對之前設計的問題系列,整體設計適切的綜合實踐活動。設置的學習活動不僅有閱讀活動,還有觀影活動、設計活動、繪制活動、匯報展示活動等,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學習既基于語篇,又超越語篇,讓學生在用中學、在創(chuàng)中學,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并修正出現(xiàn)的語言錯誤,體現(xiàn)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從而幫助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提升活動效能。
2.組建學習共同體,互助推動項目進展
組建學習共同體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模式,不僅能夠發(fā)掘學習潛力、激發(fā)學習動力、提升學習效率,還能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xiàn)個人與集體的共同成長。例如:在籌備項目階段,教師組織學生以確定演講主題內容及方式為方向,自愿組成合作型小組共同體。教師可以讓學生就各板塊的主題與內容及最終要展現(xiàn)的演講形式,在組內分享自己的觀點,協(xié)商形成共識,共同繪制思維導圖展現(xiàn)整體布局,一起制作手冊封面和目錄頁。在實施任務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介紹最喜愛的“宇航員”的任務,組建興趣自選型共同體,一起搜集資料、分析信息,完成任務。由于學習內容與興趣高度契合,最終能夠制作出內容豐富、信息詳盡且極具個性化的資料卡片。此外,在制作“神秘太空”“人類太空探索歷程”“中國飛天歷程”宣傳頁時,還可以組建項目導向共同體,通過引導共同體成員合作與共享資源,共同推進項目進展。學習共同體“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讓學習真正發(fā)生且深度發(fā)生”,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參與和實踐中取得成長與進步。
五、評價項目:交流項目成果,促進教學改革
項目化學習的評價環(huán)節(jié),以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融合形成“綜合評價”為思路,組織學生展示項目成果、跟進評價反思。教師需要精心準備和組織,確保學生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項目成果和學習過程,引發(fā)學生更深層次地學習和理解,并從中獲得寶貴的經(jīng)驗。
1.展示項目成果,跟進評價反思
根據(jù)項目的性質和目標,教師需要選擇適合的展Km95/+E90eWxj8UtNA8Ilw==示形式,如口頭報告、海報、實物模型、視頻、演示文稿等,同時還要為每個學生或團隊分配一定的展示時間,確保每位參與者能獲得展示的舞臺。在展示過程中,教師要鼓勵觀眾主動提問和積極互動,加深觀眾對項目內容的理解,為展示者提供一個寶貴的自我表達與反思的機會,激發(fā)他們從不同視角審視項目,促進知識的內化與拓展,不斷地進行反思與提升。
2.對照評價標準,反饋學習成效
在項目開始前,教師已經(jīng)與學生一起制定完成評價標準。在展示結束后,教師要讓學生對自己的項目成果進行自我評價。這有助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項目執(zhí)行情況,并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除自評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之間進行小組互評。這不僅可以讓他們從其他小組的項目中學習到新的東西,還可以幫助他們更客觀地評估自己的項目。在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之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項目成果進行評價,并給出具體的反饋和建議。同時,教師也應該對學生的努力和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EB/ OL].(2017-03-04)[2024-02-1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 content_5407361.htm.
[2] 蘇麗亞.整合·關聯(lián)·探究:小學英語項目化學習設計——以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7 How much?單元復習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2023(27):60-63.
[3] 王薔,周密,蔡銘珂.基于大觀念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01):1-7.
[4] 崔超.大觀念視角下英語單元教學的重構[J].教學與管理,2020(04):42-45.
[5] 馬玲玲.基于CIPP模型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指標體系[J].教學與管理,2020(09):115-118.
[6] 薛耀鋒,朱芳清,劉慧欣,等.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課后服務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11):4-8.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