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在中國的大地上,秋,最早是什么時候到來的呢?或許是在中蒙邊境的小城阿爾山,又或許是在呼倫貝爾、在大興安嶺……總之,北國的秋往往先南國一步,在一場小雨之后,涼風帶著秋意襲來,侵入城市的短夢之中。
人們總愛將季節(jié)與一座城相聯(lián)系,正如春下?lián)P州,冬上濟南,每座城市,都有它專屬的季節(jié)限定。而關于秋的印跡,可以先從北京講起。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本攀昵?,一位離群索居的文人寫下了《故都的秋》,他甘愿穿過千里彌漫的硝煙北上,只為飽嘗北京的秋色。
十月的北京日色變短,秋意卻漸濃了。最早接收到秋訊的應該是路邊一棵不起眼的樹,可能是槐樹,也可能是梧桐銀杏,抑或不知名的其他樹木,不拘它是什么,總之,它充當了這座城市里秋的信使。一陣西北風過境,它打了個寒顫,不慎抖落了枝頭一片黃葉,待它翩翩然落地之時,一位路過的行人將它拾起:啊,秋天來了!
一夜之間,北京城就這樣入了秋,此時天高云淡,回首望斷南飛雁。
日月流轉,當北國“滿城盡帶黃金甲”時,南國的秋才姍姍到來。位于東海之濱的港城寧波,也有自己的秋日密語,正如詩中所云: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寧波最早的秋訊,是伴著一樹一樹桂花的呢喃,灑落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若是遇上晚來風急,沾染上寒露的桂香會涌入家家戶戶的門牖。
桂花是秋天最樸實的饋贈,如何留住這滿城秋色呢?寧波人自有妙招。將收集來的新鮮桂花曬干或者烤干,可以留作香囊,亦可做桂花茶飲。
也有將桂花同白砂糖一起腌制,不日后便成了一罐金燦燦、甜滋滋的桂花蜜醬。桂花蜜醬的用處頗多,寧波人每日早餐吃的酒釀圓子里,必少不了桂花蜜醬的點綴,既能增色,也可調味添香。此外,桂花糕、桂花糖炒年糕、桂花糯米藕也都是寧波人的秋日伴侶。
秋風起,蟹腳癢,遙想寧波此時當是滿城飄香。
往西去,巴蜀的秋來得稍晚些。蜀地多雨,李商隱在《夜雨寄北》里就有“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描述,似乎這里的秋總是和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重慶的秋天是短暫的,只有月余的光景,卻飽含著所有人的期待。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澆滅了山城的火焰,長達五個月的夏日總算挨了過去,這是一場令全城人興奮的雨,它淅淅瀝瀝地下著,連綿不斷地下著,勢必要將苦夏的余韻趕出這座城市,為它添一抹暌違已久的秋色。
正所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秋雨之后,天氣轉涼,遠山的顏色已是層林漸染,它雖不像北方那樣色彩濃郁,卻也有著自己的時令小調。登高望遠,山里的枝葉上殘留著點點秋雨,水汽緩慢上升,在半空中化為了白霧,縈繞在城市的上空,繾綣纏綿。一場秋雨變幻無窮,拉開了山城秋天的序幕。
“數(shù)點秋聲侵短夢,檐下芭蕉雨?!鄙匠嵌虝旱那锞?,盡在這數(shù)場秋雨之間。
秋從北到南,從西到東,輾轉于各個城市之間,時而風急,時而婉轉。它賦予了城市一季的繁華,也將這一葉秋色,贈與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