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探索是人類科學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南北極作為地球最后的兩塊“凈土”,保留著生命、地球乃至太陽系早期的秘密,關系著全球變化和人類未來,在許多方面都有深遠意義。
南北極氣候條件極端,地形復雜,想要進行科學考察,考察隊員的體能和意志都要經(jīng)受極大的考驗,一旦出現(xiàn)問題,后果就會非常嚴重?。
為降低科學考察風險,科研人員研發(fā)了極地科考機器人,對減少考察人員傷亡、開發(fā)未知危險地帶有重大作用。但極端低溫環(huán)境同樣對科考機器人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當它們在深海和洞穴中執(zhí)行危險任務時,傳感器容易受冰雪遮擋,僅靠機器視覺感知往往難以完成任務。
我國科研人員研發(fā)的“電子皮膚”內置了傳感器,具有高度的拉伸性,能夠包覆在機器人手掌上,賦予機器人“觸覺”,在零下78攝氏度的極寒條件下也能夠保持高度拉伸性、準確感應壓力、識別物體形狀等功能,可顯著提升機器人在極低溫環(huán)境下的交互性能。
“電子皮膚”具有高度拉伸性,即便在極寒條件下受損,其傳感能力也可以完全恢復。
為了模擬在極地探索未知物體的過程,研究人員為機器人手掌設計了12×12(個)的傳感器矩陣,為手指設計了1×2(個)的矩陣。在零下78攝氏度的環(huán)境中,當機械手接觸到未知物體表面時,手掌“電子皮膚”矩陣中的傳感器仍然會產(chǎn)生電子信號,以檢測壓力并顯示未知表面的形狀。若對多表面進行不同角度的“觸摸”,還可以獲得未知物體的三維結構。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徐博宇)